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论

【返回上级目录】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古卷原為一冊。猶太人稱這兩卷書為撒母耳記,原因有三:1. 撒母耳為書中主要人物;2. 他膏立書中兩位主角(掃羅、大衛)為王;3. 猶太人尊他為民族領袖,僅次於摩西。

 

作者

撒母耳記的作者不詳。他勒目(T.B. Baba Bathra 14b)歸撒母耳為本書以及士師的作者。不過,撒上廿五章1節就已記載撒母耳的離世。根據歷代志上二十九章29節的提示,有人提出撰寫這書卷前部分的是撒母耳,自廿五章後先知拿單和迦得二人作所補完。其他人則提出作者應是大衛時代的人,例如亞希瑪斯(撒下十五2736,十七17)、戶篩(十五32,十六16),或撒布得(王上四5)。這些人可能曾接觸撒母耳、拿單和迦得的著作,並其他關於掃羅和大衛的生平及為王的資料(例:撒下一18,雅煞珥書)。然而從現有的證據看來,誰是真正的作者至今還未有一致的結論。

 

編寫日期

如上所述,部分撒母耳記的作者可能是該諸事件(約主前1050-970)的目擊者。而書卷撰寫的完成日期至少要到主前930年王國分裂之後(參撒上十一8,十七52,十八16;撒下五5,二十四1-9的「猶大中的以色列」;和撒上二十七6的「猶大王」)。由於書中沒有提及撒瑪利亞淪陷,使得有些學者斷定書卷成形日期介於約主前930年至722年之間。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撒母耳記》指出以色列為何厭棄神為他們的王,及記述神如何容讓他們由一個「神治制度國」轉為「王治制度國」的過程及後果,藉此帶出沒有神治的君王統治下,那是一個失敗的制度,但卻為彌賽亞的盼望奠下了基礎。

整體的主題是連於君王和約之間。撒母耳所設立的王位本是以約為本的;掃羅作王所行的違背了約;而大衛所實踐的王權雖不算完美,但卻是立約之王的理想代表。關於以色列中立王的評論(撒上八至十二章),常出現矛盾的地方。有些地方提到以色列不適合立王,但有些卻似乎認為立王是神對祂子民的心意。撒母耳記上十二章為此局面提出指正,那時撒母耳按立掃羅為以色列第一個王,並在定立的典禮中,重新確立對神的忠心。這裏清楚可見,立王對以色列而言並不為錯;神願意以色列有王,但以色列所渴望膏立為王的人(像周圍列國一樣)和她想要有王的理由(給予百姓安全感,並帶領國家在戰爭中得勝),都牽涉對神終極主權的抗拒。撒母耳重新解明以色列建立的君主制度模式,必須與約相符。以色列的君王,正如任何別的國民一樣,都受制於耶和華的律法和先知的話語。君王要留心先知口裡所講的,因為他們是在國中詮釋與上帝所立之約。離了對上帝的忠誠與尊行與祂所立的約,以色列就沒有真正的君王了。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蔡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