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写作背景 本书未标明作者是谁,犹太传统认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希腊文七十 士译本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更标明:「以色列人被掳後,耶利米坐著 为耶路撒冷哀哭,唱此哀歌。」事实上,耶利米书与哀歌的文体与措 词的确有许多相似处 , 且代下35:25也显示耶利米与此种哀歌文学有 关系。但是另一方面,耶利米书与哀歌两者之间也有迥异之处,这些 哀歌更类近「团体的哀歌」,如诗44篇; 74篇; 80篇等,犹太人所列圣 经正典的名单也将哀歌与诗篇等书置於「圣卷」部分,而不跟耶利米 书列入「先知书」部分。可以肯定的是:本书以主前五八六年犹大亡 国为背景,当时巴比伦军攻陷犹大京城耶路撒冷,焚毁圣殿,并掳走 国民及大批财物(见王下25:1-21; 耶39:1-10; 52:4-27) 。 作者曾目睹 耶路撒冷的败落,凭著他所具备先知的洞察力与诗人的文学气质,写 成此书。 主题特色 作者哀悼被巴比伦所摧毁的耶路撒冷,他深深体会到苦难乃神公义的 审判,目的是为救赎犹大这个腐败的国家,因此他呼吁百姓悔改;同 时也看到仇敌毁灭圣城的邪恶行动,因而呼求神施予刑罚。 本书由五首诗构成,除了第5章外 , 皆采离合诗的体裁,即各章中每 节的头一个字母是按希伯来文廿二个字母的排列次序 , 第3章则是每 三节用同一个字母。离合诗体代表一种完整的意念,也有助於记忆诵 唱。作者将锡安拟人化,将以色列民族视为单一个体,他自己也与民 族苦难认同,不断恳切呼求,有时又以神的口吻安慰选民,使全书在 绝望,哀恸中仍交织著希望的火花。犹太人後来每逢亚笔月(阳历三 、四月间)唱此哀歌,以记念主前五八六年与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失 陷的国难。 本书大纲 Ⅰ 第一首哀歌(1章) 1锡安遭浩劫(1:1-11章) 2锡安的哀号和呼求(1:12-22) Ⅱ 第二首哀歌(2章) 1主如仇敌吞灭锡安(2:1-10) 2锡安的创伤(2:11-17) 3锡安的哀求(2:18-22) Ⅲ 第三首哀歌(3章) 1自述遭神忿怒(3:1-18) 2倚靠神的怜悯(3:19-39) 3呼吁悔改(3:40-41) 4罪的愁苦(3:42-54) 5安慰与咒诅(3:55-66) Ⅳ 第四首哀歌(4章) 1往事不堪回首(4:1-12) 2罪的结果(4:13-20) 3预言以东遭报(4:21:22) Ⅴ 第五首哀歌(5章) 1再述苦境(5:1-18) 2祈求复兴(5:19-22)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