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理与属灵的矛盾(一1~16) 少年人向大卫王报讯,以为大卫知道他的对头人已被消灭时一定感到非常高兴,且必对他大加赞赏。请看他报讯时的情景: 1. 他在大卫面前伏地叩拜(2); 2. 绘影绘声地描述亲手杀扫罗的情况(6~10); 3. 为证实此事之真确性,他把扫罗的冠冕,镯子带给大卫看。 报噩耗少年的心态是显然可见的,他见扫罗的大势已去,而扫罗与大卫素有积怨,现在大卫刚击杀亚玛力人胜利回来(1),还不藉此机会向他邀功更待何时呢?为他清除仇敌不是等于直接扶助他作王吗?在情在理,大卫除放他一条生路之外,更须大加奖励才是;有谁料到换来的竟是杀身之祸呢?其实,扫罗是否由他杀死十分值得怀疑,在撒上三十一4~5记述扫罗是自杀死的。趋炎附势邀功者以为得福,谁知后果适得其反。 照常理大卫杀敌凯旋归来又知对头人已死,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他却与随从撕裂衣服、悲哀、哭号、禁食(11~12);凯歌变成哀歌,欢乐转为哀愁。大卫的表现似乎不合常理,不过我们知道大卫所重视的是属灵的层面: 他哀叹神的民竟倒在刀下(12),耶和华的军队竟然在敌人面前溃败; 他尊重扫罗是耶和华所膏立的事实,扫罗虽罪大滔天、死不足惜;然而他若要杀扫罗,机会有的是,何用这外邦人下手?可见大卫尊重神过于自己的生命、王位…… 默想 肉体的失败与属灵的成功分别何在? 真摰感人的哀歌(一17~27) .哀悼神所膏立的──大卫对扫罗之死的深切伤痛,在这哀歌中表露无遗。他对扫罗歌功颂德,不怀恨、不报怨,多次称扫罗为英雄,并大大慨惜他的死(19、25、27)。试思想大卫与扫罗的分别: 扫罗是属肉体的;他是属灵的。 扫罗是自高自大的;他是谦虚柔和的。 扫罗是为己的;他是为神、为人的。 扫罗深记仇怨;他却宽宏大量。 扫罗是失败者、苦恼者、被神撇弃、不得善终;他却是胜利者、荣耀者、合神心意的人。 .哀悼挚友的死──大卫和約拿单一向都是知己深交(参撒上十八1),他们可算是真挚友谊的典范。事实上世上最喜乐、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知己朋友;而最悲哀的事亦莫大于挚友的惨死,留意大卫对約拿单的追思即可领悟此意(26)。 .哀念神的荣耀受羞辱──敌人因他们的死而欢乐、夸胜(20);以色列的英雄被杀,神及祂的子民因而蒙羞。 虽然有人批评这篇哀歌没有宗教味道;然而当我们再三细读时可感受到这不是装作出来的悼念,乃是大卫真诚的爱心,真感情的流露,实在有基督宽宏大量、真爱的精神。 祈祷 求主赐我有更大的爱心,使我能像一样的去爱人。──《新旧约辅读》 消息传到大(一1-16) 接续下去的叙述并没有任何的间断,将撒母耳记分上下乃是人为的;是直等待旧约翻译为希腊文时,才作这种画分。撒母耳记上卅一章简略地指出,基利波的战役带给以色列北部有甚么影响;并告诉我们,这故事怎样传到南部大的所在地,以及他对这消息有怎样的反应。当然非利士人的胜利,对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是坏消息。但有一个小人,以为大对扫罗的死会沾沾自喜,因他一直以来,都是大的死敌。而且,好像大这样胸有大志的人,他会为約拿单之死而高兴;因为如果他生存的话,将承继他的父亲的王位。这里再一次告诉我们,大不以扫罗为仇敌,连想也没有这样想。 将消息带给大的是一个亚玛力人,正是这个可恨的民族,最近抢掠洗劫大的总部(参撒上三十章)。然而很明显他不是侵袭者之一,可能他是扫罗军队的一个士兵。大没有批评他的国籍,只是批评他的行为。他讲的故事中指出,他曾『帮助』扫罗自杀看来不真实,因为撒母耳记上卅一章四节已给出详情。很可能他以大听到扫罗阵亡的消息会很高兴,并为得到王冠而欢欣。这个亚玛力报信者的行动有特别的目的;虽然可能他知道扫罗尚有一位在生的儿子(名叫伊施波设,参见二8),他故意将冠冕带给大,显示他相信大将接续作以色列王。这种姿态可能对一个小人是喜讯,但大不被这些奉承所影响,他对报信者所持的态度,使那人十分震惊。 我们可能感到那个亚玛力人很不幸。但从一开始他的故事就不是真实的,他没有杀死扫罗;但对那些为财为利说谎的人而言,当他们说话严肃时,是很难于改口的。但如果他的故事是真的,对一个将死的人发动最后一击,可视作是一种怜恤的行动──特别当非利士人可能会拷打和折磨那受伤的王。 大一点都不关心无痛苦的死亡或自杀的伦理问题;他惟一考虑的,乃是这报信者声称杀死以色列的王,是弒君的罪行。他自己──虽然在不同的处境下,曾经拒绝甚至是举起一只手指来对抗王,因为他有耶和华的受膏者的神圣地位(参撒上廿四6;廿六9)。只有上帝有权柄来决定他所膏立的人会甚么时候和怎样死去;无论他的动机是甚么,那亚玛力人已犯了谋杀和叛逆罪。他篡夺了上帝的特权,故此没有比死亡更适合的刑罚。再次,这里强调大将王的家族,放在最高的地位上。 那亚玛力人当大是新 大的挽歌(一17-27) 大对报信者的反应迅速和毫不留情;他对扫罗名字的反应却颇为不同,完全显出他对死去的王的赞美和欣赏。他没有憎恨这位一心要追捕他的人,也没有对他作坏的回忆。相反他作了一首挽歌,一首以色列百姓熟悉并反复地唱的诗歌,藉此扫罗及約拿单的名字永不会被忘记。十八节在希伯来文版本中的意义颇困难和不肯定,可能大不但将这首诗歌编入书内,并且采取步骤去保证被反复地唱令它很著名。这只能在犹大发生,因为大的权柄,在扫罗死后几年仍未拓展出去;这首诗也特别适合犹大,提醒它对非犹大族的扫罗的亏欠,特别是在扫罗一个儿子治理以色列其余地方,对抗犹大的那些年间(第二章接续描述)。 这首诗歌表达全民族对扫罗和約拿单的亏欠,以及大对約拿单友情的亏欠──大没有伪善地声称扫罗是他永远亲密的朋友。这首诗歌不太容易明白;我们首先要记得,这首诗的语言是诗体,故此充满各种的修辞学,作者没有叫我们从字面的意思来明白它。例如他没有真正以为非利士人胜利的消息,会在非利士城内守秘(20节);或者他想象在基利波的山坡,那里有许多以色列人与扫罗一同阵亡,可以改变天气的状况(21节);他也没有描写他和約拿单的友谊,当他是自己的妻子而论(26节)。 大首先描述扫罗是以色列的荣耀;在希伯来文,这个字真正的意思乃『美丽』及『羚羊』(gazelle),所以这首诗歌形容扫罗是美丽的山羚羊,满有恩惠和脚步安稳。鹰和狮子的形像(23节),对我们更为熟悉。大主要记念扫罗是个战士:尊荣者(19节)指一个战士,扫罗持续地很有效(22节)对抗非利士人,将繁荣带给以色列(24节)。这首诗歌的最后结语(27节),指出扫罗和約拿单,是以色列最好的武器,现在因一次的击打便失去了,以后以色列因他们的失去要渡过更艰苦的日子;难怪非利士人要欢欣了(20节)。 回忆一个人的优点,会使我们感恩或仿效,或两方面都会有。他们仍要努力地击败非利士人,但扫罗至少指出方法,并用勇气和献身去完成他的任务。回忆别人的优点,较记念别人的软弱,更加明智,这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种有用的警告,因为后一种情形会导致自义和自满。 除了廿六节约拿单的名字没有扫罗那么突出,其它地方他同样也被描写是一位优秀的战士;但在大的脑海中,留下的珍贵回忆乃是他忠诚的友谊。大与約拿单的友谊,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最好友谊模范。虽然他们身分异地,友谊却是长存及持续;他们之间的忠诚和无私,也是真实的;并且不容许别人践踏这关系和责任。所有这些发自真正的关系和感情。 在这个段落中,廿六节加上一些字,可能会误导一些现代的作者,推测大与約拿单是『恋人』,有同性恋关系。无疑这是一种误会,部分原因产生于现代英文的『爱』字的用法,部分原因是没有把廿六节看为诗体,而作为字面的陈述。从圣经一贯否定同性恋的行为来看,颇能肯定圣经作者永不会用这段话来表示『同性恋』这回事;事实上,如果他看见自己的话被这种想法误解,他一定会很震惊。要认识圣经,我们必须要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阅读,这是相当重要的。──《每日研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