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士师时期的政治背境(二) 廿二节“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约瑟家是指以法莲和玛那西两个支派,而伯特利原是划分给便雅悯支派的,但因為它是位於以法莲支派领土的南部边界,為使自己的领土不受威胁,所以他们也合力去攻打。“伯特利”的意思是“神的殿,天的门”,因為雅各布布布布布布曾在这里梦见天梯,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因而叫这地作“伯特利”。在士师时代,伯特利是个重要的地方,因為圣所就设在那里。廿三到廿六节记载了这次攻城的战略,先派探子前去,后来真的把城攻下了,这次得胜的主要原因是耶和华与他们同在,而那个因通风报信而免祸的人,带著全家往“赫人”的地方定居,”赫人”是西元前1800年至1200 年间小亚细亚的一个大帝国,人种是属於印欧族,这个出卖伯特利的人可能是个流落在伯特利的赫人,免祸后就带同全家返回故土。他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路斯原是伯特利的旧名。廿七节经文中提到的伯善、他纳、多珥、以伯莲、米吉多等地方,都是迦南地的坚固城池,伯善在北面,与约旦穀连接,以伯莲、他纳、米吉多在南面,可以俯瞰伊斯得伦平原,多珥在地中海岸迦密山的南部,在士师时期,以色列的势力有时强有时弱,当以色列人强盛时,就控制了先前未能佔领的外族城邑,并强逼居民进贡和服徭役做苦工。廿九节的基色是位於耶路撒冷北面十八哩的地方,在以法莲支派领土的西南面,这是个坚固的城,围墙厚度有十四尺,如果从约帕去耶路撒冷,一定要经过这里,基色人能抵抗以色列人的管理,一直没有被赶走,直至所罗门王时代,它才归入色以列国的版图。 三十、三十一节经文中提到的基伦和拿哈拉,这两座城的所在我们今天仍未晓得,亚设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其中一个支派,他们未能赶出亚柯、西顿、亚黑拉亚革悉、黑巴、亚弗革和利合的居民,亚柯是位於迦密山山脉的北部,对著海法城,西顿是一个肺尼基城市,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在新约时期,它的地位仅次於推罗,而亚黑拉的位置目前仍未能确定,亚革悉是位於亚柯北面约十哩的地方,利合已证实是在距离亚柯约七哩的内陆,那里有好的水源。亚设支派虽然已分得土地,但因為无法赶走境内的迦南人,结果要散居在这些迦南人当中。三十三节人所提的拿弗他利以色列其中一个支派,他们分得领土,但也没有赶出伯士麦和伯亚纳的居民,伯士麦是 “太阳之殿” 的意思,明显是个崇拜日神的地方,“伯亚纳” 的意思是“亚纳的神龕”,亚纳是迦南地掌管生殖和战争的神祗,这是两个偶像崇拜很兴盛的城。三十四节经文里“亚摩利人”和“迦南人”是同等意思的,考古学家从一些亚述文件中,发现这名词是指那些由米所波大米平原来的人,但是以色列其中一个支派,这支派比亚设和拿弗他利支派更惨,他们分得领土,却被驱逐到另一处低地,他们住在琐拉和以实陶这些小地区里,所以后来但支派大部份的人迁徒到拉亿的地方,那是约旦河的源头。三十五节的“希烈”意思是“日山”,有人以為也是指太阳之殿的意思,这地方与琐拉相对,亚雅伦是位於亚雅伦穀,距离耶路称為沙拉宾,位於亚雅伦西北约三哩的地方,约瑟支派虽然未能赶出亚摩利人,但他控制了局势,使亚摩利人服苦役。三十六节的“亚克拉滨”是蝎子的意思,亚克拉滨坡的地势从死海南端开始,地势慢慢升起直至犹太南部的山区,形成“寻”旷野的北部边界,在圣经时代,这也是以东人和犹大人之间的边界,在士师记第一章所记载的时代,那时亚摩利人佔领了亚克拉滨坡北面的山谷,那山谷的房子是由天然磐石中开僻出来的,“西拉”这个字在希伯来文就是“石”的意思。 当时的以色列各支派若不奋力作战,就会為自己种下祸根,长年受外敌威胁。同样在信仰生活里我们也要奋力对付罪(生活、生命中不洁的事物或习惯),不能容让魔鬼有机可乘,如果处处对罪妥协包容,只会為自己种下祸根,随时受魔鬼的控诉和威胁。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