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至12章
这几章经文被称为‘以马内利篇’,主要是基于七章14节及八章8节应许之婴孩,而九章1至7节及十一章1至10节则描述他的本性和治权,对照当时面临的威胁(11:11-16>十一11-16)。这个预言是针对当前的危机,但也涉及末日(9:1>九1),以及全地(11:9-10>十一9-10,12:4-5>十二4-5)。
当时是主前735年,由于以色列和叙利亚联合起来,强逼犹大一起反叛亚述,引致情势紧张。犹大拒绝合作,他们就以大军压境,要以他们的心腹:‘他比勒的儿子’(6节),来取代犹大王。
神容许亚哈斯要求任何的凭证,显见这个信心的劝告是要求他在意志上降服(参约
7:17>约七17)。亚哈斯已立定心意拒绝了劝告,也是根本上拒绝神。在他的宗教,信心毫无地位(王下 16:3-4>王下十六3-4、王下
16:10-20>10-20)。在他那圆滑的宗教口吻后面(12节;参申 6:16>申六16),早已有一个打击敌人的计划,就是要与最大的敌人结盟(王下
16:7-10>王下十六7-10)。亚述会是怎样的一位盟友,先知在17节已说明,又在18至25节着意解释。
第18-20节的两个隐喻,不仅生动地形容了敌人的攻掠,更明说是出于神的责打(10:5-11>十5-11将会详述)。‘外赁的剃头刀’(20节),可比较以西结书二十九章18至20节。讽刺的是,亚哈斯以为是他赁来的。 第21-25节是形容应许地已变成丛林的可悲情景,因以色列人已不住在其中;它的有余(22节)显见其人迹稀少;其荒野的景况显见其没落。这警告也适用于一个没落的教会,它承继了不少遗产,却不能维持其使命。
以马内利的记号(7:14-17>七14-17),虽有关将来的事,但也对目前要发生的事提出保证。只要一位名为以马内利的婴儿诞生,在他尚未能警觉之时,目前的威胁将要解除。但这婴儿诞生的时间没有透露。现今另有一个新记号,只为了对应目前的情况及其阴暗的一面。这婴儿的出生一如常人,而他的名字‘掳掠速临,抢夺快到’,则以他作为一个见证(参8:18>八18),见证神的预言说敌人逼近门前(4节;参7:16>七16),以及亚述的下一个受害者,就是犹大(参7:17>七17)。神使用见证人(2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也肯定了这定名之事早在事件发生以前(可参30:7-8>三十7-8之宣布。) 由于‘西罗亚’(参约
9:7>约九7)是水道的意思(这里是指明渠,而非像后来开凿的希西家水道),这大概是由于先知与王之会晤(7:3>七3),引发这个指向神暗中帮助的比喻。犹大招虎驱狼,结果被卷进洪流;她所危害的土地,是属于‘以马内利’的。‘直到颈项’(8节)一语表示危机,也表示盼望;因以马内利之故,灾难将受到抑制(参10:24-27>十24-27)。 这些大胆的话是先知回应以马内利的应许(‘神与我们同在’,10节下)及神的吩咐(‘以大能的手,指教我’,11节),要百姓改变他们的思想,包括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及他们的情绪(12节),只要尊神为圣(参罗
12:2>罗十二2心意更新的劝勉)。‘同谋背叛’可能是指七章2节提及被逼联盟之事;也可能是指亚哈斯欲与亚述结盟。若是后者,以赛亚的意思是‘没有真实可靠的盟友’,即不可信靠亚述或惧怕叙利亚,只要信靠和畏惧神。
本段是指以色列拒绝真光(19-22节),失去了神的训诲及福分(16-17节)。他们只有‘预兆’(18节),可望的只有‘黑暗’。 但第16-18节也含有极大的应许。‘我门徒’一词引介了神的子民的新定义,以及他们与神的关系(参约
6:45>约六45;这是6:9-10>六9-10中的例外者)。以赛亚的信心(17节)可代表这群人,18节描述的一小群可见于希伯来书二章13节,可代表以基督为主的教会;这是一个模范教会──受教、有信心、充满盼望、与众不同。有关以赛亚之子作为‘预兆和奇迹’,可参七章3节,八章1-4节。第16-22节的讲者显然是耶和华(16节)和先知(17-22节);第16节的命令式动词是单数的,除先知以外,似没有别人可指。另一个可能性是以马内利(参8节下;来
2:13>来二13),不过,第18节应是指以赛亚作记号的儿子。
希伯来圣经把第1节归入上一章,但马太福音四章15至16节的引述,却把这节算为本段的开始。特别提出‘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因它们在以赛亚与亚哈斯会晤后数月间,即为亚述侵占(参7:1-9>七1-9)。故以色列首先沦陷之地将首先看见荣耀(1节下)──这重要的预言却不为人听从(参约
1:46>约一46,约 7:52>七52)。 第1-5节描述的释放和喜乐,显示战争已消除,也预备我们去迎见释放我们的人。他们不是看见基甸(参4节),而是一位‘婴孩’(6节),这早已在七章14节及八章8节预言的以马内利中透露了。
第7节 第7节再提及‘君’(和‘政权’有关)及‘平安’,明确地指出这王是出于大卫家(参11:1>十一1)。有关第7节的末句,可参以西结书三十六章22节及撒迦利亚书八章2节。 神的手伸出要击打他们(参5:25>五25),这可重复见于九章12节、17节、21节及十章4节。虽然本段主要是针对北国(9、21节),最后一小段(10:1-4>十1-4)大概可包括犹大,如在五章24-25节。 对现实一笑置之(10节)也许可使心灵平静,但也是对其暗示的征兆不肯面对。审判已不可遏止。‘利泛的敌人’(11节)主要是亚述(参7:1-9>七1-9);12节描述的压力可能是因亚述于主前732年进攻大马色及撒玛利亚于主前722年沦亡。 审判将临到领袖们(参雅 3:1>雅三1),也不放过听从他们的人(17节)。在领袖之中,先知们特别惹神厌恶,被神责备(15节)。 罪带来双重的毁坏,首先使整个社会变成丛林,然后把它用火焚烧。这刑罚虽是自招,却也是神所加诸的(19节上、21节下)。
政府公然的罪行(1节),使这一连串的审判达致高潮。第3节的质问显示他们一生所得将会失去;这一切都在律法中。 这里处理一个重点,就是神对历史的掌管,延及普世,自然也包括祂的选民。第9-11节似乎把这神谕的日期定于撒玛利亚陷落之后(主前722年);但以赛亚早于这事件以前,已完全确定此事(参8:4>八4),这是不容忽略的。 知道恶人的行动是由神支配,使我们可正确地了解恶人的成功;他们表面上似乎践踏了公正,却至终成全了正义(6-7节);他们并无可夸之处(15节),至终也必受到责罚(12节)。他们的夸夸其谈,只显出其空洞,这可见于亚述的思想:10-11节的自满,13节上的骄傲,13节下及14节的盗贼心态。 第9节提到的大城(参36:19>三十六19),表明敌人的无可抗拒;这次序是按希伯来人的看法,从幼发拉底河的迦基米施,到邻近的撒玛利亚。可参28至31节描述之较为地区性的旋风式进攻。
十20-23 归正的余民 这段经文表明了‘施亚雅述’(‘剩下的归回’,参7:3>七3)的隐意。一方面,只有少数人可于刑罚中幸存,从被掳中归回(22-23节,参11:11>十一11);另一方面,‘归回全能的神’(21节)暗示了悔改。神寻找悔改的人;他们的信心不像亚哈斯(王下
16:7>王下十六7),他们信靠神,不倚靠人(20-21节)。这就是真以色列,他们并非亚伯拉罕全部的后代(参22节上引述创
22:17>创二十二17;罗 4:16>罗四16;加 3:7-9>加三7-9)。保罗不仅引述这段经文(罗
9:27-28>罗九27-28),并详论‘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 11:5>罗十一5),正是神对待以色列及普世的要义。
十24-34 侵略者被阻 这里一再地呼吁人信靠神。首先,重述祂过去的慈爱(24-27节),其次,预言亚述的威胁将突然被除去(28-34节)。这里描述亚述的进攻从北而来,已来到耶路撒冷近郊10至20哩(16至32千米)处。西拿基立的行军路线实际是从拉吉而来(参36:2>三十六2),即耶路撒冷西南方;故这神谕的目的不是要提供资料,只是作为警告,生动地描写北方的敌人将要席卷耶路撒冷;然后突然地描述这强大如大树的敌人,遭到砍伐(33-34节)──这是一个独特的审判隐喻(参2:12-13>二12-13,6:13>六13,10:18-19>十18-19)。这结局戏剧性地加强了以赛亚的劝勉:‘不要怕他’(24节)。这是先知在整个危机中常用的警语(参7:4>七4,8:12-13>八12-13)。
我们又回到以马内利的主题,皇室没落的命运(11:1>十一1)显明了给亚哈斯之记号阴暗的一面(7:13-25>七13-25),其余却是光明的。 大树虽倒,仍有生机,跟象征亚述之森林完全被焚作一对比(10:33-34>十33-34)。六章13节之树墩是指以色列,藉余民得以再生(参4:2>四2);在这里却是指大卫家,而它的再生端赖一人。 第1-3节下‘灵’(2节)加上他是皇室后裔,使他有资格坐上王位,正如士师及早期的君王一样(参士 3:10>士三10,士 6:34>六34;撒上
10:10>撒上十10,撒上
16:13>十六13)。故可以说,他是集所罗门、基甸和大卫于一身,但神的灵并非间竭性的在他身上,而是常住在(2节上)他身上,并且是丰丰满满的。这里提及的恩赐可分作3组:‘智慧’和‘聪明’是为了治理(参王上
3:9-12>王上三9-12),‘谋略’和‘能力’是为了争战(参9:6>九6,28:6>二十八6,36:5>三十六5),‘知识’和‘敬畏耶和华’使他可作属灵的领袖(参撒下
23:2>撒下二十三2)。第3节上提到‘乐’,说明‘敬畏耶和华’是他甘心乐意的态度。
这幅平和的景象正好表达了‘和平之君’(9:6>九6)的称号。和平是很难求的,它是在审判之后(参4节下),并要从公义中产生(参5节),正如三十二章17节所说明的。它的核心是‘认识耶和华的知识’(9节;参耶 31:34>耶三十一34)所表达的关系。这是一幅使人难忘的图画,表达出和好、和谐和完全的信靠。基督的治理在人的性格中产生这样的改变,至终将改变整个创造(参罗 8:19-25>罗八19-25)。这里的描述是否会按字面应验,则是另一回事。似乎最好的解释是视之为‘新天新地’(65:17>六十五17、65:25>25)的表达,届时不同种类不会为敌,弱者不再为强者的猎物,而是玩伴(9节下;参<= 哈 2:14>哈二14)。 十一10-16 归回的大队 第10节的话,在第12节发出回响,突破了种族的藩篱,并强调了天下间只有一名可拯救我们(参徒
4:12>徒四12)。这位王是‘根’,也是后裔(参1节),是皇室之后(参启 22:13>启二十二13、启
22:16>16)。注意第10节及12节上描述列国的主动反应(参2:3>二3,42:4>四十二4,51:5>五十一5)。同时,并非所有人都归向他,而这段经文及别的经文,都清楚指出这些与他为敌的人,结局必是灭亡(14节、参4节)。消除‘嫉妒’(参9:20-21>九20-21)正是6至9节情景的另一种描述,使神的子民不会自相攻击,而使力量用于正途(14节;参雅
4:1>雅四1、雅 4:7>7)。
在提及出埃及之后(11:16>十一16),很自然地会想到摩西之歌(参2节下及出 15:2>出十五2上,另5节上及出
15:21>出十五21上米利暗的回应)。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