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痛苦的体会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凡与这卷书有关的,不管是内中的信息,还是其作者,或是其来源,都是颇具争议的。比如说,许多学人断言,该卷书的作者可以是任何人,但绝非所罗门王。当然,往往同样也是这批学人们,声称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二世纪,或认为摩西从未写过创世纪。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介意他们的观点。相反,我们接受所罗门为作者的假设。这个假设源于基督教会及犹太人的道统、该书本身对所罗门这位作者身分的内证、以及怀爱伦的证言。她说︰「传道书为所罗门年老之时所著。此时的他,完全体会到了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快乐都不过是虚空的,无法满足人心。他在书中说明了,世上虚空之事如何无以飨人灵魂深处的饥渴。他的结论是,当存感恩之心享受上帝的恩赐,并正直而行,因我们一切所做的,上帝都要审判。」──怀爱伦《本会圣经注释》,第1164页。 任何一位读过传道书的人都知道该书的难度。有些经文晦涩难懂,含义不清。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遭遇的最大困难还不在于那些我们所不明白的经文,那些意思明确的经文往往更加令人费解。因此,掌握一些简单的释经诀窍,将使我们在研究该书时受益匪浅。 首先,该卷书为所罗门晚年所作。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及对自己背道的怨悔。该书独特之处在于,所罗门有时会从一个偏离上帝之人的角度来写。如同现代作家一样,他的写作手法很随意,往往是笔随意行。在这卷书中,我们就是透过这双远离上帝的眼睛来透视人情世故的。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这类经文时,我们最好恭听《本会圣经注释》上的话︰「传道书中所记载的,与所罗门背道时期的人生经验及哲学有关的这部分内容,并不代表圣灵的精神和旨意。但它们却是在圣灵的感动下,对所罗门那个时期之思想及行为所做的真实记录(参《先知与君王》,第79页)。这一记录是对错误思想行为的严肃警告。这样的经文,不应被断章取义地使用,来教导圣灵从未要他们去教导的假真理。」──《本会圣经注释》,卷三,第1060页。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哪些经文是属于这类型的呢?这就牵涉到了研究传道书的第二个原则:我们必须结合整卷圣经的教训来研读它。圣经对人生,对死亡及人生意义的基本教训是什么?当传道书的一节经文似乎同圣经的整体思想相冲突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所罗门的观点是在反映一个偏离上帝之人的想法。所以,这些经文不当被用作神学上的理论依据,相反,应当看成是一种警告,让人看到一个忘记上帝,忘记他为我们的创造主及救赎主之人的下场。 归根究底,这正是该书真正的用意︰上帝向我们显示,不认识上帝的人生是多么愤世嫉俗,痛苦及虚空。希望透过学习传道书,我们能明白这一点,而不要重蹈该书作者所罗门的覆辙,以那么痛苦的模式去体会这个道理。 查克里生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全球总会安息日学及个人布道部干事。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