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返回上级目录】

摩押之战(三127

  摩押自大卫时期即为以色列的藩属(撒下八2),年年进贡,他们的叛变掀起一场争战,导致以色列、犹大、以东连手起来攻击摩押。

  七日的路程(9)使他们陷在缺水的山谷之中,毫无盼望。众人中有一位认识先知以利沙,于是建议前往求问他。三王亦肯纡尊降贵,一起求先知传达神的话,因为约沙法是一个好王,因此先知说出14节的话来,而「弹琴」绝非得启示的途径,乃是指先知藉此获得心灵平静,得以聆听神的声音(参撒上十六23)。「耶和华的灵」指出以利沙一切所言皆出于神,而非他自己的说话;况且他所说的甚神奇,无风无云,何来雨水?可幸的是三王言听计从,真的动手挖沟,使他们的危机得解决,他们的作战亦增添胜机(1124)。水由「以东而来」可称奇事(20);因以东于南,摩押居北,由南倒流北方与地势显然相反,岂不奇哉!只要神在其间驾驽整件事,即使更难的事亦显得容易。

  在战争的进行中,摩押大军处于惨劣境况,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一座孤城,无人援手。联军仍猛烈进逼,誓要「赶尽杀绝」;摩押王虽尝试突围而出,但不成功。最后他将长子按当时敬拜的习俗献给假神基抹为燔祭,因而引起摩押的公忿及大怒。《现代中文译文》认为此事实在使以色列人大为恐惧,因为摩押王的行动,有誓死与以色列人同归于尽的意思。这样,战争就结束了。米沙曾将此事立碑为记,此碑于一八九八年被德国一宣教士于亚嫩河附近发现,内容描述他如何领导他的军民,脱离以色列人辖制。以色列联军的得胜,深信是神在当中的带领与帮助,但可能因他们过于残暴,至终不能全面得胜。

思想 在急难中,三王同心求问神的旨意,使他们终得脱困厄,你也是一位寻求神帮助的人吗?──《新旧约辅读》

 

iv. 与摩押人争战(三127

  作者在此所记录的事件显示以利沙的话及他的预言与以前相似情况中的以利亞具有同样的权柄及效果(王上二十二)。约兰的历史包括如常的简介公式(13节),乃接续一章1718节的记载。有些解经家因为以利沙的出现及离去均太过突然(11节)而质疑此叙事的一致性(427节),但以利沙的神出鬼没与以利亞的行径相似。他们得到如神所应许的大获全胜(2425节;参1819节)之后退兵(27节),这并不一定证明有不同的资料来源,但可能有几个不同的解释。先知的话语中对犹大王的抬举乃意料中事,因为作者一向偏重犹大王而非以色列王。米沙碑文(DOTTpp.196197)乃圣经以外的证据,提供了由摩押人对这些事件的观点与角度。

{\Section:TopicID=263}a. 摩押人背叛(三112

  13. 若犹大的约兰王与他的父亲共同执政,则第十八年的年代与一章17节便没有矛盾;他约由主前八五二至八四一年作王十二年。有关以色列王的记载公式通常会包括他的首都,因此这里也记载了在撒玛利亚,但七十士译本却省略未记,并将第13节置于列王纪下一18以后。约兰的不像亚哈王(王上十六3034)或是在他任内一直健在的(九30)王后耶洗别(王上十八4,十九12,二十一715)所行的。巴力的柱像(「神石」,NIV)乃是竖立的石碑(MT mas]s]e{b[a^,可能与在靠近夏琐、ZenjirliPanammu)及叙利亚(Melqart 巴力的 Barhadad 石碑)之祭坛出土的巴力像碑文或浮雕相似305。这种石像仍留有一个在圣殿中(王下十2627),可能是耶洗别这个帮不了忙的母亲所立(王上十六3233)。这些石像不一定与丰饶的象征有关(见:王上十四23)。

  45. 原来臣服的米沙背叛了以色列王,米沙需要以色列「繁殖羊」(no{qe{dNEB)的技术,以致可以年年或「定期地」(NEB,此动词为表示反复的,而不一定是指一次进贡)供应无数的(十万)羊羔及公绵羊。他在亚哈死后背叛(见一1),使得以色列及犹大连手与他对抗。约兰重新恢复与犹大订立的平等条约,得到约沙法的首肯,意即他愿意与他一同出征。

  89. 他们的计划是避免经过亚扪人境界,亦即避过摩押新近重建的防御工事,绕道从背后攻击摩押。另有解经家认为他们是由东南方进攻摩押,这两条路线均需要经过犹大及以东,当时以东王(melek「王」)乃约沙法的藩属。他们为了要「上去」(攻打,NIV、现中,8节)摩押高原而选择经以东沙漠,通过 Arad 及死海南端的沙漠,由琐珥何罗念直抵首都吉珥哈列设(赛十五5;耶四十八5)。在主前八五三年后米沙似乎看准了以色列受到亚述箝制的时机而背叛。

  1012. 约兰可能曾经求问过他自己的先知。但是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性格的相异之处尽显无遗。约兰丧胆,约沙法却仰望神,他忆起在基列的拉末的经历(王上二十二720),要从神那里求确据。古代战争时有藉神谕在不同阶段求问(「咨询」)神旨的惯例(11节)。有些解经家认为以利沙仍代表以利亞行事,因以利亞曾经写信给约沙法之子约兰(代下二十一1215)。当然在此以利沙被描述为年老先知以利亞的仆人。为主人倒水以供应沐浴净身所需,此为仆人的工作。这次二王到先知那里去见他,而非召他晋见他们(参:王上二十二9)。约沙法支持以利沙,视他为真的先知,亦即大而无畏地传讲神话语的人(12节)。

{\Section:TopicID=264}b. 应许打胜仗及供水充足(三1319

  以利沙对以色列王的敌视可见之于他的问题:「我与你何干?」(或是我和你有什么关系)(13节,新译),其希伯来文(「与你我何干?」)可能暗示我们必须各尽己职(此为基督在迦拿婚礼时的用法,约二4)而非意味「你为何要干涉呢?」

  14. 以利沙的话与以利亞的话十分相似(王上十七1)。「看……的情面」(RSVREB;或作「尊敬」)乃译自一句成语「偏爱」(直译为「抬头」)。

  15. 以利亞要求一位弹琴的(希伯来文「弹丝弦乐器者」),亦即弹奏小型七弦琴的乐师(撒上十六15),这并非表示以利沙是比以利亞差劲的、精神恍惚的僧侣。耶和华的手(希伯来文「手、能力」)借着音乐降在人身上,进行安慰或控制的工作(如撒上十六1623的扫罗)。

  第1719节的预言必须听者辛苦工作才能生效,也必须有不可见的能力才能有神迹式的供应,他们应在干涸的河床(可能是 Hesa 小河;Zered 河)上挖掘许多壕沟(希伯来文「壕沟、壕沟」)以保存决泻的洪水(阿拉伯文为sayl),此洪水乃来自远不可见的摩押山区之降雨。这种灌溉方法在阿拉伯中部及南部至今仍然通用。

  17. 有些解经家将牲畜读为「军队」,但这样作必须改变一个 MT 的子音。若我们由此看到神供应水及改变敌我情势的大能时,此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19. 此节经文是一个应许,而非命令。申命记二十19禁止砍伐多结果实的美树。

{\Section:TopicID=265}c. 摩押人败遁(三2027

  神通常在清晨施展祂大能的作为(参:王下十九35306

  21. 那些「能顶盔贯甲的」(AV)甚至包括那些能拿武器的NIV、现中)年轻人都出动抵御越界而来的侵犯。

  22. 红如血(希伯来文 ~@dummi^m)并非只是以东一字的双关语,因为 Hesa 小河中的红石反映在水中可能被敌军视为是一种流血的凶兆,因此误导了摩押人。希伯来人联军歼灭全军(25节;参19节),直杀到摩押南面的首都吉珥哈列设或摩押的基珥(赛十五1),亦即现代跨越王道的 Kerak,位于死海东面十七公里,亚嫩河南面二十公里处(参:耶四十八3136)。

  26. 此处的希伯来文甚是艰深难明。摩押王企图杀出重围,要冲过阵去到RSV 作「对立的」)以东王那里去,可能是想要拣选敌军中最弱的一环。有些解经家将此处的以东~dm)读成亚兰(~rm),但并无经文证据可以支持(除了 Old Latin),因为这里并未涉及那个遥处北方的国家。

  27. 公开地在首都的城墙上将王子献作燔祭乃极为罕见之举(士十一3139),目的是要平息国神基抹之怒,因为基抹「对他的地土发怒」(摩押碑文5),借着使他们一败涂地来发泄他的不悦。后来以色列人遭遇大怒可能是指摩押人愤怒的反应,导致以色列人撤军返回(此为约瑟夫之解释,《犹太古史》ix.3.2);也可能是指神因联军促使这恶行发生而向联军发怒(如和合所译);更有可能的是以色列人感到厌恶及恐怖而撤军。

 

305 ANEP490827项;IBD, p. 153;参:A. Lemaire, 'La ste&le arame*ene de Bar-Hadad' , Orientalia 53, 1984, pp. 337349.

306 「早起」(AV;希伯来文为 s%a{kam)直译为「用肩头挑起」,描写人肩负起清早拆营的责任。这在如亚伯拉罕(创二十一14,二十二3)、雅各(创二十八18)、摩西(出三十四4)、約书亞(书三1,六12,七16,八10)、基甸(士七1)、撒母耳(撒上十五12)及大卫(撒上十七20)等领袖的生命中都曾是关键性的时刻。──《丁道尔圣经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安息日会心雨文字组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