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章至19章13节
这两次毁瓶的表征(并19:1-14>十九1-14)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次事件中,耶利米进到窑匠家中观察他的工作。那窑匠不喜欢他正在制造的器皿,便用这块同样的泥另作别的。然后耶和华宣告说:祂也像那窑匠一样,祂可以自由地改变祂对犹大的心意(6节)。这原则在第7-10节有进一步的发挥,且可应用在任何国家之上。然而那重点却在第11节,虽然耶和华已定意要审判祂的百姓,但他们仍有机会悔改,并使灾祸转离。迟来的悔改仍被神所接受,原则亦可见于耶稣的生命和工作中(路
15:11-32>路十五11-32,路
23:40-43>二十三40-43)。耶和华呼吁他们悔改的要求是真实的,虽然祂知道他们并不理会祂(12节)。他们被审判,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一点在耶利米的传道中是十分清楚的。为甚么耶和华需要重造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心硬的原故(13-18节)。此处用上了自然界的恒久性作比方:利巴嫩山岭上的雪经常流下凉水。这恒久的现象正好与犹大的不信相反,同时亦表示她的不合常理(15节,同样的辩论请看8:4-7>八4-7),进而显出其极大的愚昧。那‘古道’(15节;参6:16>六16)是安全的,‘仄径’是危险的。他们所招致的毁灭将使百姓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这是一个战败国常遇见的命运(参25:9>二十五9,51:37>五十一37,后者是对巴比伦而言的)。本段紧接着第5至12节的叫人悔改的呼召,这表示那呼吁是落空的。 耶利米第五次的忏悔录也如第一次一样(11:18-23>十一18-23),当时有人要用计谋陷害他,显然是出于那些领袖(18节)。这里提及的3类人,使我们知道当时那些领导人物的角色(在这里的‘智慧人’是指王的谋士,如撒下十六23提及的亚希多弗)。耶利米被人陷害的原因,明显是因为他对他们的批评(2:8>二8,8:8-11>八8-11)。这里没有明说那杀害他的计谋,很可能是他们控告他出卖国家(参37:13>三十七13),这控告可置耶利米于死地。
神吩咐耶利米再回到那窑匠之家(1节),这地方可能靠近哈珥西门,就是欣嫩子谷的进口处,是在京城的西南方。那里称为哈珥西(原文是瓦片之意),大概是因为窑匠们在那里丢弃那些损坏和不能卖出的货物。那一大堆废物碎片不能再被重造,这是耶利米所描绘的一幅强而有力的图画,这门口的四周大概挤满了那些作买卖的人。
第7-9节恐怖地讲述被围困和战后的情形。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显然有吃人肉的事(参哀 2:20>哀二20)。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