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与解经原则

【返回上级目录】

(壹)卷首

本书制作者的怀念、前言、序言和致谢

(话语职事正文请读卷中)

2007年在美国加州罗省蒙市寓所)

 

怀念的话

怀念吾妻何陈淑丽姐妹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阴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第二十三篇)

 

第一篇(上) 解经原则

 

Tape 1 of 14195736日上午第一堂信息)

本书一开始先要述说几个解释《圣经》的原则,用意就是让读者知道本书的解经原则,这些原则特别有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的信息。除非我们能够明白这些解经的原则,否则《圣经》对我们就不是一本开启的书。我们可以阅读《圣经》如同阅读一本其他的书,知其内容,却不知其中涵义,直等到我们应用了这些解经的原则。读者应试着去记住这些原则,而且应用在以下每一篇信息当中。我们将要思考的解经原则共有五项,依序如下(按:是解经原则,不是释经法;是原则,不是方法):

1)第一项原则是摸着神的永恒。请我们记住,对人来说,有时间、有过去、有未来;对神来说,没有时间,只有当前现在。人总是受囿于任何一刻的时间,神却只有永恒的现在。

一个建筑师总管工程的整体计划。譬如:他要设计一艘船,动工之先,他需要打造一个模型,在模型里就可以看到将来完工后,和模型完全一模一样之成品。缔造摩天大厦、城市,也是如此;先绘出一个图样,或作一个照比例缩小的模型,然后从其中看到将来施工后的成品。包商照着全部计划施工,那些工人只见工程的局部,却不明白全部工程;因为局部的工程并不代表全部工程。参观一所未完成的建筑物,只看见局部时,根本无法想象完工后的全貌。只有看到完工后的成品全貌,才能明白它是局部施工造成的。

《圣经》这本书充满了许多片段的信息。只有神的眼光看见由片段所组成的整体。神是伟大的建筑师(参读来十一10),在开始做任何工作之先,祂已掌握全盘完满的计划。神的永恒存在于每一个片段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在神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祂完满(周密)的心思。换言之,神完满(全神贯注)的心意支配祂所做的每一件事。我们必须理解,神的心思(缜密周详),无需增长(增添增补);神的自己(全足全丰),无可进展(扩展)。

所有暂时性的事物中都蕴涵神永久而丰足的心意。我们必须理解《圣经》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意义:其一是现实的意义,可以应用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其二是将来的意义。《圣经》一点一滴,都可用在当前之生活,却都更有将来永久丰足的意义。这是解释《圣经》的第一个律(原则):神的永恒性。

2)第二项原则是进入对基督的渊博认识。基督就是全部《圣经》的解释。认识基督,就能明白《圣经》。就如彼得、保罗等人都熟读《圣经》,可是他们当初并不明白《圣经》,直等到认识主耶稣后才能明白。应当先认识主耶稣,把主耶稣放在《圣经》里面,主耶稣就成为《圣经》的解释。因此,我们不可能真正明白《圣经》,直等到我们认识了主耶稣才能明白。

结论是:《圣经》实际上是一个人位Person),而不仅是一本;《圣经》内容实际是一位活的人位Living Person),而不是死的“字句”。因为这个人位具有无穷无尽之特性,祂也就使《圣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inexhaustible)。(注:有一位年长弟兄对此结论提供下例说明:结论是:《圣经》不仅是一本书,因这本书所说的是一位具有位格的神的儿子a living Person。它不是死的字句,乃是一位活神的表明。这位永活的神子与人子,具有无穷无尽的丰盛,是祂使《圣经》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源。”)

这项原则之重要性远超过你我所能理解。过去曾有一些伟大的《圣经》学者,他们把全本《圣经》重复教了多次;但是,很不幸到了晚年。他们想在《圣经》中发现新的东西竟然有困难;因此,他们只好把讲过的旧道理拿来反复重讲。他们所以会如此,原因是把《圣经》当作教科书。若把《圣经》视为一本书,就有可能会有讲完的一天。若你是一个认识主耶稣的人,并且在主的里面来读《圣经》,同时又把主耶稣自己读进《圣经》里去,上面那种情形绝不会发生。总言之,主耶稣是无穷无尽的;当圣灵将主耶稣向我们显明时,《圣经》就变得既活泼又鲜明,而且没有穷尽。

3)第三项原则是承认圣灵就是《圣经》的解释者。前面曾说到主耶稣自己是《圣经》的解释,现在又说解释《圣经》者(权威人物)是圣灵。请我们回到我们所熟悉的哥林多书来看看有什么话可作依据。林前第二章第十三节说: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之事。中文《圣经》有小字注解:或作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上面这节《圣经》释文可改正如下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圣灵来指教,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听。”

此节经文有极重要之陈述,将第三项原则予以明确的肯定,就是圣灵乃是《圣经》的解释者。《圣经》是属于圣灵的,不是属人的书,不是属我们的书;认真说来,我们并没有得到神所默示的圣经。我们手中的确是拿着一本物质的书本称为圣经,可是这并不表示我们真正掌握了神所默示的圣经

大家应该记得使徒行传内记载埃塞俄比亚太监的故事。腓利跑去贴近他的车,听见他在念《圣经》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的经文。腓利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白呢?(见徒八30-31)由此可见,太监手中的确持有一本书,可是认真说来,其实他并没有掌握圣经。同样的情形,我们大家手中都拿着一本《圣经》,可是却不一定能把握住《圣经》的实际,因为《圣经》原本是属乎圣灵的书。人的头脑思考与圣灵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现今有许多基督徒不能理解此事。甚至还有许多教导《圣经》的老师同样也不理解。正因为如此,就产生了混乱,也产生了属灵的狭窄和软弱。人们为《圣经》真理争论不休,原因就是在此。《圣经》只向属灵人开启,向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封闭的。这也是主耶稣放在尼哥底母面前的原则:人若不是从上面生,就不能看见上面的事。

我们属灵生命到了什么程度,对《圣经》的了解也达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主为何要带领我们经过人生的历练,使我们能以有悟性。我们天然人的头脑思考被置于死地的程度,决定了我们领会属灵事物的限度。有决心去参加一些训练课程,或决心去参加查经班,都不能让我们明白神的话语。参加这些研读课程,都不是认识神话语的正确方法,唯一认识《圣经》的路在于我们属灵生命所达到的程度。愿我们大家内心深处有圣灵的工作。以上是解释《圣经》的第三项原则。

4)第四项原则是要接受《圣经》中的末次陈述。《圣经》中记述任何一件事,解开其全部意义之钥匙在于它在《圣经》中最后一次的陈述。请大家一同来思想这事。假若我们读到某件特定的事,请注意它在《圣经》中最后出现时安置在何处,前后文如何,有何相关经节,如此必能把握住解开这件事的全部意义。举一个例来说明:启示录第二十二章第二节是《圣经》最后一次说到生命树,我们回到《圣经》开头那里发现也说到生命树,可是创世记除了表示有该树之存在,并没有说到任何其他事。为何《圣经》开头不加解释,不告诉我们该树之存在有何意义,而只说明有生命树?原来我们必须追踪至《圣经》末了去找答案。到启示录第二十二章提到生命树时,从前后文和相关的经节,我们找到了极丰富的解释。

启示录二十二章内有话说: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的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请注意,经文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这句话。读者若要明白这句话,就必须将启示录全卷读一遍,启示录这卷书的前面有数章说到神和羔羊的宝座,说得极其详尽。读者该明白所谓神的宝座和羔羊的宝座的关键要义:乃是宝座之中有羔羊。

神和羔羊的宝座相关联的是一道生命水的河流在街道当中。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祂的仆人都要侍奉祂。生命树每月都结果子,死亡在此无处可容。生命树结的乃是不朽之果,树上的叶子乃为万民之保健health)。——很遗憾,《圣经》各种版本都将保健health)错译为医治healing)。原文并非为医治万民,乃是为万民保健。请问两者有何分别?答案是:前者是有病去治病,后者是无病而去防止生病。

到启示录第22章,万民之属灵疑难杂症都已经治愈了:进一步就是万民的健康须要维持与保全;因此,叶子不是为医治,乃是为保健;所以接下去才有话说:以后再没有咒诅。在此,我们看见只有几句话就把《圣经》全部历史都包含在内了,万民的病症都是经由始祖亚当犯罪而来——腐败与死亡,道德丧亡之病,结局乃是咒诅。所有的病态如今全部清除,生命树代表生命得胜、生命凯旋、生命丰满。在此,生命树的全部意义都呈现出来了。《圣经》内其他各样事物皆可援此为例,当我们找到最末了一次的陈述,就能获得解开那件事全旨的钥匙。这是第四项解经的原则。

5)第五项原则是(《圣经》)唯一真实有价值(之处)乃是属灵(部分)(按:也可说是《圣经》真实宝贵之处在于属灵)。

研读《圣经》的人都应该切记这一点;去赴特会的听众也要谨记在心。我们去赴特会不可只是渴慕信息,切望得着更多的知识和教导,这是有危险性的。始祖亚当正是这样中了诡计,撒但诱惑他说:吃的日子……便能知道……”这正是吃知识善恶树果子之危险——导致死亡,而非进入生命。在此重申一次这项解经原则:唯一真实有价值(之处)乃是属灵(部分)(按:即非知识部分)。(《圣经》)属灵的价值才是唯一会影响到我们在神面前生命的一件事。可惜始祖亚当未曾有此认知。假定撒但诱惑他,而当时他反问撒但说:吃知识善恶果(按:接受知识)会使我在神前的生命发生什么影响?说不定亚当本人和我们后代都可以免去所有的麻烦。

前文有:属灵价值才是唯一会影响到我们在神面前生命的一件事这句话,它有另一个说法:属灵价值乃是唯一可测出基督身量增长有多少的事。如果基督就是《圣经》的解释,那么《圣经》的属灵知识产生的结果就是基督的增长。我们开一次特会若不能产生一个结果,以至基督的身量增长,我们的道路就走错了。特会结束离去,与会者没有成为更像基督的男女,这个特会训练课程算是失败了。因此,开一次特会,与会者应不断祈求神,使他们灵命增长。扩大的不是人意的知识,而是属灵的真知。

每一件事必须经过审查,判定它投入于神终极的旨意有多少。我们不禁要问说,属灵的真知会引导我们去何处?是否会使我们无所适从?至终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所有属灵的真知都导向基督的增长,并且对神终极之旨意有贡献。追加的问题是:“里面到底有多少生命?”答案是:生命无关乎人对《圣经》发生兴趣,无关乎人着迷《圣经》真理,无关乎天然形象被放大,被人捧成要人;生命乃是有关基督的身量。那才是真正的属灵价值。

现在我们来温习一下五项解经原则。请天天把这些原则掌握住:(1)神的永恒;(2)对基督的渊博认识;(3)圣灵就是《圣经》的解释者;(4)《圣经》中末次之陈述;(5)《圣经》唯一真实有价值的地方乃是属灵的部分。

 

第二篇(上) 重新讲第四项解经原则

 

Tape 2 of 14195736日上午第二堂信息)

(神的终极目标常呈现于祂的发动起点。God's End is Always Present in His Beginnings.

本书第一篇所列举五项原则是开启以西结书之钥匙。本篇要将其中一项换一个方式说明:神的终极目标常隐含于祂的发动起点。因此创世记隐含于启示录;启示录隐含于创世记。总言之,神的终极目标常呈现于祂的发动起点(按:史老讲God's End用单数,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讲His Beginnings用多数,表明神在人类历史里开了很多次头;原因是人一再失败,神不得不一再重新开头)。

《圣经》中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第十三和十七两节:祢凭慈爱领了祢所赎的百姓;祢凭能力引他们到了祢的圣所……祢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祢产业的山上。耶和华啊,就是祢为自己所造的住处;主啊,就是祢手所建立的圣所。这两节《圣经》是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向耶和华歌唱的歌词。那时以色列人刚出埃及,过红海,逃脱埃及法老王的追兵。以色列人此时刚要开始他们在旷野的旅程,可是这里说:祢凭能力引他们到了祢的圣所……耶和华啊,就是祢为自己所造的住处;主啊,就是祢手所建立的圣所。歌词中说的事,乃是以色列人数百年以后的历史之完满结局,就是以色列人夺取耶路撒冷,收复圣山,建造圣殿,以色列人此时距离完满结局,可说是路途尚远,时间尚早。可是就在这个起点,红海边上,摩西的颂词里似乎已经包含了神最终完成的成果,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神的终极目标通常存于始初的心意中:属天的事物通常管制全部属地的事物:看不见的事物通常管制全部看得见的事物;属灵的事物管制全部属世的事物;宇宙性的事物管制地方性的事物。我们研读《圣经》时,必须常记住这些原则,我们现在来讲解以西结书之时,也当思想这些原则。

人类的历史不仅是人的历史,它也是属神的历史。以西结书里记载许多属地的历史;可是认真来说,一切属地的都受属天的目标和旨意所管制。讲解以西结书,一开始先提出下列问题,请问:以西结书里有没有适时的信息给当今的教会?还是专向以色列人过去一段历史讲话;再者,以西结书是否有关于未来世代的预言?还是主要的只是针对当今的教会。当我们进入这本先知书,进入那些要去特别思考的特殊部分之前,我们无法不先去面对这些问题。答案在哪里?属地的没有答案,属天的才有;属世的没有答案,属灵的才有。

先知写这本以西结书有其背景和因由,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知写成这本书的时间是在什么年代,并为什么要去写。这本书记载之事发生在以色列整个体系遭遇破坏及失败之时。破坏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该体系变成仅剩一个空壳而已,该体系已经失去了属天而永恒的内涵。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光景在历史中不断发生在神的事情上;发生在以色列国;发生在普遍的基督教中;也发生在许多运动中;发生在许多神的各种工作中。一开始总是有很强的见证,就像以色列国起初的历史有主的奇妙见证,可是后来全都受到破坏,整个失败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属灵之内涵,只剩下自身一个空壳。基督教也是同样的光景,一开始都很奇妙、美好;可是,一般来说,基督教也遭到破坏与失败,因为基督教已变成属地的组织空壳,虽然保有外形,却失去了属天的内涵。

回到以西结书来看,我们发现神离开了耶路撒冷,神已经出到城外去而不在城内,耶路撒冷原本有神居住其中,现在变成一个空壳了。原本有活力、有效力,也曾被神大大使用,现在变成形式、变成空洞,因为神已经出到城外去了。这就是以西结书的背景和所发生的事。

── 史百克《耶和华沙玛》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中国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