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至22章16节 所罗门的箴言
箴言第二个主要部分由许多格言组成。这部分是较为狭义的‘箴言’,其特征与许多单句的格言相似,而谈论的课题很广泛。这些格言至少是按3个基础来搜集和编排的。
十1-22 关乎财富和言语的箴言
‘所罗门的箴言’这一句在一章1节已经出现(参注释)。这可能指出,本章曾是十章1节至二十二章16节组成之独立文集的开首,但现在有一至九章放在前面。
第2-3节 第2-3节介绍了箴言一个常见的题目,但在此以义人、恶人和神在这些事情中的参与为背景。 第4节提供一个较直接的评语,却没有明显地提到智慧、道德或宗教。
十2-6、15、17、22 财富 这些箴言说明富足是勤奋(4节)、智慧(5节)、公义(6、16节)和神参与(22节)的结果。懒惰只会带来贫穷和羞耻(4-5节),不义之财也是一样(2节)。内在的必然性和神的参与都使事情这样发生(2-3、22节)。同时,文中也认可贫穷、富裕,及其不可避免的结果(15节)。
第2节‘不义之财’是恶人所得的赀财。因此,恶人与义人在第2、3、6节都作出了对照。第5节‘智慧’跟一章3节的‘智慧’一词相同(参1:1-7>一1-7的注释)。第16节上‘义人的勤劳致生’,清楚显示‘致生’一词把16节与17节连系起来。 箴言中有关言语的格言有一个特色,就是‘言语愈少愈好’(19节)。聆听是智慧的象征和得智慧的途径;多言多语则相反(8、10节)。然而,智慧人和义人的话是宝贵的,能表达爱,能解除邪恶的势力,并令人喜悦(11-12、20、21、32节)。饶舌之人或恶人的言语,为自己和别人带来烦恼(6、11、13-14、21、31节),尤其当他们从怨恨中发出话语,而引致纷争和欺骗(12、18节)。即使死后,人们对义人和恶人的评语仍有很大对比(7节)。 第6节本节提到‘口’,表示这句箴言特别警告人不要口出恶言(如欺骗)。第7节义人的说话是一个祝福(译按:和合本译作‘被称赞’,所指的并不是‘会接受祝福’(例如6节;比较11:26>十一26),而是‘会作为一个蒙福的榜样,可供人在祈福的祷告中效法’(参修订英语译本;创
12:2>创十二2)。第8节‘口里愚妄的’跟‘愚妄人’(参1:1-7>一1-7的注释)的用字不同,但所指的是同一个人。第9节在主题上,本节属于十章23节至十一章8节,但在诗体形式上,则显然跟第8和第10节相关。第11节另一种译法(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在此处较合理。根据新国际译本的翻译,第11节上大概指他为自己带来生命。第12节恶能蒙蔽暴行(11节),爱能遮掩过错──同一个动词用来表达两个十分不同的意思。第13节明哲人说话行事都有智慧;愚昧人则不然。
第23至27节与1至4节相似:开始时再次含蓄地邀请人寻求智慧,不要寻求愚昧,接着是其他3种主要格言的例子,这3种格言在此看似一个整体。它们再次邀请我们珍惜智慧(23节),却强调智慧与行义的关连(24-25节),而行义是十章23节至十一章11节的主题。
第26节再提供第三种格言的例子,那是关乎生命的直接评语。 第27节在神参与人类事务的背景下谈论这些话题。因此,本部分的开首再次把生命、智慧、道德和敬虔串连起来。 ‘义(人)’在本部分出现了13次,‘恶(人)’则出现了12次,这样集中地谈论义与恶,是圣经其他地方不及的。两词在十至十三章其他地方,还分别出现了21次,进一步谈论本部分的主题,即义与恶的本质和报应。
十26至于对‘懒惰人’的解释,参二十四章30至34节;也可比较本章第4节。第26节上表示他是使人发怒的。虽然在内容上,本节与上下文不符,但在形式上,则与第25节一致(译按:在原文中,两节经文皆有‘像’或‘正如’的用字,在中文和合本未能表达出来)。十一1继续采用十章32节的表达形式:‘义人的嘴,能令人喜悦‥‥‥公平的法码,为他所喜悦。’至于神所憎恶的与神所喜悦的事,参十五章8节。第2节这里处延续十章31至32节的思想,即智慧或义人的言语也与谦逊相连;恶人或愚人的言语,则带着骄傲和羞耻。第4节‘发怒的日子’是灾难的日子,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好像有人降下烈怒一样。这句话没有暗示这事件实际上是源于神的愤怒(比较伯 21:30>伯二十一30)。‘死亡’同样是突如其来,贸然降临的。第7节 这句话最好也解作忽然的死亡,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此处再断言言语有赐生命或破坏生命的能力(参10:9-14>十9-14),而本段特别提到在群体中的言语:留意文中提及邻舍、城和民。作者在这里谈到有理由发出欢呼喧闹(10节),也有另一个理由,保证可以闭口不言(13节)。 第9节‘得救’一词与第8节相连;这词跟第8节的‘得脱离患离’相同。第9节下暗示本节是谈到破坏誓言或作假见证,而不是说长道短。第11节‘祝福’似是指他们口里说出,而不是他们所接受的(从第11节下之平行句来判断)。 箴言察觉到一句看似单纯或实际的格言,需要有另一句格言来补充,并使事情变得复杂。财富可能似是从强暴,而不是从施予恩惠而来;施予只带来尊荣,而不是金钱(16节)。然而,财富也从慷慨施赠一己所有而来(24-26节),而若要得真实的财富,人就要行义(18-19、21、23、27、29、30-31节);神确证这事实(20节)。运用财富先要仔细地考虑,不要把钱财浪费在同情别人却要冒险的事情上,例如作中保,或为一个不认识的人作借贷的担保人(15节)。但运用财富时也要存仁爱的心,在上下文是指我们要慷慨,但也要对自己有利(17节),并且不要过于信靠自己的财富(28节)。在某些处境中,某项真理是适用的;但在别的处境中,则需要别的考虑。 第16节新国际译本在本节加上‘但是‥‥‥只有’(参修订标准译本);‘尊荣’和‘赀财’并不是相对的,却是相属的(3:16>三16,8:18>八18),而在原文中,并没有‘男子’一词。因此,此处的论点可能是‘得财富和尊荣有两种途径,一是透过恩惠(那是妇女的特征),一是透过进取精神’。第20节 关乎神所‘憎恶’和‘喜悦’的事,请参十五章8节之注释。第22节是关乎财富的讨论,重点在财富从有价值的东西开始。第25节‘好施舍的’字面意思是‘一个有福的人’;比较第26节下。第29节在经文中,‘扰害’指努力要得着财富,而态度是贪婪或吝啬的。第30节若从另一角度去理解第30节下,整体来说意思会更好,即‘智慧人得着人的灵魂’。那么,整句的概念就是:义人对别人的生命产生影响,而智慧人则使人归服智慧。
十二1-4 引言 第1至4节也像十章1至4节和23至27节,把4类箴言集合起来,作为本章的引言。这些箴言再次含蓄地挑战听者去寻求智慧,而不要寻求愚昧(1节),并且断言神会参与人的事务(2节),说明义人和恶人会得到报应(3节),并写下对于生命的观察所得(4节)。双关语的使用把‘丈夫的’(4节)与‘不能’(3节),以及‘恶人’和‘计谋’(5节)连起来。 第十二章余下经文的主题也是言语的运用,并特别把善言和恶语作出对比。善言是公义、正直、智慧、精明、诚实、劝人和睦、裁决中充满恩慈的话、拯救、称赞、获益、医治、喜乐、辨别善恶、鼓励和神喜悦的。另一方面,恶语是邪恶、弯曲、愚昧、说谎、狠毒、轻率、放纵或说欺诈的话、伤害别人、为一己带来耻辱和烦恼,并叫神憎恶。听劝和忍辱,才是聪明,反之则不然(15-16节);但也要谨慎与人的交往(26节)。 第5节‘计谋’一词在一章5节中译作‘智谋’(参注释)。第6节指恶人不知不觉地设下埋伏,要流他们的血(比较1:18>一18)。 要吃得饱足、在社会上有地位,便要付出努力,并且生活正直,不可虚伪(9节)、不顾惜牲畜(10节)、追随虚浮(11节)、跟随别人的恶谋(12节),或甚么也不做(24节) ──甚至猎得之物,也不去烤煮(27节)!也可比较第14节下。
十三1 引言 第1节与前面各部分之开首语相似,这句话是催促聆听者留心本章有关智慧的训诫(比较10:1>十1)。然而,其风格跟先前各段的引言不同。善人与恶人已愈来愈不显着,而在本章,几乎一点也看不见神的参与,但这在后来各章却愈来愈明显。本章的焦点在于智慧本身(参13-20节)。 在关于财富的问题背后,藏着人性的奥秘,即人的外表并非常常都是可信的(7节),并且欲望的满足或破灭,会对人产生深切的影响(12、19节)。在追求财富方面,也包含一些奥秘。它实际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成就,它既能解决问题,也带来穷人不会遇到的问题(8节)。
第23节 第23节承认在理论上操控此事的道德之律,并非常常有效;当中也向人发出挑战,不要让不公平之事藐视这些道德之律。 第2节在经文中,‘强暴’是他们自己遭受的,那是一个讽刺(比较1:18>一18)。第3节‘生命’一词指自己或个人(参8节),但也指欲望,而欲望的含义似是贯串整章的含义:参第2节(渴望;译按:和合本没有译出这字)、4节(羡慕)、19节(所欲的)、25节(心灵;译按:和合本没有译出这字)。第9节作者把人与房子相比,房子有光就好像人有生命(比较伯
18:5-6>伯十八5-6)。第10节‘骄傲’指自大和不受教的言语(比较21:23-24>二十一23-24)。 在这些关乎追求财富的箴言之中,第13至20节提醒我们,智慧也是追求财富的基础(参10、24节,特别是18节)。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劝告和惩戒,并信服从智者学到的智慧,就能有精明的行为,能得益处,并得满足、喜悦、尊荣和生命──反之亦然。 第17节提醒人小心选择‘使者’:忠心的使者能解决困境;奸恶的使者则使情况更坏。第19节‘恶事’可能指‘烦恼’或‘厄运’(20、21节的‘亏损’和‘祸患’,原文与此字词相同)。本节的意思是,他们不会离开那带来祸患的路,而转向那引到成就的路。
十四1-4 引言 本章开始时,再一次向人发出挑战,要寻求智慧和逃避愚妄(1节)。因此,这里的两个人物是拟人化的智慧和愚妄,正如九章1节和13节(也比较24:3-4>二十四3-4),而1节下的要点指出,我们若不留心,便会让愚昧把智慧所建的房子拆毁(比较3节)。作者也再一次叫人留意对与错,并我们对神的态度。不可离开神和道德去理解智慧(2节)。在本章中,4类常见的箴言因有第4节那关乎生活的观察而不致缺一。这一节的含义是,农夫若要有收成,便要忍受家里一点儿凌乱。 消极地说,愚昧是破坏性的(1节),是自毁性的(3节),是永远愚昧下去的(6、18、24节),是自我表现(7节)、自欺(8节)、顽固(9节)、易受骗(15节)、狂傲自恃(16节)、不受欢迎(17节)、性情暴躁的(29节),并且是自加己身的(33节)。 第9节愚昧人与人交恶时,并不关心要改善关系;正直的人则会为双方的好处设想。 ‘心’一字在本段中重复出现:参第10节、13-14节、30和33节。上述例子显示,在圣经的用语中,‘心’并不单是情之所在,也是整个人的中心部分,所以它联于心思和意志(思想和抉择),也联于感受(这在圣经中常与心肠相联,例如23:16>二十三16)。心也联于理解和智慧(2:2>二2、2:10>10,3:5>三5)、顺服(3:1>三1)、记忆(4:4>四4,6:21>六21,7:3>七3)和设谋(6:14>六14、6:18>18)。在六章32节、七章7节、九章4和16节,心译作‘判断力’,在七章10节作‘心思、意图’,在八章5节作‘心里明白’。英译本若译作‘心’,我们通常可以‘心灵’来代替之。这样,在四章21、23节,作者便是催促我们以智慧的教导充满我们的心灵,并要照顾我们的心灵,因为那是我们作决定的主要中枢(比较罗
12:2>罗十二2;弗 4:23>弗四23;来 8:10>来八10;彼前 1:13>彼前一13;太
15:18-19>太十五18-19)。 第10节意思是在人最深的感受和经历中,人是独自承受的。第11节比较第1节。第13节那是因为人的笑声中往往隐藏着痛苦(或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痛苦──那是大多数译本采纳的翻译),而他们的喜乐从来不是定论。第15节‘是话都信’──相信任何关乎未来的劝告或应许(比较15节下)。 十四19至十五1 在社会中的生活 帝王、君王、邦国、人民、邻舍、朋友等字眼,至此仍很少在箴言中出现;这些字词一起在这里出现(19-21、28、34-35节),是为一些如以富贵繁荣为主题的箴言(23-24节),提供一个社群的背景。使用财富赀财,是要解决邻舍的困苦(21节),而非采取一般人对待穷乏人的态度(20节)。第19和32节指出,那是一件关乎道德和自己利益的事。 此外,第31节在此加上宗教的动机,而第26-27节更循此方向加以发挥,并应许我们,不用惧怕任何风险。 第34节称‘公义’为邦国兴盛的主要因素,但可能从未有人尝试这样做,反而与它相反之行动所引致的结果却证实了(34下)。对于这样一个社会,慈爱和诚信是一个理想的基础,而第22节为这方面的计划者提供了一个处方(此处的‘谋’字没有负面意思)。法律上的公正在这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25节)。
十五2至十六19 神与智慧、君王和内心的关系
作者再一次对比智慧与愚昧,并鼓励人寻求智慧(比较5、7节),藉以展开另一个箴言的结集,并且肯定神会参与人的生活,并附以一些有关生活,以及义人与恶人的观察(3-4、6节)。十五章2节至十六章19节整体上包含许多箴言,把神带进人类生活的方程式中。本部分位于十章1节与二十二章16节中间,是全卷书的中心,因而把神放在这卷教导智慧之书的中央是特别富意义的。 关于神的眼目的4处经文(8、9、11、16节),与暗指人心的6处经文(7、11、13、14和15节;也比较21、28、30和32节,16:1>十六1、16:5>5和9节──比较14:10-15>十四10-15注释)互相交织着。两者在十五章11节同时出现。 第11节的话,跟本段谈及神所憎恶和喜悦的事相关(8、9节;比较26节,16:5>十六5,11:1>十一1、11:20>20,12:22>十二22,17:15>十七15,20:10>二十10、20:23>23)。这些都关乎人的诚实或动机,或言语及其实意之间的关系。这些或可在人眼前隐瞒──却瞒不了神的眼目,这是箴言说的。神看见了便憎恶,而这样也许能对人暗中行恶产生一些抑制作用。
附注 第11节‘阴间和灭亡’(Sheol and Abaddon,参1:12>一12之注释)即使是阴间,也在神的能力控制之内(比较诗
139:8>诗一三九8)。第16-17节这两节经文互相平衡,好像十五章15至26节一样。敬畏神而得的平安,使贫穷变得微不足道;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也产生这效果。第18-19节似是这番话的延续,第18节延伸了第17节,第19节则警告人不要懒惰!
第20-24节像是一个关乎智慧的新段落或讨论之引言(20节其实是重复了第十章的引言),‘喜乐’在此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领悟智慧的喜乐(20节),运用智慧的喜乐(23节),以及逃避智慧所得到虚假的喜乐(21节)。但重点不久就落在神参与世人事务的主题上,而那正是十五章2节至十六章5节整体的重点。正如第11节把7至19节的两个主题合并,在本段末,第33节也把20至33节的两个主题合并。
第30-32节 第30-32节渐渐为第33节作准备,去宣告得智慧和尊荣的秘诀,在于尊崇神或谦卑。在这段经文中,谦卑是在神面前的态度,而不只是人的一种德行。第30至33节的次序指出好信息能使我们成熟,而批评的话亦然,但没有别的比听从神的责备,更能使我们迈向成熟。
在箴言此段中,神在1至11节出现了9次,而君王在10至15节出现了5次。
第10-11节 第10-11节把这两点交织起来,免得它们被分开,而关乎神的评论也是这样,因为焦点同样是集中于主权和公平之上。神的参与决定了可以怎样有效地解释计划(1节)、怎样衡量人所行的(2节)、计划有多成功(3节),并且显然是负面的因素怎样配合于计划中(4节)。神的参与也决定怎样避免骄傲(5节)、远离恶事(6节)、建立有效的外交政策(7节)、使计划得以实行(9节),并交易上有公平的准则(11节)。
第6节‘恶事’此处似是指灾祸(跟第4节的‘祸患’相同);远离恶事而转向正路和转向神,使人得以避免自己的罪孽带来的灾难。第10节‘必不’在新国际译本中作‘不应’,但‘必不’似较准确;这句话跟12至13节的话平行。第12-15节王所‘憎恶’和‘喜悦’的事,与神所憎恶和喜悦的事相比(参15:8>十五8,两个词语也在那里出现;并参该经文的注释)。第17节‘恶事’解作‘灾难’,参第6节。 在这‘所罗门的箴言’的结集(10:1>十1至22:16>二十二16)之下半部,某些类型的格言和题目又显着地在不同部分出现,而许多箴言是与本段其他箴言有语文上的连系。然而,整体而言,这些箴言不像上半部那样容易划分,而它们如此编排的原因,往往不及上半部那样清晰。这里有3组智慧的箴言,关于义和恶的箴言在结尾部分,而一些小段的箴言则论及神。关于生活之观察的箴言,在此占最多。
第20-23节解释智慧的祝福,使学习的人渴想研读本书余下的教训。 第24-30节跟20至23节有语文上的联系,而它们也在这方面彼此相连,以致20至30节形成一条连锁。这些连锁在新国际译本中可见;此外,‘口’与‘口腹’是相同的字(23、26节);‘嘴’等于‘嘴唇’(23、27、30节);而‘得好处’的字面义是‘找到好处’(比较29节)。这样,这些箴言便一同应许智慧(敬畏神的智慧)会带来好处、好名声、影响力、满足感、医治、引导和丰富的生命,而它们又警告人不要愚昧乖僻,因为这会引人进入纷争、惩罚、祸患和死亡中。第26节的目的也许是要加上激励:学生的胃口,也应成为刺激他们的动力。第21节下与23节下的意思是,吸引人的说话,能‘增长学问’:参一章7节之注释。 本部分的观察重点主要在于家庭和社群中的各种关系。有两方面反映三代同堂之家庭的特别地位和荣誉:祖父母是社群中的长者,还有父母和儿女(16:31>十六31,17:6>十七6)。对这3组人和他们彼此关系的肯定,对现代已发展的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信息。十七17指出兄弟姊妹和朋友,在一般情况下,彼此的关系在生活中占了一定的重要性,而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即使第18节暗示需要谨慎处理邻舍关系。但与众寡合的人,是在各人身上造成损失的(18:1>十八1)。
十七1肯定家庭的和谐比一切都重要。 因此第2节警告人不要相争,尤其在金钱的问题上(虽然第8节承认金钱对人的影响),而第21-22节和25节指出这等愚昧的事,会为父母带来痛苦。 第4节指出人所说的话往往是烦恼的起因(比较16:28>十六28,17:27-28>十七27-28)。 第9节劝告我们要藉着遮掩过错来建立爱和友谊,而非谈及这些过错,但意思并非不要向人说责备的话(10节)。同样地,第14和19节劝我们不要引起或喜爱争竞(比较16:32>十六32,17:11-13>十七11-13),但第15节和20节警告我们不要因而妥协或自欺欺人。
附注 第7节再评论人所说的话,延续第4节的论点。第19节‘喜爱’和‘自取’二词把19节和第9节连系起来,而‘自取’在第9节译作‘寻求’。第19节下的意象并不清晰。但该行动表达了一种骄傲的态度。十八1‘寻求’是在十七章9节和19节已出现的动词,而‘与众寡合’则连于十七章9节的‘离间’一词。 十七24至十八8 愚昧的本质和代价 愚昧的话题在这一组箴言中很显着。愚昧的兴趣是离乱的(17:24>十七24),它不能保持安静寡言(17:27-28>十七27-28;比较18:8>十八8),它坚持己见、自作主张(18:1>十八1),并且爱说话,不爱聆听(18:2>十八2)。因此,它为家人带来烦恼(17:25>十七25),为那些受其决定影响的人带来损失(18:1>十八1),并为自己带来痛苦(18:6-7>十八6-7)。另一方面,有些经文指出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必须敢言和起来伸张正义(17:26>十七26,18:5>十八5)。 十八4虽然十八章4节上和二十章5节上也许暗指人有内在的智慧之源,但箴言其他地方却没有这样说。因此,新国际译本的‘但是’是假设人的模棱两可与智慧的清澈明晰之间的对比。 本部分谈及坚城的力量和另外两件同样有力的东西。一是财富(11节;16节指出财富另一方面的力量,即它与在高位之人的关系)。 但第10节已保证神会保护义人,因而使这句关乎财富有坚固力量(假设)的话更加贴切。它支持对骄傲、尊荣和谦卑的另一种理解(12节)。第13和15节连于那对骄傲的评价上,而第9节则暗示,即使不作工的人,也运用另一种形式的力量。
第18节 第18节提供了一个很实际的方法,解决这种强顽对敌的纷争。在箴言中,只有十六章33节再提及抽签,因此在第18节,我们大可认为神有控制抽签的主权。 贫穷显然是一件坏事;例如,它意味着你常常要哀求怜悯(18:23>十八23)。贫穷甚至令家人把你赶出家门(19:7>十九7)。生活贫困,必使寻求与你作伴的人减少(19:4>十九4、19:6-7>6-7)。在本段经文中,十九章5节也许暗指贫穷使法庭不愿以公平待你,却保证作假见证的人必会受罚(比较19:9>十九9)。
第24节‘朋友’一词出现于十九章4节、6至7节。十八章24节的‘朋友’更为有力,是一个由‘爱’字组成的词语(比较19:8>十九8‘爱惜’)。‘弟兄’在十九章7节可解作亲戚。 这部分重拾十六章31节至十八章1节的主题。权力和怒气的结合显然是可怕的(19:12>十九12;比较20:2>二十2)。家中的吵闹可能成为局外人的娱乐,但它也是致命的(19:13>十九13),而真正的荣耀是能避免争闹(20:3>二十3)。因此智慧是能‘不轻易发怒’(19:11>十九11);神的恩赐就是家中没有争闹(19:14>十九14)。
十九20至二十5 智慧 十九章20节评论智慧和愚昧的利益与危机(比较25、27节与26、29节)。智慧的画像有好几幅。智慧跟好酒是相矛盾的(20:1>二十1);学术群体中往往都有颇多嗜酒之人!它以懒惰人的懈怠作例解,而懒惰人是箴言最爱描绘的对象(参24:30-34>二十四30-34注释)、智慧能使人充分了解人心所隐藏的、可能浮现的欺诈(20:5>二十5;参18:4>十八4之注释)。
第17、22节参十八章22节至十九章10节之注释。二十2-3参十九章11至19节之注释。
公义可以定义为个人正直的生活(7节),但要寻找一个榜样,确实不容易(6、9节)。坦诚的心并不常见(5节),正如在交易上所见的(14节),而我们很难看穿人的托辞(15节)。 第5节指智慧是识穿这种托辞的秘诀。 第8节实际地指出要谨慎地运用权力。 第11节暗示我们要从人的行为去观察他真正的为人。 第12节视能看的眼是神的恩赐,而第10节则加上一个警告,指神嫌恶以诡诈来营商。 第16-19节是相连的,16、17和19节以3种方法来使用同一个动词,而其意思分别是‘作保’、‘甘甜’和‘结交’;第19节补充第18节的意思。这几节藉第17节连系本部分的主题,当中对欺诈下了评语。 第13节‘眼要睁开’即要儆醒,这是本节与上下文连系之处(参8、12节)。 本部分更深入提到神。我们被人冒犯了,便要靠赖神(20:22>二十22)。在那处境下,我们可以再次得到保证,神是喜悦诚实和公正的(20:23>二十23,21:3>二十一3),神引导有权势者的脚步(20:24>二十24;此处的‘人’,不是普通的用字),神了解人如何工作(20:27>二十27),并且神的评核才是最后的判决(21:2>二十一2)。二十章25节提到一个例子,指人有时甚至不了解自己。
在箴言十至二十二章接近尾声时,又有另一组关乎义与恶的箴言,跟本部分的开首平行。从神的角度作出两句评论后(2-3节),作者便专注于论及恶。恶人行事骄傲(4节),行强暴和弯曲(7-8节),无怜恤之心,切望别人灭亡(10节;‘祸’在12节译作‘灭亡’),他狂傲自大(24节),他献上却是虚伪的(27节),并且厚颜无耻(29节)。
附注 第9、19节参十六章31节至十八章1节之注释。
箴言十章1节至二十二章16节最后的一段格言,混合了典型的智慧箴言,以及许多把神放进方程式中的箴言。这些格言因而确定人类数智慧与努力的重要(22:3>二十二3、22:6>6、22:10>10、22:15>15;典型的智慧箴言出现在22:5>二十二5、22:8>8、22:11>11、22:13>13、22:14>14),但也指出,离开了神的旨意,这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21:30-31>二十一30-31),而他们若要实行原则,便需要神的参与(22:12>二十二12)。这些箴言对财富和贫穷的讨论是实际的(22:7>二十二7),但指出并非只在乎人的各种考虑(22:1>二十二1、22:9>9──‘蒙福’在此指别人的称赞),也要留意富人和穷人在神眼中有何相同之处(22:2>二十二2),并确定对神的态度在贫富的问题上是极之重要的(22:
4>二十二4)。敬畏神确实是智慧的基础。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