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卫完全执掌王权(五1~10) 大卫第三次被膏立,成为全以色列家的王。他以德服人,是人民心目中的真命天子。留意以色列众支派到希伯仑见大卫时所提的三项承认: 承认大卫是他们的骨肉──兄弟之亲; 承认大卫带领他们出入──主帅之职; 承认耶和华的应许,大卫必牧养全民──君王之位分。 这种认定可否应用在基督与我们的关系上呢?大卫先在希伯仑作王,希伯仑为祭司之城,预表基督为大祭司;继后大卫又在耶路撒冷作王,更预表将来基督在圣城新耶路撒冷中为王。 大卫旗开得胜,耶布斯人梦想不到如此坚固的城垒竟被大卫一攻即破,除了证明大卫的勇猛外,更重要的因素是耶和华与他同在,这是大卫一向的信念,他经历耶和华是万军的神(10)。 「瞎子、瘸子」是属于身体残缺的一群,耶布斯人自视过高,又自恃有的是巩固的墙垣,因此夸口就算以城中的瞎子、瘸子亦足以抵抗大卫的全军。谁知耶和华与大卫同在,使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且日见强盛(10)。 祈祷 主啊,让我认定是大能的王者,以致我真的懂得依靠。 顺服的掌权者(五11~25) 神与大卫同在,协助他夺得京城,更坚立他作以色列的王,为他预备理想的人选协助他建立宫殿(11)。大卫在耶路撒冷建立家园,立后妃生儿育女;他实在是一位极 大卫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他能体会神在他身上的计划,并且有顺服受教的心志。一般人在身分卑微时尚肯谦卑、顺从;但一朝得志自然便会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了。大卫在这个时候仍能虚心求问神,他的成功值得我们再思: 1. 每次出征前,大卫并非先衡量自己的实力,却总是先求问耶和华。常人的政策往往认为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大卫一贯原则却是单靠耶和华的能力。 2. 有顺服的行动:人通常在知道神心意后有时仍会犹疑、顾虑;大卫却毫不犹疑地完全照神的心意而行。要他直上,他便直上;要他转向后头截击,他也就如此行(23),何等美的顺服态度。 祈祷 主啊,帮助我肯谦卑、顺服,让我明白的心意,又赐我行道的力量。──《新旧约辅读》 占领耶路撒冷(五1-16) 在当时的世界上发生两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首先是大成为联合以色列的王;第二件事是他使耶路撒冷,成为联合王国的首都。我们不能够夸大某件事的政治影响;在大统治以前,以色列不曾是一个有能力的强国;在政治权利和影响方面,耶路撒冷也不能与巴比伦或罗马、伦敦或纽约相提并论。大成为王,并且占领耶路撒冷时,四围没有任何一个重要的王国(如埃及),会对此有兴趣或者有印象,然而这两件事却具有伟大和深远的宗教意义。 (一)大开始了一个延续共超过四百年的君王谱系,并且留下了第二位和更伟大的大这个盼望。这盼望在耶稣基督降生时实现了,耶稣将声言历史上的大是他的祖先。正如每一次的圣诞节提醒我们的那样。故此大的家谱在基督教里继续下来,影响到全世界。(在这种意义下,大具有震撼世界的政治意义。)基督徒及犹太人都有同样的背景,来愉快回顾大。 (二)耶路撒冷直至当时,仍是以色列境内的一个外邦的城市;占据它的是一些迦南人,称为耶布斯人。大决定占领它,并且很容易得到,虽然它的防守很坚固──它的城墙和斜坡是天然的防御,即使一营的跛子也可以把大拒之于外。但耶布斯人错估了形势;大攻上去使它成为军事总部,因为它有极好的位置,也可作为国家的首都。这是一项精明的行动,因为耶路撒冷处于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边界,故此大建立这个首都,避免偏爱南部或北部任何的支派。 最重要的是它成为宗教首都,逐渐代替其它以色列的圣所和邱坛,并且最后成为犹太人惟一接纳的宗教中心。它在基督徒心中也很有感情,这城不但是大的胜利,也同时是耶稣被钉和复活之地。回教徒同样把它与麦加(Mecca)、麦地那(Medina)同视为圣城。大占领并转变了的耶路撒冷,对这个世界作出了贡献。 这段经文主要强调大及其王国的安全和稳定;这章的下半部指出这种安全来之不易。从历史的观点看,这是上帝定意给以色列一个时期的成功、强盛和繁荣,在大的领导下一段难忘的黄金时代,并可作为将来的标准。在人类的历史中,黄金时代很少,但它们不仅值得怀念,也有积极的价值和要达到的目标,有值得追寻的理想。可以成为在极度失望和面临极难应付的困难时期,一种更新的盼望。期望弥赛亚王有一天会引领他们进入强盛、和平与繁荣的国度里,鼓舞犹太人在许多世纪中充满盼望;新约给基督徒关于再来之王有许多的应许。在这个黑暗和消极的时代,我们要牢记圣经和教会时常所教导的,上帝是至高的统治者,必要赐下繁荣和平安。故此,我们真挚的祈祷应该是:『愿伓的国降临,愿伓的旨意成就……。』 胜过非利士人(五17-25) 一直以来以色列分割为两个小的王国互相攻击,而非利士人看来很少采取行动;但当大成为联合以色列的王后,他们马上发动攻击。可能他们第一次的攻击,发生在大占领耶路撒冷之前;十七节提及的保障,可能指亚杜兰,曾经一度是扫罗追捕大时,作为大的总部一段时期(看下图)。利乏音谷位于耶路撒冷的南部,这里非利士人驻军于两个地方,逼使大要分头对付他们。这种策略在基利波对付扫罗时,证明很成功(参见撒上卅一章),但现在他们落在大的手里,遭遇两次败绩。看来以色列的首次胜利,是因一次前线突袭而得手;第二次,大改变他的策略,令他们十分惊慌。这次的胜利,无疑也包括其它圣经没详细记述的原因,引致非利士人被迫撤回到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平原的领土内。这是廿五节提及基色的意思,参见下图。 毫无疑问大一定是个英明的战士。当他在扫罗的麾下已证明这点;在对抗非利士人的伟大胜利中,再次证实了。故事中清楚指出,他未得上帝许可之前,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他一定使用以弗得,并在亚比亚他的监督下,来寻求上帝的旨意。我们从研读撒母耳记上廿三章九至十二节可见,人们可以向以弗得直接询问,并得到简单的答案(基本上简单回答『是』或『否』)。换言之,主动和策略是来自大,但他透过以弗得,向上帝求问可否行动。这是基督徒的模范,我们应运用上帝赐给我们的头脑和才干,去应付困难和当时的需要,而不是静坐和只向上帝祈求成就我们所想的。但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要在祈祷中求问于上帝,得到祂的准许;没有祂便不能成功。 大的成功,是相信依靠的结果。回想扫罗两次不顺从上帝都是在战争情况下(参见撒上十三及及十五章)。故此真正的领袖不但使用他的天资和才干,也要将这些奉献给上帝;结果必带来以色列繁荣和昌盛。 伟大的战役的情景,时常在多年、甚至几个世纪后仍然不被遗忘。例如一零六六年的希斯亭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以这地命名为──『战役』。同样古时的以色列,地名与那里发生的事件时常有所关连。记得大在巴力毘拉心的初次胜利,那地的名字是『突破之主』(the Lord of breaking-through编按:中文和合本译作:『如水去』)。这名字记念胜利者不是大,而是上帝。事实确如此,因为大最终也会死亡,不能再为以色列争战;但以色列的上帝永远活,祂是以后以色列后代的盼望和勇气的来源,特别是在其它仇敌(好像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管辖的日子里。 非利士人遭受惨败,以致撇弃他们的偶像(21节);大约一代或更早以前他们掳去约柜(撒上四章),但他们从没有打败过以色列的上帝。现在形势完全扭转了,非利士人的神只是人手所做的形像,而且它们被掳走作为这故事的结束。非利士人永远不能够再兴盛起来威胁以色列人;他们的能力被永远瓦解。这是大最显赫的成就,也证明他是上帝所拣选的王。 ──《每日研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