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33:1-37:28 复兴的盼望 先知妻子的死讯代表先知论及耶路撒冷受审判的信息已告一段落(参 24章)。接著,先知展开一连串有关神审判列国的预言(参25-32章) 。33章起,先知的信息把被掳的子民带入新纪元,传出了复兴的盼望 :33:21 记载耶京被攻破 , 之後先知就开始针对百姓沮丧的心情,致 力安慰他们。但在此之先,先知必须重申他任守望者的职责,以及神 的子民在个人与团体方面的责任(33:1-20)。 1-20 守望者的职责 先知再次获神提醒他作守望者的责任。 1-9 守望者的比喻(参3:16-21) 这里与3章的不同点是耶和华令先知将有关守望者职责的信息告诉百 姓,使他们不致以不知情为藉口。 2 「本国」:原文作「你」,这是要强调守望者(即以西结)与 百姓的关系。 3 「角」:为军事器具,也用於崇拜仪式中。 这里是指哨兵看见敌军临近时所发出的警报。 6 「死在罪孽之中」:或作「因罪孽死亡」(下文8-9同)。 7 耶和华虽要降祸(「我使刀剑临到」)於百姓,但却差先知预 先警戒他们,证明 期待恶人悔改,不喜悦他们死亡。 10-20 个人有悔改的自由和责任 这里是要针对百姓因绝望、自义、责怪神等原因而不肯悔改的错误。 10 人民的三重呼喊:过往的罪恶压在肩头,罪恶的担子必毁灭我 们;我们还能活吗? 11 内容类似18:23, 32。 18:23采发问形式, 18:32用了讲述形式, 这里却是以宣誓形式出现,表明这信息的真确性。 12-16 指出行义、存亡与悔改的相互关系(参18:21-24)。 这里并不是要表 明,一个得救的人若犯罪便失去救恩,乃是要强调离开罪恶的重要。 不愿悔改的态度是与信靠基督救赎的心互相违背的。 15 「当头」:即抵押物(参出22:26-27; 申24:12-13; 结18:7)。 17-20 参18:25-30。 21-22 此段接续24:15-27; 记载先知生平所见所闻,这里叙述先知得到耶京陷 落的消息。 21 「十二年」:有古卷及古译本作「十一年」。 前者为主前五八四年一月,即耶京陷落後十八个月。学者们认 为先知不会相隔这长的时间才获悉消息,故一般为「十一年」 较为合理。 22 「我口就开了」:参24; 25:27。 23-33 警告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以及被掳者 23-29 针对留在耶路撒冷原地者的警戒 耶京陷落後那些留在京城的人是民中最穷的(参耶52:16) , 但他们 却自以为比亚伯拉罕还富足;亚伯拉罕一人既能承受土地为业,他们 人口众多,更可理直气壮地承继这无人认领的产业。然而他们既未效 法亚伯拉罕对神的忠信,反倒在宗教、道德上继续犯罪亵渎神,与昔 日被赶离自己产业的选民无异,所以必须在神的审判下受罚。 25 「吃带血的物」:参利7:26-27; 17:10。 26 所描写的恶行可能指人民战乱中无法无天的行为。作这些事的 人岂能自以为是的承继产业? 「刀剑」:或指暴力(参王下25:25; 取41:1-3)。 27 「在荒场中的」:指在被毁灭的京城中居留的余民。 「在田野间的」及「在保障和洞里的」:指城毁後四藏身的逃 民。 「保障」:堡垒之类的藏身处。 28-29 百姓遭受审判是罪有应得的。 「荒凉,令人惊骇」:原文或作「极其荒凉」。 (参6:14; 本章29同) 30-33 警戒被掳者 由於先知的预言多已应验,他的话在被掳的团体中渐受重视,被掳者 也喜欢听先知新近从神所得的默示,犹如人爱听奏乐歌咏般,只是听 了随後即忘,行为并没有改变。以西结所面对的局面是多人聆听但极 少人服从,正如耶利米所面对的困难一样(参耶12:1-6; 15:15-21)。 耶和华在这里安慰先知,强调先知的预言终必应验,警告掳民不可漠 视。 31 「如同民来」:即三五成群。 「彷佛是我的民」:如耶和华历来的子民那样渴望追寻 的道。 「口多显爱情」:口口声声表示爱慕先知的话语。 思想问题(第33章) 1 你若知道教会内有人犯罪得罪神,应该怎样做? 参马太18:15-17。 教会整体有什麽责任?参林前5章。 若把这些问题置诸不理会有什麽後果?参本章8; 林前5:6。 是否只有神的子民才需要守望者(参1 -6)? 你处身的社会又有谁作守望者? 2 以色列人倚仗人多(24)、倚赖刀剑(26),是否能够得偿所愿? 你所倚靠的又是什麽呢?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