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甘背罪孽(五十二13~五十三12) 这段经文成为一段尊贵的经文,因为腓利以这段经文向衣索匹亚的太监传讲基督(参徒八32~35)。在这段经文中,我们从五方面看到主耶稣及祂的十字架: 1. 「看哪,我的仆人……」(五十二13~15)──神的仆人必被高举上升(参六1,五十七15)。「高举」在新约中包含两个意义:十字架及得冠冕。 2. 「有谁信呢……?」(五十三1~3)──这是罪人的一般反应:不信。主耶稣的仆人形像使他失去吸引力,祂的十字架也成为多人的绊脚石(参林前一23)。我们的主实在是无美貌使人羡慕的。 3. 「担当我们的罪孽」(五十三4~6)──这段是全篇的中心,「祂」与「我们」是当中的重点,但祂与我们的地位却刚刚调换了(参林后五\cs1621)。这是引进救恩的重要点:受苦。祂成为顺服的羔羊,但我们却是任性妄为的羔羊。 4. 「受欺……却不开口」(五十三7~9)──主在各各他默默忍受,却使普世的人因此得盼望(参彼前二23~24)。 5. 「但神却定意」(五十三10~12)──彼得阐明神的主动救赎(参徒二23,四28),藉耶稣的死,使祂的计划得以成就。 建议 重读这段经文,将之转为赞美。──《新旧约辅读》 受苦的道路(53:1-9) 这一段经文,引我们进入一个无限深奥的境界,若细细分析,似乎有点不太尊敬。然而这一小段文字也是意义清楚的,我们可以用完全敬畏的态度来探索。先知首先描述那被拒绝的事工,其次是祂代替人受苦,最后是耶和华的仆人,亦即和平的王为赎罪而死。 第一段描述一个被拒的事工(53:1-3) 如果开头的几句话表达了以赛亚或耶利米,或其它时代某一个以色列先知的经历,那么我们要注意,这位作者很快又用第三者的语气,以一个局外人的立场来说或写;他立刻将注意力从自已身上移开,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本大段的末了。他描述祂的事工被人完全误解了;祂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充满各样美丽、可爱的潜能,但这嫩芽却「出于干地」,是指从一个向来没有产生过好东西的环境中生出。对那些看见祂的人来说,祂无佳形美容,也无美貌。 因此「他被藐视,被人厌弃」,祂自已的经历是「多受痛苦,常经忧患」;更强调一点,祂被人掩面不看,因为他们毫不尊重祂。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出这位和平之王在荒凉环境中的情景;虽然祂是神完美的仆人,以智慧行事,却难免在犯罪、堕落的阶层里被人误解。这画面呈现了祂受苦的事工,祂是照在黑暗里的光,祂因这事工所受的苦也日益加遽。祂在神眼目中被看为美好,但人却不以为美,因此他们藐视祂。这种态度使祂心中充满忧伤,以致面容憔悴。人们看见祂,就转过脸来,不屑一顾,他们一点也不尊重祂。 代人受苦(53:4-6) 先知的话紧接着就解释神仆人受苦的真正性质和价值。祂不只是和他们一同受苦,乃是为他们受苦,担当他们的忧患,背负他们的痛苦。人类的败坏是惊人的,从一件事实可以证明:他们竟将祂一切的忧患,视为神加在祂身上的审判,「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先知立刻用「那知」两个字,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他用明白、详尽的话来述说祂受苦的真相。这段陈述用不着任何解释。「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最后的宣告总结了整个真相(关系到人的罪,和神恩慈的方法两方面),「我们都駶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 赎罪受死(53:7-9) 最后,祂的受苦达到了顶点──为赎罪受死(53:7-9)。对于受死,祂高贵地保持着沉默,从祂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祂那种献身的惊人力量。 在人看来,祂的死不过是因受人欺压的结果。人们毫不在意祂从活人之地被剪除,他们竟将祂与恶人同埋。 祂死亡的内在意义,可以从下面经文所燃放的无限恩慈中显露出来,「祂受鞭打,是因我百姓的罪过。」 最终的胜利(53:10-12) 此处又一次宣告那最终的胜利,并且更详尽地将它和受苦联在一起。 第一部分是宣告痛苦的道路终将导致亨通(53:10)。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耶和华使祂受痛苦,但这是一项神圣、爱心的合作,耶和华和祂仆人之间没有任何冲突。透过压伤、痛苦和死亡的途径,这仆人将胜过一切,看见后裔和永无止尽的生命,以及耶和华的胜利。 下面是另外一种比喻(53:11)。却是重复同一个真理。这先知指明经过这仆人的阵痛,才能赢得胜利。他用生产之痛此喻祂那深不可测的痛苦;只有经过阵痛,才能生出新生的后裔,而祂的后裔要被称为义。 这部分是以它的开头作结束(53:12)。开头时说到神高举那不寻常的痛苦和成就。结尾时论到一个荣耀、至高的地位,这乃是因那仆人将命倾倒,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所带来的结果。 容我这样说,如果有人认为这段经文不是应验在新约的基督身上,而是应验在其它人身上的话,他就是忽略了这段经文深广辽阔的意义。他等于是瞎眼的人,在基督身上看不见他们所渴慕的美丽,因此也不会为祂的痛苦和死亡感到忧伤。有一个值得注目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就是除了雅各书和犹大书,新约圣经其也每一位作者都参考了这一段特殊的经文,并且将它和基督的故事联结在一起。──《摩根解经丛书》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