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只管一试(五1~14) .以色列王的表现(7)。从以利沙作先知的时期主要在亚哈之子约兰的任内推测,这位君王正正就是约兰;他接获亚兰王的信后大显惊慌,「撕裂衣服」是一种极度悲伤的表现,这位堂堂君主,竟然毫无王者之风,惧怕至此,不得不叫人发笑。以色列虽然偏向偶像,但他们仍认识耶和华。面对困难而生惧意乃人之常情,但弟兄姊妹们,你有在困难时仍倚靠神,或寻求祂的同在与帮助吗? .先知以利沙(8~10)。他满怀信心,成竹在胸,他所表现的充分显示其神仆的尊贵,也要显扬所信奉的耶和华。他没有作甚么特别的行动,反以命令的口吻吩咐乃缦到约旦河中沐浴。他的信心与说话,因源于神而满有力量。一个作神仆的人,若他所行所言均来自神,怎会缺少能力和遇事惊惶呢? .乃缦大元帅(11~14)。这位显赫一时,武功盖世的英雄,虽然勇猛,却敌不过病菌的侵扰(1)。人怎样英勇力大,始终有不能胜过的事情,但属神的人却一无所惧。他看见以色列王恐惧,心内已凉了一半,若以色列真有那能医病的先知,以色列王何需战兢?当以利沙只差一名使者传话,又要他在约旦河沐浴时,怎不使他信心全失而口出狂言呢(12)?还好他仍有一优点,就是肯接纳谏言,在姑且一试的心情下,他痊愈了。我们可有以自己所想、所以为的去扼杀神的工作?有否乐意遵神的嘱咐而行?神不盼望我们只管一试,但倘若我们的信心微小,神仍然会施行怜悯。 祈祷 求父神赐予我先知的灵力,好照顾教会内属灵生命有软弱的弟兄姊妹! 得不偿失(五15~27) 以利沙坚持不接受乃缦的馈赠,目的是要使他明白耶和华所赐的恩赐是不能以金钱换取的,主权乃在于祂,亦是一种白白的恩典。 .乃缦的两个请求(17~19)。第一个要求反映出当时一种地方神的观念,意思是说神与地方有密切关系,这往往亦是深藏在你我心中的意念,即神是礼拜堂的神,只有在礼拜堂中才可以经历祂。第二个要求也是一种一神敬拜观念的反映,当时的神众多,但各人有自由选择敬拜的对象,乃缦惟恐向别神屈身而得罪耶和华神,以利沙甚体会他面对的困难,也不以这样的屈身为不可。神所求于选民的是真诚,徒负虚名,只有表面而缺乏内涵的信仰,神是不会悦纳的。而乃缦的不耻下问,正好反映他的诚心求教。 .基哈西的惹祸(20~27)。他跟随以利沙多年,不但学不到委身的事奉,更是贪念频生。事实上无论我们信主多少时日,倘若还没有向主委身,终日仍苦苦思量前程、金钱、权利和名誉地位,又怎能叫属灵生命成长呢?他从乃缦得到的是六十公斤银子、二套衣服,在当时这并非少数;但他所得的物质和金银,比对这所招回来的灾祸就小巫见大巫了。请问今日仍有多少信徒以物质生活作为追求的目标?一个已经信主,委身给主的人,定必以神为其生命之所归。正如保罗所说:「我看万事如粪土,只要得基督。」(参腓三8b)。 乃缦的纯真与基哈西的贪婪和奸狡,衬托出一幅鲜明对比的图画,我们的信仰是怎样的信仰?我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祈祷 主啊,求使我决不学效基哈西的短视,得不偿失;乃以一纯真的态度忠心跟从。──《新旧约辅读》 {\Section:TopicID=271}e. 乃缦得医治(五1~27) 本章经文自前言(1~7节)之后的重点分别集中于以利沙(8~14节)、乃缦(15~19节)及基哈西(20~27节)身上,但是全章自成一格。此外,在圣经故事中,本章的长短及内容都颇为特别。在以利亞─以利沙叙事中,非以色列人大痲疯得医治、归信并敬拜耶和华的,只有此处。这个神迹也含有道德上的意义,是「圣经叙事体中艺术及神学并重最好的例子」311,其架构包括仆人及主人、忘我及自我角色的互换,一个大痲疯患者得医治,另一个则得到大痲疯病的刑罚。 1. 乃缦乃是叙利亚常见的名字(亚拉拉克及拉斯珊拉碑文)意为「有恩惠的」。他被形容为一个「为大」(亦即重要)(i^s% ga{d[o^l)、「为尊」(希伯来文意为「受宠」)的人,又是大能的勇士(gibbo^r h]ayil),但却长了大痲疯。这些描述并非编者的添加,因为他受尊敬(16节),同时亚兰王的信中也称他为「我臣仆」。 2. 亚兰王可能是便哈达三世,他曾经与以色列立约停战(八7)。 3~4. 被掳者向元帅献计。以利沙被以色列人公认为先知(na{b[i^'),一个以色列的小女子都知道他能够除去('sp)大痲疯(参:民十二10、14);这是一个罕见的字,意为「医治」,可能源于米索不达米亚祭仪医师(as%ipu)的工作。旧约中的大痲疯(s]a{ra'at{)乃指不同的「恶疾」(NEB)或是传染性皮肤病(参:NIV 边注),后者乃更正确的翻译。其病症乃不同类的肿胀、疥癣、白斑(参27节)、浅或深色的斑点或鳞皮,同时也可用来形容生在毛衣、亚麻、皮衣上的霉,或是生在墙上的菌(利十三~十四)312。罕生氏杆状菌疾病(痲疯病──Elephantiasis graecorum)是到主前第二世纪时才在埃及被发现的。 5~6. 考古证据已证明国与国间确曾就医疗案例交换信件(马里、赫人及亚述档案)313,见面礼的习俗也有史可稽。这里所记载的见面礼则是格外的丰富,光是银子已经是五倍于暗利为撒玛利亚而支出的数目(王上十六24)。这里的「衣裳」(「替换服装」,AV)乃是额外的礼物,乃当时叙利亚所用的衣服(rolls of cloth),并非节日礼服(参:「节期外袍」,JB)。 亚兰王认为先知必定是君王的随员之一,但是以色列却视此信为重新宣战的信(7节)。以利沙这位「神人」的大能,与那位不知名的、无能的「一国之尊」形成极大的对照。这件事很可能就为了要强调以利沙的作为可以彰显神的大能(8节)。 9~12. 乃缦期望受到礼遇(「对像我这样的一个人」,11节)及公开而「隆重」的仪式,而非一个简单低调的行动。以利沙如此作的目的是要教导他谦卑及信心。一位伟大的人物可能会期望「一件大事」(13节,NRSV;「困难的事」,REB),神却常常用小事来考验我们。大马色清澈的河流源于笼罩积雪的亚玛奴(Amanus)山(希伯来文 Qere{ 将 Amana 读成 Abana,为现代的 Barada 河)或是黑门山的巴尔巴尔(Barbar)河(现代的`Awaj)。 13~14. 洁净大痲疯(希伯来文 rh]s],10节)的仪式是七重的沐浴(利十四7~9),要乃缦「跳进」(希伯来文 t]bl;NIV 作,「沾」;JB 作「浸入」)约但河中。这表示要完全顺服神的话,亦即「重生」。七次是象征完全的数目,并非指洁净的洗礼(彼前三21)或是与过去一刀两断(以色列人越过约但河时的重点是在其中「站住」,书三8,四9)。 15~16. 乃缦的态度。当他的肉复原(「焕然一新」,14节)时,他也同样的得到改变(15节)。乃缦的宣告表示他承认耶和华神是普世的神,这并不能用来证明叙利亚的宗教(大马色的 Baal-Shamaim 崇拜)已经是一神主义。以利沙拒绝接受「表示感激」(NEB;希伯来文 b#ra{ka^,「祝福」)的礼物,与假先知及基哈西形成明显对比(22~23节)。 17. 两骡子驮的土乃为了作为「圣地」根基的准备,以便建立祭坛,并非因为耶和华神只能在以色列的土壤上接受敬拜,乃缦对于神的认识仍属浅薄。 18. 以利沙并未谴责他,因他职责所在必须服事王。希伯来文「用手搀扶」并非指真正的用手去支持王,而是指他是王的「左右手」(参:王下七2、17)。有关临门,请见:列王纪上十五18,该处经文也是与送礼有关。 19. 乃缦与以利沙的关系以外交词令表达。「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并非只是「道别」(NEB)的意思,而是承认听者已与发言者及其神建立了约的关系。同理,「都平安吗?」(21节,h@s%a{lo^m)通常表示重开谈判(王下九17~19)314。 20. 基哈西为己谋利的作为却破坏了这个关系。他的言行充满了贪婪(22节)、欺骗(23~25节)及目无尊长(20节,「这亚兰人」)。尤有甚者,他妄自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20节,与以利沙相反,16节),并企图掩饰,因此得到他当得的刑罚(利十九12;徒五2~3)。乃缦虽然新信主,他对主的忠心却胜于基哈西。 24. 山冈(希伯来文 `o{pel;AV 作「塔」)可能是指耶路撒冷的俄斐勒区,但更有可能指撒玛利亚的「山冈」(RSV)。 26. 「我的心岂没有去呢?」(心,AV;RSV、NEB、GNB 作「灵」)可能是指先知的关心及知识。 27. 基哈西从以利沙面前退出去(MT 为 mill#pa{na{w;参六32;拿一3;创四十一46),此字乃指由一位尊长者面前被解散。他受到的刑罚是乃缦的大痲疯必沾染他和他的后裔直到永远,出埃及记二十5已对那些破坏不准拜偶像(此处是贪爱钱财及财物)诫命者警告,亚干及他的后裔也遭受同样的刑罚(书七24~26)。神出于慈悲的缘故,常常只是将此刑罚限于第一代,或最多只追讨到第四代。到耶稣基督的时代,乃缦事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耶稣引用之作为一个特别的例子:当许多犹大人不肯听从当时先知的呼吁时,一个非以色列的大痲疯病人却因为顺服神藉先知所说的话而得医治(路四27)。──《丁道尔圣经注释》
□ 本书版权所有---安息日会心雨文字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