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祂的恩祐,我的祷求 这首诗歌的韵律节奏,是从‘全地’(1节)到‘我’(20节),中间是透过‘我们’(10节),过程发展却很难解释清楚。诗人是否先献上感恩的祭(13-15节),发出见证(16-20节),然后以一首诗歌来宣示神与世界(1-7节)及子民的关系(8-12节)?又或者是百姓因得蒙祂的拯救,欢喜快乐(12节),而有人(王?)把他们心底的感受抒发成文呢(13-20节)?作诗的背景虽不能肯定,但其信息却是清楚的。
神子民过去和现在的经历(1-7、8-12节),使人人都要来敬拜,先是为祂启示的自己(2、4节,‘名’)而敬拜,然后是敬拜祂的作为和得胜的大能(3节)。第5-7节红海的体验(6节)已经是几个世纪前的往事。因此诗中的呼召──‘来看’(5节)乃是富想象力的语言。然而我们的心神一旦倒流到昔日的情景,就必定同样振奋不已,说:‘我们在那里因祂欢喜’(6节下),彷彿自己亲临对岸,目睹神得胜的‘权能’和令人生畏的结局(7节,参出14:30>出十四30、出14:31>31),以及背叛神的人的惨况。无论如何,神仍在宝座之上(8-12节),祂的百姓能分享今日新近的经历:神定意为自己的子民谋福祉(9节),直译:‘祂命定我们得生命’。祂使人尝苦难,历创伤(10节),使人受‘试验’,好能提升品格,使人受‘熬炼’,好能成圣洁。我们落入人生的网罗,受百劫的苦楚,都是出于祂的(11-12节)。‘网罗’(人生的困局)、‘重担’(压力和焦虑)、‘人坐车轧’(被苦待暴虐)、‘水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个人千端万绪的遭遇,都有父神的手在管理着(约
10:29>约十29;林前 10:13>林前十13),就是在神那恩典、权能的手中(12节;林后 4:16>林后四16至林后
5:1>五1;启 7:9-17>启七9-17)。 诗人有个人的经历,从奉献(13-15节)、祷告(17节)、‘圣洁’(18节),以致祷告蒙答应(19节),他都有所认识,这些经历成了教会的见证(16节)。急难之日(14节,参10-12节),他口中许愿,现在以‘燔祭’(13节)──毫无保留的奉献(创
22:2>创二十二2、创
22:12>12)──还愿。不过许愿并不是跟神讨价还价,而一旦拯救来临,也不是代表神肯接受人的开价和条件,而仅是祂愿垂听怜悯。真诚的祷告要开声讲出我们的缺乏(17节,‘用口求告’),之后也必定转成赞美(17节,‘我的舌头’)。更重要的,是存清洁的心来恳求(18节)──立定心志不再‘注重罪孽’。如此,祈求蒙应允变成赞美(20节),活活地证明‘他的慈爱’不会‘转开我’。
□ 本书版权所有---蔡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