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圣经难题-马有藻
1.难道智慧也是虚空?经文:传1:17~18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作者在传1:16~18
对人生,作一惊人的结论,他说他曾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智」、「狂」、「愚」代表从思维领域观察整个人生的过程,结论是人生只是捕风捉影(传1:17),无意义可寻。因为多有智慧便多有愁烦,多明白世事的无常、无奈、突变,只是徒增人生更多愁苦。此外知识多了,学问渊博了,也只不过增多对人生的认识,至终却发现人生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因而悲从心来,忧忡不已(传1:18)。 2.人本来是否永远不死的?经文:传3:11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原文作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神「创造」(asah 与无中生有的创造bara
是同义词)万物,按时(指「定时」)成为「美好」(yapeh
意「美丽」、「合时」),即神的创造是合时佳美、尽善尽美的。 至于人方面,神将「永远」(halam
,意「永恒」,中译「永远」。此字曾被译成「世界」、「安全感」、「无知」、「永恒」等。按字根言,此字指「隐蔽的事」,若配上时间,可解作「永恒」。圣经中「永远」一字源于此)「安置」(nathan,意思是「赐给」)于人心中,「没有它」(中译「然而」,原文m
ibbeli'esher 即w ithoutit,指「没有永远」),人就不能「参透」(m
ez'a,意即「找出」)神自始至终的作为。作者认为,神创造人之时,赋予人最大的礼物就是人有追寻「永远」的心愿。神将这动机赐予人,让人可以藉此寻找神、认识神、与神相交。这是传道书作者在第二段劝世论中所表达的观点,叫人运用自己的天赋去认识神,过有意义的人生。 3.不信者死后能否自动上天堂?经文:传3:21 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 作者由此觉得人生是虚空的,因为人兽遭遇相同(非如一些人解说「人」是指善良的人,「兽」是指奸恶的人),都是同归死亡。恶人与善人一生的恶行善行,似乎在死后一笔勾销(假设在生时没有报应),故人生是虚空的(传3:19~20)。有谁知道人的灵是升天,兽的「魂」(与「灵」同字,中译「魂」正确的)是下地?连死后的去向也不知晓,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在此作者不是不知,只是一般而论,人兽永远的归宿有所不同,他没有将信与不信者的永远归宿作迥异的区分。)神既将追寻「永远」的本性放在人心里,故人的灵必上升,兽却没有「永远」,必然下地,故如许公遂所说:「人在尊贵中如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般」(参诗49:20)【注1】。 4.两种人生观互相矛盾,何解?经文:传2:18~19 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 传5:18~19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分。神赐人赀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 由于死亡结束一切,所以作者恨恶生命(传2:17),恨恶劳碌。在传2:18~19,一个人汲汲营营所得来的,死后必归于别人(传2:18)。「那人」(有说「那人」是指罗波安,参王上11:41~12:24),无论是智慧,还是愚昧,都能管理经营他「劳碌所得」的,他用智慧赢得的成就,必让「后者」坐享其成;他一生劳碌,转眼却成泡影(传2:19)。但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人生「为善为美」(tok esheryafeh,意「善即美」,可译作「美善」,如诗歌「神的路最美善」),乃是: ⑴享受神所给予的生命(「神所赐一生的日子」),即有健康的身体及生命气息,可享受劳碌的成果(传:18)。 ⑵享受神赐与人的赀财,这是神的「恩赐」(m atath,意即「礼物」)。 神给人赀财及三方面的能力:能以吃用(有胃口与生命),能取自己的份(收取自己所应得的,多取便是偷窃),能(和合本没有译出)在自己劳碌中喜乐(并非不劳而获,而是自食其力,传5:19)。 这两种人生观(传2:18~19
及传5:18~19)表面看来似是矛盾,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人生。前者(传2:18~19)认为人生忙碌所得却被死亡夺去,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种人生是灰暗虚空的。后者(传5:18~19)是从神的恩典来看一生的忙碌,忙碌的果效全是神恩临到,故可以尽情享受。这两者一是从神恩中看一生果效,一是从死亡看人生如何结束,两者间并没有矛盾。 5.为何死亡胜过生命?与传9:4 互相矛盾,何解?经文:传7:1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传9:4 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传9:4) 美名强如美好膏油(膏油在热带的中东地方尤其贵重【注2】),因膏油只留香一时,美名却留传一世,故此有美名的死是胜过没美名的活(传7:1)。但是传9:4
却说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那是表示生命的确胜于死亡,因为生命确实是无价宝。这便与传7:1 矛盾了。 原来传9:4 所用的「狮子」是比作上文传9:3 的「恶人」(以死对死,传9:3 的死是恶人,传9:4 的死是狮子)。下文(传9:5)的首字「因为」(和合本没译出)指出,活人(恶人还活着的时候)既知道有死亡,就不致太过狂妄放肆,而放慢犯罪的步伐,由此可见死具有一种吓阻力,是神的佳作,警惕世人不要轻率犯罪。 6.这种劝告大逆伦常,何解?经文:传7:16~17 不要行义过份;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不要行恶过份;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作者曾经见过义人行义遭灭亡,恶人行恶却长寿,这使他劝告人行事要保持中庸之道(传7:15)。这劝言分三部份: ⑴行义(传7:16):作者劝告我们不要过份行义。表面看来,这种讲法大有问题。其实他是劝人不要自义,不要表扬自己比别人好(「行」字可用「显」字代之,即「不要显义过份」之意)【注3】,即不要轻看别人,自逞智慧,或自显威风,因为最终只会自取灭亡。而且,行义须有智慧,切勿鲁莽行动。例如替凶猛的野兽疗伤,而不顾自身安危,这样只会自陷险境,实在愚昧。 ⑵行恶(传7:17):此节单从字面上看亦大有问题,可是作者并无意劝人作奸犯科。从上节「不要行义过份」,有人或许会错误地联想:是否可以「行恶过份」呢?作者立即纠正这思想,他说「不要行恶过份」。「过份」可译作「加增」,所以传7:16、17
变成「不要加增自义……不要加增恶行」。作者在此处承认,凡亚当子孙都会作恶,所以奉劝世人不要作愚昧人,免得受神审判,死于非命(如以利的二子及晚年的扫罗)。 再者,本段经文用平行式语法,可译成:「不要加增自义,也不要自逞智慧,何必自取灭亡?不要增加恶行,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未到期而死?」加增罪恶,作反对神的人(愚昧),便遭神审判,死于非命。 ⑶义与恶(传7:18):行义(「这个」)与不行恶(「那个」)都需要智慧去「持守」及「不要松手」。因为对神的敬畏,就在这两方面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敬畏神的人都要行义而不行恶。 7.此段经文似大男人主义?经文:传7:27~28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传7:26
是作者个人的结论,他可能因宠爱外邦女子而堕落,故发出怨言。然而,对女人的评价,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侮辱了圣经中有才德、有机智、有大勇、有信心的妇人【注4】。 作者继续说,蒙神喜悦的人,必会躲避此等女人;但沈溺罪恶的人,则被「缠住」(esurim ,是复数字,意「很多困锁」,此字常译作「监禁」)了【注5】。正直的人非常难寻,作者第二件要寻找的是正直的人。他将这事「一一」('ahath
le'ahath,英文是one to
one,即「一个一个、逐件」,意指「细心谨慎」)「比较」、「寻求」(lim
zo')其「理」(heshbeonr,意即「总计」,是会计学词汇」),却找不到。就是在一千男子中(一千是希伯来文的夸饰词,代表「很多」之意)【注6】,亦只能找到一个「正直人」(中文译本加上「正直人」是正确的,甚多学者将这位「千人中的一人」解作基督,如谢友王、桑安柱、许公遂),但在女子中却一个也找不到。 由于有了这个假设,故他说凡女人皆是网罗。他褒扬男性,虽说正直之男子极其难寻,但仍可寻见。 8.义人与恶人是否毫无分别?经文:传9:1~2 我将这一切事放在心上,详细考究,就知道义人和智慧人,并他们的作为,都在神手中;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 作者再次专心(「放在心上」)地「详细考究」(w elabur,意「解释」)有关(esher,中文译本译作「就知道」,但译作「有关」较为适合)义人和智慧人的「作为」(ebareyhem
,意「他们的作为」,指人在日光下的工作。按上文看,作者要指出义人及智者虚空的人生都在神的手中。)作者发现人间的爱恨或真或假,是很难知道的(传9:1)。本节论及作者观察到两件事情: ⑴义人与智者的作为都在神手中,暗示若没有神掌管、带领、施恩,他们也不能成为义人、智人。 ⑵义人与智者不知道,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爱恨,爱与恨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一部份。同样,若没有神的手牵引,人的爱与恨就变得难解难分了。 从上文已看到义人与智者的人生尽在神手中,作者进一步指出众人的遭遇「尽相同」(m iqreh 'ehad,意「同一件发生的事」)。他将「众人」分为五类(传9:2): ⑴义人与恶人(义人是敬畏神的人,参箴10:3~30)。 ⑵洁净与不洁净的人(作者用「好」字来形容洁净,是指灵性道德上的洁净,而非宗教礼仪上的洁净,与「义人」意义相同)。 ⑶献祭与不献祭的人(献祭者敬拜神,不献祭者悖逆神)。 ⑷好人与罪人。 ⑸起誓与不起誓的人(起誓是对神感恩、立志的表示)。这等人在日光之下同遭祸患——死亡(传9:3
上)。此外,「世人」(专指不信的人)的心充满了「恶」,在世时「心里狂妄」,胡作非为,最终仍要死亡(传9:3下)。 9.鸟类可传播新闻吗?经文:传10:20 你不可咒诅君王,也不可心怀此念;在你卧房也不可咒诅富户;因为空中的鸟,必传扬这声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说这事。 作者鉴于人对政权之不满而提出一些忠告:「不可咒诅君王,连起咒念也不可」。在卧房(即隐密之处)也不可咒诅「富户」(ashir,代表有财有势的国家政要,参传10:6),因为在密室内的咒诅亦会传扬出去(如成语「隔墙有耳」)。「飞鸟传声」(即凡有翅膀的必传扬述说)为夸饰语(固然飞鸟不能说话),以示严禁在暗处咒诅在上掌权者(传10:20)。犹太人亦有俚语:「言语如飞鸟,一径飞走,无人能捕回」【注7】。 10.为何要将粮食撒在水面上?经文:传11:1 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本节是全书最难解的,D .K idner 干脆说他不懂【注8】,其它圣经学者的解释分别略述如下: ⑴「水」代表群众,将粮食撒在水面,等于把粮食分给众人,故本节强调分享【注9】。 ⑵这节经文该从属灵眼光着手,劝人努力传扬福音【注10】。 ⑶指商人投资需有其法;「粮食」代表贸易,「水面」代表船运(参王上9:26,10:22;诗107:23)。下一节(传11:2)的「七」、「八」实指七、八种商贸之法【注11】。 ⑷论及对神完全的信靠、委托,甚至投靠(「撒在水面」)【注12】。 ⑸教导善有善报之原则(与下一节的比喻有相同意思)。这是传统拉比的主张(如B en Sirach),亦配合当时盛行的一些劝人行善的箴言【注13】,如:「善事若投入河中,河水干涸时,善事便显露出来。」——埃及箴言【注14】。「当将善事如面包扔在水中,日后必有善报」——阿拉伯谚语【注15】。 这节经文其实是指凡耕种的人皆知道将「粮种」(原文指收割后能入口的食物,可译作「粮种」,参传11:6 的「你的种」)撒在水面上(指灌溉了的田地,参赛32:20),日后就必得着收成【注16】。乃是以种稻比喻丰盛的人生在乎有智慧地安排生活及努力奋斗【注17】。 11.此节是否劝人在世上尽情享乐?经文:传11: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 作者在最后结语时,劝告青年人勿太注重肉体上的享受,疏忽神的审判。 「少年人」(bahur,字根「选择」)在「幼年时」(beyaleduthek,意即「孩子时」字根意「黎明」,下文同字译作「一生的开端」)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behurothey字根意「选择」,与上半句「幼年时」不同字,此处该译作「青年时」。可见作者从这少年人的孩童期延至青少年期)可以使心「欢畅」,可以「行你心所愿行的」及「看你眼所爱看的」。换言之,作者奉劝少年人行心所愿的事情,看眼所看为美的事物(传11:9 下)。 所罗门赞同青年人行事随心所欲,似乎是鼓励青年人放纵行为,所以他立即加上一句「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审问你」原文为二字,含意是「带你进入审判内」,传11:9
下)。作者说明青年人可以尽情享乐,但要知道,神必会审判一切。人若仍能快乐地面对神的审判,他在青年时代的快乐就是真正的快乐了。 这是一个既实际又平衡的基督徒生活观,神造大地让人智慧书困语253享受,又赐人诸多恩典,问题是信徒在「享受世界」时切勿「贪恋世界」,否则便落入撒但的陷阱里。 12.此段隐喻文字何所指?经文:传12:2~7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作者以三个「不要等到」劝告读者当早日记念(azeka,意「回想」、「悔悟」)一生的过犯,进而更亲近神。第一个「不要等到」论及少年时期(传12:1),第二个「不要等到」包括整个老年时期(传12:2~7)。作者在此描述老人风烛残年的凄凉景象,叫青年人好好珍惜光阴。这段经文寓意丰富,文辞秀丽,言简意赅,是智慧文学的一个特征,现将一些经文列举如下,以作参考。 日、月、星皆能发光,象征生命活力充沛之时;「变为黑暗」代表生命衰老之时。犹太拉比(Sabbath,15
上)将日、月、星形容为人面部的五官:日作眉或面色,月作鼻或腮,星作眼睛或颚。亦有人将三光分别比作人之灵、魂或理性及五官;【注18】更有人将日、月、星喻作人之童年、青年及成年。【注19】非雨过天晴,而是雨后仍然乌云密布;喻指青春飞逝,不再回头,或喻作人年老多病。 「看守房屋的」是指大户人家任用来看门的壮丁;这里喻老人的手颤抖不定。 「有力的」是指大户人家的壮仆; 这里喻老人双脚无力,或腰背曲软。 「推磨的」为阴性字,指婢女,喻牙齿嚼磨食物;「稀少」指老人牙齿脱落,故无法咀嚼食物。 「窗户」是阴性字,指大户人家的女士凭栏眺望;今喻作老人眼睛昏花,视线模糊。 比喻一双耳朵【注20】,亦有喻作 嘴唇;老年人因牙齿脱落,故进食时必须紧闭两唇,用牙肉咀嚼,以致声音微小【注21】。 磨坊工作声音微小,喻作老人胃口不佳,或老人牙齿脱落,以致食欲不振。 喻老人睡眠时容易惊醒,故不能酣睡,喻作别人的声音不易听得明白,但清晨雀鸟的叫声却声声入耳。 「唱歌的女子」是大户人家在宴会时聘来献艺助兴的;今喻作老人的声调嘶哑,说话低沈无力。 老人因气力不继,在攀山登阁时力不从心,易失平衡而滑倒。 老人因体力衰退,以致弱不禁风,在户外走动,处处都会遇到危险。杏花比其它植物较早开花,花带红,熟透呈白(与中国的红杏不同),这里比喻白发苍苍的老年人。 蚱蜢状似盘骨下之双腿,今喻老人走路不便【注22】;此句亦喻作老人气力不继,或患上风湿病【注23】,连体积细小的昆虫,也成为他们的重担(夸饰语)。亦有学者将蚱蜢比喻食物,因老人胃口减少,份量如蚱蜢般小的食物也不易消化【注24】。 「人所愿的」(haebiyonah,意即「欲望」。七十士译本将此字译作cap
erberry,甚多译本也赞成这个译法。C aperberry
有振作食欲之用,它的另一用途为春药,用来激发性欲。此字在这里可包括各种欲望)【注25】,是指老人的欲望(也包括性欲);这里喻作老人意志消沈,失去任何对人生的欲望。 老人在永远之家的归程上,遇到「职业吊丧者」应聘而至,准备为他办理丧事。 传12:7
为总结。上文所提及的生理系统在无法医治时,全部活动都要停止,接着便要办理后事了。人到此时,肉体与灵魂便告分开,肉体归回尘土,灵魂归向神那里。 大户人家内有贵重物品,如用银炼悬挂之金灯;「银炼」今喻作神经系统,意即老人的神经系统受损,即所谓「中风」,成为半身不遂。亦有人将银炼比喻脊椎骨【注26】。 大户人家的客厅内金罐高挂,即灯台顶上之金油罐(参撒4:2);今喻作头颅「破裂」(w
etharuz,意即「压碎」)。 亦有将之喻作「膀胱」失调,喻心脏损坏,血泉停止,即心脏病突发;亦有将「瓶子」(阳性字)喻作男性的排泄器官。 水轮是井口的抽水器;水轮喻作心脏,井比喻五脏六腑,故此处说心、肺、肠、胃、肝、胆、胰、脾等皆破烂(注意本节所用之「破」字,原文的前缀为同一字母)。 书目注明 【注1】许公遂著,传道书讲义,宣道,1974,54 页。 【注2】谢友王著,从虚空到充满,种子,1980,212 页。 【注3】L.G oldberg,"E cclesiastes," B ible Study C
om m entary, Zondervan,1983,p.97. 【注4】D .K idner,A Tim e to M ourn and a Tim e to
D ance,IV P,1976, p.72. 【注5】L.H arris;G .A rcher;B .W altke,TW O T,I,M
oody,1980,p.61. 【注6】W .C .K aiser,"E ccl," E B C ,M
oody,1979,p.87. 【注7】R .B .Y .Scott,"E ccl," A B ,D
oubleday,1981,p.252. 【注8】D .K
idner,p.97. 【注9】许公遂,110-111 页. 【注10】谢友王,252 页. 【注11】D .H ubbard;L.G oldberg;R .G ordis;R .B .Y
.Scott;W .C . K aiser;F.D elitzsch. 【注12】M A E aton,"E ccl," TO TC ,IV
P,1983,p.140. 【注13】H .C .Leupold,p.255.E xp ofE ccl,B ,1972.R
.W ardlaw , E xpostion ofE ccl,K regel,1982,p.359. 【注14】R .B .Y
.Scott,p.252. 【注15】C .D .G insburg,The Song ofsongs & C
holeth,K TA V ,1970, p.447. 【注16】C .B ridges,A n E xposition ofProverbs,A
P& A ,n.d.,p.263. 智慧书困语259 【注17】与J.F.M acA rthur,M acA rthur's Study B
ible,W ord,1997, p.937 表同感。 【注18】K eil& D elitzsch,O TC ,II,A PA
,n.d.,p.404. 【注19】G .A .B arton,"E ccl," IC C ,T& T C
lark,1971,p.187. 【注20】L.G
oldberg,p.134. 【注21】W .C .K
aiser,p.120. 【注22】W .C .K aiser,p.121;D .K
idner,p.103. 【注23】L.G
oldberg,p.135. 【注24】许公遂117 页。 【注25】H .C .Leupold,p.282-283;J.C
.Laney,p.119. 【注26】W .C .K aiser,p.121;L.G oldberg,p.136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