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返回本卷目录】

解读:
孝古学註释:
火焚基比亚 (二十40) 。 亚布莱特氏在1922-23年间在基比亚旧址找到一层灰烬, 系因受大火所致, 查其年代当在主前1200年, 即与此次之火灾年分相符。
1节: 但位於以色列最北边的城市,别是巴在最南端,将这两个城市并提,意指全国而言
13节: 便雅悯支派的首领对於在境内发生的严重罪行,也许听到的是不符实际的报告,或者是过分骄傲,不肯承认百姓会那样的下流卑鄙。不管怎样,他们总是不肯听从以色列其餘支派首领的话,交出犯罪之人由他们处理。他们忠於自己的支派胜於神的律法。  
既然包庇隐瞒亲族的罪行,便雅悯全支派就与罪人同罪。从这件事可以窥见以色列全族的道德体系已整个瓦解。士师记以血腥的内战作為结束,这就為以后在撒母耳领导之下,进入属灵更新的新阶段埋下伏笔(参撒上)。
27-28节: 士师记单单在这段经文之中,提到神约柜所在的城市。这件事可能说明,百姓很少去求问神。 
 大祭司非尼哈也是约书亚时代的大祭司(参书22:13)。这裡提到非尼哈作大祭司,以及会幕立在伯特利而不在示罗,可能表明这件事发生在士师时代的初期。
46-48节: 对於可怕的强姦与杀人罪案,案发之地的百姓绝不应看作与己无关。当地人应当将犯罪者交出,绳之於法,改正过去的律法鬆弛状况,不再容许罪案发生。但相反,首先是基比亚这个城市,接著是整个的便雅悯支派都袒护这宗恶行,甚至為此发生战争也在所不惜。
  要想防止解决的问题变成重大的衝突,必须在事态仍可收拾以前,迅速地、智慧地、有力地採取果断的行动。
48节: 便雅悯支派经过这场大屠杀以后,最终得以恢复元气。以色列人第一任君王扫罗(参撒上9:21)是出於这个支派。以后的王后以斯帖(参斯2:5-7),以及使徒保罗(参罗11:1)都是便雅悯人。不过这支派常常被认為是以色列各支派之中最小的一个(有如在诗68:27之中所说)。

 

【返回本卷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