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十一1-11 扫罗第一次的胜利

    圣经作者再一次使读者感到惊奇,他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以色列的中心地区和西面边陲(非利士人的所在地),移至东南的边陲。「亚扪」王「拿辖」在约但河东、以色列地区基列的边界上,管理一个细小的国家。在较早的时期,他的军队曾侵犯以色列的边境,现在他们又围攻「基列雅比」(参第246页的地图。)

    这情况表明了扫罗在位初期,以色列的衰弱;我们必须谨记,立扫罗为王的典礼,为以色列提供了合一团结的机会,但并非自动或立即就有这结果。我们不能肯定,即使到了势力和声誉的最高峰,扫罗真正的权力可到达甚么程度。在他即位初期,他控制的范围可能极之有限。以色列各支派一向都独立行事,而这故事反映出,即使一个像基列雅比的城,也可自己决定与人立约。我们也要留意,那些从雅比出来的使者好像以看扫罗为王,他们往「以色列的全境」去传话,寻找各支派的帮助;但事实上,是扫罗响应了他们的恳求。

    这处境也显出了亚扪人对以色列人的仇恨有多深,虽然按现代的标准看,第2节所见的残暴跟第3节那君子风度的宽限,是一个奇怪的对比。亚扪若要攻击一个统一的以色列,势力未免太单薄了;但一个分散了,并且各处被非利士入侵所骚扰的以色列,则自然地成了亚扪的猎物。

    6-11节反映扫罗怎么作响应。像以前的士师一样,他有「神的灵」赐予力量,因而有活力、有权威地,呼吁以色列男丁,从各城各乡,从农庄田野出来,集合在一处,接受点阅。第7节暗示,以色列人是因为惧怕耶和华,而不是因为尊重扫罗或撒母耳,而出来打这场仗。第8节的军队数目,像在旧约其它历史书一样,似乎是太大了。释经家常认为「三十万」和「三万」,应译作「三百(军事)单位」和「三十(军事)单位」,即两群为数较少的军人。有趣的是,犹大的数目竟与以色列其余各支派分别出来。这划分可能反映王国后来在所罗门死后的分裂。

    这段经文(和旧约中许多其它的经文)表明了一位在战争中帮助子民的神,这概念在许多基督徒来说,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当时的处境是,和平的解决方法是不可行的。此外,这场以色列人的战争并不是为了贪得土地,或控制别国的人民,而是为了避免不公义和受压制。旧约对神与不公义的对立态度是很一致的。

    后来,扫罗第一次决定性的行动,带来了重要的胜利。雅比的人永不会忘记扫罗的恩情(参三十一11-13)。

 

十一12-15 在吉甲举行的典礼

    随着扫罗在约但河东的胜利,是在吉甲举行的典礼,当时众人都承认扫罗是王。毫无疑问,参加者多半是他那支得胜的军队。在撒母耳掌权的诸城中,吉甲是最接近约但河的一个城(七16)。有些学者认为只有此处是扫罗登位的真实历史记载;我们很容易把第14节删除(并把本章提及撒母耳的地方删除),而视之为编辑时附加上去的数据,并把「确认扫罗为王」译作「立扫罗为王」(和合本)。然而,按经文现有的记载(译按:即新国际译本那种确认仪式的记载),这故事也很值得相信,而我们鉴于较早前扫罗所受到的敌视(十27),也很容易理解举行一个新的典礼的原因。这是第一次全民都忠顺扫罗。 15节提到耶和华和平安祭,可指出这是一个立约的仪式,跟出埃及记二十四章相似。

    战争的胜利和庆典的热烈,使扫罗和以色列众人大大欢喜。我们要留意这里并没有提到撒母耳的名字:纵然这时各人都已忘记第八章的事件,他却没有忘记。这里不是要责备扫罗,但以色列众长老要因拒绝耶和华和撒母耳而有罪。下一章继续记述撒母耳进一步的责备和警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蔡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