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返回上级目录】

事过境迁(十九115

  世事难料,因大卫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切的缘故,凯旋回来的军队亦尝不到胜利的滋味!原本他们应该兴高釆烈,高举旌旗地昂视阔步,在群众欢呼喝采声中进城的;可惜他们却是「暗暗的」,如败阵兵士般羞惭满面的回来,稍后,约押挺身而出向大卫直言相谏,他的说话合情合理,一群为他出生入死的人,大卫倒不欣赏、不看重(6),这话实在说不过去。一段义正辞严的说话,将王从迷惘、痛苦中唤醒过来。

  我们有时也需要有约押的敢言态度,对朋友的一句勉励,一句提醒,往往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大卫听从约押的劝告,从哀愁中回转过来,再面对现实。

   他坐在城门口回复和百姓会面(8)。

   以色列众支派有意思邀请他回来作王,惟独犹大人没有反应,于是大卫没有急急地返回。他希望全国都接纳他,故此藉祭司向百姓表明他的心,并向他们提出挑战,他们本是王的至亲,为何反而落在其它以色列十支派的后头呢?

   再得民心。最后,大卫安抚押沙龙的元帅亚玛撒,对他不但不加惩治,反而应许抬举他,如此他们便能同心合意的一同要求王回来了,这才是荣耀的回归。

祈祷 当我悲伤时,愿我可以记起这位挚友的说话,以致能再次振作起来。

 

欢迎王的行列(上)(十九1630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乃古今不变之理。大卫回来了,各人争相欢迎他,在欢迎的行列中可看到人生百态。

  1. 示每──趋炎附势的小人:在大卫逃难时,他辱骂、欺负大卫(十六58);知道大卫凯旋回来,却「急忙」出来迎接(1617),安排渡船任王使用(18),卑恭屈节的可怜相表露无遗。大卫并非昏庸的君王,他看透示每的为人,但觉得此时绝非报复的时刻(22),为要得民心,大卫防止再有动乱的事,因此便对示每显出宽宏大量来,他临终时才嘱咐所罗门不要放过示每(王上二89)。

  2. 洗巴──狡猾欺诈的伪君子:他用计谋夺取米非波设的家产,还诬告主人,现在当然不会放过奉承大卫的机会(17)。

  3. 米非波设──忠心、善良的可怜虫。他虽残废却坚持去迎接王同来,并向王表明他的心意:一直担心王的安危(24);解释未能随王离去的原因(26);个人得失荣辱在所不计,任由王安排,并且专心等候王回来,只望王能平安(30);没有忘记王以前如何恩待他,对王的错误判断也没有发怨言(28)。

祈祷 求使我反省自己对人的动机。

 

欢迎王的行列(下)(十九3143

  八十岁的巴西莱也在欢迎行列中,他是大卫真正的朋友,能有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他对大卫真心真意而无所企图。

  1. 大卫有难时,他尽所能的接待他、供应他(十七2729)。

  2. 大卫回国重登王位时他从老远跑来相迎(31)。

  3. 他不求名利,只求终老家乡(3537)。

平常人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定有所求的,他却轻看一切,大卫心深了解巴西莱的心意,面对忠心良善的长者,大卫也以礼相待:照他的意愿成全他;接纳他的儿子金罕,答应如将来他有任何要求必替他成全,朋友真诚相待实在令人羡慕。另一方面,我们看出巴西莱有过人的智慧,他宁愿过平淡的乡村生活,也不愿进入宫廷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令人费解的是当众人欢喜快乐的送大卫过约旦河后,以色列家与犹大家又互起争论。以色列人怪责犹大人迎接王时不通知他们,按人数他们有十支派,与王有十分的情分(43),同时他们是首先发起接王回来的;犹大人则认为他们是王的亲属(42),接王回来亦根本没有得任何好处。

祈祷 求助我,使我以诚待人。──《新旧约辅读》

 

重新团结国家(十九1-15

大为押沙龙之死而哀痛,问题不是一段的时间,而是相当长时间。当押沙龙背叛,他与他的煽动者自取死亡时,这国家事实上与他们一起死亡,而并不自动地又由大来统治。大对他的支持者和军兵表现正确态度,来挽回那些中立的人,特别是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站在押沙龙一方的人,重新保证和赢取他们;同时要尝试安抚一批人,而不敢冒犯另一批人,这是很棘手的环境,须要高度集中的心神和外交技巧。但起初,大对这方面没有有效的措施,故约押对王的谏言,很粗暴但却很需要。他甚至威胁这可能会导致另一次叛变,来对付大。

这一段中讨论三组人,第一是大得胜的军队(1-8节);第二次是普罗大众,包括押沙龙败军中的生还者,他们逃跑回家(8节);第三是犹大支派,即大的支派,许多人支持那次叛变(11-15节)。

(一)大的军队。得胜的军队所关心的,乃是需要得到适当的尊重和欣赏。第八节描述一次胜利的庆祝,君王坐在城门口的适当位置。一位好领袖一定永不忘记去表现他的赞赏,也永远不能忽视礼仪的价值。每个国家有不同方法和方式表达他们的庄严的庆典,以色列在这方面,并不比其它的邻国逊色。虽然约押夸张当时处境的危险,但大不能忽视他的支持者,人性很容易因感情而摇摆不定;并且忠心与背叛,其实相距不远。

(二)普罗大众。这里主动的,是百姓不是王。虽然这里议论纷纷,事实上一般的观点很实际。押沙龙已经死了,最好把他遗忘,而大为以色列带来许多的成就,故此一般常理已决定怎样做。一个领袖不能倚赖百姓的一般常理(common sense);但他肯定可以为他们服务到一定的程度,他们自然记念他,并对他作出回应。

(三)犹大支派。犹大像其它支派一样,曾经对大不忠,许多人可能曾支持押沙龙。大一定看见他作为犹大人的危险,他自己的支派疏远他,转向另一位领袖,他发现自己好像是北部支派的王。也许押沙龙的最高统帅亚玛撒,已成为犹大的王──历史上许多将军都能够夺到王权。大的决定很聪明;他立亚玛撒代替约押的职位,无疑部分原因,可能他为约押杀死押沙龙而愤怒,但主要的目的,是他表示准备向那些支持押沙龙的人报复。犹大对大的呼吁,作出很热烈和积极的响应。宽恕是基督徒很重要的美德,(参见马太福音六章十二至十五节),也是领袖的智慧和精明的一种表现。

大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统治危机的时刻,对他的成功是悉悉相关的,故此极大地宽容他们近年来对他的亏久。

处理便雅悯支派(十九16-40

这一段经文有种很有趣的层面,首先是从个人的角度看,说故事者刚刚引起读者对示每、洗巴、米非波设和巴西莱的兴趣;读者也很想知道,他们较早前的态度和行为怎样得到报偿。然而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方面──从支派的角度看。经过押沙龙的叛变后,有许多事情要更正,大开始考虑到各个人和各支派,然而各支派无疑是更加重要。

(一)个人。特别是处理示每的时候,大需要克制他自己的感受,其实他永远不宽恕他,这是我们从列王纪上二章八节所知道的,但他没有将愤怒公开。叙述者只是告诉我们大的言行,没有提及他的感受和思想怎样。在古时许多的国家里,像示每这种人早已被处决了;但大却保存了他的性命。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在米非波设的身上。很清楚圣经作者相信他的故事,但不清楚大是否也相信。他也许以追溯这事件,并且尝试找寻见证人,但他没这样做,反而准许米非波设拥有一半的财产。即使洗巴关于他主人的事是说谎,但他在危机时对大的忠心,可以将功赎罪,并且大曾应许他得到米非波设所有的属土(参十六4)。大不想报复任何人──这是他统治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相当智慧的。

至于巴西莱,他慷慨的支持大,与众不同,王很自然地希望用物质报答他,也同时公开尊崇他的家庭。在这情况下,政策与个人感受完全同出一辙;这段经文教训我们,好领袖及智慧的王,一定能够压制和隐匿自己的感受,大能够有效地这样做,并且在他的统治下,成功地重新团结国家。

(二)便雅悯支派。示每、洗巴和米非波设之所以重要,乃是他们均属便雅悯支派;并且值得留意,示每带领不下一千个便雅悯人欢迎大复位(17节)。便雅悯虽然只是一个细小的支派,但在当时的以色列却很重要,因它曾经是王室的支派(在扫罗和伊施波设统治下),如果大严厉对付示每或米非波设,他很容易重新与便雅悯支派疏远;便雅悯支派可能再次爆发另一次叛变,并取得成功,逼使大只能作犹大人的王。在二十章,果然有一个便雅悯人导致一次叛变,尽管它很快便瓦解了。故此争取便雅悯支派是很智慧的行动,看来大相当成功,历史显示在一代之后,当国家一分为二的时候,便雅悯支派仍然坚定地依附犹大支派。

在这一段中,强调大的领导才能。透过个人的精明处理及放眼更远的未来,经过押沙龙差不多是灾祸的叛乱后,他为领土带来新的稳定。生命永远不可以如时光倒流;但透过他的关怀和努力,加上上帝的帮助,错失未尝不可补救。那怕新的永远不如旧的那么灿烂,但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且作新鲜的尝试,这是很正确的。──《每日研经丛书》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