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言语中的显示(二十1~17) 请细读第12~17节,你会发觉在約拿单的思想中,无论甚么事情,总是把神当作中心: .他与大卫之间的事均以神为证(12),因此他并没有说谎话,也没有欺诈和背叛大卫,难怪他和大卫之间的友谊那么稳固! .約拿单一生中的每一件事都以神为中心,在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上,都作好了准备,愿意接受神的审判(13)。 .約拿单希望大卫得的东西都包含在:「愿耶和华与你同在。」这句话里面,他希望大卫得祝福,一切顺利。 .約拿单希望大卫将来做每一件事都能照神的旨意去行,他深信这位神也同时是大卫的神(14)。 .大卫将来若被仇敌追讨背约的罪,都是神在中间施行公义刑罚的结果(16)。 默想 像約拿单一样,我们的言语亦当然反映我们的信心。究竟在我们的谈话中是否常常都以神为中心呢? 完全相信(二十18~29) 让我们看看約拿单的信心。他的一生可算是特出的,因为他完完全全的相信神。 .「神是永活的」(21):約拿单希望能确实知道扫罗是否与大卫敌对;但他却知道一件事比判断扫罗的话是真是假来得更重要,那就是他能肯定神是「永活」的,而且祂在一切事上都有无穷的控制能力;那是一个死的偶像所没法做得到的。 .「因为是耶和华打发你去」(22):最后,約拿单希望他的好朋友大卫能平安地离去,虽然他很舍不得离开大卫,但是他已准备好接受神的旨意。当我们向神求取一些东西时,我们所需的信心相对地并不太多,因为当神要取去我们所爱的东西时,那才需要付出更大的信心呢! .「有耶和华在你我中间为证,直到永远」(23):大卫与約拿单之间的友情因为有神在中间之故,并未因地域相隔而间断。 祈祷 无论你的朋友在那里,请为他们祈祷。 勿为忿怒所控制(二十30~42) .扫罗的羞耻:扫罗曾经多次抡枪想要刺杀大卫(十八11,十九10);现在他又用枪来刺杀自己的亲生子約拿单(33)。扫罗选了自己的道路,开放自己给撒但蹂躏,更沦落到要杀害自己儿子的地步。他的言语就像他的行为一般的肤浅露骨(30)。 牢记 没有人能够和魔鬼争战而能站立得稳的,除非靠主的名才可以制服它;不然,便会被它所辖制了。 .約拿单的忿怒:約拿单替大卫辩护说他并没有做错了甚么事(32)。可是扫罗却抡枪要刺他,因此他「气忿忿」地走了。他并不是为自己忿怒,而是为了大卫,因为他太关心大卫了,所以很替他难过。他的忿怒并非不好,可是很多时候,忿怒会使一个人失去控制而伤害别人。然而,約拿单却能在盛怒之中冷静下来,为大卫安排逃生的途径,使他安全离去。 祈祷 为那些被冤枉、控诉、放逐及迫害的基督徒祈祷。──《新旧约辅读》 大与約拿单(二十1-23) 经过在十九章,扫罗赤裸裸地表现,他对大有谋杀的仇恨后,令人惊奇是約拿单竟然毫不知情(2节),很明显他以为他进行的调解(十九1-7)是起作用的。这一点是可以理解得到的,肯定是扫罗对約拿单隐瞒他的感受和行动,他知道他的儿子与大有极深厚的友谊。 另一方面,更惊奇的是,重复地提议要大恢复他在王桌的座位。这个问题可以解释为作者再次使用不同的文献来源;也许这几章圣经的事迹,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历史次序编排。或者我们可以假设在第一节中,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有人推测扫罗在拿约的经验,促使他的态度改变,准许大返回宫廷。(1节的上半部很容易与上一章相连;因为直至中世纪,才开始有旧约圣经的章节分段)。 无论如何,这里的情况,事实上是大一生经历中的一个转折点;他一定至终发现扫罗对他的真正动机,而他很自然便转向約拿单。再一次,扫罗行使他的权力,布满在整个故事;甚至約拿单,他虽然是王储,也要小心谨慎。他与大策谋的计划,是要传话给大,内中有两个目的,其一,当然为避免大被人看见,免致危险;另外也减少約拿单的危险,否则他可能会被控与一个逃犯密谋叛国及煽动暴乱。扫罗的权力,使大及約拿单作出某种的欺诈;再一次,圣经没有责备他们说谎,反而使用这些谎话,来说明和强调他们处境的危险。 叙述的中心,环绕两位年青人之间的忠诚关系,这关系不是一时的感动和冲动,而是深厚和长远的责任。他们在开始时(十八3)立了一个『约』,作为彼此行动和责任的一个严肃协议。这协议可能由于认识到他们特殊的政治关系;当我们回想这两个人,彼此有不同的原因,期望有一天可以作王,但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成为死敌。这个时候,約拿单很容易背信弃义,将大当作对头人消灭他;而大以后也可能会采取行动,消灭約拿单整个家庭。然而,他们两人接受承诺的束缚。 友谊通常不是在律师办公室内巩固的,正是如此;真正的友谊时常面对长久的责任和忠诚,如果有需要时便作自我牺牲。友谊在困难出现时便被破裂,不值分文。『朋友乃时常亲爱』(箴十七17),約拿单证实了这一点。 友谊是人生最丰富的经验之一;没有友谊的人是多么可怜!朋友丰富了人生,因为他们施与而不计算代价。約拿单给予大的,多过他接受的。他这样做,显示他与八章十一至十七节中描述的王有显著的分别。那种王的主要功用是领受。生命中有施与和领受者;約拿单乃是一位慷慨的施与者──而大虽然终必作王,但他坚持不取去扫罗的任何东西。他忍耐地等候上帝赐给他以色列的冠冕。 友谊的考验(二十24-42) 这个故事的过程透露一些以色列宫廷的礼节。一次特别的约会(即是初一,24节),所有宫廷官员要与王一同吃饭,除非有宗教理由,或者经特别的准许。例如接触过死尸,会使一个人不适合参加,术语称为『不洁』。扫罗起初以为大为这些理由而缺席(26节)。另一方面,给予缺席者的特别准许,只有王或王储才可以颁给,他好像作为王宫的管家。我们有理由假设約拿单有这种权柄给大准许。他在廿八节的解释似乎很有理由的──事实却不是真的──扫罗也接纳这种解释。 扫罗实时的愤怒,告诉約拿单所想知道的事情:一个人能在宫廷里,通常是很荣幸的标志,但有时王会使用这种『尊敬为工具』,来监视那些被怀疑为不忠的人。显然,扫罗近来怀疑大,而不是尊敬他。同时,扫罗严肃和坦白的话,显示扫罗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和由衷的。他对大的憎恨,现在已根深蒂固了,不再只是偶然的冲动。扫罗的失去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他埋怨約拿单危害他自己王权中可见,下一个他想杀的人会是約拿单。 約拿单对大的忠诚,可见于他的说话和行动中,也提供一个真正的友谊典范。首先,他永远没有一刻怀疑过大;扫罗可能想说服他,指出大该受王的仇恨。跟,他要准备面对那些对大发出的挑战,他甚至要冒王愤怒的风险──归根结底,他要冒个人的风险。約拿单也要对父亲完全忠心,但当扫罗犯错误时,約拿单便毫不犹疑、公开出来维护大的声誉;如果扫罗说话公开羞辱大,約拿单当日拒绝留在王的桌上,同样是一个标记,表示他不同意王对待他朋友的态度。 扫罗在卅一节说的话,乃是事实。圣经的作者清楚指出他相当痛苦,他强调大从没有煽动或对扫罗不忠;同时,作者也指出以下事实,有一天,大会成为王,而約拿单却永远不能得到。然而,約拿单之失去宝座,不是大所造成的;从某个角度看,使約拿单与王位无缘,这是上帝的旨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乃是非利士人的缘故,他与父亲同日在战场上,被他们杀死(参见卅一章)。故此約拿单反对扫罗在卅一节的话,乃是完全正确的。 約拿单的忠诚友谊的最后一个标记,乃是他实现将危险口信带给大的任务。他谨慎地执行他的计划;但最后他略为修改,否则这两位朋友将再不会相聚。这也结束他们多年同伴的快乐,故此他们要短促相会,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及说声珍重。約拿单对大最后说的话(42节),巩固他以前的话(14节),指出他与父亲不同,他赞成大接续作王。圣经作者让所有读者知道,没有任何人,甚至約拿单,能够阻止大兴起作王,只有扫罗一个人例外,他是一个思想困扰的人,反抗上帝的旨意。──《每日研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