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帝在墙上写字

【返回上级目录】

绪论

  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巴比伦王伯沙撒摆设筵席,款待一千名大臣和他们的妻子(注一)美酒盈溢,情绪高涨,现实世界已经模糊不清,但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

  自尼布甲尼撒王死后二十三年期间,巴比伦已从它的黄金时代一落千丈。

  尼布甲尼撒王之后的几位继任者,都是昏庸无能的王。尼布甲尼撒之子以未米罗达(Evil-Merodach)继位只有两年(见耶利米书52:31),随即被尼布甲尼撒的女婿暗杀,并自立为王。他在位只有四年就逝世了,遗下一个幼年的儿子。谋反者将这幼年的王杀死,指派他们中间的一位,拿波尼度(Nabonidus)继位。

  六年之后,拿波尼度将国都由巴比伦迁至远方阿拉伯的德玛(Tema),把政权交给他的儿子伯沙撒(注二)掌管。自已则专心崇奉月神(Sin),不再敬拜巴比伦的守护神(Marduk)。

  拿波尼度选择事奉月神(Sin),乃是受他母亲或祖母所影响。他的祖母是该神的大祭司。这位奇异的女人特别长寿,活到一零七岁。在楔形文字的碑文中曾有一段话是她在一零四岁时说的:“我至今仍耳聪目明……胃口正常”。(注三)

  由于拿波尼度不住在巴比伦城内,几乎有十年期间不能亲自主持新年之庆典。在他统治时期,甚至下令巴比伦上等公民参与劳工服役。同时,因经济的衰退和不景气,导致首都年久失修,拿波尼度已失去人心。

  其间,波斯的大古列王崛起。他不但接管了玛代,也并吞了西方的吕底亚(Lydia)。拿波尼度显然警觉波斯国势力之兴起,就在主前五四零年从德玛迁都回到巴比伦。为了赢回巴比伦的人心,在新年期间举行盛大的庆典并且聚集了几处边远城市的男神女神,但是他无法抑制那些主要的祭司间的神学争议,总而言之,太迟了,已无法挽回民心。

  当他在距巴比伦城北方一八五公里处的欧毕斯(Opis),与古列王的军队争战时,那里的百姓已经背叛他。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日,拿波尼度在距巴比伦城北方八十公里处的西帕(Sippar),向波斯投降,就逃到南方的柏西帕(Borsippa)。这时,一支由大利乌率领的军队,迅速往南进军,很快就兵临巴比伦城下。

  当时这些恐怖的现实,陪伴着伯沙撒王的盛宴:巴比伦帝国即将灭亡,敌军已兵临城门,拿波尼度躲起来了。

  何必担忧呢?巴比伦城墙高而坚固,仓库堆满了食物,幼发拉底河流水不息。任何敌人都会在这城投降之前放弃封锁,巴比伦城固若金汤。 就如铁达尼号不会沉没一般。

  正当酒酣耳热时,伯沙撒侮慢地向司膳者下令,把很久以前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圣殿抢来的器皿搬出来。当这些参予宴会的人用神圣的器皿向他们的偶像敬酒时,忽然有一只奇怪的手,在粉墙上描写出发光的字体,这就是著名的,“手指书文于壁”。

  伯沙撒十分惊恐,全身发抖,竭力的聚精会神,希望看得清楚,在召集哲士的过程中,时间过得特别慢。这信息肯定凶多吉少,但不晓得说什么?他呼喊人去把哲士找来的声音空洞得连他自己也感到陌生。

  王做了一个非常大方的应许,谁能解释墙上的字,便赐他“在国中位列第三”。但没有人会读那些字,更不用说去解释它的意思了。

  就在这个时候“皇后”步入宴会大厅。既然伯沙撒的皇后妃嫔都已出席,这位“皇后”必定是在古时受人尊敬的母后了,她的建议是让伯沙撒把但以理先知请来。

  伯沙撒同意,在传令兵向但以理的家飞奔的时候,时间再一次显得十分缓慢。终于老先知但以理踏入了大厅,虽然但以理这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我们却不难想象他“容光焕发”,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说,他的皮肤光滑,步履轻快,声音洪亮。与那些纵酒饮乐的人比较,是多么强烈的对比!但以理多么感谢上帝,让他在年轻时就下定决心,不吃喝那些不洁的饮食!

  但以理省略了惯常问候,如“愿王万岁!”。在此伯沙撒生死关头之际,这些都是多余的。他并不是对这位任性的君王不恭,乃是针对事件说话。在巴比伦王及这些达官贵人面前,他提醒国王审判曾因尼布甲尼撒王的骄傲而使他的神智有如野兽,直到他承认上帝在人间有最高的统治权。接着他严肃地说:“伯沙撒阿,你是他的儿子,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用祂殿中的器皿饮酒作乐”。(但以理书5:21-23)

  “粉墙上的字”仍在那里,犹如霓虹灯发光闪耀着,“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但以理轻易地便读了出来,读后停了片刻才加以解释。

  他说:“弥尼”,就是上帝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乌法珥新”,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书5:26,28)

  (闪族语系中阿拉姆语之“弥尼”,意指“计算”或“数算”。“提客勒”意指“称重量”。“乌法珥新”或“毗勒斯”,意指“分裂”。)

  在这种似乎是惊怕莫名的情况下,伯沙撒仍然遵守他的诺言,他立刻下令侍从为但以理穿上王的紫袍,带上特别荣誉的金项链,并当众宣布但以理在他将毁灭的王国内“位列第三”。通常每年十月幼发拉底河的水位降低。二位古代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赞诺芬(Xenophon)曾记载说,当晚宫庭举行盛宴时,敌人把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暂时引入旁支,士兵们涉过水位及膝的小河,发现水闸尚未关闭,就从水门进入街道,杀死那些没有防备的守卫。

  “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但以理书5:30)

  两周半之后,波斯大古列王在城内居民齐拋树枝夹道欢呼之下,率领主力军队和平地进占巴比伦城。(五六九年之后,犹太人也曾以同样的方式,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预言的确无误,银胸取代了金头。

  你或许早已听过“粉墙上写字”的故事,你已经知道了这一个骄奢放肆时刻突然要结朿的警告,现在你可以自己细读圣经中有关此事的记载。

但以理书第五章的信息

一.巴比伦的灭亡

  巴比伦王国灭亡一事对帮助我们了解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两书的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1)“象征性巴比伦”的倾倒乃启示录的主题之一。这行将应验的预言与真实巴比伦王国的灭亡有很明显的相同之处。(2)真实巴比伦王国之灭亡既已完全应验,就帮助我们坚信预言中象征性的巴比伦即将倾倒。

  对照:相信你一定愿意在此暂时停顿下来,稍为看一下以赛亚书四十一、四十六、四十七章,耶利米书五十和五十一章,以及启示录第十六至十九章。以后在研究启示录时,我们会更详细讨论以上各章内容,但就在数分钟时间内,你将会因这么多相同之处的章节而震惊。

  古代真实的巴比伦与象征性的巴比伦,“你住在众水之上。”“坐在众水上。”耶利米书51:13,启示录17:1。“是耶和华手中的金杯。”“手拿金杯。”耶利米书51:7,启示录17:4。“巴比伦……倾倒了。”“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覆毁坏。”耶利米书51:8 ,启示录14:8。“我必为主母,……并不是寡妇。”“我坐了皇后的位,我必不至寡居。”以赛亚书47:7-8,启示录18:7。“我的民哪,你们要从其中出来。”“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去。”耶利米书51:45,启示录18:4。她仆倒时“天地和其中所有的,必……欢呼。”“天哪,众圣徒众使徒众先知啊,你们要……欢喜。”启示录18:20,耶利米书51:48。她犹如石头,“巴比伦……好象大磨石,扔在海里……必如此沉下去,不再兴起。”“……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的被扔下去。”耶利米书51:64,启示录18:21。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巴比伦和象征性的巴比伦。两者最后的灭亡均使全宇宙十分欢喜快乐。耶利米书五十一章四十八节说:“那时,天地和其中所有的;必因巴比伦欢呼。”这段话是提及古代巴比伦的灭亡。启示录十八章二十节说:“天哪,……你们都要因她欢喜。”此处所说的是属灵的巴比伦。

  当然,上帝“不喜悦恶人死亡”(以西结书33:11),但是这位爱世人的上帝当然更爱在不同的时代里祂忠心的信徒。上帝也曾寻求改变逼迫者,祂曾为使尼布甲尼撒王改变,费了不少功夫!祂为所有巴比伦人做了不少的事情。耶利米书五十一章九节说:“我们想医治巴比伦,”但却又悲伤地说:“她没有治好。”旅居巴比伦的犹太人尝到了重生的经验,永远放弃了拜偶像的习惯;开始建立会堂,教导子女及客人认识真神上帝。但是就整体巴比伦而言,当地人还是拒绝了真神上帝的真理,甚至使用各种方法逼迫相信上帝的人。残酷不仁的人既是坚持地逼迫无辜者,有一天当这些反对者被除灭时,上帝必定为受逼迫者欢喜快乐。

  预言完全应验:我们必须发现在两个巴比伦尚有另一显著的相同之处。启示录十八章二十一节,叙述一位大能的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象大磨石,扔在海里,然后说:“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的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而在耶利米书五十一章五十九至六十四节的经文中,先知也指示西莱雅(王宫的大臣),把一块石头拴在书上,扔在伯拉河中,呼叫说:“巴比伦……必如此沉下去,不再兴起。”

  耶利米先知指示西莱雅,把一块石头拴在书上,这事件发生在西底家在位第四年(公元前五九四/五九三年)。这一年西底家曾去巴比伦,可能与但以理第三章中的大金像揭幕礼有关,西莱雅曾陪随西底家前往。

  我们不难想象他们在河边的情景。我们可以假设西莱雅站在靠近一个河的闸口处,那条街的尽头是一个渡口,一群犹太人挤在他的身边。他打开耶利米的书卷,开始诵读记载在耶利米书五十和五十一章的信息。

  耶和华藉先知耶利米、论及巴比伦……所说的话。(耶利米书50:1)

  看啊!我必激动联合的大国,从北方上来攻击巴比伦,他们要摆阵攻击她。(耶利米书50:9)看啊!她要列在诸国之末,成为旷野、旱地、沙漠。因耶和华的忿怒,必无人居住,要全然荒凉;凡经过巴比伦的,要受惊骇,又因她所遭的灾殃嗤笑。因她得罪了耶和华。(耶利米书50:12-14)

  我必使巴比伦的海枯竭,使她的泉源干涸。巴比伦必成为乱堆。……无人居住。(耶利米书51:36-37)

  旷野的走兽和豺狼,必住在那里,驼鸟也住在其中;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耶利米书50:39)

  那些在渡口等待渡河的当地人看到这一群人,也好奇地驻足围观,孩子们也在大人中间挤来挤去,想探个究竟。一个卫兵也来了,但讲的是希伯来话,他无法听懂。

  西莱雅念完这经卷之后,就用一块石头拴在书上,然后用尽臂力拋入空中。然后掉进幼发拉底河中,不见踪影,只留下几个浮起的泡沫。

  这样的预言如何应验?巴比伦怎么可能成为“诸国之末”、“全然荒凉”、“成为乱堆”呢?在那个时候有谁胆敢预言巴比伦不久的将来“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看来好象是少数朋友从河闸回到城中,所有的证据都与这悲惨的命运互相抵触。工人们正在为私人和政府大兴土木,牛驴拉着车子运送建材。傍晚时候,从砖窑中涌出的浓烟充满天空。

  巴比伦城越来越荣美华丽,它的防御工事和城堡坚固高大,城内的人口年年有增无减。一座由外国运来的石块做成桥墩的桥横跨幼发拉底河。皇宫一座连一座的兴建,墙连墙,庙宇到处林立。

  主前五三九年,玛代波斯征服巴比伦时,就是在西莱雅诵读耶利米之预言五十五年之后,古列王曾改善巴比伦的防御工事,并且企图完成一些尼布甲尼撒王未完成伟大的建筑计划。虽然古列王仍以书珊城作为波斯帝国的首都,但他使巴比伦成为“副都”;仍然继续是有威望,华丽,和人口稠密的城市。

  大约过了六十年后,巴比伦居民起来反叛波斯人,波斯王薛西斯(Xerxes)便率军无情地镇压这次的叛变。他摧毁了皇宫、庙宇和城墙,使这座城成为断壁和瓦砾,巴比伦城几成“废墟”但仍有人居住。

  再经过一五零年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出现,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精良的战术和勇气征服波斯帝国。他往东横扫印度北部,再往西,据说要直打到现今的西班牙。主前三二三年,他率军驻扎在巴比伦。这一座充满传奇的巴比伦!还有哪一座城比巴比伦更适合做由东至西大帝国的首都呢?

  亚历山大大帝立刻派遣一万人,清除已倒塌之宝塔“以得美南奇”的瓦砾,并计划在原地重建一百公尺高的“巴别塔”。以楔形文字写成的付给劳工工资收据的泥板已经出土。亚历山大欲恢复巴比伦以往的光彩成为宗教的中心,他又计划使巴比伦成为海军基地,并成为与印度(利用由红海至尼罗河之间的一条运河)并地中海盆地至海上贸易中心。他派人开始建巴比伦之港口,此港之规模足够容纳一千只船。他下令在腓尼基先建造船只零件,经陆地运至幼发拉底河,装配成船后顺流而下。

  至此,现在上帝借耶利米先知所发有关巴比伦必成为乱堆、荒凉、无人居住的预言,在那里呢?

  啊!但亚历山大大帝也不能与上帝的预言对抗!主前三二三年这位年壮力强的皇帝竟病倒了,且在同年死在巴比伦。他在三十二岁时征服了世界,但他仍然无法重建那上帝所预言要成为荒凉的城。

  亚历山大手下几名大将瓜分了他的帝国。他的大将之一塞琉卡斯将军( Seleucus Nicator )选择重建欧毕斯城(Opis),此城在巴比伦北方约一八五公里处。他以自己的名字“塞琉卡斯”重新命名这城,他强迫居民从巴比伦运走数以百万计的砖头,协助他建造新的首都,因此巴比伦城更加荒凉。

  耶稣的时代,大约又经过三世纪之后,巴比伦已成为鬼城,──荒凉而被弃,正如上帝借耶利米先知所预言的一样。

  在中世纪时,巴比伦地区许多水坝和运河遭受破坏,使灌溉系统完全瘫痪,因此,巴比伦城的水源全被切断。

  巴比伦城从未被重建。西莱雅曾诵读说:“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耶利米书50:39)

  我曾两次访问巴比伦城。我见过那残留的巨大城门,以及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寂静了的筵会大厅,此厅宽十七公尺、长五十三公尺。相传伯沙撒曾在此款宴他的一千大臣。现在巴比伦的确成为恐怖之地──干燥、枯涸、多尘的死城。

  巴比伦变成这样子,确实可悲。但我能够告诉你一点,目睹这座荒凉无人的废城,不管老少,凡相信圣经预言者必更受激励坚信圣经的预言。弃置在那里的千万块砖头中的任何一块都能再向我们证明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信息的可靠。

  如今,圣经有关地上巴比伦的预言,已奇妙地完全应验了。我们也确知深信圣经对“属灵的巴比伦”所发的预言也必完全应验,很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会亲历目睹预言的应验。

二.伯沙撒的审判

  公元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晚上你在做什么?问这问题似乎十分愚蠢。但如果向上帝发这个问题,那就不笨了!

  但以理书和启示录帮助我们认清,今日关怀我们的上帝是永远活着的。公元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就是这位上帝差遣一位天使在伯沙撒宴客大厅墙上写字。

  圣经的伟大信息之一就是,这位伟大、仁慈、永活的上帝,非常尊重我们,待我们像能负责任的人。

  上帝深知我们的弱点。“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在我们因所犯的过失而受到报应时,祂仍然保护我们。祂提供有力的证据,帮助我们选择幸福和成功的道路。但是祂尊重我们最明显的证据,乃是祂让我们有自由,照我们的意愿选择顺从祂或不顺从祂。既然我们是独立负责的人,祂容许我们所选择的好坏后果临到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我们须认清,这位仁慈的上帝决不会独断地决定我们的命运,或向我们加诸刑罚。

  在但以理前数百年,年老的约书亚,他以一个政治家和将军的身份毕生为上帝服务之后,曾说了这样的名言表明了上帝对人类自由选择的态度,“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事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约书亚记24:15)

  巴比伦的伯沙撒王做了他人生的抉择。后来上帝也衡量他所做的抉择如何。在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所作的宣判,伯沙撒王的选择是一种“亏欠”,于是上帝弃绝伯沙撒,使他受到应得的后果。

  伯沙撒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因为他所作的决择是与重要的真理之光敌对的。但以理提醒伯沙撒,他完全知道尼布甲尼撒王的经验,但以理继续说:“伯沙撒阿,你是他的儿子,你虽知道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但以理书5:22)。就某一程度而言,尼布甲尼撒的骄傲还情有可原。在公共纪念碑文上,他常将他的功业归功于他们的神,但是他不明白上帝所要求的,乃是内心真诚的谦卑。上帝顾念尼布甲尼撒的无知,就差遣但以理警告他。以后祂又让王罹患奇怪的精神病,使他学得谦卑和悔改,以至伯沙撒毫无借口,他完全清楚尼布甲尼撒所患的病症。他完全了解骄傲是邪恶的根源,自夸便是亵渎上帝。明知如此,他仍然选择犯罪。

  在多方面上帝把伯沙撒视为一位独立负责的人。第一,祂允许他做自我的选择。第二,上帝撤去祂的特别保护,使他至终受到自我选择后果的痛苦。上帝很不情愿把他交在仇敌权势之下。我们确知,上帝本可保护他免受玛代波斯的攻击,正如几个月之后,当玛代波斯人将但以理放下狮子坑时,上帝保护但以理那样。但是伯沙撒不要上帝进入他的生活中,祂就尊重他的决定不予过问。

  第三方面,上帝待伯沙撒如一位独立负责的人,在他晚年的时候,任凭他照己意深陷他的恶习之中。保罗在罗马书一章十八至三十二节指示我们,凡选择伯沙撒生活方式的人,上帝会如何对待他们:

  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认识上帝,却不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所以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他们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

  因此上帝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满了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神智和眼睛清明的但以理斥责醉醺醺的伯沙撒王亵渎了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圣殿中夺取来的神圣器皿。由于他以这神圣的器皿盛酒取乐,不仅犯了玷污耶路撒冷的圣殿之罪,也污秽他自己的“身殿”。

  哥林多前书六章十九,廿节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么?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在哥林多前书三章十六,十七节也记载相似的经文:“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么?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这天,上帝的灵并未居住在伯沙撒的心中。他的里面已满了邪恶、不洁、亵渎,是没有上帝居住的殿。由于伯沙撒选择尽量不承认上帝,使他的身体成为暴饮暴食和不节制的殿,而不愿接受圣灵的引导使之成为圣洁的用途。所以,上帝很不情愿地放弃他,“任凭”他“放纵可羞耻的情欲”。

  读到在美国酒的消费量正在迅速增加,以至啤酒消费量必须与其竞争才能保持领先之消息,实觉可悲;一些值得尊敬节俭的母亲们居然为家人酿酒,以便家人──包括小伯沙撒(孩子)──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喝更多的酒。

  公元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上帝在审判中下令使伯沙撒王遭受他自由选择的恶果。没有人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读到这段记载?但无论如何,你还可以领受哥林多后书六章二节的应许“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只要你归顺真理的道,真理便能使你过更美好的人生;如果你正在用不健康的饮食污秽你身体的殿,或在家人面前立下坏榜样、或心中崇拜金银美钞、或心存怨恨自私而伤人害己;或你已在天平上显出亏欠,如果你后悔作这些事,想要改变自己,就记住:上帝爱你、尊重你!祂差遣祂的爱子为你而死。祂愿意为你做任何事,也乐于帮助你。只要你悔改,祂会饶恕你的一切。“看哪!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感谢上帝,我们仍然居住在恩典的国度!荣耀的国度就在前面。

  如果你愿意,可以就地低下头来祷告说:

  亲爱的上帝,我知道我有罪,恳求赦免我。
  您知道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更仁慈、更有力量的人,求您帮助我。
  我相信您爱我。
  我相信您会接受我成为您的儿女,从今直到永远。
  上帝啊!我感谢您。
  “阿门!”

有趣的参考研究资料

马思威( Arthur S. Maxwell )着“圣经故事”第六卷“墙上写字”原文49页
马思威( Arthur S. Maxwell )着“你的圣经与你”“你的圣经所启示的上帝”原文第77页
怀爱伦着“先知与君王”“冥冥中的守望者”第423页

问题解答

1.尼布甲尼撒真是伯沙撒的父亲吗?

  但以理书第五章导言中讲到他的父亲是那坡普拉色。但是但以理书第五章十一节与十八节却提到尼布甲尼撒是他的父亲,而第五章二十二节称伯沙撒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而不说他是拿波尼度的儿子,为何会如此呢?

  有几项简单的解释可以提出来。

  a.圣经时代,“父”,“子”,两个字常用以指品格的关系,没有血统的关系时亦然。比如,保罗称亚伯拉罕为每一个相信耶稣之人的父(罗马书4:16)。耶稣对那些充满魔鬼精神的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约翰福音8:44)。相反的,作恶的人则常称为彼列之子(sons of Belial)。这种说法是十分普遍的,比如撒母耳记上第二章十二节:“以利的两个儿子是恶人,”原文作“以利(他们实际的父亲)的两个儿子都是彼列(他们的品格之父)之子”。可能伯沙撒被称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是因为这两个人都非常骄傲。

  b.圣经作者常将“父”,“子”二字用在虽然有血统关系、但相隔在不止一代的人身上。耶稣被称为“大卫之子”(中译“大卫的子孙”),但祂与大卫相隔了二十八代。(见马太福音9:27;1:17)

  一些证据显明伯沙撒长寿的祖母,曾在尼布甲尼撒的皇宫的女院中作过荣誉皇后,如此就至少使伯沙撒成了尼布甲尼撒的义孙。在这种情形下,伯沙撒就容易被称为尼布甲尼撒的儿子。

  c.还有第三个可能的解释:古时“儿子”这个词,可以指王位的继承者。一块亚述的石碑提到以色列的王耶户是“暗利的儿子”。但是他与在他前三十几年作王的暗利,毫无血亲关系。伯沙撒在一段时间内,乃是尼布甲尼撒的继位者。

2.伯沙撒真是巴比伦的王吗?

  批评的人常强调说、伯沙撒这个名字、在圣经之外是找不到的。他们就胜利地作出结论说,伯沙撒王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并认为整本但以理书都是不可靠的。

  一八六一年、陀巴特(W.H.F.TABOT)出版了拿波尼度王以楔形文字写成的求神赐福他儿子伯沙撒祈祷文的译文,使这些批评家十分难堪。(注四)

  这些批评家勉强同意,的确曾有伯沙撒其人。但是他们因为不愿意接受但以理书的记载为真实的历史,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就继续坚持说,在圣经之外,找不到任何地方称伯沙撒为王。

  但是,在陀巴特之后这许多年中所发现的更多的楔形文字记录,却是将伯沙撒的名字与拿波尼度的名字相连,或以一种只有皇帝名字才如此使用的方式让他的名字单独地出现。这些记录包括了祈祷文、誓言、占星报告、及皇家收到进贡的收据。(注五)

  最有趣的是一九二四年由施先尼(Sidney Smith) 最先译出的所谓拿波尼度诗文记载(Verse Account of Nabonidus──大英博物馆泥板38,299)(注六)。这个官方的历史文件证实了拿波尼度离开巴比伦去德玛时,

“他将那“军营”交托给他头生的长子。
 他命令国中各处的军队都在他的指挥之下。 
 他放弃一切,将王位交给他。
 他自己,动身作长途旅行。”

  关键的一句话“将王位交给他”特别值得注意。现代批评家如波罗曼(Norman W. Porteous), 承认说,伯沙撒至少曾作过巴比伦的摄政王。(注七)当然,摄政王的权柄与王的权柄相等。在圣经中有许多记载、提到一些共同摄政的王。(注八)

  当伯沙撒要使但以理在国中名列第三时,他显然是在以拿波尼度为主要的国王,而拿波尼度离开京都往德玛时托付皇位给他,使他成为摄政王,但以理就位列第三。

  还有更吸引人的伯沙撒为王的证明。希罗多德(Herodotus)在其所着“波斯战争”及色诺芬(Xenophon)在其所着 Cyropaedia 7.5.15, 中都像但以理一样提到,巴比伦那天晚上陷落时,正大摆筵席。色诺芬更加上说,就在那次筵宴中巴比伦王被杀。 现在楔形文字的“拿波尼度编年史”清楚地说,那时拿波尼度王未在巴比伦城。他那时躲在波史巴,并在后来回巴比伦城时被捕,被带到玛代波斯人那里去。因此,若在巴比伦陷落时,城内有一个王,而那个王又不是拿波尼度,那么、他是谁呢?当然是伯沙撒。

  夏威廉(William H. Shea)在其最近的分析中(注十)提出说,伯沙撒可能在他被杀之前几天或甚至前几小时,已完全作王。他提醒我们,古时,有一项被人遵行的风俗,那就是,当一个国王带兵出击而没有把握战胜时,就指派他的儿子为王,好在自己战死时,有一个明确的继位人。希罗多德说,古列大帝曾这样指派他的儿子冈比西斯。因此,拿波尼度在动身往北方去打古列之时,指派伯沙撒为王乃是可能的。还有、伯沙撒也可能称自己为王。当一个巴比伦较早的王汉摩拉比病重时,为了维持秩序,他的儿子山瑞龙拉就宣布自己为王。(注十一)因此,当伯沙撒听见他的父亲已经战败溃逃之时,他可能作了决定、为要在都城维持秩序,最好宣布自己为正式的国王。这样看来,主前五三九年十月十二日的筵席、可能正是为了庆贺他的新帝王位。不论他是如何继承王位的,伯沙撒在但以理书第五章中、曾十七次被称为王。

注一:The precise date of the entry of Darius into Babylon is given in the Nabonidus Chronicle as "the 16th day," that is, of the month Tishri. 2d e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p.306. That this date, within a maximum error of one day, is the equivalent of October 12,539B.C.,is shown in Richard A. Parker and Waldo H.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B.C.-A.D.75 ( Providence, R.I.: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56), p.29. The dates in Parker and Dubberstein commence at midnight, in harmony with modern usage, but in Bible times the day was conceived as commencing at sunset. If Darius entered the city before midnight on the 16th of Tishri, he entered on what we would today call October 11.

注二:The Verse Account of Nabonidus ( British Museum tablet 38,299 )as trans. in Pritchard, Texts, p.313

注三:The Stele of Nabonidus, erected in memory of his (grand?) mother, in Pritchard, Texts, p.312

注四: H. Fox Talbot, "Translation of Some Assyrian Inscription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 (1861):195.

注五:See esp. the famous work by Raymond Dougherty, Nabonidus and Belshazza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9)

注六:Pritchard, Texts, p.313.

注七:Norman W. Porteous, Daniel: A Commentary, ed G.Ernest Wright, et al., The Old Testament Library ( Philadelphia: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5), p.76.

注八:两个国王共同摄政的证据可能逃过一般读者注意,但是可借着细心研究编年史而得确定。比如,借着研究圣经列王记上二十二章四十一、四十二节与列王记下八章十六节,就可发现约沙法与亚撒同时作王。约沙法也曾一时与约兰同时摄政。(见列王纪下1:17;3:1)

注九:Pritchard, Texts, p.306.

注十:William H. Shea, "Daniel in Babylon" (Research paper, Andrews University, 1978).

注十一:See A. L. Oppenheim, Ancient Mesopotamia: Portrait of adead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p.157.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