§第十章

返回本卷目录

第十一讲:救援基遍

   

读经:书10章

内容:

一、救援基遍

1、遇袭

10:1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听见约书亚夺了艾城,尽行毁灭,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听见基遍的居民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住在他们中间, 

10:2  就甚惧怕。因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并且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10:3  所以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打发人去见希伯仑王何咸、耶末王毗兰、拉吉王雅非亚和伊矶伦王底璧,说: 

10:4  “求你们上来帮助我,我们好攻打基遍,因为他们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约。” 

10:5  于是,五个亚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大家聚集,率领他们的众军上去,对着基遍安营,攻打基遍。 

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人立约讲和之后(9章),在南方山地取得了军事上的立足点。这件事在南方诸王中引起了恐慌(1-2节)。最接近基遍的是耶路撒冷,以色列人一旦南下,该城首当其冲。该城的王不甘坐以待毙,就联合希伯仑、耶末、拉吉和伊矶伦四王,一则讨伐叛变的基遍,惩其不忠;一则可以对抗以军以求自保(3-5节)。

2、求援

10:6  基遍人就打发人往吉甲的营中去见约书亚,说:“你不要袖手不顾你的仆人,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因为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都聚集攻击我们。” 

基遍人就像住在吉甲的以军总部求援,因为基遍已经与以色列人立约,成为他们的属地,按照约定他们有保护属地的责任。

3、救援

10:7  于是,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 

10:8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10:9  约书亚就终夜从吉甲上去,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10:10  耶和华使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约书亚在基遍大大地杀败他们,追赶他们在伯和仑的上坡路,击杀他们直到亚西加和玛基大。 

10:11  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注:原文作“石头”)在他们身上,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 

10:12  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10: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10:14  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接到基遍人的援助请求,约书亚就率兵驰援,趁黑突袭五王联军(7,9节)。神鼓励约书亚不要惧怕,因为他已经将五王联军交在他们手里(8节)。显然,这次约书亚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事先求问了神,而不是自作主张、幼稚轻率。神也在作战过程中帮助以色列人:先是叫敌人不战而乱(10节);又降下大冰雹杀敌(11节);后又垂听了约书亚的祷告,叫日月停止前进,就是叫地球停止自转达一日之久,为的是让以色列人有充足的时间追赶并且消灭逃跑的敌人(12-14节)。

10节提到的“玛基大”,在耶末城(5节)附近。玛基大不属于南方联盟五城。下文约书亚擒获了五王之后(16节),乘胜攻克此城,杀尽城中人口(28节)。

11-12节中,基遍到亚雅仑平原,是一条很长的谷道,称为“伯和仑下坡”。日后,扫罗和约拿单在密抹乘胜追赶非利士人,走的就是这条谷道(撒上14:31)。

13节提到的《雅煞珥书》是以色列人歌颂英雄和战绩的史诗集,现已散佚(参撒下1:18)。

4、处置

1)、封洞

10: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10:16  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 

10:17  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10:18  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10:19  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 神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回到吉甲的总部(15节),大概是稍事休息,并且吃饭、喝水,补充体力。有人报告战败的五王藏匿在玛基大的洞里,约书亚就吩咐暂时把洞口封起来,并且派人看守。因为敌人还没有杀尽,要抓紧时间杀敌,等到尽可能多消灭敌人之后再作处理;五王躲避的洞就成了他们临时的监狱(16-20节;比较22-25节)。

2)、脚踏

10:20  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大大杀败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其中剩下的人都进了坚固的城。 

10:21  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 

10:22  约书亚说:“打开洞口,将那五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我面前。” 

10:23  众人就这样行,将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约书亚面前。 

10:24  带出那五王到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就召了以色列众人来,对那些和他同去的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他们就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10:25  约书亚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歼灭敌人之后,以色列人凯旋而归(20-21节)。约书亚就着手处置五王。他先叫人把他们从洞里带出来;带到之后,他叫以色列人的众军长把脚踏在他们的颈项之上(22-24节)。这样做的用意是表明已经将敌人完全降服。考古学家在埃及、亚述发现很多刻着这样内容的浮雕,证实古时确实有这样的风俗。约书亚又对众军长作了一番鼓励(25节)。

3)、悬尸

10:26  随后约书亚将这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他们就在树上直挂到晚上。 

10:27  日头要落的时候,约书亚一吩咐,人就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他们藏过的洞里,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约书亚随后将五王杀死,也同样把他们悬尸示众(比较1节;8:29)。

二、南征

1、趁热打铁

10:28  当日,约书亚夺了玛基大,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和王,将其中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玛基大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10:29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10:30  耶和华将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里。约书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立拿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10:3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立拿往拉吉去,对着拉吉安营,攻打这城。 

10:32  耶和华将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里。第二天,约书亚就夺了拉吉,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10:33  那时,基色王荷兰上来帮助拉吉,约书亚就把他和他的民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 

10:34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拉吉往伊矶伦去,对着伊矶伦安营,攻打这城。 

10:35  当日就夺了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人。那日,约书亚将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 

10:36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伊矶伦上希伯仑去,攻打这城,  

10:37  就夺了希伯仑和属希伯仑的诸城邑,用刀将城中的人与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是照他向伊矶伦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10:38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底璧,攻打这城, 

10:39  就夺了底璧和属底璧的城邑,又擒获底璧的王,用刀将这些城中的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底璧和底璧王像从前待希伯仑和立拿与立拿王一样。 

基遍获救之后,约书亚趁热打铁、挥师南下,先后攻占了玛基大(28节)、立拿(29-30节)、拉吉(31-32节)、伊矶伦(34-35节)、希伯仑(36-37节)和底璧(38-39节),并且还打败了拉吉的援军基色人(33节;基色是南部诸城中最大的城邑,后由埃及人攻取,送给所罗门作陪嫁之物,见王上9:16)

37节中提到了希伯仑的王,上文处死的五王当中就有希伯仑王(23-26节),似乎矛盾了。应当说,这里希伯仑王是新登位的王储。

2、征服南方

10:40  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10:41  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10:42  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为以色列争战。 

10:43  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本章最后对约书亚的南征战况作了总结。以色列人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一举拿下了迦南地的南方。

40节提到的“尽行杀灭”是笼统讲法,只在某些城市实行(比较11:16-20;21:44-45)。《士师记》1:27-33记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市。约书亚在中部与南部的战役中已经取得军事上的控制,但没有完全消灭迦南人。

41节提到的“加低斯巴尼亚”在寻的旷野(距别是巴83公里);“迦萨”在埃及边界上,是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过的歌珊地,而是南地东域的统称。自加低斯巴尼亚朝北到迦萨是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是新土的东疆。本节的意思是说,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都已经成了以色列人的领土。

42节提到的“一时杀败”,意思是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此举。

三、反省反思

1、  五王为什么联合攻打基遍?约书亚又为什么救援基遍?他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消灭

五王吗?为什么?

2、  约书亚南征的战况怎么样?

返回本卷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