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目录】
提要:1 约兰的统治。4 米沙背叛。6
约兰,约沙法并以东王,被缺水所困,以利沙为他们向上帝求水,并给他们胜利的应许。21 摩押人被水的颜色所骗,前来抢夺,被以色列人所胜。26
摩押王将他的长子献为燔祭,围困解除。
以色列与摩押争战
王下3:1
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
【本会注释】
十八年。见王下1:17节的注释。既然亚哈谢是在约沙法十七年(王上22:51)接续他父亲亚哈作王的,那么亚哈的死一定是发生在约沙法第十七年。亚哈是在与亚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王上22:34-37),在这场战斗中约沙法的性命也受到了威胁(王上22:29-33)。
王下3:2
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但不至象他父母所行的,因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本会注释】
不至像他父。约兰的父亲亚哈是以色列国中最邪恶的君王之一。关于他所犯下的某些罪行见王上16:30-33节。约兰的兄弟亚哈谢同样犯有这些罪行,因为他敬拜巴力(王下1:16,17)耶和华就让他死了。约兰作王的时候,由于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虽然对约兰的评价远远没有到公义施政的程度,但也没有说他“像他的父亲。”
除掉。亚哈曾在撒玛利亚城中修建崇拜巴力的庙宇,并在其中为巴力筑坛(王上16:32)。他很可能还在其中为巴力设立木偶和柱像,现在被约兰除掉。
王下3:3 然而,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
王下3:4
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
【本会注释】
牧养(直译为:牧羊人)。摩押的位置正处于约旦河谷和死海的东边。这片区域山川滋润,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品富饶,大体来说非常适于畜牧业的发展。甚至今天它还以其牛群羊群而闻名。在那古老的时代,摩押王和现在的阿拉伯酋长可有一比,他们的财富都是以其牛羊的数量被人估定的。
给以色列王进贡。旧约记载摩押在其国王米沙的时代向以色列进贡之事和摩押石刻(石碑)(石头)(Moabite
Stone)所记载的相一致(见卷一第120,121页)。那个记载讲述了摩押被暗利和亚哈欺压了很多年以及后来米沙成功反抗的故事。显示在摩押石刻上的碑铭的翻译见本章结束后的补充注释。以货物代替钱币的进贡方式在当时的东方很普遍。亚述人纳贡就经常接受家畜,马匹,羊群以及其它货物。约沙法也从阿拉伯人手中接受“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代下17:11)。
王下3:5
亚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本会注释】
摩押王背叛。亚哈去世,亚哈谢处于病中,这对摩押来说是一个反抗的好机会。这次反抗有多么成功可以从摩押石刻上得到判断,摩押不但重新收回主权而且还攻取了以色列的城镇并杀了很多以色列人。因此米沙说到他攻取以色列的尼波时“将城攻占并杀了其中所有的人,男人,男孩(?),女人,少女(?),并女仆一共七千人,我将他们都献给亚什他基抹”(见第864,865页)。
王下3:6
那时约兰王出撒玛利亚,数点以色列众人。
【本会注释】
那时。这里指的很可能是他刚刚开始作王的时候,在摩押反叛之后不久。
数点(直译为:计算)。这里翻译为“数点”更好一些。约兰定意要使摩押再次归附。
王下3:7
前行的时候,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吗?”他说:“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我的马与你的马一样。”
【本会注释】
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两国间的紧密联盟依然存在。这时距约沙法陪同亚哈一起去攻击基列拉末很可能仅仅过去一年。约兰显然很期待在与摩押人的战斗中获得像他父亲与亚兰人征战时同样的帮助。
我肯上去。当初约沙法同意和亚哈一起去攻打亚兰人的时候他被先知耶户谴责,因为他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代下19:2)。但是现在他又一次同意了类似的要求,和约兰一起去攻打摩押人。约沙法愿意和约兰同去的原因并没有给出,但也许是因为他被某些事情打动,比如说,约兰不像他父亲亚哈那样行恶并且除掉巴力的柱像。这两个国家很可能仍然保持着它们先前的盟约,因为即使在亚哈死后,约沙法和亚哈谢他们曾在以旬迦别建造船只想共同从事国际贸易(代下20:35-37)。之后约沙法的孙子亚哈谢还帮助约兰在另一场战争中攻击亚兰人(代下22:5)。
王下3:8
约兰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回答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
【本会注释】
哪条路?。这个问题似乎是由约兰提出的。有两条路线可供他们选择前去攻打摩押人。一条是渡过约旦河从北边攻击他们,这是比较直接的办法。但摩押的北部边界由于经常遭受外敌攻击所以派有重兵防守。另外,如果联军从北边发起攻击,那么他们的后翼将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亚兰人的打击范围之内。第二条路线是从南边绕过死海的南部尖角穿行以东地进军。这是一条较长并且更加困难的路线,但却可以在摩押防守薄弱的部位发起攻击。还可以拉拢当时和犹大结盟(第9节)的以东,毕竟一个盟友总强过一个潜在的敌人。
从……旷野。很显然这是约沙法给约兰的答案。他所建议的这条路线是从犹大下去直到死海的南端,在那里他们可以穿过以东地干旱的沙漠区域。
王下3:9
于是,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都一同去绕行七日的路程;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
【本会注释】
并以东王。这事之前不久,“那时以东没有王”(王上22:47),约沙法经过以东地到亚喀巴湾的以旬迦别(王上22:48),这在那时曾是他的出海港口,就像曾经属于所罗门一样(王上9:26)。因此现在的以东很可能是犹大的附属国,它的王也是约沙法指定的。
绕行。这是指他们采取了一种迂回进军的方式。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荒凉艰险的环境中他们不可能取直线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只好迂回前进,在曲折中寻找当时最适宜通行的道路。
七日的路程。没有信息指示说这七天的行程是从何地开始的。从耶路撒冷出发,向南到希伯仑,沿途选择水源丰富的路线到达摩押的边境至少要有161千米。但是行军途中的困难也是很大的,天气状况对他们不利,前进的速度必定非常缓慢。在这种状况下最好的计划也会泡汤。因为地形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曲折前行,人数也是个很大的负担,庞大的军队更加重了他们的苦恼和艰难。
没有水。即使是处于最好的条件下水在这些南部沙漠区域中也是非常稀少的。毫无疑问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能保证水源供应的路线。但即便平时人们期待正常流淌的溪流在这干旱的地区都有可能枯竭。
牲畜。他们带的牲畜一作食物二作驮兽(第17节)。一支军队刀锋所向的地方如果有大量的牲畜,比如说摩押,自身就不会增加负担携带很多牲畜当作食物。但作为驮载辎重还是必要的。
王下3:10
以色列王说:“哀哉!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本会注释】
耶和华招聚。现在三王的军队发现他们处于危险之中了,约兰想要将责任推在耶和华身上。这件事是他自己的主意,和上帝毫无相关。但既已开始又发现自己处于很大的险境之中约兰竟要上帝为他和盟友的错误负责。
交在摩押人的手里。军队在干热的旷野中经历了长时间的行军疲惫不堪,他们到达了一处安营的地点期待能找到饮用的水,但他们发现水源的供应断绝了。长途跋涉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这一群人现在既灰心孤独又感到绝望。在他们前面就是摩押的军队,这时可能已经得到警报,正以逸待劳准备给他们迎头一击。对于约兰,情形显得非常绝望,他正准备对耶和华大发牢骚,埋怨上帝将他们三国的军队招聚到一起是要将其交在摩押人的手中。真正相信上帝的人决不会给怀疑和绝望留有余地,但是约兰还没有学会这一课,他并不知道信心的含义是什么,他还不认识上帝。不信在这困难的时刻丝毫没有作用,不能给痛苦带来安慰,也不能给灰心的加强力量。
王下3:11
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从前服事以利亚的(原文作倒水在以利亚手上的)。”
【本会注释】
约沙法说。约兰的眼睛往下看,而约沙法却向上定睛仰望。以色列王只看到自己和自己的软弱,而犹大王却指望耶和华和他的力量,他知道他的上帝有力量。约兰从上帝身上找错,因为自己想象中的绝望和灾难而埋怨上帝。约沙法却能在目前的困难之外看到希望并能在上帝那里得到安慰。
先知。约沙法认识到此时此地他们遭遇的情况就人来说已经无能为力了。在这极端危险的时候非常需要一位先知的声音。只有一位神圣的使者才可以提供好的建议,指点他们走出死亡的幽谷。
我们可以……求问。每个人都有祷告和针对个人之事求问耶和华的权利,但上帝会选择将答案晓谕给人们的方式。上帝以他的智慧和权能选择通过先知向他的百姓说话,给他们带去希望的亮光和生命的信息。对于听从这些信息的人就有一条光明和喜乐的路为他们而敞开;而对于拒绝的人,只有黑暗,失败和绝望。
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这位大臣的职位高低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确实知道正是他在这危急的时刻讲明了到哪里可以找到最需要的人。地位如何在这样的时候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需要一位先知,而这个臣子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他。在耶和华的工作中经常会有卑微的个人作出一些建议最终带来了伟大的胜利。不论人属世的地位多么卑微,只要他肯将自己顺服于神圣的命令之下,上帝就会通过他作工。
这里有……以利沙。此处似乎是说以利沙就在附近。很明显约兰并不知道先知在哪里。但他的仆人知道。对于耶和华来说没有什么难事,也不存在所谓的危机。上帝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他的仆人就在附近可以在这关键时刻为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亮光。
服侍(直译为:倒水)。这个有趣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以利沙过去服侍老先知时他的本分之一。以利沙做好了交托给他的卑微工作,现在耶和华就将更重要的责任交付与他。
“倒水在某人的手上”这个习俗作为服侍的一种象征在如今的近东地区依然存在。《圣经》里记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非常缺水的,不可以浪费。在游牧民族的帐篷里或没有自来水的乡村,餐前,仆人都要在主人和宾客面前放置一个盆。他们拿着一块肥皂,举手在盆的上方,这时一道涓细的水流从他们手中一个带嘴的罐或一个类似茶壶的金属容器中流出。他们吃饭时不用勺或叉,就是以这种方式洗手的。做这种倒水工作的人通常都是仆人,而地位高贵之人是不会做的。
王下3:12
约沙法说:“他必有耶和华的话。”于是以色列王和约沙法,并以东王都下去见他。
【本会注释】
耶和华的话。以利沙先知的工作和北方以色列国的联系好像要比和犹大的多,但是犹大国王知道以利沙是上帝的先知并且知道他是奉耶和华的名说话的。国家或民族的界限在上帝的工作中是微不足道的。耶和华的话和以利沙同在,对于以色列,犹大,以东以及一切愿意听从的人都是有益的。
下去见他。三王亲自去见以利沙而没有命先知来见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先知比三王要远为重要。他们前去求问他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一位真先知才能给出有帮助的建议。
王下3:13
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我与你何干?去问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吧!”以色列王对他说:“不要这样说,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本会注释】
以利沙……说。约兰外表的谦卑并没有给他免去必要的谴责。王的确在国中实施了一些改革的举措,但仍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第2节)。刚才他还表现出对耶和华不满的评价,要上帝为那因人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危险局面承担责任(见第10节)。
去问你……的先知吧。这是指巴力和亚舍拉的先知。在以利亚的时代曾有四百五十个巴力的先知和四百个“亚舍拉”的先知,后面这一伙人从王后耶洗别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王上18:19)。当亚哈为收复基列拉末和亚兰开战前他曾咨询自己那四百个御用的先知,这一群人也奉“主(耶和华)”名说话(王上22:6,11),但他们却与犹大王所认可之耶和华的真先知(王上22:7,8)相去甚远。尽管约兰也曾致力于宗教方面的改革,比如除掉他父亲所造巴力的“柱像”(王下3:2),但他与完全接受崇拜耶和华以及了解上帝的真正性质和旨意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以利沙公开地责备他对真神上帝缺乏信心并以一种低下的动机指责抱怨耶和华(第10节)。
王下3:14
以利沙说:“我指着所事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
【本会注释】
万军耶和华。这是一个从撒母耳时代开始用于耶和华的术语(撒上1:3,11;4:4;15:2;等等;见卷一第173页)。以利沙和以利亚所做的(王上)一样,称自己为耶和华的仆人或使者,站在他的面前,奉他的名说话。
约沙法的情面。犹大王是上帝的一位仆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上22:43)。因为约沙法忠心服侍耶和华现在主也眷顾他,并且他的情面为作先知的以利沙所公开承认。
必不理你。这是一个尖锐但却适时而且必要的谴责。这与上帝的荣誉密切相关。以色列的一个恶王竟敢将因为自己愚蠢所带来的灾难归责于耶和华身上。如果约沙法和亚哈家同流合污那么以利沙将断然拒绝帮助以色列王。恶人因为在他们其中之耶和华忠心仆人的情面享受了很多福气,但这一事实却极少得到他们的承认。
王下3:15
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
【本会注释】
一个弹琴的。历代以来在世界各地音乐都以其安抚精神和提高思想的功效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再没有比适宜的音乐更为有效的手段能将人的思想(灵魂)从属世的事情里提拔到天上的氛围之中。它能给思想赋予活力,扫除忧郁,还能激发勇气,制伏(服)焦躁的情绪,能给人带来一种平安,喜乐和充满希望的氛围。
降在以利沙身上。上帝的百姓并不了解音乐真正的价值。它能帮助他们除去疲劳,赶走恶天使的搅扰,将他们的思想从忧虑、愤怒、苦毒和恐惧之中提拔出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多唱圣诗歌可以使上帝的儿女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然而,切不可认为先知通常都会将音乐作为他们开始预言工作的序曲。在扫罗的时候,那一班先知随身带着各种乐器(撒上10:5),这一事实只不过说明音乐在先知时期很受重视,就像上帝其它时代的儿女一样,这些先知经常使用音乐来将思想提拔到更高尚的题旨上。耶稣也认可诗歌的价值(《历》第八章)
王下3:16
他便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
【本会注释】
在这谷中满处挖沟。上帝经常选择通过人作为媒介来进行工作,让他们为自己做一定的事情。挖沟的命令是信心的试验,如果听从这命令就表示他们愿意顺服神圣的旨意。
上帝的能力可以使泉水从沙漠中流出并让旷野开花像一朵玫瑰。类似的,当上帝的灵被允许进入人的心中之时,曾经荒芜的生命就会因爱的努力而结实累累了。然而,人有自己的义务为接受上帝的圣灵进入预备道路。
王下3:17
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
【本会注释】
你们虽不见风。上帝为什么以如此不同寻常的方法行事其原因也许永远也不得明了。上帝可以很容易地带来一场暴风雨降下所需要的水。但是他没有选择那种方法。如果上帝那样做也许摩押人就会知道那边充满的是雨水而不会认为是人的血,如此一来,就没有办法用这种方法战胜他们了。
王下3:18
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他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
【本会注释】
小事。在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于上帝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有水供应在以色列人看来已是一件很大的神迹,但上帝所行的更远,他使水的供应有双重的目的,不但要拯救他们的性命还要借此打败他们的敌人。
你们手中。在约兰看来上帝好像要将以色列交在摩押人的手中了,因此他胆大妄为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见第10节)。但现在看来事实恰恰相反,上帝要将摩押人交在他们手中。
王下3:19
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泉,用石头糟踏一切美田。”
【本会注释】
一切坚城。摩押坚固的城池不能抵挡以色列的军队倒要在他们面前倾覆。
砍伐。以色列人在这件事情进程中所做的有时被认为与申20:19,20节的命令相违背。但是摩西征服迦南攻城时所发不许砍伐树木的原因可能是以色列人要吃其上的果子。食物短缺是主要原因,而非出于怜悯,以色列人要占领那地,如果他们把所有的果树都砍倒了,那么他们伤害的只有自己。
塞住一切水泉。填埋水井在古代东方的战争中是一件很普遍的做法。以撒的时候非利士人就将亚伯拉罕所挖的水井用土塞住(创26:15-18)。
用石头。这是指他们将很多石头扔在田地里使其不再适合耕种。
王下3:20
次日早晨,约在献祭的时候,有水从以东而来,遍地就满了水。
【本会注释】
在献祭的时候。这里只提到了一天当中的时间,就是每天献燔祭的时候。见王上18:29,36,那里的时刻也是由所引用的圣殿服侍的时间标志的。早祭可能是在一天的黎明就是日出时献上(见卷一第698页,和利16:4节的注释)
从以东。经上没有记载水是如何从以东地流过来的,但它却说明了水决不是从地下涌出来的。
摩押人败逃
王下3:21
摩押众人听见这三王上来要与他们争战,凡能顶盔贯甲的,无论老少,尽都聚集站在边界上。
【本会注释】
摩押众人听见。这里作者又回到了战场上的叙述,解释了摩押人在一听到三王大军压境后是如何聚集备战的。
凡能……,尽都。这是指从老到少所有能参加战斗的男性人口。一般来说,凡是能拿刀的都被征召来了。
王下3:22 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
王下3:23
就说:“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
【本会注释】
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巴勒斯坦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并非总是牢不可破,他们的联盟也不会持续太久。各族之间的联盟经常破裂转而互相攻打。考虑到犹大、以色列和以东之间互相嫉妒的关系,对于摩押来说,这前来犯境的三王很有可能掉转矛头互相攻打。
摩押人啊,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摩押人相信他们的敌人已经互相攻击尽数毁灭了,因此他们一头冲出来急切地想抢劫财物。他们不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成为一群疯狂混乱的匪徒,头脑中只有一个意念,就是把死人身上的衣服和财物剥光抢光。
王下3:24
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就起来攻打他们,以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杀摩押人,直杀入摩押的境内,
【本会注释】
追杀摩押人。由于没有战斗准备摩押人很容易地成为了他们敌人的掳物。三王联军没有遇到或只遇到一点点抵抗就向前大举推进了,整个摩押地敞开在他们面前。
王下3:25
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
【本会注释】
拆毁摩押的城邑。这里的记载描述了摩押人彻底而羞耻的失败。甚至连防御坚固的城邑在胜利的入侵者面前都不能保全。
各人抛石。在预备土地进行耕种之前必须首先将其中的石头清除干净。现在这些石头又被侵略者重新扔回了田里,这使得那些单个的土地所有者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地清理干净。
吉珥-哈列设。这个地方据信就是赛16:11节记载的吉珥-哈列设(Kir-haresh)和耶48:31,36节中的吉珥-哈列设(Kir-heres),可能也是摩押的亚珥(赛15:1)。它现在的名字叫el-Kerak。这座城是摩押著名的要塞,坐落在死海南部正东边的一处战略高地上,扼守着前往红海的贸易通道。它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崖顶部,四壁都是狭长的深谷,周围完全被耸立的高山环抱。事实上这处要塞被认为是不可能攻破的。十字军东征时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十字军成员曾费很大的力气将其攻下(十字军战士曾英勇地将其攻取)。这座要塞是古代同一种类中现存最大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很明显联军的甩石兵们在城四围的山坡上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可以发起进攻,向城内抛掷石头。
王下3:26
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
【本会注释】
甚大。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坚固的堡垒中米沙发现自己的周围还是战斗不断。
要冲过阵。米沙想借一支突击队在以东王驻守的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但没有成功。
王下3:27
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或作:招人痛恨),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
【本会注释】
献为燔祭。这个嗣子明显是当作祭物献给异教的神明了,米沙无疑是想借此来取悦自己本国的神基抹(见第5节的注释)。通过这样的献祭米沙希望能得到基抹的眷顾援助他反击敌人。拿活人献祭是巴勒斯坦众多宗教中可憎之事其中的一种。
在城上。摩押王看到漫山遍野的敌人希望借此来使他们感到害怕。很明显,摩押人希望通过这一他们认为哪怕基抹都无法推辞的献祭来使他们迷信的敌人战兢恐惧。
大怒。希伯来文qeseph。尽管不是全部,但一般来说经常用于描述上帝的作为(民1:53;18:5;书9:20;22:20;代上27:24;代下19:10;24:18;等等),但是这里却不能如此理解,因为在以色列这方面并未发现什么特别的罪恶。同时,qeseph以及和它相关的动词qasaph也被用来表示人的愤怒(创40:2;出16:20;撒上29:4;王下
5:11;斯1:12,18)。这里也没有说出以色列遭反对之事实的真相,至于他们是以何种方式遭到的反对也没有给出任何细节。最终的解围,到底是因为抵抗者这边力量的增加,还是以色列人被那极端的献祭所震撼,抑或是他们感到了其它什么方面的愤怒,这一切我们都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了。metamelos在英文LXX版中作,“悔恨。”
三王离开。围困者放弃了将城攻取的努力,把它留给了摩押王和他的人民,同时他们返回了自己的国家,没有完全实现他们的作战目标,但还是得到了一场可观的胜利。
--------------------------------------------------------------------------------
第三章的补充注释
和以色列历史相关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就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著名的摩押石刻上米沙王的碑铭。关于这一石刻的图片和简介见卷一第120,121页。以下译文中的段落划分并不是基于原始碑文,而是为了阅读方便添加的。方括号里插入的词是为了使碑文的意思更加明白。省略号表示碑刻在这里有断裂,其上下文已经不能提供线索告诉我们这里到底是什么;后面有问号标注的词是从上下文的语法角度另加上去的。
摩押石刻
“我是基抹[Chemosh]的儿子底波尼人摩押王米沙。我父亲统治摩押三十年,我在他死后登基。我为基抹在Qorchah建了这座邱坛…,因为他从众王手中拯救我并使我胜过一切仇敌。以色列王暗利压迫摩押多日,因此基抹对他的国发怒。及至暗利的儿子接替他作王,说,‘我要继续奴役摩押。’他在我作王的日子这样说话(?),但是我胜过他和他的全家,以色列永远灭亡了。暗利占据米底巴地,并且[以色列]在他的日子和他儿子作王的前半期住在那里一共四十年,但我的日子基抹住在米底巴。
“我还建造巴力-米奥恩,在其中修造一个蓄水池,并修建Qiryathan
[Kiryathaim]。迦得人从古时一直住在Ataroth地,以色列王为他们建造了Ataroth城。但我攻打那城,将城攻下,杀了城中所有的人,当作礼物献给基抹和摩押。我从那里带回了他们的司令Orel,将他摆在Kerioth基抹的面前。我将沙龙和玛哈拉实的人安置在那里。
“基抹对我说,‘去,夺取以色列的尼波,’我夜间前去,攻打它从黎明直到中午,将城攻取并杀了所有的人,七千男人,男孩(?),女人,少女(?),并女仆,因为我将他们都献给亚什他-基抹。我从那得到了YHWH
[耶和华]的器皿(?)并将它们摆在基抹的面前。以色列王建造了亚哈斯,当他与我作战时住在其中。但基抹将他从我面前赶出,并且(?)我从摩押调了二百人,都是军长,使他们攻打亚哈斯,我攻下它为的是将其与底本连接。
“我建造Qorchah,墙是木头的,是用香柏木制成的;我还建造它的门和它的塔,并建造宫殿,在城内有两个池子存水。在Qorchah城内没有天然的蓄水池。我对百姓说,‘在你家中为自己修造蓄水的池子。’我还使用以色列的俘虏为Qorchah城砍伐树木。
“我建造亚罗珥并在亚嫩修造大道。我还重建伯巴摩斯Beth-bamoth,因为它曾被毁坏。我建造比色Beser,因为它成为废墟,用(?)五十个底本Dibon人,因为所有的底本人都已归附。我统治(?)着一百个新增加的城邑。并且我还建造米底巴和Beth-diblathen和伯-巴力-米奥恩Beth-baal-meon,我将羊群(?)安置在那里。至于Hauronen,基抹对我说,‘下去,攻打Hauronen。’我就下去并将它(?)攻下(?)基抹在我作王的日子…住(?)在其中。”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