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忧伤痛悔(一1~11) .胸怀天国志,心念乡土情(1~3):基思流月即希伯来历之九月,约在公历十一月中至十二月中。这时尼希米在波斯京城宫中,官高禄厚,但他并没有忘记袓国:从袓国来的弟兄探望他时,他就查问故乡的情况;一知道同胞遭难、京城毁坏,就悲哀哭泣;耶京更是圣殿所在,圣殿遭难,又焉能心安呢? .悔罪心悲哀,赖主言信实(4~9):当我们遭遇患难时很容易会怨天尤人,但尼希米却没有埋怨神不保守耶路撒冷、撒玛利亚人之加害、同胞自私犯罪和祖先违背律法。他反而想到自己的责任与罪,并向神承认「我们」的罪(6~7)。 尼希米日以继夜的祷告(6),忧伤痛悔的心,主必不轻看。在他祷告认罪时,多次提到神的应许,可见他的希望乃建筑在神的信实之上。 .祷告添能力,立志创新局(10~11):尼希米在祷告中肯定自己为神的仆人、子民,是神已拯救的,更在神里面得立志的能力与勇气。尼希米行动的志向及能力,是在祷告中孕育出来的;我们的祷告曾否改变我们,并带来力量与盼望? 祷告 主啊,求得我们的心,使我们不会忘记的国度并地上的同胞。主啊,光照我,使我知道我的罪,改变我的内心,使我有力量,能为天国有所行动,阿们。──《新旧约辅读》 大难与凌辱(一1-11) (一) 尼希米记开门见山向我们介绍尼希米自己,显然他支配全书,在很大程度上,更甚于前一卷书里的以斯拉。他是『作王酒政的』(11节)。作为酒政,他在全帝国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他接近帝王,事实上已成为帝王之下的第一人。那么他把犹太同胞的要求,放在王面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从犹大来的人中,有一位是尼希米的弟兄(2节),知道尼希米一定会同情他们的请求,他们的声音会到达国王的面前。 我们稍微重述一下历史背景,亚达薛西王一世二十年是主前四四五年。那时是在以斯拉到达耶路撒冷的第十三年(见以前的年代表)。在哈拿尼一队人回巴比伦时,以斯拉是否仍在耶路撒冷,我们不太清楚。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大约在百年以前,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的社体,是在低潮之中。这可能不是宗教的低潮。以斯拉改革的成果(拉九至十章)依然有效,只有在尼希米第二次往耶路撒冷的时候,才采取相似的行动(尼十三23以下)。在这里,哈拿尼对耶路撒冷城墙的关心,就等于尼希米记处处散发的宗教热心一样,其思想包含要保存信仰社体,必须有防的力量,与破坏的力量匹敌。城墙的破坏代表这社体有消灭的危险。我们不易知道,尼希米为甚么没有注意到耶路撒冷的情况。他必然知道巴比伦毁灭这城。或许他自己没有住在那里,也很少和住在那里的人交往,他从未喜欢这危险的地方。当然很可能哈拿尼报告最近耶路撒冷城墙的重建,遭受破坏,指以斯拉记四章廿三节,撒玛利亚人利用亚达薛西的命令,强迫停工的事。 我们有必要就历史的实况去推测。百姓『遭大难,受凌辱』,是清楚不过的事,而在世人眼中,上帝也受到耻辱。 成功(一1-11)(续) (二) 这消息本身很重要;尼希米对这消息反应的态度,一样的重要。尽管获得国王\cs8聆听,但事实上,整件事给我们看见,尼希米是行动的人,而他首先转向上帝并祈祷(4以下)。这并不是说,采取人力和行动,与诉诸神力和祈祷,是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本书中,两者一致是其基本的原则。)不过重要的是他以祈祷为先。 在祈祷中,有两个要点。第一,完全交托。第4节所见到是一幅强烈情感的图画──哭泣,禁食祈祷,接连几日(从二2中,可以知道,或许他仍服事国王)。我们在这里,不再需要详加讨论,因为有关以斯拉(拉九3以下)已经讨论。不过重要的,两个人都把交托上帝,置于一切行动之先。 第二,尼希米的祈祷方式,是把目前的需要,置于上帝在漫长的历史中怎样对待祂子民的全景中。尼希米和以斯拉一样(参照拉九7),看出在历史中,以色列民持续不断反叛上帝(7节)。尼希米,又和以斯拉一样,承认他自己也在以色列民的罪中,毫无自视清高。当尼希米回想上帝百姓的瑕疵不全,他反省自己。在众人的罪中,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引起上帝对祂子民的不悦。 (三) 尼希米把当时的情景,置于较广的全景之中,他把他的祈祷,建立在上帝与祂子民所立的约上。祈祷的神学在第五节说明:(甲)上帝的品格,即是祂守约施慈爱,祂对以色列民持守祂的应许,祂开始向亚伯拉罕应许(创十二1-3);(乙)祂向与祂立约人,提出的要求,即是他们要『爱祂,守祂的诫命』。这两件事的次序,很是重要,反映在一首有名的圣诗里:『爱祂因祂先爱我』。这同样的次序,在圣经里很普遍,无论新约和旧约,都是一样(参照约十四15)。 以色列民向上帝的爱,应有的响应,是守祂的诫命。这是绝对的,不然要受制裁。申命记坚定的说,凡不服从的,至终要失去土地(申廿八63以下)。当百姓被掳往巴比伦去,这申命记里的话应验了(至于百姓部分,亦涉及随后发生失地收复的事)。这也是尼希米在第八节里所说的。除了『咒诅』之外,申命记也预见到『复原』,只要百姓悔改(申三十1-10)。尼希米的祈祷,继续下去,把他的要求,放在约的应许上(9节──自由采取申三十章的思想),他所说的不只是开始从巴比伦归回这一件事上,也是上帝怎样在现在和将来对待祂的百姓(10节)。这与所罗门在第一座圣殿献殿时的祷告相似,他说,『求你睁眼看,侧耳听』忏悔以色列民的祷告(代下六40;参阅6,11节,相同的词句)。 因此这祷告主要是:根据他们所知,上帝的品格,显明在与以色列民立的约里。他们恳求上帝的怜悯。虽然以色列民犯罪,的确一再犯罪,只要他们悔改,在以色列民方面,向他的拯救主,以爱及顺服响应,祂总是愿意和他们恢复丰富、活泼的关系。尼希米的祷告,向忠信的犹太人分享他的信念,敲击出交托、信心的音符(11节)。这种结合(信心和交托),可以为今天基督徒祷告的原则,不论有时在信仰上实践上有多大的错失。 (四) 只有在本章最后一行,才说到尼希米在波斯朝廷上有崇高的地位。这消息引入了上帝的力量和人的力量之关系的主题。这在以斯拉记中非常突出,在尼希米记也不例外。尼希米的信心,在他的祷告里完全显明。面对潜在的巨大阻碍,总之必得成功。──《每日研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