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悖逆的子民(一1~9) 以赛亚是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与弥迦同时,在南国犹大宣讲预言,先后在四个君王统治的期间内传道,历时共四十多年之久。 本书开始,耶和华便藉先知向百姓发出责备的话,让他们看清楚目前的情况。 .属灵的光景──耶和华指责以色列民悖逆、不认识神,甚至天地都可以作证(2~3)。神用儿女及牛驴作比喻,说明神的百姓蒙受神诸般的恩典,却不尊神为大,也不遵照祂的吩咐行事。我们是否受了神养育之恩,却成了不听祂话的悖逆儿女呢? .现实的景况──罪就是背逆神,故此必带来神管教的后果。5~6节用一个犯错而被主惩罚鞭打的奴隶作比喻,来形容当时百姓所受的苦难,可是他们仍不悔改。7~8节则描写当时残酷的现实,犹大受尽邻近国家的侵略与欺凌,以致地土荒凉、城邑毁坏。这些不幸的遭遇临到神的子民,有甚么需要他们检讨反省的呢?注意第4节中对犹大人的形容。 .神的恩慈──全国陷于危难之中,仅存锡安。神在祂审判之时,不像昔日对待所多玛、蛾摩拉,完全消灭他们,乃是手下留情,给犹大悔改归回的机会,为他们「稍留余种」(9),继续存留。 祈祷 神啊,我们得罪受责打的时候,求你赐我们受教的心,悔改归向,求向我施恩。 与我何益呢?(一10~23) 在这一段经文中,耶和华指责以色列的官长和百姓只有外表的宗教行动,而没有敬虔的实质。神要求他们有清洁的内心及行为,真心悔改之人必蒙祂赦罪。 .神所不要的(10~15)──虚有其表的宗教礼仪,包括祭物、节期、聚会、甚至祈祷,都不能为神所悦纳。神对这些表示憎恶、不能容忍、不耐烦。这并不是说礼仪没有价值,神所针对的不是礼仪本身(例如祈祷是信徒灵命中不可缺少的);而是针对那些一方面不守约行恶,另一方面依足仪式教规做事的人。圣经清楚的教导我们,信仰与生活行为是不能分割的;神不需要祭物供品,单单献上这些并不能满足神的心。 .神所要的(16~17)──问题不在礼仪,而在乎行礼仪的人。他们的手满了血,所以神不听他们的祈祷;他们朝见神,反倒践踏神的院宇。神要求这些人停止作恶,自洁行善,照神的公义与圣洁行事,神才接纳他们的敬拜与献祭。 .神要作的──18节是神赐下给人的福音,因为其中有神赦罪的应许。我们和以色列人一样,满身是罪恶,不能自救,但神愿意洗净我们的罪孽,藉耶稣的宝血,使我们因信称义,罪过得蒙赦免。让我们接受神的邀请。 祈祷 求主赐我有清洁的心、行善的手,好使我向主所作的一切,都蒙悦纳并祝福。阿们。──《新旧约辅读》 第一部 审判的预言(1章-35章) 审判的预言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1章-7章){\LinkToBook:TopicID=14} 包含了乌西雅、约坦、亚哈斯统治时期,这位先知在公开的事工中所传达的信息。 第二部分(8章-27章){\LinkToBook:TopicID=36} 包含了这位先知与亚哈斯决裂后,在私下事工中的教导。 第三部分(28章-35章){\LinkToBook:TopicID=75} 是亚述国威胁入侵期间,这位先知在公开事工中释放的信息。 第一部分的信息,大多数与犹大和耶路撒冷有关。第二部分则是论到诸国和这世界。第三部分则与神的选民以及这世界有关。 一.公开的事工(1章-7章) 这段时期的公开事工,又可用先知有关乌西雅驾崩的异象为分界,将之区分为两部分: 1.1章-5章{\LinkToBook:TopicID=15} 我们看到他在乌西雅执政期间所释放的信息; 2.6章-7章{\LinkToBook:TopicID=27} 是他与亚哈斯分手之前的信息,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专注于对余民的教导。 1.乌西雅在位期间(1章-5章) 这段时期的预言又可分之为三: 最先是对这个国家的严肃指摘(1章)\LinkToBook:TopicID=16} A.指摘(1章) 第一个信息的性质,是对这个国家发出的指摘。这里面揭示了耶和华和祂选民之间争论的原因,并且断言必然会有审判临到。 宣告争论(1:2-20) 天地都被召来听耶和华对祂子民的抱怨,这个抱怨是祂以父亲的语气发出的。祂喂养、抚育大了孩子,他们却悖逆祂,这就是他们的罪了。神用无知的牲畜和愚昧的以色列人作比较,说明他们的罪是何等乖违常理。 紧接着这个抱怨的,是先知的呼吁。在这儿他描述了百姓的道德光景。这个国家充满罪恶,它承袭了恶行,又继续犯罪。百姓背弃耶和华,因为他们藐视这位以色列的圣者,以致他们与神疏远。 接着他说明他们遭受责打的原因。他用问话的形式,指出他们的受苦乃是自取其咎。因着他们自己的悖逆,遭致耶和华的责打。 然后他用比喻描述他们受的责难,好像一个人遍体鳞伤,伤口既没有包扎,也没有用药敷裹。接着他形容他们的土地、城邑的光景,也是用比喻的方法。这段陈述最后以一线希望的曙光作结束,因为他提到了仅存的余民。 耶和华的信息再度响起。先知矫正当时一个普遍而有害的观念:认为与耶和华的关系是建立在外表的敬拜上。其实献祭和节期算不得甚么,加果没有敬虔的生命相随,这些就会为神所憎恶。他以嘲弄性质的措辞称呼他们,他唤他们为「所多玛的官长」和「蛾摩拉的百姓」。他们亲近神的方式是虚假的。他们带来毫无意义的祭品和供物。耶和华的话生动地道出了祂的感受,「我也不能容忍」,「我……以为麻烦」,「我必遮眼不看」。祂随后指出,真正亲近祂的方法是道德的洁净,而不是外表的仪式;是公义的行为,而不是条文礼仪。 先知所宣告的争论,最后一部分是耶和华对祂子民的呼召。这呼召本身是用下列字句表达的,「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如果他们顺顶服了这个呼召,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愿意与神辩论,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从污秽中得洁净。不过,这要看他们的态度。顺服的将得着祝福,悖逆的将要灭亡。 宣布审判(1:21-31) 由于城巿的腐败极其可怖,就必须有审判。先知用鲜明有力的言辞道出那种腐败的情形。这城巿由原先的忠信,堕落到现今妓女般的光景;由公平公义的行为,堕落到举止如凶手。这种不忠实是由掺杂、作假所造成的。银子变成渣子,酒里也掺了水。问题在于他们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为伍,行政上贪污腐败,以致人民有冤无处申,寡妇无人照顾。 接着他描述了两种审判的方法。第一种是为了复兴。报仇的击打,目的在带来洁净和复兴。有关这过程的描写,和前面先知所责问的过犯息息相关。由于他们的罪是因掺杂引起的,所以审判的目的在使他们由渣滓和杂物中得洁净;并且恢复他们的审判官,最后恢复这城巿原先的地位,重新有公义和忠信。 审判同时也是在指责那些坚持犯罪的悖逆之人。报仇的击打必导致异端迷信的崩溃,并使那些拜假神的人归于灭亡。 因此,在这段争论里,清楚载明了耶和华和祂子民之间的状况。祂所申明的是祂对他们的照顾;以及祂以爱心供应他们一切的需要。祂所抱怨的是他们没有响应祂的爱,因此要有审判,以恢复丧失的秩序。虽然这先知的信息中指出神的愤怒之火足以使人灭亡,但也充分证明审判之猛烈,乃是出之于爱,最终的目标是要让人与神和好。──《摩根解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