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一人被弃绝,众生乐欢腾 结拿(Kider)说:‘没有基督徒读这诗篇时,不会想起十字架’,这话实在精譬,因为本篇不是描述病中的情景,而是行刑的苦况。使徒行传二章30节曾引诗篇十六篇作大卫的预言,这也同样适用于本篇。有时诗篇的个人受苦经历唤起这方面的寓意,大卫也沿用这种诗意的发表,指向他那将来要受苦的伟大后裔。
第1-10节 受苦中一片迷惘 本段分两部分:1. 祷告不蒙垂听(1-5节)。急难中祈求,神长久缄默(1、2节),情况似乎跟神的本性不符(3节),又跟前人的经历迥异(4、5节)。
这部分包括两个求神亲近,也求祂救助的祷告(11节上、19-21节上);先是描述大难中受苦的进程:难处渐近,前后无援(11节),仇敌凶猛(12-13节),压力日增(14-15节),邪恶当道(16-18节)。第二个呼求陈述主的大能大力(19节,新国际译本译‘救主’为‘能力’),但‘刀剑’仍威胁生命(20节),叫人受害失丧(‘我的生命’,20节)。尽头更有受苦(‘犬类……狮子……野牛’,20-21节)。然后峰回路转,情节有戏剧性的转变(21节下),出人意表的属天回应忽然临到:祈祷已蒙应允!纵然从外面来看神不知所纵,正像本章前面的光景,神在审判中收回祂的同在(1节),祷告仍然继续。从前诗人发出过疑问──‘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1节),现在答案摆在眼前──‘求你不要远离我’(11节)。
宜古宜今诗歌的情节一下子转向,诗人提到以色列人过节的光景(22-26节),并且引伸到全地(27-31节):人的祈求蒙应允(24节),‘谦卑’受苦的人得以进到神面前(26节),人人获邀请(29节),神的道也传到未来的世代(30-31节)。希伯来书二章12节引用本诗22节,引证这是指弥赛亚──也就是藉耶稣的死亡,以色列和全地的人得以参加弥赛亚的筵席(赛
25:6-10>赛二十五6-10上;启 19:9>启十九9),有份于祂在全地的掌权(太 28:18>太二十八18;腓
2:9-11>腓二9-11),还有是神‘公义’的信息(31节;罗
1:16-17>罗一16-17)。第22-28节‘从你而来’,主自己就是赞美的来源头和目标。‘愿……谦卑人(新国际译本:贫穷人)’,还愿的人要在筵席中请贫穷人来作客,共享平安祭(利
7:11>利七11、利 7:16>16;申
16:10-12>申十六10-12)。第29节意思是一视同仁,无论贫富(留意‘丰肥人’和无助者的比较,29节)都欢迎。唯一有待澄清的是,‘尘土’是喻意贫穷(113:7>一一三7;参撒上
2:8>撒上二8),还是指肉身的死亡(30:9>三十9;参伯
7:21>伯七21)?诗中的思路和次序似乎支持头一个解释,15节‘死地的尘土’却暗示后者)第30-31节‘主所行的……他所行的’,在21节末了,主已表明祂眷顾了受苦的人。因此这里是赞美的主旨(25节),给予‘后裔’的信息是‘神的大作为’(徒
2:11>徒二11)。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