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智慧在旧约中的地位 (1)
智慧是神赐人的礼物,使人能作出合神心意的物件(如出28:3,31:3、6,35:30-35),代替神治理神的百姓(如申1:13-15)或代神作战(如赛10:13)。 (2)
换言之,智慧这礼物是神使人能见证神的荣耀而赐予的。 2、智慧文学的重点 (1)
旧约智慧文学散布在不同书卷中,但从书卷的分组来看,共有五卷,分别是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 (2)
旧约五卷智慧文学各有独立主题,然而它们亦有四项共同重点: 1)
强调神的伟大与创造──智慧人喜寻求生命的奥秘与意义,因此常探讨人在宇宙大地中的地位(如1:21,10:8-12,38-41章;诗8:3-9,19:1-14;箴8:22-31;传3:1-8),由此产生对神之主权的顺服。
2)
强调生命的意义──智慧人喜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们常讨论生命的来源、历程与终极──如生老病死、爱情、苦难、虚空、处世、敬拜等,在他们笔下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强调对神的敬畏──敬畏神是智慧人常强调的一项神学主题,他们认为惟有敬畏神才能使生命充满,所以「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28:28;箴1:7,9:10;诗111:10)此言不但是智慧文学的核心,也是全部圣经的总主题。 4) 强调神的律法──智慧人认为,敬畏神的智者是遵守神律法的人(诗19:7,107:43),这样人才能远离恶事(诗119;9-10;箴3:5-7),待人至公至允(29:14,31:13;箴8:20,17:23;传3:16,4:1),正如传道书总结时言;「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 3、智慧五经的重点 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分别有其独特的主旨与重点,如下图:
二、约伯其人 A、比喻人物(意见一) 1、虚构人物,虚构情节,写在智慧文学的黄金时期(即所罗门时代)。 2、以戏剧性描写,解释「义人为何受苦」这主题(如Theodore of Mopsuestia)。 3 、藉此象征以色列国的苦难(此说视本书写在归回时期)。注1
B、历史人物(意见二) 1、圣经历史 旧约(结14:14、20)与新约(雅5:11)皆引证约伯为历史人物。 2、其他历史 鉴定正典的敬虔犹太人无一否认约伯的故事是真人真事,连伪经中的传道经(约180 BC著成)也承认之(49:9;另参林前3:19,5:13;太24:28,39:30)。 3、约伯是谁 按约伯记一章一至五节所提供的资料: (1)
「约伯」这字有「仇敌」、「被恨者」、「受逼迫者」、「受苦者」等意义(据希伯来文字根),或「忏悔者」(按阿拉伯文字根)。 (2)
他是乌斯地人,即旧约以东人之地(参哀4:21;另参创36:8、20、20、21、28),有叙利亚抄本及七十士译本皆提及乌斯在以东境内,考古学家在乌斯一带发现三百个古城的遗迹,显示远古之时,当地已有蓬勃的文明发展。注2 (3)
在个人操守方面,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实可为智慧人的风范。 (4)
约伯家财万贯,仆婢无数(参19:15-16),是东方人的首富。 (5)
他有儿女十人,七子三女,各人常献感恩与赎罪祭给神,表示全家皆以敬畏神为生活中心;此外,他还有兄弟、亲戚多人(19:13-14)。 (6)
他是地方官(29:7-25),大慈善家(31:13-40),是当代乐善好施的仁者。 (7)
从书中内容透露,约伯似是活在律法前,以色列人的先祖时代里(如书中指出家长是祭司,书内亦未提及律法或礼仪)。 补注 约伯不可能是以东的后裔,原因如下: (1)
他对神的认识如用「耶和华」、「全能者」等字词全是敬虔犹太人惯称神的词汇。 (2)
他对神的敬畏、敬虔、谨守自己生活与行为的信仰立场与敬虔的犹太人并无分别。 (3)
他与敬虔的犹太圣徒并列(结14:14、20),雅各也以他的忍耐劝告自己同胞(雅5:11)。 (4) 他的神学思想与犹太敬虔者雷同(如7:17-18;诗8:4)。 (5)
他的处境是被撒但控告其事奉是因有利可图之故,而事奉是敬虔犹太人对神的一种崇高敬畏的表现。 三、约伯其书 A、作者──不详 有说是摩西(如犹太传统Baba Bathra 14b),或约伯自己,或以利户(19:23-24记约伯表示他意欲有人记录他的生平经历,而以利户似是合适人选,参32:18,36:1、24,37:14),或联合王国时代的一佚名人士。 B、时代──先祖时代 近雅各之时,甚至犹太传说约伯娶了雅各之女儿为妻(Baba Bathra 14b),另有学者视本书为王国时代(如F.I. Anderson
[TOTC])或被掳时代(如W.F.Albright),甚至是归回时代(如H.H.Rowley; Rabbi
Johanan;Eleazar;Baba Bathra 15b)的作品。 支持本书是先祖时代的作品,主因有五: 1、书的时代似是摩西之前,因书中未提及犹太人的礼仪、
风俗、祭司、节日、律法等。 2 、书中的家长祭司制度似是在先祖时代的风俗(1:5)。 3、约伯的年寿也配合先祖时代的平均年寿。 4、示巴人及迦勒底人(1:15、17)在先祖时代是游牧民族,后来不是。
5、一些人名在先祖时代颇为流行,如示巴(1:15,6:19;创25:3)、提玛(6:19;创25:15)、以利法(2:11;创36:4)、乌斯(1:1;创22:21)。 C、主旨──义人为何受苦及如何面对苦难 1、指出一个完全顺服神的义人,无论在任何境况下(是富是贫、是乐是悲),也不会改变他对神的忠心与信靠(2:10,13:15)。 2、
阐释「谁是敬畏神的人」如弥迦书六章八节阐释「谁是属灵人」。 3、以一个「最不应该受苦的人」作为模式,亦不让他知道苦难临到之因,藉着他坚忍无比的信念,使后代受苦的人能得安慰与力量,来应付苦难。注3 D、灵训──神能使人夜间歌唱(35:10) 1、苦难虽有「因果报应」的循环关系,欲非一定如此。 2、在有形的苦难背后,有一灵界的魔鬼攻击属神的人,意图摧毁他的信仰。 3、义人所受的苦难,若无神的许可,必不滥然来到(参耶29:11)。 4、凡经神许可而来的苦难,事先在神慈爱的天秤上称量过,苦难分量的多少,总因人而异,使人能承受得住(参林前10:13)。 5、义人受苦时信心不动摇,魔鬼便遭羞辱。 6、在受苦时,神有时虽似隐藏自己,他却没有遗忘受苦的人。 7、因此,苦难有如信心的望远镜,使人看见神的慈爱、信实及照顾,且后来的恩典比先前更大。 E、全书简纲 大纲为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及程序,让读者的思路能依序而行。
──────── 注: 1 如Rabbi R. Laqish;Baba Bathra, 15a 2 G.F.Owen,:’UZ Zondervan Pictorial Bible Encyclopedia, Zondervan, 1975, 5:853;
I.L.Jensen原著,余佩贞译,约伯记自学指引,天道,1988,13页。 3 焦源濂,炉灰中的懊悔,校园,1980,9页。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