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返回本卷目录】

                                 离弃神的话一定引发乱子(八章)

 

在士师记裡,我们一直看到人在神的面前蒙恩。但很可怜的光景是,不管人在神面前多少次蒙恩,好像过了不久,人又倒下去了。倒下去的原因都是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属灵的难处。我想神把士师记留下来是提醒我们,是叫我们受光照。我们看到年代是可以过去,人一代一代的过去,但人在神面前堕落的原因一直影响著人。
 

在士师记第七章裡我们看到神藉著基甸拯救了以色列,但我们清楚地知道就在以色列人显明神的得胜的时候,人的缺欠就出来了。上次末了我们轻轻提到以法莲人对基甸发了脾气,明明的看到人的肉体在那裡有很厉害的活动。我们也提出过,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他们最大的失败是他们失去了合一的见证的看见。从第一章我们就已经看到这一个光景。约书亚在世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进入迦南的头一个阶段。每一个争战,以色列人总是一同去接受。整本约书亚记多多少少的让我们看见整个以色列人都是整体的去争战。但到了士师记的时候,这情形就改变了。他们再没有整体的争战,而是个别的争战,充其量是请求个别的支派来帮忙,再也看不见十二个支派一同争战。
 

只為自己活著的以色列人
 

现在到了基甸这时期,情形好像更糟糕了,固然没有全体的争战,等到争战完了,人就争功了,人争出头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到那时期以色列是失去了合一的见证,但又不甘心寂寞。别人争战的时候他不出头,别人把神的见证带出来了,他就把脚伸进来。如果光是把脚伸进来还不是问题,坏就坏在他们不单如此,还把他们的骄傲也带进来了。这是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后一再发表出来的软弱。在我个人来看,这是以色列人在神面前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以法莲人所表达的跟以后所记载的作一个比较的话,还不算太坏,因為他们终究参与了这争战。虽然他们没有参与主力战,但他们总算在这争战裡摆进去。
 

基甸领著以色列人追赶米甸过了约但河,从这事情发生的次序来看,以法莲人与基甸吵闹时是在争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这是不大对劲的,但比较一些在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这些以法莲人还不算太坏。基甸和以色列人追赶到过了约但河的时候,圣经上记载了一件事,他们很疲乏了,的确也不大有力气了。我们不知道他们在约但河西作战了多少天,就算我们不计算他们作战了多少天,就算他们打仗打了一整夜,然后又追赶敌人过河一天,光是这样的作战一夜以及一天也够疲倦了。但感谢主,基甸和他的跟随者在这事上还没有太怜惜自己,所以在第四节说,「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但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我想我们该注意的,在这三百人把神的得胜带出来以后,有很多个支派都起来追赶敌人。但在此让我们看到,一直追赶到过河那边的只有那三百人。虽然神最初也说过祂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来显明祂的得胜,祂只是选中这三百人来显明祂的得胜。所以我们不知道,其他的以色列人有没有追赶过河,只知道这三百人过了河。以法莲人可以守住渡口,但他们没有渡河。其他支派的人在混乱当中也进入战场,但他们没有过河。结果渡河的只有三百人。為甚麼呢?我们不知道。神不要其他人渡河,他们要渡河也不成。
 

不是真心的為神的名争战
 

但我们要问的是,神為甚麼不让他们渡河呢?神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我们从上文提到他们在当时的光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為神而争战的只有这三百人。至於其他的人,不是说他们没有争战的心愿,但他们却很计较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可能这样想,既然敌人被赶走了,我们的事也就了了,所以到渡河时就只有这三百人。这三百人疲乏得很,照理来说,他们可以停止了,但似乎神在他们中间的带领却没有停止,所以他们并没有停下来,继续追赶。
 

圣灵在此记录下来,「虽然疲乏但仍继续追赶。」这话不单是记录当时的情形,还包括了基甸和三百人在神面前接受这争战的催促。他们追过约但河那边时,我们要留意到他们只有三百人,但在第十节说到,「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约有一万五千人。」这一万五千人是在约但河西被打败所剩下来的。米甸人虽是打败了,但剩下的残兵也有一万五千人,而基甸只有三百人。弟兄姊妹们,我们不要忽略这事实,否则的话我们不能领略到下文记载的光景。
 

现在基甸领著这疲乏不堪的三百人过约但河,他们飢饿了,所以他们向河东的以色列人求一些粮食。第五节,「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到了这个地步,即使基甸不作声,这些河东的以色列人也知道应该作甚麼的,因这些由河西来的弟兄已经作战了一天一夜了,他们该是很疲乏和飢饿了,但他们仍然继续追赶。
 

他们该怎样对这些弟兄呢?不用基甸说也应该拿出食物来接待弟兄们才对,但这些疏割的以色列人好像看这件事与他们没有关系一样。他们并不觉得在这件事上有甚麼责任。所以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著西巴和撒慕拿带著一万五千人逃跑,而基甸领著三百人在追赶,他们没有反应。基甸忍不住了,求他们供应给食物,请留意基甸是怎样请求他们,「求你们。」基甸虽然打胜仗,虽然救了以色列人,但是他却非常隐藏他自己,没有趾高气扬的命令别人準备食物供应给他们,确实很柔和地求人把食物给他们。你猜疏割人怎麼回应他呢?他们说,「米甸人的首领已经在你手裡了,你还要我们拿饼给你的军兵吗?」
 

藐视神兴起的军队
 

你看这样的回答说明了在他们的心思裡是甚麼一回事。如他们的心思裡是说米甸人的首领已经被你们捉住了,你们已经大有收获了,你们还需要我们给你们饼吃吗?如真是如此,那还算不错了。但他们的语气却并不是如此,他们是把话反过来说,好像是说「西巴和撒慕拿还没有被你们捉到,我们怎麼可以给你饼呢?」内裡还隐藏著「万一你们不能捉到西巴和撒慕拿,你们只好回到约但河西去,如果我们接待了你们,那两个首领就会跟我们算账了,我们就不能与他们周旋了。」
 

看到这裡,这就给我们看见另外一批的以色列人,以法莲人以外的一些以色列人,他们是甚麼样的态度来对待神所兴起的拯救。很明显的看到,他们固然没有合一的看见,但心裡又怕别人的报复,又怕得罪人,所以不敢对弟兄表同情。眼看著弟兄在追赶仇敌并疲乏到不像人形了,但还是不敢表同情,这就是以色列人当时属灵的光景。他们不能与弟兄们同心,并且也怕别人会向他们找麻烦,结果基甸好像没被他们气到,也没有说甚麼好歹的,只是说,「待我把这两个首领捉到后,平平安安回来时,我会用鞭鞭打你们。」於是他们继续追赶,从疏割追赶到毗努伊勒时,那裡的人也是用同样的心情对待基甸,那真是把基甸气坏了。那时我们看到基甸还能沉得著气,因他知道他的主要敌人不是他们,他主要是要追赶米甸人,所以他还忍住这口气。结果他最终把米甸人清理乾净了,他得胜回来了,於是我们看到,他们的得胜,并不是他们会打仗,乃是因為神起初已经是这样宣告。他们虽然只是三百零一人,敌人却有一万五千人,但是他们却大获全胜,因為事实上在争战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跟随争战的元帅往前走。
 

基甸作得越份了
 

现在他们胜利归来了,回来后基甸就按著他先前所说的作了一些事情,真的把疏割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织棘鞭打了,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的人。在此我们看到,上面是以色列人的愚昧,现在圣灵在这裡记录下的事情是说到基甸的愚昧了。因此我们更可看到以色列人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原因。基甸鞭打他们,我们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因為他们是一再地不守他们的地位,故此鞭打他们也是合理的。
 

在疏割地,基甸没有作得太过份,但是到了毗努伊勒,基甸似乎作得太过份了,拆了楼似乎还可以接受,但在毗努伊勒,基甸却作了非常不应该的事,用人的说话就是屠城了,把城裡的人杀掉才能出一口气。他们小看我们不能把西巴和撒慕拿捉到,现在我们把他们捉到了,可以出一口气了。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眼睛拿掉了,反正他们看不到神的作為。虽然他们作得不对,但对付他们,应该只能作到一个适当的地步。这些人虽然曾经得罪他们,但他们究竟是弟兄,虽然不站在他们那一边,但他们究竟是弟兄。把这个弟兄的关系变作敌人来处理,这个作法是不準确的。
 

你若说以色列人无知,我们还能接受,看现在基甸这英雄,代表著神的人物,他所作的也不準确,这些我们就很难理解。基甸怎会作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弟兄姊妹们,首先我们要记得,在第八章裡,基甸作得不準确的不单是这件事,还有另一件事,但我们要注意,基甸那时是英雄,那是神当时兴起的一个拯救者;他是士师,是神兴起去拯救和管理祂的百姓。我们记住基甸当时的身份,如果我们领会当时他的身份,他作出了屠城杀弟兄那一件事是很不应该的。
 

现在我们暂时把这件事放下,然后回头看他处理米甸的两个王,处理以后又引出一件事。他这样处理米甸二王跟他在毗努伊勒屠城这件事来比较,我们说他杀了二王我们无话可说,但这并不等於他有权利杀了毗努伊勒的弟兄们。他那时是以色列人的首领,也是一个英雄,他也是把神的得胜带进以色列。但我们不要因為他有这方面明显的事实而忽略了他那不该有的错误。我们要捉牢这歷史事实的真相,我们要知道以色列人在士师记时代一再失败的真正原因。
 

还好没有越过神的地位
 

基甸处理了二王,以色列眾人来到基甸面前说,第廿二节,「你既然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我们知道这是英雄的结局,很自然的,人把尊严权力给你了。但感谢主,基甸在这件事还不至於被胜利衝昏了头脑。第廿三节,他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这件事他就看得对了。但他只停留在看对而已。弟兄姊妹们,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件事,许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是实际的接受神所给我们看见的,我们仅知道神会怎样作,而并不接触到问题。若是连问题都没有接触到,更讲不上解决问题了。因為这些知道,如用现代人的话语来说这只是一些知识,知识有了,但却没有实际。他知道他不能管理他们,他知道神的百姓要接受管理就是接受神的管理,因為他知道在那些日子神怎样管理他们。摩西又不在,约书亚又不在了,神怎样管理他们呢?别人能不能知道神怎样管理他们,我不知道,但对於基甸,起码他知道神会管理他们。神向他显现时,他领会到神的子民一切事情都在神的鉴察下,这一次他起来号召也是根据著神的差遣。
 

对基甸来说,他知道是神的管理,他是不能管理,即使是让他的儿子去管理也是不能胜任的,对他来说,他还有一样事情去经歷神的,但对他的儿子,他们就不知道甚麼叫经歷神了。基甸知道只有耶和华才能管理他们,如果他停留在这点上,基甸还算有个好结局,还没有作甚麼不準确的事。但可惜的是,基甸的看见只是停留在知识上,结果他作了另一件愚昧的事。
 

仅有知道还是会闯祸的
 

在未看他作了何事之前,我们先留意一件事,基甸说,「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是说出神的律法在我们以色列人中间,我们如照著神的律法行,就是在神的管理之下了。所以你不要希望有谁能起来管理你们,只要你们不偏离神的律法,就是神的管理在你们中间显出来的果效了。这点基甸是看见的,但他只是看见却没有活出在实践上。所以他说我不管理你们,让神管理你们,如他单是说过了就停在那裡也就好了。但他却对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把所有掠夺得来的金耳环等都给他。如不看下文,我们不知道他要这些有甚麼用,或者我们会猜想,基甸这人现在要收取争战的利益了。即使他不是这个意思,或者他不希罕这些黄金,因為我们从字裡行间也可以看到,实在当时以色列中的大户,在物质上他们不欠缺,也不急著為自己积聚更多的财富。那他要这些来作甚麼呢?
 

犯了一个大错误
 

在下文我们看到,他把这些金作了一个以弗得。这以弗得就好像一件背心般的衣服,大概他把这些黄金作成金线,然后织成这件衣服。当然我们不把以弗得说成很特别的东西,遗传说以弗得只是背心类的衣服而已。但当圣灵提到以弗得时,就跟人向神求问扯上关系了。神给大祭司的衣服中有以弗得,内裡有乌陵和土明,这是作求问神的用途。
 

基甸在出战之初,他用乌陵和土明这原则来向神求问,现在他得胜了。也许他会这样想,这只是我的猜想,但也许和他所想的也差不远。不然的话基甸要这以弗得作甚麼呢?也许基甸会想,日后我求问神就不能再用羊毛了,因这不是正规的方法。如我有件以弗得,以后求问神就方便得多了。我们不能说基甸用以弗得来求问神这个心思不妥当,但实际上以弗得不是普通人能应用的,而是大祭司才能用的。
 

在这个时候,大卫还没有出生,要过二、三百年后才出生。在大卫的经歷裡,他不断地逃避扫罗的追赶,有次他逃到一个城,大卫当时是有些作难,他逃到这个城,是神要我逃到这裡来?扫罗追我到这城,如果我不逃,我一定被他捉到的。但是我不能离开这裡,如要离开这城,这原来是神让我进这城的,那我凭甚麼要离开这城呢?大卫当时叫亚比亚他,把以弗得拿出来求问神说,他是否可以离开这城呢?扫罗是否会到这城呢?如他到了这城,这城的人是否会把我交给扫罗呢?大卫曾有这麼一件事。大卫要求问神,但他却不敢造一个以弗得来求问神,还是用大祭司替他求问神。
 

这时的基甸他知道求问神是应该的,但如能更方便的求问神就更好了。但他却忘了一件事,他既说出他不管理他们,他的儿子也不管理他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他们,耶和华按著律法要求他们跟上,就是神在他们中间显出权柄。如果他真的看到这点,他就不应该造这个以弗得。虽然他造以弗得,严格来说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百姓求问神的。但我们常说,人的热心常常不能成就神的旨意,如同人的愤怒也不能成就神的事。我们知道神要成就一件事,必须按祂的法则去作。如果不按祂的法则去作,那神不会点头的。
 

结果基甸造了一个金的以弗得,在他活著的时候,没有出太大的乱子,但在他死后,这以弗得就出了乱子。看廿七节,「基甸从此製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淫邪。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这个是极严重的结果,这个以弗得对基甸来说是他的热心,但这以弗得带来的结果是它代替了神的地位。等到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就把这以弗得当作神来拜了,於是便行了神看為的淫乱,这事就成了基甸和他全家的难处。圣经上说得更严重,是成了他们的网罗了,因在那裡他们绊跌和受捆绑。
 

不能倾斜到神以外
 

捆绑到甚麼程度呢?下文有交代,到了这裡,我们需要有一个醒觉,固然热心会给神製造难处,也给人製造难处。但问题是这事在没有发生之前,这个英雄曾跟从神的差遣而争战的人物,却作出这样的事来。人的天然倾向总是背弃神;没有一个很强力的带领,人就慢慢向神以外的事物倾斜了。但这倾斜能否避免呢?可以的,我们必须看到,如果基甸真的看到神作管理,他必须很尊重神的律法。不单是十诫,并且对律例和典章也要非常注重。要注重这些必须要非常熟悉律法,否则即使你有心去遵守律法,那你根据甚麼去遵行呢?人以為对的或错的是否就等於律法呢?神的律法完全超脱这两种光景,人以為对的不一定等於律法;人认為不对的不一定不是律法。
 

因此,我们在神面前要承认神的管理,也接受神的管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神的律法。这话是照著旧约的时间来说的。在新约时代,我们不再用旧约的律法為依据,但我们总要知道神的心意和法则,所以在领会神的心思这原则上,在旧约和新约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好好领会神的心思,我们在神的面前所显明的就没有把握说是在彰显神的心意。
 

在神怜悯人的时候,人的愚昧是显不出来的,但人如果向神以外的事倾斜,神暂时撒手不管,那人就糟糕了,定规会倒下去。那时人会说,為甚麼神会不及时把人挽回来呢?弟兄姊妹们,神随时随地都要把人挽回来,但人如果已经定意要向神以外倾斜,你说神怎样去挽回呢?今天我看到一段报章的新闻,是说到在英国的教会,是圣公会的一些大教堂的光景。英国有很多有名的大教堂,但是现在都没有很多人在那裡聚会了,所以这些大教堂很多都成了旅游点了,有些还要买门票才可以进去。你看这个光景在圣公会的上层人说,这些大教堂有歷史性,要维持它们也不容易,反正现在又没有多少人来聚会,教会没有收入怎麼能维持这教堂呢?把它作為旅游点也可开源,把它开放了,起码也可让它与眾同乐。它们这样说是对的,因為圣公会的堕落是在离开神的话,它们最早称為社会福音,后又称為社会团体,让人去游览,让人娱乐,这也是一种服务。它们说对了,它们说人都不寻求神了,所以这样作还能显出它的功用来。
 

这段消息记载的不单是这件事,他们说聚会如此萧条是因為老的死去了,年青人不来了,因他们已不追求属灵的事了。更有意思的是在这段消息之下还说,另有一个在英国的调查说的,其结果和他们说的相反。他们认為只有老年人才读圣经,年青人不读圣经。他们的调查是一般人读圣经的很少,但另一个调查的结果却刚相反,指出「一般人很多都读圣经,而大部份都是年青人。」这是神作的工。我们要注意一件事,教堂走下坡到如此光景,乃是他们先把神的话丢掉,他们不讲神的话而去讲地上人的话,人到教堂没有听到神的话,只听到人的话。如果要听人的话,為甚麼要走到教堂来呢?到教堂来是為寻求神,他们又把神的话给丢了,难怪别人不到教堂来了。
 

必须要活在神的法则裡
 

我们要很清楚地看到,好像我们在外面作一些宗教的事物就说是作神的工,基甸作这以弗得,在外面来看好像是方便寻求神,但这不是正途。正途是应该回到神的律法裡。我们这世代的人不是常用神以外的事物去吸引人麼?若是用神以外的事物吸引人,怎样也比不上世界的事物那麼吸引大的。用神以外的事物吸引人,结果一定是虚空的虚空。能叫人受吸引的只有神自己,只有当神的话语给释放出来,只有神的儿女们活在神的话语之下,人才会受吸引到神面前来。
 

刚过的交通聚会,从上海来的一个姊妹,现在大概可以这样称呼她吧?是另一位弟兄请她来美国小住两三个月,她刚来的时候对信主一点兴趣也没有,她不觉得信不信主有甚麼特别。当然神作工,她不能不想,但有一件事令她受吸引,就是她看到神的儿女们与别人不一样,有些事是在别人身上看不见的,在信耶穌的人却看得到。於是使她有一些吸引,结果她信了主,当然不是说神的儿女们活在神的光下所带出的结果是惟一的原因,事实上是神作了很多工而把她逼到神的面前来。但也因著神的儿女们的生活态度,使她感觉到活在神面前的人与其他人不一样。
 

歷史留给我们的鉴诫
 

我们读士师记的确不单是知道士师时期以色列人如何在神面前失败,和神如何拯救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如何堕落。虽然神把他们挽回,但不是他们配,乃是因為神的信实。我们知道神的信实不会改变,神怎样记念他们,也同样记念我们。但我们不因為神记念他们而忽略了他们堕落的原因。如果忽略他们堕落的原因只是看到神的拯救,那对我们没有深刻的造就。我们必须看到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堕落,其基本原因在哪裡呢?神為我们记录下来,把他们準确的给记录下来,不準确的也给记录下来。準确的是给我们提醒,不準确的给我们一个鉴诫。
 

感谢神,基甸作了以弗得的时候,这事是离开神的话语而满足一个不算坏的要求。虽然这是一个不算坏的要求,但它的製出是离开神的话,於是这个不算坏的要求却成了神的子民的难处。我们实在需要神的怜悯,让我们真实的看见我们只有单单跟随主自己,这才是跟随主的正路,任何对的题目也不能代替主的本身。所以我们在末后看到基甸死了,以色列人拜以弗得。事情的糟糕并不停在此,因著这事带给以色列人一个很大的灾难。
 

就说这个大灾难,我们先说跟随英雄人物而不跟随神,并不等於说这个英雄是跟随神的,我们跟随这英雄,就是我们也是跟随神了。不能这样加上等号,我们永远是跟随神自己。英雄人物也不是我们要跟随的对象,如果在这事上不準确,结果那英雄不在时,人就转向偶像了。人转向了偶像,如第卅四、卅五节说,「以色列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也不照著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我们看到一件事,人如果不记念神,也不会记念神所用的人。我们看到基甸在末后时所作的事不好,但与基甸没有关系,但却与他的后代很有关系。到了第九章的时候,我们看到整个以色列家再有的伤害不是从外族来的,而是从自己人的手裡来的。為甚麼会自己人发生难处呢?圣经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但隐约地告诉我们,尽管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但他设立了以弗得在他的城裡,也可说是在他家裡,当时城不是太大,没有很多户人家,结果因此以弗得成了人敬拜的对象,所以或多或少為基甸家造成了势力。
 

我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為在第九章可看到,基甸虽然死了,可他的家族对以色列人还是有著影响的,但以色列人不是完全尊重他们,所以引出第九章的事情。以色列一再的堕落,神一再的挽回,但他们没有一次回到神要他们站的準确位置上,结果不太久,人又倒下去了,这就是士师记。虽然原因好像不一样,但骨子裡的原因却是一样的,不尊重神的话,引出离弃神的事情,形成整个士师时代都是悲剧。我们仰望主救我们脱离这个光景。

【返回本卷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