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10 探子遇见米迦的祭司 本章提及但支派向北迁徙一事,可作书19:47的补充。 1 「还没有 ...... 得地为业」:由於亚摩利人的顽抗(1:34-35)和 日後非利士人的压迫(13:1-23注),但支派始终未能完全攻取 他们的领地。 3 「利未人的口音」:可能这少年人操南方人口音。 7 拉亿四围有天然屏障:黑门山和利巴嫩山脉将拉亿居民与亚兰 人和西顿人隔离;而且这里的水泉和溪流为约但河源头之一, 水源充足。 11-26 但人掠夺米迦祭坛 11 「六百人」:连同妻子、儿女(21)只得数千人左右。但支派 历来受敌欺压,可能人数已大大削减(参19),又或者这次往 北迁移的只属少数。 12 「基列耶琳」:位於犹大支派与便雅悯支派接壤处,在耶路撒 冷以西十一公里(八英里),原为基遍人的城邑(参书9:17)。 「玛哈尼但」:意即但的军营。 20 这利未少年乃投机分子,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参17:11),反 映当时道德低落的程度。 25 但人窃取他人财物,更以暴力恫吓人,可见以色列民极需设立 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维持和平,秉公行义。 27-31 但人定居拉亿 28 「平原」:应作山谷,在黑门山与利巴嫩山脉之间。 「伯利合」:地点不详。 30 「直到那地遭掳掠的日子」:有三种解释 ── 1 大多数学者认为「那地」是指北国以色列,「遭掳掠的 日子」指以色列国於公元前七三三年受亚述侵略、至七 二一年亡国这一段时间;当时位於北国但的祭坛亦遭毁 灭。 2 有学者认为解释此句必须考虑下文31节的提示。换句话 说,「那地」是指示罗,示罗什麽时候没有了会幕(可 能寄存於简单的建筑物──神的殿──之内),但的神 堂就什麽时候没有了。按历史记载,当士师以利执政的 末期,约柜被非利士人抢去(参撒上4:1-11); 示罗的 会幕可能於同时被毁或者从此失去重要性,结果在挪伯 重建(参撒上22:11) 。 如此,「遭掳掠的日子」就是 指约柜被掳的时候。 3 又有学者认为「那地」就是指但,「直到那地遭掳掠的 日子」是指扫罗死後,大卫还未统一全国之时,非利士 人控制但一带地方(参撒下2:8-11), 那时米迦所雕刻 的像不在了。 31 「示罗」:在伯特利以北十四公里(九英里)。 思想问题(第17, 18章) 1 你对米迦之母所作的奉献有何评价? 她有守约的精神吗? 她的做法和参孙的(参14:19)有何不同呢? 2 你认为米迦在家中立像及制以弗得和家神的做法有何不妥呢? 参出20:4-5; 32:4, 35。 你对家神、神像、祖先神位等应当抱什麽态度呢? 3 为什麽那位少年利未人四处流荡呢? 由此看来,当时的以色列人有否按神的吩咐来待利未人呢? 参民18:21; 申26:12。 今日教会的传道人有否因为信徒疏忽神的话而经济拮据呢? 4 为什麽米迦乐意让这个少年人在他家中担当祭司职分? 他的话(13)反映他对神有何错误观念? 你有否类似的想法? 5 但人出征攻取拉亿古城,总共用了多少兵力呢? 为什麽拉亿城这麽容易被但人攻占呢? 你有否因为环境安舒而松懈、终为试探所胜? 6 为什麽米迦不继续追赶但人呢? 你认为这种行径在法治社会之下会发生吗? 从米迦的遭遇看来,你认为耶和华会赞同以色列采取无政府主权 的体制吗? 7 但人去进攻拉亿城前没有向其他支派求助,这显出了但人那一种 性格呢? 这地後来发生什麽事?参王上12:30-31。 8 以色列民在旷野拜金牛犊时,耶和华神大为不悦(参出32:33-35 ),现在米迦和但人供奉雕像,为什麽神却表现出容忍的态度呢?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