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4-11 重申使命 但重点在先知自身的准备。 6 此节意思是:「如果我真的差遣你往语言深奥难懂的任何一个 外邦国家,他们(比起以色列人)听从我话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这里显示以色列人不像外邦国家,不应觉得以西结的信息 很难明白,因此他们的反应是不可原谅的。 11 「本国被掳的子民」:指明先知宣讲的对象。 12-15 呼召的结语 耶和华离开 呼召先知之地,以西结则回到他被掳的同胞当中。 13 是解释12节的「震动轰轰的声音」。 12 原意不甚明朗。 「该称颂的」於原文与「升起」只差一个字母。 故有学者认为12下可解作:「当耶和华的荣耀由它的位置升起 时 ...... 」 14 「心中甚苦」:这是传统的译法,苦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因为 身负重任而自觉能力不足。但「苦」这里大概应作「坚强」( 参传7:26注),「我心中甚苦、灵性忿激」可作「我里面激烈 的心灵使我坚强」。 3:16-21 守望者的职责 本段的意思在33:1-9大致上重复: 倘若守望者失职未警戒百姓,他个 人要肩负灾难的後果;倘若守望者警戒了,听见的百姓便要自己担负 责任,犯罪者受罚,悔改者得生。这样,预言的信息更显逼切。 18 「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即「我必要你对他的死亡负责 」。 20 「绊脚石」:指神所降的灾祸。这节经文的大意是:若有义人 离弃了正义而犯罪的话,他必遭受上帝的灾祸,甚至於死。 21 神的旨意是要救人而非降祸於人。 3:22-5:17 象徵的动作 在一连串象徵性动作中,神透过先知的动作将 的话语表达出来。首 先以西结被差遣到「平原」去接受神的指示,然後象徵的动作陆续展 开: 1 人必用绳索捆缚先知,象徵先知的言语行动将受限制,只有在 神的逼使下先知才有发言的能力(3:22-27); 2 先知摆设堡垒,然後作围困堡垒状,象徵耶路撒冷将被围困( 4:1-3); 3 先知分别左右侧卧多日,象徵先知宣告并担当以色列家的罪孽 (4:4-8); 4 先知要按时按量吃喝,并以粪便作燃料烤饼,象徵京城被围困 时粮食缺乏,人心惶惶的情形,并预告百姓被掳後亦要吃不洁 净之物(4:9-17); 5 先知用刀剃须发,象徵京城被围困多日後,百姓必被掳走。( 5:1-4)透过象徵性动作传达信息:固然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表达 方式,但也明显的表现:神的话语必定在行动上成就;而先知 在其中必须承担传递神话语以及背负百姓罪孽的双重责任。 22-27 神的指示与先知的受缚 22 先知必须到耶和华指示的地方,虽然还不知所示何物。 (参徒8:26) 「平原」:原文作「谷」,可能与枯骨复生之地(37:1)为同 一个地点。 24 耶和华命令先知把自己关在屋里,可能指以後几项象徵性动作 都是在屋内进行,并预表耶路撒冷的困境。 25-26 预示先知的行动要受被掳之人的限制,而他的言论则要遭到神 的管制,只在特定场合,神才让他发言。这样的限制大概不是 要阻碍先知履行他的使命,而是要向被掳之民表明他们是悖逆 的人(见26-27)。 「哑口」:并非表示先知完全不能言语,而是指他发表言语的 自由完全受到神的管制(见27),直至耶京沦陷之後为止。 (参24:27; 29:21; 33:21-22) 思想问题(第2, 3章) 1 试比较以西结、以赛亚(赛1章)、耶利米(耶1章)及摩西( 出3章)等人蒙召经历的异同。 这对神行事的方法有何提示? 2 以西结在蒙召的经历中,两次见到同一个异象(1, 3:23)。 这一个异象有何重要性? 3 你今日也有使命要向周围的人传福音,你所处的环境与先知的是 否有相似之处? 你在2章; 3章中,可以找到什麽提醒、警告和安慰?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