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十七1-11 非利士人的挑战

    背景从平静的王宫转移至一个新的战场,在犹大的梭哥附近──换句话说,非利士军队又作出一次新的侵袭,扫罗需要去迎战。也许由于先前的战败,非利士人这次用了一种不同的战略。他们派出了一名「讨战的人」(4节),并要求以色列也派出一名斗士,前来与他单独对垒。在这种一对一的格斗背后是一个理论,相信诸神或较强的神,会给他们拣选的人得到胜利。这样,他们毋须损失许多生命才能赢得胜利。按着歌利亚的身高、威力无比的武器和坚固的盔甲,非利士人显然不怀疑他们会落败。我们需要留意,即使是扫罗──故事开始时也曾强调他魁梧的身材(九2,十23)──也没有勇气接受挑战;他也感到惊惶和害怕(11节)。扫罗这就显出他缺乏领导的能力:以色列人需要一个新的战士去带领他们与敌人作战。

 

十七12-30 大卫来到战场上

    大卫再次返回故事中。

    12-19节解释,歌利亚首次发出挑战时,大卫为何不在以色列军队中,而他又为何在「四十日」后才来到。作者要我们明白,是神掌管着这些事件。大卫并不是以勇士的身分而来,那是明显的(第十七章的事件可能是在十六章21节之前发生的)。

    25节十分重要,因为它解释了大卫何以在以色列中居于显要的地位,并且为十八章17节奠下了基础。然而,这节跟第26节却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卫决定迎战歌利亚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财富和荣耀,而是希望荣耀神,并除掉「以色列人的耻辱」。大卫显出他自己是一个适合作以色列领袖的人,跟当时惊惶失措的扫罗,和他自己那些好争吵的兄长有很大分别。

 

十七31-40 扫罗面见大卫

    扫罗和大卫之间这段对话,指出了大卫的勇气和他对「永生神」的信心,因而再次证实他有适合作领袖的条件。扫罗大可以表现出相同的信心和勇气,但他却没有。圣经表示扫罗把他的信心放在军事的经验和坚固的盔甲(「战衣」)上,因此他的态度跟歌利亚没有多大分别。当然,作者并没有否定,在战争中经验和装备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只有神能在这独特的处境中使大卫得胜。

 

十七41-58 大卫的胜利

    决斗就这样进行。对歌利亚来说,那是一次势力悬殊的比赛,他看见一个显然没有任何装备的年轻人上前来的时候,感到那是一种侮辱。然而,读者却早已知道这次确实是势力悬殊的争竞,因为大卫的神正在掌管这事。作战双方分别发言,那在一对一的格斗中是合宜的,而两人都提及了自己的神。歌利亚只能指着「自己的神」,发出咒语,但大卫的神并不是某一族的神祇,而是「普天下的人」都要认识的神。「耶和华使人得胜」(47节)是整本圣经的钥句;按着上文下理,大卫不是指自己的得胜(从死亡中得拯救),而是以色列人从非利士人的辖管中得释放。

    大卫战胜的结果带来广泛的胜利,非利士人被逐出,直至他们自己的城迦特和以革伦。大卫把他们赶出以色列境外。这场战役的纪念品包括歌利亚的头,大卫后来在征服耶路撒冷后,把歌利亚的头也拿到城中(撒下五)。

    最后一段(55-58节)引起了许多争论。学者往往解释说,扫罗并没有认出大卫,或对他一无所知。若是这样,便与十六章1423节互相矛盾。学者大概同意第十七章与第十六章的数据来源不同,但那并不需要下结论说,第十七章反映一种传统说法,指扫罗和大卫以前从没有见面。单从第十七章看,我们已知道两人在大卫迎战歌利亚之前,已经互相交谈过,因此,扫罗至少也知道大卫的名字。事实上,扫罗向押尼珥发出的问题并不是针对大卫,而是针对他的家庭;可能因为扫罗这时要履行诺言,把女儿嫁给大卫(十七25)。因此,他必须尽量查出这人的背景,因为他即将成为皇室中的一员。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蔡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