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帝与祂的圣所
绪论 多少父母在孩子晚上做作业的时刻曾响应他们诉苦的叹息:“我就是搞不懂!” 多少父母曾经发现,如果孩子详读书中的解释,他们是可以了解的。 在但以理书第八章上帝要我们研究另一套预言中的表号。如同在第二章与第七章一样,上帝提供了解释,使我们可以明白。 诚然,“明白”一词,从第八章起就常常出现,几乎使其成为自此之后这卷书的主题。(见但以理书8:16-17;9:23,25;10:12,14;11:33;12:10) 但是在但以理书第八章,虽然像在第二章与第七章一样,马上开始解释,但在第八章中却未能完结,一直继续到第九章末了。 但以理书八章的预言表号,像前面的一样,包括有一些兽,及一些角,也有一个预言时期的表号。但以理还在异象中时,他听见一个声音说:“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加百列就立刻来到但以理身边,吩咐他要明白那异象。(16-17节)” 但是加百列一开始解释那些兽与角时,他就发现他必须停止。他所描写的图画已经使如今年事已高的但以理晕倒。异象停止了,但以理就惋惜地说──几乎就如孩子做作业一样──:“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27节) 这是与几年之后所写的但以理书第九章相吻合的。当但以理尽心尽性去了解有关时间的预言时,加百列就再出现解释说,他来是要让但以理“有智慧,有聪明,”这位天使再来既是要让他明白那异象,就立刻开始解决时间表号的问题,那正是他在第八章结尾时被打断的地方。 经常有人指出,耶稣在被钉十架的几个晚上之前,在橄榄山上与祂的门徒那次有名的谈话中,曾鼓励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但以理书第八章与第九章。祂引用了第九章二十七节与八章十三节相似的一段重要话语,接着耶稣曾意义深长的说:“读这经的人需要会意”(马太福音24:15) 若说原先差遣加百列去帮助但以理了解异象的乃是耶稣,这是很引人注意的说法。但以理书8章15-16节说: 我但以理见了这异象(有关兽,角,及时间表号的异象),愿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状像人子的,站在我面前。我又听见乌莱河两岸中有人声呼叫说:“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 新约圣经在路加福音一章十九节告诉我们说,加百列是一位“侍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能命令加百列的生灵,必定在宇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在我们刚刚读过的这一段经文之中,这位地位崇高的生灵被描写是“形状像人子的”。这一位除了在七章十三节中所描写的“有一位像人子的 ”── 就是在福音书中曾四十次被称为“人子”的耶稣,还会是谁呢? 因此,我们的救主耶稣深切地盼望我们能明白但以理书第八与第九章的预言。 而且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明白的。因为它是预言“末时”(但以理书8:17),并且所讲论的是历代以来最伟大的主题。 但以理书第二章领我们经过国家的兴衰,并在耶稣基督那超自然的石头上建立祂荣耀的国度时达到巅峰。 但以理书第七章再次领我们经历政治的局面,并加上中世纪基督教悲惨的作为,而在天上施行审判的基督得着祂的国度,并仁慈地与每一个配得的圣徒一同作王时达到顶点。 第八章与第九章也同样地领我们经历历史上的政治团体(这次删除了巴比伦),并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但更直接地指向基督赎罪的工作,救人脱离罪恶的救恩,以致罪人可以成为圣徒,能够承受天国。 但以理书第二章的焦点集中在我们的王基督身上。 但以理书第七章的焦点集中在我们的审判官基督身上。 但以理书第八,第九章的焦点集中在那为我们的罪舍命,并为我们得救而复活的大祭司基督身上。 你读但以理书第八章,看你在没有任何进一步帮助的情形下能明白多少。然后,我们再详细讨论其中的一些细节。 但以理书第八章的信息 一. 还有两个预表未来的兽 “但是,官长啊!”亚历山大的几个士兵喊着说:“请看他们的武器!只要我们爬到任何靠近他们的地方,他们就会让那些很重的玩意儿滚下来压碎我们,我们要怎么办呢?” “你怎么办?”亚历山大笑着说:“你们可以躺下来,用你们的长盾盖在你们身上,让那些战车从你们身上滚过去。然后,你们可以起来完成任务。” 两个兽与它们的角──等一会,我们再来看亚历山大。那时我们便有了绝对的把握识别但以理书第八章第一部分中两个兽与它们的角。 那只双角的公绵羊,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特别是指玛代和波斯(但以理书8:20)。那遍行全地,脚不沾尘,征服公绵羊的独角公山羊,称为希腊(但以理书8:21)。它的独角代表(但以理书8:22) 它的“第一个王”亚历山大,或更恰当的说,亚历山大的王国。(我们已经在但以理书7:17,23 节中看见,王就等于王国。)当独角折断时所长出的四个角乃是四个王国(但以理书8:22)。那就是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有一段时间,分裂成为在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卡山得(Cas-sander),塞流古(Seleucus)及托勒密(Ptolemy)分别统治下的四国。(见本书第七章导言) 这些表号如此恰当,以致容易忘记但以理早已预先看见了他们的应验。 现在但以理书8章12节说,但以理在异象中,似乎是站在从前流在古城苏萨旁边的乌莱河边(一条三百米或者大约九百尺宽的运河)。关键是他是在苏萨(或苏夏,或书珊),他的位置是在这个社区之中。可以肯定是那个富庶的城市,玛代波斯冬季的首都。以这种象征的方式他被预先带到玛代波斯时代。 依照但以理书8章1节,见这个异象的实际时间是伯沙撒王第三年,主前五五一年,是在见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异象后两年。巴比伦帝国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但是一个像但以理那样敏锐的观察者,可能已经见到它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其最高的君王拿波尼度那时到德马去开发贸易中心及倡导月亮崇拜。摄政的王伯沙撒正让首都的经济在崩溃之中。在另一方面,波斯精力旺盛的古列王则正出去征服世界。上帝并未将巴比伦的历史包括在这个预言之中。 古列被认为是玛代最后的王孙。玛代国在其全盛时期,版图从西北的哈里斯河直到东南的波斯湾。与之对比的,古列起先只统治玛代小小的波斯省。那时,玛代所代表的角比波斯所代表的角要高得多。 但是在主前五五三年,但以理见第七章预言的那一年,古列王反叛了他的祖父阿斯塔基王,不久就将玛代置于他自己的统治之下。在主前五四七年,就是但以理见第八章异象后的第四年,古列王就并吞了吕底亚,将它的疆域扩张到哈里斯河外的爱琴海。主前五三九年,他就要吞并巴比伦。这样,那后来长起来的角,就高过了先前的角。 古列王为人仁慈,宽大为怀,他对待玛代人如同盟国的人,不像是对待他的臣服者,以致有“玛代波斯帝国”这名词出现。但是不久,波斯那个角长得更加高大,以至这个帝国就只称为“波斯国”。 波斯帝国除了古列王之外,在他的统治者之中,还有几个伟大的领袖,比如大利乌一世(主前522年-486年),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5年-423年)这两个王都特别善待犹太人,当我们研究到第九章时,值得再提到他们。但是大利乌三世(主前336年-331年), 末代的波斯王,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王,当然,不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对手。 亚历山大在三次大战役中,三次击败了比他庞大得多的大利乌的军队;第一次主前334年在弗里吉亚的格拉尼卡斯河;第二次,主前333年在西利西亚靠近伊苏斯的海岸,第三次,主前331年,在叙利亚境内的高加梅拉平原。预表亚历山大这头公山羊轻易地击败了预表波斯那头公绵羊,正如但以理在两百年之前所预先看见的。 上帝与亚历山大的胜利──美国科学杂志(注一)中一篇文章将亚历山大的胜利部分归功于希腊人在稍前所发明的扭力炮。扭力炮是由用粗大有力的毛绳,被扭成扭紧的弹簧,用棘轮推动,再放开而获得力量的大型弹射器所构成。他们可以对准城墙上所选定的一个目标,重复射以重大的石头,直至城墙倒塌。他们也可以在敌人的射手到达够近之处,射出传统的箭之前,先向敌人的队伍发射巨箭。这是由高技术的数学家工程师所设计,因此,出奇的精准。几年前德国按照古时规格制造了一台拋射器,据报导,曾如罗宾汉的神话一般,后射的箭将前面的箭射裂了。 比拋射器更出名的是亚历山大个人成功的特性。正像我们所看到的武器的情形一样,他似乎总是知道当如何行──何时应该进攻,或迟延,是否在胜利之后追赶敌人,或者停下来,稳固他的阵地。他英勇无比。当他的一个将军在占领推罗之役中因通过城墙破裂处而阵亡时,亚历山大毫不犹疑地递补了他的位置。他可以整夜行军。一次,他曾带领他的骑兵追逐敌人三天四夜,未曾停息。(注二) 但是亚历山大虽然具有特殊的装备与才干,我们仍然不得不认为,如果大利乌王不是那么懦弱胆小,事情的发展可能完全不同。大利乌的波斯军兵数目比希腊的多得多。在高加梅拉平原之役中,据说,波斯有百万大军与亚历山大的四万七千人相战。(注三)但是在格拉尼卡斯河,在伊苏斯,在高加梅拉,大利乌王一看见苗头不对即失去勇气,掉转他的战车逃命。──在那个时候,那就是叫波斯全军也逃命的讯号。 圣经在一段令人深感兴趣的经文中说:“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象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言21:1)历史中的记载指明,在这三次大战的任何一次中,只要大利乌王有一小时的勇气,就可能不但拯救他的军兵,并且可以消灭亚历山大的军队。如果上帝认为恰当,祂可以轻易赐给大利乌所需要的勇气。祂曾赐勇气给但以理面对狮子。祂曾赐勇气给但以理的三个朋友面对火窑。但是波斯帝国已经选择拒绝对以色列的上帝的信赖,在波斯的危机时刻,上帝容许人的软弱自 然发展。 但以理书七章六节说,国度已经赐给希腊人。显然,那将不肯悔改的犹太人交在尼布甲尼撒手中(但1:2),将腐败的巴比伦交在古列王手中(但5:28)的同一位上帝,现在也将败坏的波斯帝国交在亚历山大手里。这一位关怀人的上帝,就是这样掌管着人间的事。 三兽“却仍存留”──但以理书七章十二节说,第七章中的前三兽,不像第四兽,“权柄都被剥夺了”之后,“但被准许再活一段时间。”(现代中文译本)亚历山大以一种象征的姿态娶了一个巴格垂亚的公主罗克桑为后。他热心地支持他的一万个希腊士兵娶波斯的女子为妻。亚历山大诚然表露了他那志在天下的政治家的野心。他首创将古巴比伦及波斯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混合,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被称为“希腊文明”。这样,巴比伦,波斯,及希腊的文化,仍然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其中有一些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曾经有一位观点广为人所接受的现代史学家如此说:“没有任何其它的人配得这样的称赞。”“在他战争所到之处,都将他的印记烙在那地的文化上,并烙在西方一切从其中再吸收过去的文明之中”。(注四) 二. 但以理书八章九至十四节中所说的“小角” 亚历山大去世之后,他的角,就是他的国,分裂成为“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圣经继续叙述说:“四角之中,有一角长出一个小角……渐渐成为强大。” 为了识别这个小角,我们将或多或少把注意力放在四方面。在此先澄清一下,对我们将会有所帮助。 阅读圣经英文各种版本的人,有时会认为,当圣经说那小角是(从其中一角长出来)(one of them )长出来,其意就是说,它是从四角中的一角中长出来。其实圣经真实的意思是,它是从四风之一出来,那就是从罗盘的四个方向之一出来(我们所讨论的是一种特别语法)。 这怎么可能呢? 在希伯来文,名词具有性别。它们被视为阳性,或阴性。许多其它种类的语言,在文法上也有性别之分。在所有这些语言中有一个规则,代名词必须与其先前所代表的名词性别一致,同样的是阳性,阴性,或中性。就是在英文中,我们视船为阴性,而用阴性代名词“她”(she 或 her)指一条船。 在希伯来文,但以理书八章八节,九节中的角是阴性,而风可以是阳性,也可以是阴性。在英译本中的“其中之一”(one of them),其中的(them)代名词“他们”为阳性。这意思是说,其所代表的名词,必定是指“风”而不是指“角”。 如此,这小角要从四风之一出现。它是从罗盘的四个方向之一出现。 这使我们所作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因为罗马帝国起初弱小,是从预言中前三个帝国西边的一处出来。可惜的是,一些读圣经的人,以为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乃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王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Epiphanes) 践踏圣所的角 ──一些圣经学者认为但以理书第八章的小角乃是西流基王朝的一个王,大家称他为安条克四世。(西流基王朝是指亚历山大的将军西流基所建立的王朝。本章中所用一六八至一六五年使圣所祭祀暂停的年代,择自 Parker and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p.23。有的权威人士则认为是一六七至一六四年。) 安条克四世曾迫害保守的犹太人,于主前一六八年至一六五年之间曾使圣殿的祭祀暂时停止。犹太人的次经玛喀比(Maccabees)一,二书中讲到他的活动时,曾引用过但以理书第八,九章的经文。 当然圣经并没有说,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是安条克四世。而且有许多方面,他与预言完全不合。角代表王国,而他只是一个王,四角中一角的一部分而已。他并非在西流基王朝的“末时”出现(但以理书八章二十三节),而是大约列身在西流基王朝诸王的中间(西流基王朝的年代为主前 312/311至主前65年。而安条克四世则是于主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施行统治。) 他并没有真正地强大,兴盛(九,十二节)。他的父王,安条克三世,被称为大帝,而受之无愧,因为他恢复了西流基原有的疆域。相反的,安条克四世甚至被他同时代的一些人讥为“疯子”(注五)。安条克四世,在南方(埃及)获得短期胜利之后,当罗马的特使雷拉斯(C. PopiliusLaenas)仅仅通知他罗马的议会要他离开之时,他就完全败北。狰狞的罗马人用安条克四世的手杖在他周围画一个圆圈,要求他在踏出那圆圈之前作出决定。(注六) 在“东方”,(美索不达米亚)安条克四世在悔恨与没没无闻中死去。即使在那“荣美之地”(巴勒斯坦),起初看来似曾成功,可惜他所有的雄心壮志,在他有生之年就已烟消云散了。 而且,一切企图将他亵渎犹太人圣殿的事与“二千三百日”相联系的努力,都同样的失败了。最靠近当时的著作玛喀比一书1章54-59节;4章52-54节中,特别精确的说到,他打断了圣殿的崇祀三年又十天之久。(从一六八年基斯流月十五日至一六五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 玛喀比一书一章五十四节将“行毁坏可憎的”( bdelugma ere-moseos──但以理书9:27节的希腊文)用在安条克四世在犹太人圣殿中所行的事上。(很显然的在其上造了一个偶像并献猪为祭,使一切虔敬的犹太人为之震惊。因犹太人认为猪是不洁净的,)但是耶稣在橄榄山上的讲道中说,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在祂那时代还未来到。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五节中,祂加上说:“读这经的需要会意”。所以我们想要明白但以理书第八章中小角的意思,我们就要与耶稣一同作结论说,它不可能是在距离橄榄山讲道几乎两百年前,在主前一六四年就已去世的安条克四世。(欲知更多有关安条克四世的资料,可读本章后之问题解答) 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是罗马──真正应验但以理书第八章中小角的,只有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罗马天主教会──蓄意地查看但以理书第七章,可从它们黑暗的一面看出来。以下的考虑,支持这项结论: 1.但以理书接续的预言是与前面的预言互相呼应的,并更详细启示前面预言的原则,我们觉察到,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在许多方面都与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的小角及从其中而出来的兽相似,并提供了更多资料。在但以理书第二章与第七章,希腊之后是罗马,因此,在但以理书第八章中,希腊之后也必是罗马。 2.罗马在西方兴起,从“四风”之一兴起。(见前文) 3.我们已经看见,它们像兽的样子,异教罗马帝国与罗马的基督教会构成了连续性。罗马的主教乃是罗马皇帝的继承者。请注意近来出版的一本大学教科书如何表达了这一点: 在西方,教会承继了罗马文明的保卫工作。罗马皇帝〔异教〕放弃了“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的称号,因为罗马的诸神,已不再被人崇拜。罗马的主教担起了这些祭司的任务,而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有时教皇仍被称为“Pontiff”。 当凶残野蛮的部落,在残暴的阿提拉(Attila)率领下,长驱直入意大利,威胁要占领及毁灭罗马城之时,对付这些野蛮人的不是罗马皇帝,而是基督教会的领袖教皇利欧。阿提拉因教皇属灵的能力大受感动,就转身回去。利欧对阿提拉说了什么话,没有人知道,但意义深长的事实是,站在罗马城门口的不是皇帝,而是教皇。从此罗马帝国便成了基督教会。(注七) 罗马天主教会既然是罗马帝国的延续,单一突出的角就代表了它们二者。 4.罗马帝国,不像安条克四世,而是成功地在“末时”(但以理书八章二十三节)控制了中东希腊帝国所统治的地区。 5.罗马帝国在征服中东时,不像安条克四世,而是清楚地“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第九节)。罗马来自西方,起先弱小如一小角。但其日渐强大而在主前一六八年征服了马其顿,六十八年征服了叙利亚,六十三年征服了巴勒斯坦,并且在主前三十年在埃及作了长期保护国之后征服了埃及,使它们都成为自己帝国的省份。从前塞琉西的首都,叙利亚的安提阿,不久就成为罗马的一个首都,仅次于罗马与康斯坦丁堡。从前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首都亚历山大,成为罗马的一个城市之后,大享繁荣。 6.异教罗马曾明显而可悲地“自高自大”,反对“天象之君”(十一节)。将耶稣定罪,钉在十字架上的彼拉多及兵丁,全都是罗马人。 7.异教罗马帝国及罗马天主教会都曾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二十四节)。那就是,它们都曾迫害过数目众多的忠于良心的基督徒,甚至在迫害过程中对许多人施行酷刑。 8.异教罗马帝国与罗马天主教会都曾“除去常献给君的燔祭,毁坏君的圣所”(十一节)。异教罗马帝国确实作出这种事情,但其意义有所限制。以后我们会看见──主后七十年,当罗马将军(以后成了皇帝)提多所带领的士兵放火烧耶路撒冷的圣殿时,将其完全烧毁,以致其中的祭祀永远止息了。主后一三零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在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异教的庙,将城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甚至禁止犹太人在城中居住,──这项规定执行了数世纪之久。 罗马天主教与圣所───罗马天主教会有没有以任何方式“除去常献给君的燔祭,及毁坏君的圣所。”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到基督作我们慈悲怜悯的大祭司的工作。也牵涉到对那个吸引人的希伯来字“Tamid” 的了解。 三.基督一直从事的祭司工作 泰德曾经是我班上的学生,我跟他很熟。他很聪明,并娶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婚后他们一起到远东的一个地方去传道,我就与他们失去了连络。 现在他正在这里,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我想我立刻就会知道有关他的家庭及传道工作的消息。 但是他所告诉我的是他的家庭已经破裂,他已被教会遣送回国。因他曾经不智地爱上别的女人,并被一些他去服事的新基督徒发现了。虽然他已经一再向他的妻子艾斯特道歉,但是艾斯特因她所受到的伤害,与教会领袖一同建议送他回国。而且她说,当她与孩子们回来时,就要与他离婚。 事情发展到最后是峰回路转;当艾斯特回到美国时,她改变了初衷,欣然宽恕了她的丈夫。但是,在泰德走进我的办公室时,事态仍然十分严重,但是有了一线希望。泰德告诉我,当他被妻子赶出了家门,准备离开那个国家的时候,他在别人后门的阳台上找到一张床安身。在他深切的悔改中,惟恐自己犯罪太重,无法获得赦免。一天早上,他经过了辗转不能成眠的一夜之后,他知道他不能再拖延,他必须找出他与上帝的关系如何。他抓起圣经,想求上帝,使他的指头放在一个适当的经文上对他说话。 他清楚的知道,在正常的情形下,这不是一种正当的研究圣经的方法。他简直没有勇气打开圣经,深怕读到一些没有意思,甚至读到一些听起来好象上帝已经弃绝他的话。但是,最后他闭起眼睛,将他的指头放在一个经文上。然后恐惧地张开眼睛。下面是他手所指的经文:“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希伯来书8:12) 在我的雅各王版英译本圣经中,我将泰德的名字写在那经文旁边,好帮助我在有生之年,记住他在这节经文中的经验。 在诗篇一百三十九篇,大卫描写说,我们要寻找一个逃避上帝的地方是多么不易:“我若……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139:9-10)泰德的经验,提醒我要找寻一个躲避上帝的时间多么不易。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在黎明前蒙眬的光线中,泰德发现上帝已明显地准备好要赦免他,医治他。 我正需要主,主在身旁, 泰德的经验有效地说明了但以理书第八章的中心那个重要的希伯来字的意思。这个意义重大的词是 tamid。它被译为“常献的燔祭”。 它(小角)“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除去常献给君的燔祭(the tamid),毁坏君的圣所”。(十一节) 但以理书八章十三,十四节的 tamid,乃是象征性的。了解“tamid”一词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不管如何强调也不会显为过分。 那些研究圣经认为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是安条克四世的人,将这一段经文中的 tamid 解释为是指那在主前一六八至一六五年间安条克四世所废除的早祭与晚祭。另外研读圣经的人,因认为小角乃是象征一个帝国,能指任何一王,并指出,圣所也是一个表记,故不限于是犹太人的圣殿。在但以理书第二章与第七章中,金属与兽也是表号,代表连续的庞大帝国。同样的道理,但以理书第八章十三、十四节中的 tamid,也是一个表号。其所代表的实体,比在旧耶路撒冷城中每日献两次祭更宽广,更丰富得多。 其实,tamid 的意思,并非“常献的燔祭。”tamid 的意思是“继续不断的”,在这段经文中是用以代表继续不断的东西──而未表明那是什么东西。译经的人有时加上“燔祭”一词,为的是使这一段话能用在安条克四世身上。 泰德的经验以及无数其它基督徒的经验都正确地鼓励我们将视线转离安条克四世,而注视但以理书第八章中 tamid 所预表的那继续不断的东西,那就是,耶稣基督在天上圣所中为我们继续不断从事的大祭司的服务。 基督做大祭司的工作是连续不断的──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乃是新约圣经希伯来书的信息。希伯来书三章一节邀请我们“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希伯来书3:1) 希伯来书八章一节,二节,清楚地讲到耶稣在天上圣所中服务。这两节经文说:“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希伯来书8:1-2) 希伯来书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五节强调耶稣为我们继续不断的服务。在这些经文中将祂的服务与旧约利未制度的祭司不连续的服务作一对比: “至于那些祭司,原不是起誓立的。只有耶稣是起誓立的。因为那立祂的对祂说,主起了誓决不后悔,你是永远为祭司。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那些成为祭司的,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这位既是永远长存的,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凡靠着祂进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希伯来书7:21-25) 旧约圣经中的 tamid──希伯来书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五节中所说基督连续不断的大祭司职分与旧约圣经中祭司们不连续的职分的对比是十分恰当的。上帝打算使利未制度下祭司的服务能具有人所能具有的连续性。其实,就是由于圣经所说旧约祭祀制度的连续性,我们才发现tamid 这个字的意思。 当 tamid用作一般的形容词时,可用来描写各种不同的事物,如连续的工作(以西结书39:14),连续的悲哀(诗篇38:17),及继续的希望等(诗篇71:14)。 但是,tamid 常常以一种技术性的方式描写各种与旧约有关圣所仪式的基本情况。它有十几次(如民数记 28:3;历代志上16:40)是指献羔羊,早与晚,经常的,如“常献的燔祭”。它也指如(利未记24:2)灯要经常点着,及指(如历代志下2:4)“常摆陈设饼”,这饼是要永久陈列,每周更换。出埃及记二十八章二十九节,三十节中,tamid 讲的是大祭司何时工作需要他进入圣所时,他就要经常穿戴以象征方式装饰的胸牌。历代志下二十四章十四节,它是指在王的一生中特定期间里献给上帝所有的燔祭。在历代志下二十三章三十一节,它则是指经常在安息日、月朔、及节期所献的祭。 心中有了这样的概念,显然,tamid 可以指旧约圣所全部连续性的崇事,绝不限于每日的燔祭。 旧约原来的圣所 ── 为了对旧约中 tamid一字获得更充分的领悟,藉以更了解基督在天上的工作,熟识利未制度的圣所及其崇祀,甚有助益。 当上帝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祂对摩西说:“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出埃及记20:8)。就在西乃山,赐给了摩西有关圣所设计及各种仪式详细的教导。(特别参见出埃及记25:30节) 上帝赐下这些教训的目的显然是要人感受到(一)祂的圣洁与人的恶贯满盈恰成显明的对比。(二)祂急于赦免一切悔罪改过的人。(三)祂的愿望是借着圣灵──洁净他们的罪并住在他们个人的“圣殿”里。(哥林多前书6:19-20;以弗所书2:21-22;启示录3:20-21) 因为那时以色列人住在西乃半岛有如游牧民族,上帝说圣所应造得像帐篷,或称之为圣幕。这样,人迁移之时,就可拆卸一同迁移。它的尺寸是十肘宽,三十肘长。(一肘约等于四十六公分,或十八英吋)分成二间。较大间的称为“圣所”,较小间的内室称为“至圣所”。两个帷幕或“幔子”作门。──里面的幔子因绣在上面的天使而更显荣美。圣幕周围有一个由麻布围成的“外院”。 上帝详细指明圣幕当如何陈设。让我们与大祭司亚伦一同进去看一看。刚刚进入外院门口,他带我们看的第一个陈设是一个大的包铜的燔祭坛,再往前走,他让我们看铜的洗濯盆,一个装着水的盆是行仪文洁净礼用的。 我们走过洗濯盆,亚伦将头一层幔子拉开。领我们离开旷野强烈的阳光,进入那令人肃然起敬暗淡的光线之中,空气芬芳,一缕轻烟从我们正前方第二层幔子前的“金香坛”(注九)升起。当然,我们在眼睛未调适之前只能隐约的看到。 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我们左边靠近南墙的七根枝子的灯台。亚伦告诉我们,那是用金子制作的。其上的灯至少有一些是永远点着。现在我们注意到它们的光被那支撑着皮布墙与顶的包金的构架反照得四壁辉煌。在构架后,挂着以天使装饰的富丽幔子。 北墙旁边有一个包金的桌子,约有一个咖啡桌那么大。亚伦说,那是“陈设饼的桌”。每个安息日要放上十二张饼,每一张饼代表以色列人的一个支派。 我们惊羡里层幔子精巧非凡的手艺。那时亚伦拉开第二层幔子,我们进到至圣所。它的正中央是约柜。那是包金的柜。亚伦解释说,里面放着的石板,上面是上帝亲手鑴刻的十条诫命。他告诉我们说,约柜的盖称为施恩座,是用金子锤成的。连结在其上的是用同一块金子锤成的两个形状像天使,称为“基路伯”的雕刻,俯视着约柜。 当然,在实际生活里,我们绝不能进入圣幕之中。只有祭司才容许进去。而只有大祭司才容许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我们运用想象力才得以理解。(通常在两个基路伯之间有那代表上帝临格的超自然的光照射出来。我们这次想象中的参观是在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就要从一个营地迁往另一个营地之前,那时这光暂时移开,好让祭司的助手利未人将陈设包装准备搬运。否则,那光就会让我们受不了)。(见创世记 3:24;出埃及记25:22;提摩太前书6:16;出埃及记40:34-38;民数记3:14-39)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安居下来之后,圣幕渐渐旧坏。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依照圣幕的设计,用石头建造了一座圣殿,代替圣幕。这就是所罗门的殿,三百多年后被尼布甲尼撒王夷为平地。 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再在所罗门殿同样的地点,依照同样的基本设计,建造了第二座殿。这第二座殿中没有约柜,这约柜在尼布甲尼撒王最后一次攻打之后就不见了。它的场地,起初的确包括了安条克四世于主前一六八年所亵渎的祭坛。在耶稣诞生时的希律大帝,再将这第二个殿重新修建,因此被称为希律的殿。耶稣曾在希律的殿中教训人。罗马人于主后七十年烧毁了这殿。 旧约中的崇事──上帝所要求的圣所中的仪式是十分动人,多采多姿的。其设计是为了那些与牛羊为伍的务农人士。为了使我们的罪得赦,他们以宝贵的牲畜的死以及献身的祭司所作的服务来预表基督的死及祂在天上为我们的罪代求的工作。 那基本的仪式是早晚献上一只羔羊。依照利未记九章二十四节,当圣幕起初奉献之时,上帝亲自行神迹点燃祭坛的火。祭司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指示,不可让火熄灭。“燔祭的条例乃是这样,燔祭要放在坛的柴上,从晚上到天亮,坛上的火,要在其上常常烧着……不可熄灭”。(利未记6:8-13) 后来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那起先点燃的火一直从摩西的时代烧到尼布甲尼撒王于主前 586年毁掉了圣殿时才熄灭。依照圣经的年代,共有八百多年。 这继续不断的燔祭,对那些住在旷野的以色列人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任何时候,当任何人为他的罪孽而痛悔时,只要往圣幕一望,或在晚上吸一口空气,就能带给他保证,赎罪祭正为他献上。这不断献上的祭能提醒他,其它祭司为他而作的服务也正在进行。那灯日夜不停的点着,其稳定的亮光从圣幕包金的墙上反照过来。陈设饼放在金的桌子上。还有大祭司,至少在他值班之时,常在他的胸牌上戴着以色列族每个支派的名字,这样就象征在上帝面前,在他心的近处,戴着营中每一个人的名字。 后来,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各地安居下来,更往后,他们在罗马帝国各地寄居之时,每当他们犯罪想回耶路撒冷已属不可能的事,甚至每年一次回耶路撒冷,也不可能。就算偶有机会回到耶路撒冷探访,在返家的路上,那些敬拜的人无疑地会再度犯罪,也无法再回到祭坛去。但那些使他获得安慰的知识,让他知道圣殿的一切崇事正在为他进行。 看哪,上帝的羔羊──每天两次献上的是羔羊。在新约中,耶稣常被称为羔羊,(如约翰福音1:29;彼得前书1:19)。在启示录中耶稣有二十九次被称为羔羊。旧约圣经中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讲到有一“羔羊被领到宰杀之地”。新约圣经使徒行传八章三十二至三十五节将这经文应用在耶稣身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五章七节讲到特定的逾越节所献上的羔羊时说:“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 上帝未曾限定,只能用羔羊献祭。有的时候,祂叫人献公绵羊,公牛,牛犊,小公羊,甚至献斑鸠与鸽子。常常被指定的为“素祭”,如利未记2章1-11节所说的。但是为了使罪得赦,则总是献动物为祭。献祭的人将祭牲牵到圣幕,站在门口,或站在燔祭坛旁边,将手放在祭牲头上,并亲自拿刀杀死它。罪人亲自杀死祭牲,这“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利未记1:3,4,10,11) 罪人借着将手放在祭牲的头上,就象征将他自己的罪转移到那无辜的祭牲身上。那祭牲就象征地成了他的替身。犹太百科全书(Jewish Encyclopedia) 说:“按手在祭牲头上,乃是一个惯常的仪式,藉之使转移及代替生效。”“在每一个献祭中,都有代替的观念:祭牲代替罪人”。(注十) 当施洗约翰第一次看见耶稣时,他对聚集听他讲道的群众喊着说:“看哪,上帝的羔羊, 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29)。若干年后,彼得在他的彼得前书中写道:“祂……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得前书2:24) 要求罪人亲自杀死代罪的动物,教导了一个我们仍然需要被提醒的深奥的教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如果基督代替我而死,因为祂代替了我的罪,那么,祂的死我就该负责。那杀死基督的就是我。” 当他们将祂钉在十字架上时,为我的罪那钉子穿透了祂的手脚。(注十一) 当然,那祭牲死了。在每一天每一次仪式中每一个死去的动物都在教导我们每个人那严肃的真理:“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 6:23),罪造成死。罪如此无法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死,使上帝无法不管。要赦免我们的罪,上帝是付出了代价的。“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马书8:32)。“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翰福音3:16) 旧约圣经中的十字架──上帝要求利未制度下的祭司举行各种不同的仪式。原因是没有一个单独的日常仪式能完全适当地表达福音的丰盛。比如说,耶稣可以是我们的羔羊,也可以是我们的大祭司,因为祂在被钉十字架之后复活了。没有任何羔羊,公牛,或公山羊能说明复活。这样,就需要在祭牲之外,还需要一个人作祭司。祭牲也在不同时候作不同的用处。 这种变化之一是,祭牲有时是烧在营外,而不烧在圣所的祭坛上。希伯来书十三章十二、十三节提醒我们,“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耶稣受死的地方格挖利,是位于耶路撒冷城外。那既是一个经常执行十字架苦刑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受凌辱的地方──象征人有时因为跟随耶稣,作一个真门徒时所要受的凌辱。在中学里作基督徒的青年知道这种凌辱是什么。那些作丈夫,作妻子,或好朋友的,由于忽然决心要与主更亲近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希伯来书十三章十三节鼓励我们说:“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希伯来书13:12-13) 那血必须应用。在各种仪式中,各种为赎罪献上的祭牲的血,都是洒在两个坛中的一个坛上,或洒在其近处。利未记十七章十一节说,当祭司为他自己献祭时,他取一些祭牲的血,弹在圣所中的金坛上,及里面幔子的地上。他如此行,就在圣所中记下认罪及赦罪的记录。(见利未记四章二至六节) 显然,一切祭牲的血,不可能都洒在圣所中,因此,一般人带祭牲来的时候,上帝说祭司要将一些祭牲的血,洒在外院的大祭坛上。然后,祭司要煮这些祭牲的一些肉来吃。这样行,祭司像耶稣一样──当然只是象征式地──就在他自己身上带着会众的罪(利未记10:17)。当祭司再一次为自己献祭时,他就将代表人民及他自己之罪的血带进圣所。这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各人认罪及赦罪的记录,就都保存在圣所里。 最需要强调的是赦罪或赎罪。必须要流血及应用血才成。“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希伯来书9:22)。但是流血仍然不够,还必须由一位祭司将血洒在两个坛中的一个上,仪式才算完成。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在出埃及记三十章十节,只提到血的使用。 许多基督徒忽视了这个事实。论到十字架上的救赎作为,以及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他们感激万分。但是就止于此,他们一点也没有提及,在某些方面,为了使我们罪得到妥善的解决,耶稣必须将血带进天上的圣所。(希伯来书9:12) 许多基督徒以为,耶稣为了使我们因信称义,只要为我们死就够了。但是罗马书第四章二十五节说:“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马书五章十节说:“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罗马书5:10) 希伯来书九章十二节说:“并且不是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所以基督在天上圣所大祭司的工作,与祂死在十字架上一样,对我们的救赎,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诚然,如果要问,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或者祂在天上活着从事的工作那一样对我们的得救更为重要,几乎就等于在问:“使喷射飞机成功飞翔的是发动机,或是机翼?”发动机与机翼对喷射飞机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二者,在基本原理上是绝对需要的,也是绝对不可替代的。 基督继续不断的服务,祂在天上的 tamid,乃是完全必要的。 基督继续不断服务的优越性──虽然利未制度的象征,提供了丰富的保证与属灵的见解,然而本身却毫无价值。那就是说,显然“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希伯来书10:4) 因此希伯来书追溯基督的优越性。其中说,耶稣是更优越的,比旧约的任何祭司更优越(希伯来书7:11-16)。耶稣比上帝藉之启示这仪式的摩西更优越(希伯来书三章)。祂比帮助我们得着救恩的天使更优越(希伯来书一章)。耶稣赐下更美的应许,更美的约,更美好的盼望(希伯来书8:6;7:19)。祂在一个更美的帐幕里事奉(希伯来书9:11)。并且,祂献上的是无与伦比的祭物。“基督到这世上来的时候,就说:‘上帝啊,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希伯来书10:5) 因为基督的死,远比公牛及公山羊的死优越,就不必一再重复。希伯来书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八节强调说:“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正因为基督不会再因作为祭物或衰老而死亡,祂祭司的职位所有长远不断的特性就远超乎一切之上。我们再翻到前面几页的圣经:“那些成为祭司的,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这位既是永远长存的,祂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希伯来书 7:23-24) 这样,“凡靠着祂进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希伯来书7:25) 基督与新约──我们刚刚读到,耶稣提供我们一个更美的约。(希伯来书7:22) 这更美的约,或被称为新约(希伯来书8:10,12;耶利米书31:31-34),就是福音的精华。最早上帝在亚当犯罪之后曾应许将此约给亚当(见创世记3:15)。祂多次在旧约圣经中用不同的话重述。这约是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生效。它是基督继续不断祭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与但以理同时代作先知的耶利米与以西结,曾几次写过有关这新约的话。他们指出,此约提供三种无价的恩赐:(一)每一样罪全得赦免。(二)过新生活的能力。(三)列身在上帝选民之中。以西结曾以这样方式表达: 一.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 二.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 三.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以西结书36:25-28) 耶利米以下面的方式列出同样的内容: 一.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 二.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三.我也要赦免他们的罪孽, 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利米书31:33-34) 赐下新心,及将上帝的律法写在心上的应许提醒我们,耶稣曾将十条诫命总括起来,就是尽心爱上帝,及爱邻舍如同自己。(见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至四十节) 当上帝要我们如此去爱时,祂不会像一个训练士兵的士官长站在旁边发号施令。祂愿意赐给我们祂的爱。祂关心我们! 当我们感到上帝的爱在我们里面激励我们时,我们就更容易以诚实对待我们所雇的工人,以公平对待我们的竞争者,以孝心对待我们的父母,以忠实对待我们的配偶。当我们爱上帝是因为祂在我们里面激发出了祂那样的爱,我们就要向祂祈祷,研读并讲述关于祂的事。 我们要遵守祂的安息日──一个与亲密的朋友甜美相交的特别时刻。 那从里到外改变我们的工作,乃是基督继续不断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祂要帮助我们爱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及爱那些曾伤害我们的人。祂要帮助我们成为像祂活在地上时那样的基督徒。 但以理书中的 Tamid──但以理书八章中的 Tamid所预表的基督继续不断的祭司的工作,希伯来书提供了我们活泼信心的坚固根基。那么,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希伯来书4:14-16) 可悲的是,一些犹太人,可以说在耶稣时代多数的犹太人,认为他们利未制度的仪式,乃是真正的 Tamid──是上帝对罪人继续不断关怀的最终表达。他们未曾透过表号看到实体。他们未能分辨羔羊只不过是预表上帝羔羊的影儿。 任何人若认为但以理书第八章中上帝所讲的伟大预言中的 tamid,就是旧约中的崇拜仪式,那就更可悲了。毫无疑问的,旧约中的Tamid,上帝看为重要。那是祂设立的,安条克四世使它短期中断,罗马帝国使其中止,都是上帝所关心的。 但是正如但以理书预言中预表各帝国及国王的各种金属,兽,及角一样,但以理书八章十三,十四节中的 Tamid,也是一种表号。它象征耶稣基督在天上圣所中继续不断的服务,赦免我们的罪,及供给我们能力按照祂新约的应许度更新的生活。 在罗马人彻底的焚毁了希律的殿一千九百年之后的一个寒风剌骨的早晨,使我的朋友泰德获得安慰的,就是基督荣耀的新约中的话语,以及在天上连续不断的服务。 四.基督祭司职分被蒙蔽 在前面我们曾问自己,罗马的基督教是否曾以任何方式,践踏了耶稣基督在天上圣所中继续不断的服务(Tamid)。 为了获得这问题的答案,我们来看一看那划时代的天特会议中在教义上所作的决定。天特会议(1545-1563),是专为应付马丁路德所发动的宗教改革而召开的。这次会议达成了各种教会的改革,被认为是天主教会对抗宗教改革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在经过对教义的漫长辩论之后,却议决几乎保留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全部传统的基本教训。 天特会议在教理上的决定,都列在有名的巴的摩尔教理问答中(注十二)。因为巴的摩尔教理问答是基于天特会议,并极容易得到。此教义问答提供了了解罗马天主教传统教训的方便。研究这本教理问答能帮助回答我们的问题。 第一次拿起巴的摩尔教理问答的基督徒,会惊奇的发现其中一些叙述基督徒教理的敏感的段落,是他们本以为是与其天主教邻居所信相同的。他们也会发现一些远在宗教改革之前已经被一些基督徒所弃绝的教训。 比如在十五世纪的基督徒,受教相信,他们若盼望使罪得赦──如杀人,及在家不参加弥撒──他们就必须向一个被授权的神父认罪,通常在一个告解亭里,并在认罪之后遵行所指定的补赎事项。──Baltimore Catechism.sec 384,408。 他们受教说,在圣餐礼时,饼的本质经过改变,或“变体”为基督的身体与血(注十三)。并说信徒不需要喝葡萄汁及吃饼,因为基督的身体与血,在“饼的出现之中就已完全临在了”。他们受教说,弥撒,“与十字架上的祭是相同的”。只是在弥撒中,没有痛苦,还有,即使基督的血已经临在,这项祭是“不流血的祭”。──Baltimore Catechism, sec. 350, 359,360 中世纪的基督徒受教说,上帝叫未悔改的罪人在死时下地狱,在那里与魔鬼一同在火中受永远的煎熬。即使是悔改的罪人,上帝也叫他们在死时到一个称为炼狱的地方,忍受一段不知多长的长时期痛苦,作为进入天国的准备。活人可以请求为在炼狱中的灵魂举行弥撒,以减少他们的痛苦。──Baltimore Catechism, sec.173, 184,185. 他们也受教说,教皇是教会“最高的头”。受任作基督的代表,作彼得的承继人,具有充分的权力像国王一样治理教会。──Baltimore Catechism,sec.137, 148, 162 第二次大公会议后的改变──这一切的信仰,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天主教会所持守。第二次大公会议(1962-1965)之后,数以千计的天主教徒都曾在问,这些信仰是否正确无误。那备受争议的荷兰教理问答,曾作结论说,至少其中一些不是真理。其中所说的炼狱看来像是一种经验,过于是一个地方。一个灵魂必须停留在炼狱中的时间,在某种情形下,可缩减到只有几个月(注十四)。在同一本书中,地狱不再有真实的火焰焚烧,只是一个顽梗的叛徒在“上帝温柔慈爱的温暖之前”,带着内心的悔恨,认识到自己“完全败坏”时而有的“惊惶”。(注十五) 如今天主教徒因天主教会的鼓励而阅读圣经,他们正发现圣经没有任何地方说,弥撒能使炼狱中的人得益处。并且,圣经根本没有讲到炼狱,也没有讲到圣餐是一种祭。圣经称它为“餐”(哥林多前书11:20),并描写是给人吃的,而非献上的祭,而是在主的筵席上与人同吃(哥林多前书10:21),从未在祭坛之上。 天主教徒正发现,圣经没有一处说,我们必须向神父认罪。它只是说,我们必须认罪并弃绝罪。(约翰一书1:9;箴言28:13)圣经借着主祷文教导我们,直接寻求天父的赦免(马太福音 6:12)。圣经未要求我们重复诵念“圣父”或“圣母马利亚”,却警告我们重复祷告的危险。(马太福音6:7) 天主教徒也发现,圣经说:“基督是教会的头”(以弗所书5:23);祂并非许多头中的一个。圣经没有任何地方说,教皇是教会的头,甚至没有说是教会可见的头。 诺特丹大学教授,对人友善的耶稣会的马约翰(John L.Mckenzie)毫不掩饰的承认说,为了使有关教皇权柄的教训合理,天主教会“并未声称,……人可在新约圣经中找到一句同样有力的话”,“或”彼得认为他自己的职分在实质上是(与教皇的职分相同的),或从历史也能证明,教皇真是彼得的继承者。(注十六) 鉴于“新约圣经对饼与葡萄汁讲得已如此明白,又鉴于平信徒既用饼也用葡萄汁的事实,确是一样最古老的作法”,马约翰教授也说:“这是个显然的问题,为何罗马天主教徒未领受既有葡萄汁又有饼的圣餐”。他讽刺的承认,若在天主教崇拜中恢复使用葡萄汁,任何知道一点历史的天主教徒,就会因罗马天主教会采用那因之将胡斯约翰在康斯坦斯烧死的崇拜仪式而感到不安。但是他继续说,在目前,“在罗马天主教内,有一项严肃的运动,要恢复原先表号的完整性”。(注十七) 此处暗示,天主教会可能在一些不同的方面犯了错,就如烧死胡斯约翰及不让信徒在圣餐中喝葡萄汁。这些对罗马天主教徒都是特别感到烦恼的事,因为他们的教会教导说: 一个由上帝所设立,为救灵魂的礼仪会导致错误,使人远离上帝,乃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教会真正在信仰及道德上错了,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教会,会在教人成圣的工作上失败,不会领人得救,反会为人的定罪负责。──Baltimore Catechism,sec.163 天主教徒相信许多未列在圣经中的事,其简单的根据是,教会如此教导,而教会是不会错的。但是假若教会错了呢? 实际说来,除罗马天主教以外,普世基督徒,都让平信徒饮用葡萄汁。天主教会本身,直到十二世纪左右也曾让平信徒饮用葡萄汁,现正在考虑再如此行。耶稣既然说:“你们都喝这个”(马太福音26:27),教会这样多年不让千千万万的信徒在圣餐礼时喝葡萄汁岂不是有错吗?教会为了胡斯约翰让他的信徒在圣餐礼时喝葡萄汁就将他杀害岂不是错了吗? 假若天主教会在葡萄汁上可以犯错,在举行弥撒之时,饼并没有改变成为基督的身体,岂不是也有可能吗? 教会因为威克里夫的跟从者坚持说,饼并未作这样的改变,就真的将他们烧死,岂不是有错吗?天主教徒,即使今天,当他们向悬挂在教堂里金圣幕中的“留下的圣饼”(已奉献过的剩下的饼)祷告及唱赞美诗时,是否有错呢?他们是否不智地崇拜一片奉献的饼呢? 若是教会可能错误。当路德会的信徒在所坚持的一些事项之中,认为不需要向神父认他们的罪,及行补赎而杀害他们,是否可能犯了严重的错误呢? 当教会禁止人依照十诫的教训遵守一周中的第七日为安息日,并说,他们应该遵守一周中第一日的星期日,是否错了呢? 今天的天主教徒要面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岂是无因?他们当中许多人因此离开所有的宗教,并且不少成了基督徒有什么奇怪呢? 当天主教徒在这种寻求的环境之中成了基督徒时,他们常成为比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人更献身的基督徒。 可疑的传统与良好的动机──基督徒不必认为,有许多行邪术的主教们,常常将他们自己与魔鬼一起禁闭在小屋子里,制造出一些圣经中找不到的教理。中世纪基督教的遗传可以说是从一个十分强烈的护卫动机演变出来的。 我们已经看见,第二世纪许多基督徒放弃了圣经的安息日,是因为觉得犹太人守安息日守得不当,又因为星期日似乎更能记念基督的死与复活。 神父有权赦罪的传统,是在第三世纪,许多教友于主后二五零年,在那短暂而厉害的德修逼迫(Decian Persecution)中背道时发展出来的。一群十分严厉的主教(诺瓦替安派 Novatianist)坚持说,背道的人已经犯了该死的罪,将永不得赦免。但是其它的主教们,则对任何向他认罪的叛教人士都给予赦免,以便显明上帝赦免一切悔改的罪人。 补赎也在此时带入教会──为了帮助人不轻看该死的罪。补赎起先包括在聚会时间公开站在教堂之外多少年,以后再站在教堂内多少年,等等。当这些强烈的补赎证明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之时,人们心想,既然偷羔羊也要受刑,不如偷个大羊算了。较轻省的办法被采用了,比如付现金,或在十字军中服兵役。至此,产生了另外的动机。从出卖赦罪及赎罪券所得的收益,可以用以建造美丽的教堂荣耀上帝。 当圣餐礼中的葡萄汁被看为“上帝的血”时,第十二世纪的神父们就停止供给平信徒,其最好的理由是,无人愿意意外地将上帝的血洒在地上以至犯了亵渎的罪。 在十三世纪,为教皇施行异端裁判,那些将信奉异端的人交给政府烧死的官员们之所以如此行,乃是基于所谓的慈怜,让罪人今生在火中忍受短时间的痛苦,就可以免去他们死后在火焰中受更大的痛苦。 从卫道的动机,可以发展出诸般可疑的传统来。耶稣充分的体会到,为了好的理由也有作错的可能。祂说:“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上帝”。(约翰福音16:2) 耶稣一次对宗教领袖讲话时,不仅带有讥讽,更是令人震惊地说:“你们诚然是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马可福音 7:9)。 在同一个场合,祂更清楚地说那仅仅根据人的权柄而作的崇拜,乃是“枉然”,或毫无用处。(马可福音7:7) 最基本的宗教──不论教会正式的教训品质如何,神学家的著作,与一般教牧人员及人民所信所行的,通常总存在着差距。是否有证据显明,罗马天主教,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的确实际上曾使教友与耶稣基督在天上圣所中常作的服务(Tamid) 相隔绝呢?教会是否实际上已使主赦罪的真理,以及祂借着圣灵,因着我们的信心住在我们心中的热望晦暗不明了呢? 在许多中世纪的讲坛上,甚少讲述耶稣基督的福音是可悲的事实。甚至连有内容的讲道也少有。当年白克汉大主教 (Archbishop Peckham)在一二八一年要求他的神父们一年至少讲道四次时,被视为是一项改革的办法(注十八)。当神父们真的讲道时,他们的信息都倾向于荒诞神迹故事,及令人震惊的七种死罪的描述。其自然的结果是,人就倾向于在讲道的时候离开教堂,只赶回来参加弥撒,及奉献饼的仪式。他们如果在讲道时留在教堂,通常也是漠不关心,或者彼此交头接耳,有时甚至玩棋。(注十九) 人既然大大地被剥夺了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无怪乎在中世纪末期,到处旅行的“赦罪者”享有极大的成功──偶然也遭遇极大的侮辱。赦罪是特别从教皇领受权柄的修士或苦行僧,专为听人告解,并收费而赦罪。这些赦罪者实际上以赦罪来敲诈勒索(注二十)。又因为容许他们留下部分的金钱为他们的佣金,以至他们就有了赦免那没有真正悔改的人的趋向。因此醉汉与犯奸淫的人喜欢他们,但是较有思想的人则采取不同的观点。在马丁路德出生之前一百多年,乔叟(Geoffrey Chaucer),朗格兰(William Langland),及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都曾斥责这些赦罪者是与真宗教敌对的。朗格兰在其所着“Piers Plowman”中描写他们是“大闲荡者”,他们拥现于各地,装满口袋与肚腹,听人忏悔,赦免任何肯出价的人。(注二十一) 温和的巡回赦罪者与当地教区的神父之间,发展了一种古怪的竞争。不止一次,赦罪者为了要使用神父的讲坛,曾与神父大打出手。被打败的赦罪者,可能走到教堂后面,仍然“讲道”,推销他廉价的赎罪券,破坏那次崇拜聚会。 人就算未受到神父讲道的喂养,也未受赦罪者商业化恩典的欺骗,他们也会为弥撒所误导。 那位神父走进坛的深处。他转过身来,以一种人不懂的语言念念有词。当他摇着他的小铃铛,讲着那句神秘的话:“Hoc est corpismeum”(拉丁文意为:这是我的身体),人就相信,他已确使基督在坛上诞生,如同在古老伯利恒基督为童女马利亚所生一样。对那些特别敬虔的人来说,圣餐构成了一个与钉十架的那一位交通及得到温柔慰藉的时刻,但对大多数人说,参加弥撒乃是一种魔术式的得救,是一种虽然厌烦,但却是容易躲避许多年在炼狱火焰中受苦的办法。但是,对现在活着,在天上圣所中服务,使人得赦免,渴望借着圣灵得胜地住在人心中的耶稣基督却茫然无知。 但情况还不算太坏,想一想圣法兰西斯(St.Francis)与他对穷人的关爱。想一想柯利特(John Colet)在牛津与伦敦讲解保罗书信。想一想甚至在十六世纪之前无数的天主教国外布道士的坟墓。 到了中世纪末期,印刷小册子教导一般人民对垂死的人要讲什么话。它们称为 Ars moriendi (论死的艺术)。尽管当时人将死亡看成是丑恶苦刑,恶鬼的化身。平信徒仍当受教导在没有神职人员在场时,知道如何鼓励垂死的人相信耶稣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即使上帝自己讲述忿怒与审判,也应该鼓励垂死的人回答说:“啊,上帝啊,我要将耶稣基督的死放在我的罪与你之间。” 这一切都不错,但可悲的是事情远不如理想。预言故意指出那黑暗的一面,向我们显明上帝关心人,及关心人与我们的主在天上服务的关系。 复旦大学的耶稣会教授麦罗伯(Robert E. McNally)承认说:“(赦罪者的)赎罪票的实施,乃是一项滥用,教会当局应该可以及早纠正的”(注二十二)。他诚然强调说:“这古老的教会在各层面──在道德、神学、灵性、组织及崇拜上,都需要更新与改革。” 基督徒与现代的天主教徒都会欢喜听见,在中世纪的教会里有要求改革的声音。“教会改革的问题,即使在马丁路德之前一百年,就已经是一个烫手的问题,”麦罗伯继续说:“这个时期的历史中充满了一些良善的,具有辨识力的,能干的,甚至圣洁的人,曾为改革教会作过无效的努力”(注二十三)。那位敬虔且有才干的修士马丁路德,提供了部分的答案,麦罗伯加上说,但是今天在天主教会及基督教会两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罗马天主教与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 Tamid──在前面我们已经看见,异教罗马──罗马帝国──曾“自高自大”,反对“天象之君”,毁灭圣民,并以有限的方式,毁坏圣所,除去“常献的燔祭”(Tamid)。当它将耶稣钉十字架,逼迫基督徒,及毁坏希律的殿,终止旧约祭祀的仪式时,就行了这些事。 中世纪的教会擅取了许多基督为“天象之君”的特权,使祂在天上圣所大祭司的工作受到蒙蔽。其如此行是: 1.坚持教皇作教会可见的头之绝对的王权,并逼迫那些说只有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头的人。(以弗所书4:15;5:23) 这些错误反映了时代的心态。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新时代。感谢上帝,但以理书第八章中所应许,基督大祭司的工作,祂常献的祭(Tamid)在我们的时代,会再一次胜利的供给所有的人。 五.基督的工作得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讲到有关但以理书第八章的每一样事情,都是要准备我们进入讨论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这节经文被称为全书的焦点与巅峰。 为了响应有关大祭司服务遭受践踏须经历多久的问题,加百列回答说:“到二千三百日(原文作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上),圣所就必洁净。” 何等令人费解──又是多么吸引人的话啊! 我们必须绝对记住,这节经文是位于但以理书第八章表号的部分。“圣所”与“晚上和早上”正如兽与角一样,其表达的并不是字面的意思。 但以理看见兽与角,听见有关圣所及晚上,早上的预言之后他很自然盼望得着解释。加百列开始要给他一个解释,但是他所说有关兽与角及其对基督天上的工作,与上帝百姓的影响,使但以理无法承受,以至在加百列详细讲到十四节之前竟晕倒了。 加百列是被差遣,是“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他忠于他的委派,在第九章中,他再转回解释“晚上与早上。”我们将会作精确的研究。即便如此,他仍然在但以理书第八章中提出一些线索。他说,这整个异象将延伸到“末后的定期”(八章十九节,并说,它是“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二十六节)。这样他就引领但以理(及我们)注意到圣所在末时的恢复。 “晚上与早上”,乃是日子。更有进者,我们可以从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本身,分辨出这二千三百个晚上与早上,确实是二千三百日,(当然,它们是表号性的日子,如同兽代表帝国,Tamid 代表基督在天上的服务一样。因此,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中的二千三百日,乃是表号,代表二千三百年)(参见第九章)。 一些注经家曾解释说二千三百个晚上与早上是代表一千一百五十个实际的日子。他们的解释,是要使其尽可能配合圣殿曾三年零十天被安条克四世亵渎,并说,他们认为“晚上与早上”就是指安条克四世所打断的早晚常献的燔祭。 但是,有几个理由,2300比1150更为可取。其理由如下: 1.即使是1150日,也不能有意义的配合犹太人在安条克四世手下的经验。(参见本章后的问题解答) 2.“晚上与早上”的说法,(在希伯来文实际是“早晚”)不可能指每天所献的燔祭。在圣所的仪式中,特别的献祭确是每日献上两次,有如前述,但它们从未称为“晚与早”祭。而是说早晚献上的祭。比如:“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历代志下13:11)“早晚的燔祭”(历代志下31:3)。“向耶和华早晚献祭”。(以斯拉记 3:3)(亦参见民数记28:4;历代志下2:4)换句话说,犹太人根本不会想到每日的献祭是“早与晚”的事。 3.在另一方面,晚上,早上的次序,确在圣经出现──但却与每日的燔祭无关,而是与创造中的日子有关。“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创世记1:5)。第一章八节加上说:“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等等。犹太人认定日子是从日落开始,继续至下一次的日落。这样,安息日于日落时开始及结束(可比较利未记23:32,马可福音1:32)。现今在圣诞节前夕庆祝圣诞夜的习俗,就是这个习俗所遗留下来的。 4.编纂两本主要旧约圣经古希腊译本的犹太学者们。(注二十四)实际上真正了解,二千三百个晚上与早晨,乃是二千三百日。他们在两本均译作(当然是用希腊文):“晚上,早上的日子,是二千三百。” 一百多年前编纂广为人所爱用的“克卡尔与德礼兹圣经注释”的克卡尔(Carl F.Keil)以坚定的立场写道(注二十五): “当希伯来人盼望分开表达构成一周的日子的白日与黑夜之时,二者的数字都会表达出来。比如他们说,四十昼夜,在原文,昼与夜二者都带着数目表达出来(创世记7:4,12;出埃及记24:18;列王记上19:8)。还有三日三夜(约拿书1:17;马太福音12:40)但是当他们要表达四十天,或三天时,却不会用八十或六个白天与晚上。一个希伯来读者,无法了解二千三百晚上与早上的时期,是二千三百个半日,或一千一百五十日,因为在创造时,晚上与早晨,不是构成半日,而是构成全日……所以我们必须依照原意,了解它们是二千三百个全日。 至少从第十三世纪起,基督教的作家曾认为二千三百个晚上与早晨,就是二千三百日。得到同样结论的近代注经家包括:Edward Young(注二十六),John F. Walvoord(注二十七),Leon Wood(注二十八),与S. J. Schwantes(注二十九) 恢复,得胜,或洁净?──关于时间问题,等我们到研究但以理书第九章时,我们转到“圣所就必洁净(或恢复)”再作进一步讨论。──但我们却发现加百列未在这卷书中提供任何详细的解释。 他既然接受吩咐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所得的结论,是很明显的,在全本圣经中已有足够的资料,不需有更多的解释,就能明白。 当我们看那一句:“圣所就必洁净(或作恢复至正常的情况,)”我们发现,它有许多不同的翻译。现代英文译本作“那时圣殿将恢复。”这与英文修订标准版十分接近,但是新英文圣经却译作:“那时圣所将要胜利的出现。”诺克斯译本(Monsignor knox)与雅各王钦定本则都作:“圣所就必洁净”。 造成这些差异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加百列所讲的话不是英文,而是希伯来话。他说:于是,圣所就必洁净(nitsdaq)。“他用的这个字在圣经全部希伯来文部分中,只在这里出现一次。 圣经学者们知道,nitsdaq 与另一个希伯来字 tsadaq 相关,而tsadaq则是一个相当常用的字。tsadaq 在圣经中以各种形式出现了两百五十多次。一般的翻译是“公义”,也被译为“成为义的,”或“是公义的,”及“使其为义”(意为使一些东西正确,或显为正确)。 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按字面的翻译应该是:“那时就必使圣所成为公义。” 但是圣所是一个建筑,无论在希伯来文或英文都没有使建筑物成为公义的。因此,一些译经的人就在一些供替换的词句如“称义”,或“公正”上用尽心思。当这些似乎并不能有太大的帮助之时,他们就尝试用同义字,而得到“剖白”,甚至“得胜的出现”。 现代英文版圣经编者十分有把握的说,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是讲到犹太人的圣殿被安条克四世亵渎之后的恢复。他们就将 nitsdaq译为恢复以配合他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已经看出,本章其它的地方不可能与安条克四世配合。因此,勉强如此,毫无帮助。 加百列知道,但以理不需要特别的解释就能明白这一段经文。所以,我们现在要明白,古时的犹太人如何理解它呢?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古时由犹太学者翻译的两本希腊文译本中nitdaq都用一个惯常用的词译其意为“洁净”。是与雅各王钦定本及诺克斯(Monsignor Knox)版本的翻译相同。此外,有名的基督教学者耶柔米在主后四百年将这一段经文译成拉丁文时,在他与犹太人的拉比们对旧约词汇作过广泛的交换意见之后,他所选用的拉丁字也是 “洁净”之意。 洁净圣所──有了这些犹太权威人士的资料在我们面前,我们便开始登上坚固的根基,因为旧约圣所仪式中每年的高潮就是那象征圣所被洁净的严肃仪式。 圣所洁净的那一天在圣经中被称为“赎罪日”。希伯来文称之为Yom Kippur。 Yom Kippur不但在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在传统犹太年的七月初十日遵守。这一天大约是在西历的十月间。在圣经的时代,“赎罪日”是宗教年历中一个最重大的日子。只有这一天,大祭司才被允许进入至圣所,就是圣所的最里面的一间。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人每天献上个人的祭物时,他们将手按在祭牲的头上,象征将他们的罪转移,然后杀死祭牲作为象征式的代替者。以后,祭司借着将血──立刻或后来──抹在圣所的金坛上,以及里面的幔子前附近的地上,以记录下他们所承认及赦免的罪。(利未记4:20) 罪是如此的可恨恶,甚至认罪的记录也会污染圣所。因此,在赎罪日,为了洁净圣所,就要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大祭司受吩咐“他因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当这样在圣所行赎罪之礼。并因会幕在他们的污秽之中,也要照样而行”(利未记16:16)。因为这种特别的洁净,不是平常打扫屋子,而是从罪得洁净,──就是除净一切的不义──,这项洁净实际上就是义的恢复。加百列所用的字 Nitsdaq,“使之为义”的特别形式的动词,就显得十分恰当了。从这个意义来看,标准修订版英文圣经译成“恢复其正当的地位”是正确的。 根据利未记十六章,在赎罪日,大祭司为两头细心挑选出来的公山羊拈阄,藉以分别“耶和华的羊”与“阿撒泻勒的羊”。然后他宰杀耶和华的羊,将它的一些血经过圣所,带进至圣所。他在至圣所中将血洒在约柜上及约柜前的地上。(留意利未记十六章称至圣所为圣所,称整个的圣所为“会幕”,对我们是有助益的) 在原先的圣幕中,有一道明亮的超自然的光──以后被称为“荣光”(SHEKINAH)──在约柜上面照射出来,象征上帝的临格(见本章前述)。当大祭司拉开里面的幔子进到上帝面前时,那是一个严肃的时刻。 福音与赎罪日 ── 一年中再没有别的日子,福音如此完全地在圣殿的仪式中宣讲出来。赎罪日的开始,像所有其它的日子一样,献上那象征上帝羔羊的羔羊为祭。如同其它的日子一样,圣所中的陈设饼代表耶稣,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6:35)。那七盏灯的灯台代表耶稣,是世上的光(约翰福音8:12)。而祭司代表基督在天上的工作。但是除了这些经常的项目之外,在赎罪日,那代表基督宝血的血,在上帝面前直接抹在装有十条诫命的约柜上。这血做为一个动人的表号,代表耶稣乐意为我们的罪所付上的代价。这血特别抹在约柜金盖的“施恩宝座”上。上帝亲自预备了这地方,在祂自己临格之处,使罪获得赦免。 在赎罪日大祭司进到上帝面前赎罪的事实,指出了个人的罪性及其赎罪。当我们犯罪时,我们得罪了上帝。当我们寻求赦免时,我们是借着祂的儿子去寻求。借着信心我们与圣子一同进到父面前。当我们如此行时,我们就会发现,父一直在等候要接纳我们。祂已经预备了一个“施恩座”。 赎罪日提供了使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上帝并非一个暴君。祂恨恶罪,但祂爱罪人。祂渴望领我们悔改,以至祂可以赦免我们。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十九节说:“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哥林多后书5:19)“和好”一词,与赎罪意思相同。在赎罪日,上帝启示祂自己是一个勤于为人“赎罪”,使人与祂自己和好的神。 大祭司将血洒在至圣所之后,就从至圣所出来,到圣所将血抹在圣所中的金香坛上,并到外院将血抹在燔祭坛上。在这一年之中,这两个坛,都被血洒,代表人所认的罪。 这样,圣经就说:“亚伦为圣所(指至圣所),和会幕(指整个圣所)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利未记16:20) 大祭司为整个圣所完成了赎罪之后,就按手在活的公山羊头上,再将它带到旷野无人居住之地,让它逃走。(从此得名为“被逐放的羊”) 人民的本分──最重要的是得知以色列人必须深切地进入赎罪日的宗教意义之中。 为了提醒以色列人这伟大的日子就要来到,祭司们就在七月的第一日吹他们长而直的银号,召聚人民参加一次神圣的大会(注三十)(利未记23:23-25;民数记10:1-10)。这些号角似乎总是成对的使用。当这些柔和的声音响起,明亮如日光,超越了社区的一切嘈杂的声音时,孩子们无疑地会跑回家喊着说:“听啊,大家听啊,他们在吹号了!”以后是九天的准备。七月十日的赎罪日,像我们的圣诞节一样,可能是一周中的任何一天。但是无论是星期几,都像每周的安息日同样神圣(利未记23:26-32)。但是安息日是个喜乐的日子(以赛亚书58:13-14),而赎罪日却是让人民“刻苦”己心的时候。他们要从事深切心灵的自我检讨。在那一天禁食的习俗就此造成。(他们要刻苦己心的要求起先完全是一个属灵的要求。人要使赎罪日成为一个十分神圣的敬拜上帝的时刻,热切的祷告,认罪,改正错误。他们要刻苦己心,要探视他们的动机与记忆,看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真诚。)赎罪日的目的乃是要除罪。在仪式上除掉圣所的罪,实在是除掉百姓的罪。上帝借着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说,大祭司进入至圣所,不仅是为圣所赎罪,也是为“你们赎罪,使你们洁净,你们要在耶和华面前得以洁净,”(参见利未记16:30-33)利未记十六章二十九,三十节特别讲到,他们刻苦己心的原因就是要除罪。他们要刻苦己心,因为赎罪的工作正在为他们进行。 人已获得清楚的教导,他们若不刻苦己心,赎罪就对他们毫无益处。赎罪日并不提供任何法术,亦不鼓励迷信。人受教“当这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从民中剪除”(利未记23:29)。为了使这一点更显迫切,上帝加上说:“凡这日作什么工的,我必将他从民中除灭”。(利未记23:30) 这一天是为了赎罪(英文 at-one-ment意为合一)。上帝定了这个日子,祂设计了施恩座,使大祭司分别为圣,并预备了赎罪的血。凡拒绝和好的人,显然是选择分离,而上帝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赎罪日与审判日──不严肃对待这一日的人将被剪除的规定,暗示赎罪日也是审判日。任何不肯认真地进入这严格日子的规定的以色列人,会受到众长老的调查、审判、定罪及惩罚。 犹太人的拉比们,早就描述这一日为审判的日子。实际说来,犹太人的传统已将这项审判的观念扩大到也包括这一月的第一日。甚至从第一日至赎罪日中间所有的日子,最后在赎罪日判决(注三十一)。“普世审判大日的观念,”环球犹太百科全书 (The Universal Jewish Encyclopedia)说,支配着这十日悔罪的时期,并“特别表现在赎罪日Unethanneh Tokef的祈祷中”。(注三十二) 赎罪日既被视为审判日,我们立刻可以感到,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的洁净圣所,是与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的审判场景,及但以理书第二章中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来到,是密切地并行的。我们是在稳固的基础上找出这种并行的情形,是了解但以理书主要的关键。 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的审判与基督在天上赎罪日(及)审判日开始的时候作为大祭司进入天上至圣所,有着明显的对照: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代表至圣所中的约柜),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天父与祂的施恩座)……事奉祂的有千千,在祂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代表天使,由圣所中约柜上的基路伯所象征)。祂坐着要行审判(天上的赎罪日)……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我们天上的大祭司耶稣),驾着天云而来(像地上的大祭司在赎罪日那样进入“天上的至圣所”)。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在这天上审判结束之时,基督将要得国,乃是由那些已选择与上帝和好并彼此和好,且已从罪中完全洁净的圣徒所组成的)”(但以理书7:9-14) 这里所看见的就是洁净圣所,不仅是在旧约圣幕的狭小的视野上所见的,而是在无穷无尽宽广的大银幕上看见的。洁净圣所只不过是远超过其本身之事的“影像”而已(希伯来书8:5)。天上圣所的荣耀配作上帝宝座,它的宽广能容纳千千万万天使。并不是借着牛羊的血,而是借着耶稣的生、死、与祂的宝血所洁净的圣地。 天上可以被洁净吗?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天上圣所洁净的事?天上的东西有可能需要洁净吗? 希伯来书九章二十二,二十三节回答说,有。“照着天上样式作的对象,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希伯来书9:23)(注三十三) 我们在研究但以理书第九章时,(以及在研究本书下卷启示录第十四章时),我们将设法更多学习天上“洁净圣所”的精确意义。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已足够使我们知道,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中的象征性的语言,并非指安条克四世古怪的行动(见本章后问题解答)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的预言是象征性的。它将我们带到宇宙的法庭,带到但以理书第七章宇宙性的审判之中。 恢复,得胜,与洁净──加百列选择这个独特的字 "nitsdaq",已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合适的“洁净”及“污染”之后恢复公义(或纯洁)”的观念。但新英文圣经提供了另一种翻译“得胜的出现”。以一种不同的意义说,“得胜的出现”也是适当的。 历代以来基督的 tamid ,祂在天上祭司的工作,已被践踏在脚下,以某种意义说,甚至已从祂夺去。预言已经应验。关乎基督的真理,许多世纪以来被诬蔑。祂帮助人的自由被异教的理论,世俗主义,和错误地强调基督教的一些教理所限制。连那些善心的人,也如此误表了上帝那慈父的圣德,及基督奇妙的恩典,而使千千万万的人宁愿去依靠地上的神父们,以他们的善行积德,或靠幸运女神去碰运气,而不肯信靠耶稣获得赦罪,及让祂的灵改变他们的人生,至于那些恶人就更不必说了。 说得直接一点,“罗马天主教”用了一个伪造的祭(弥撒),伪造的祭司,伪造教会的头,及伪造的拯救方法,误表了基督的工作。 在审判中,上帝使这样的事终止,并将一切的事纳入正轨。这是一个祂与祂行事的方法得胜的日子。 上天的禧年──圣所是上帝公义的法庭。 审判日就是祂的赎罪日,那时祂洁净每一位诚心愿意与祂和好的人,并证明他们无罪;那时祂也要除去那些自愿与祂分离的人。 当上帝完成了这些事,胜利的呼喊,会从银河系到银河系,响彻整个繁星点点的天空。上帝对恶人的忍耐曾是对恶人所发的恩慈,但对上帝的圣徒,则是试炼。他们在祸患中常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阿,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启示录6:10)。最后当上帝毁灭恶人时,公义的宇宙将会大声赞美说:“主上帝,全能者阿,我们感谢你,因你执掌大权作王了。”(启示录11:17) 诚然,虽然古时的赎罪日是以严肃开始,但是以喜乐为终结。乡村的少女,穿上白衣在田间跳舞,沉浸在重新纯洁的欢乐之中。(注三十四) 除了重新纯洁之外,上帝还预备了另一个喜乐的源头。每第五十年,就是七个七年的循环结束时,在赎罪日的下午,“琐法”的号声宣布禧年的开始。(利未记二十五章) 报信的人要去“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利未记25:10)。希伯来的奴隶要被释放,自从上一次禧年之后买卖的土地,要归回原先地主的子孙。 这是一种消除社会不公平的计划。藉此教导人,土地的真正所有人不是人,而是上帝。 这对但以理书是何等的说明啊!天上的赎罪日或审判日结束之时,耶和华的号角要吹响,上帝会宣告祂的儿子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那块不是人手所凿出来的石头会打在那大像上。地要从地的毁坏者的手中夺回(启示录11:18),赐给至高者的圣民。温柔的人将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 “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在天上的赎罪日)。他的(小角的)权柄(他所妄称践踏基督的 Tamid,践踏祂的真理,及圣民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在天上的禧年开始之时)(但以理书7:26,27) 赎罪日与你──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给予个人的信息是,上帝想得着你!祂关怀你的程度,使祂不计一切代价,吸引你来就祂。“父自己爱你们,”(约翰福音16:27)祂要你深深的审查自己,看是否有任何罪使你与祂隔绝,及使你与其它祂所爱的人隔绝。 一位称审判日为赎罪日的上帝,必定是一位十分奇妙的上帝。所以我们想知道,天上的圣所何时得胜,何时会洁净,恢复至其正规的情况。在第九章,加百列会再回来,“使我们明白”许多事情,包括那二千三百日的奥秘。 有趣的参考研读资料 马思威着:圣经故事,卷六 Arthur S.Maxwell, The Bible Story, vol 6. 加百列荣耀的秘密”原文第六十六面“Gabriel's Glorious Secret”, beginning on p.66 家庭读经: Bible Readings for the Home: The Chapters entitled: 但以理第八章的预言表号 "The Prophetic Symbols of Daniel 8," “赎罪中的种类和预示”及“审判” The Atonement in Type and Antitype, and "The Judgment." 但以理书8:9-12表号性的预言 九节──四角之中,有一角(前已说明,此处的角应指天上的四风,也就是罗盘上的四个方向)长出一个小角(罗马),向南(非洲),向东(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向荣美之地(巴勒斯坦)渐渐成为强大。 但以理书8:23-25加百列解释的预言 二十三节 ──
这四国末时(由四角所代表的希腊四个国家的末时,约在主前65年),犯法的人罪恶满盈(当人的罪恶达到顶点),必有一王兴起(罗马),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指罗马帝国及罗马天主教二者都擅长于国际事务及宗教外交) 问题解答 安条克四世是谁? 我们经常提到安条克四世。但对那些有兴趣的人,我们还可以多讲一些。 起先我们要讲的:许多基督徒认为,安条克四世应验了但以理书第八章的预言,其原因是他们曾在一些论到预言的书中有限的几段文字里,及研经的简短批注中认识他。若是他们对他有较深的认识,他们就会认出,他不可能是但以理书第八章中的小角。 安条克四世是希腊国塞琉西王朝第八代皇帝(主前175-164)。即后来为众所周知的叙利亚。罗马历史家李飞( Livy )在其所着罗马史第四十四,四十五卷中提到他。希腊历史家朴利比阿斯( Poly-ius )在其所着“历史”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中提到他,还有不知名的犹太历史家在犹太旁经玛迦比一,二书中提到他。在这些书中绝少提到他是传说中的敌基督者。他出现时是个天生的失败者,一个真正悲惨的无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父亲安条克三世大帝,曾将塞琉西王国的领土恢复至其原来的疆界。但是在主前一九零年麦尼西亚之役,就是在他自己手中也失去了不少领土──整个小亚细亚──落到西方新兴起的罗马人手中。 罗马人使他们从安条克三世手中掠夺的土地得到了解放,而且并未直接控制这些地方。那时罗马还只是一个“小角”,从“四风之一”的方向缓慢地长大(但以理书 8:8,9)。但是罗马的使节们,从罗马往东航行,明显地在中东的国际政治上称霸。 罗马人为了确保安条克三世履行他在麦尼西亚惨败之后所订立的条约,就以他的一个小儿子为人质。这个小儿子就是后来的安条克四世。年轻的安条克四世,在罗马,以后在他访问希腊期间,得以饱享正为罗马人所采纳的希腊文化。他的父王驾崩之时,罗马人就让这位青年人承继王位,他回到安提阿,决心要借着下列途径为自己扬名。 (一)散布希腊文化──不惜任何代价散布希腊的思想与风俗。(二)效学他的父王扩展领土。 在前面我们已经看见,当罗马人在他的周围画一个圆圈时,他的军事梦想已被粉碎。他文化的梦则较为成功,但最终却导致了他的覆亡。他企图拨付各城足够的金钱,使他们可以建造希腊各种庙宇,及希腊式运动场以散布希腊文化。就因为他这样做,而导致国家破产。为了补救他的财政,他像早先掠夺犹太人圣殿中的财宝一样,抢掠一个东方古庙财物,他就在此战役中阵亡。 他军事与文化上的梦想都导致他与犹太人的关系恶劣。如玛迦比一书一章十一至十五节,二章四十三至五十二节所显示的,一群自由派,接受希腊文化的犹太人,在犹太人大祭司蒋生( Jason)的领导之下,主动要求安条克四世拨款在耶路撒冷兴建一座希腊式运动场。 在希腊式运动场,运动员(全部男性)在练习及彼此竞技时都一丝不挂。(运动场希腊文原文 gymnasium一字,其意为赤裸之地)这项风俗表面的理由是尊荣男子气概。甚至祭司们,在大祭司的唆使之下,竟忽略了他们在圣殿的职责,在运动场祼体工作,(玛迦比二书四章十七至二十七节),以至那些较为保守的犹太人大为惊惧。 安条克四世在心平气静的时候,是个玩世不恭的人,比如说,他喜欢穿得像个平民参加竞选。假如安条克四世没有被罗马使节赶出埃及,保守派犹太人的反对是否会导致与他正面冲突,还是一件不能确定的事。安条克四世为了侵略埃及,组织军队花费甚多,忽然间他整个的事业成了无可救药。他正动身回家之时,听见祭司蒋生(又是他) 正在攻击他的犹太同胞,他因在埃及所遭受的窘困与苦恼,就去攻击犹太人以发泄他个人的怒气。那时他抢掠圣殿,以补偿他在埃及战役中的花费。即使如此,若非那位接受希腊文化的犹太人孟理劳司(Menelaus)的指引,他也许不会抢劫圣殿。孟理劳司应许安条克四世大笔贿赂,请他准许撤换大祭司蒋生。 在这一连串受背道的犹太人极大影响的不幸事件之后,安条克四世将他在文化上的自愿统一政策,改换成宗教信仰必须一致的政策。 作为新秩序的一部分,主前一六八年,基斯流月十五日,希腊神宙司的像立在燔祭坛上。玛迦比一书指出这事又是由自由派犹太人协助去作的。十天之后,基斯流月二十五日,他们开始在坛上献“不洁净”的动物为祭,很可能也包括猪在内。(玛迦比二书六章五节) 此时保守派的犹太人都跟从了玛迦比,在他大无畏的领导之下,他们在与安条克四世的军队作战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安条克四世在犹太地的战役,就像他其余可怜的功业一样的一败涂地。 敬虔的犹太人,最后终于摆脱了这位疯狂国王的敌视,及自由派犹太人的阴谋诡计,在开始献上不洁之祭之后三年,及在立了宙司神像三年又十天之后,除去了旧的祭坛,奉献了一个新的祭坛。犹太人日历中的基斯流月二十五日,与贵格贵历圣诞节相近。这一天在今日被称为修殿节,以记念主前一六五年新祭坛的奉献。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十章二十二,二十三节中记载了,在基督生平中过这一年一度的节期的经历:“在耶路撒冷有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约翰福音 10:22) 无疑地,安条克四世,中断了圣殿中的祭祀。但是一切想将他中断祭祀的事与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中的二千三百日相配合,都同样的失败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将它配合成三年,或甚至三年零十天。 我们应该注意到,圣殿荒凉大半是由于犹太人的不忠心,及安条克四世的狂怒。即使安条克未作此要求,迟早这些自由派的犹太人自己也会去毁坏圣殿。他们已经为了在运动场实行裸体,而忽视了圣殿的仪式,他们也获得了王的支持,要使耶路撒冷希腊化。 早在主后一七三三年,最先发现地心吸引力而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曾为但以理书第九章及安条克四世写过下面的批注: “有些人认为这最后的角是安条克四世,但是并非明智的判断。兽的一个角从未代表某一个人。它总是代表一个新的国,而安条克四世的国乃是一个旧国。安条克四世统治只四角中之一角,而那小角在其适当的帝王之下是第五个角。此角起初为一小角,但成为十分强大,而安条克四世并非如此。它被描写得比以前的角都大,而安条克四世并非如此。相反的,他的国弱小,向罗马进贡,而且并未扩充其版图。 这角代表一个面貌凶恶的王,他施行毁坏,并进行顺利,那就是说,他在敌对圣民的作为上获得顺利;而安条克四世仅仅因为罗马人的一个信息被吓出了埃及,以后又受到犹太人的侵扰。这角靠另外一个权势而有能力,但安条克四世靠他自己行事。这角起来与天象之君,万君之君为敌,而这并非安条克四世的特色,而是敌基督者。这角澈底毁坏圣所,安条克四世并未如此行,他让圣所留在那里。 圣所与军旅被践踏二千三百日,而在但以理书的预言中,日是代表年。但是在安条克四世统治时期对亵渎圣殿所持续的 时间,并未达到这个日数。这些事情要持续到末时,直到对犹太人的忿怒结束时为止,而这项忿怒现在尚未结束。它们要持续到那被毁坏的圣所被洁净时为止,而圣所现在尚未洁净。”(注三十五) 一九六七年版的史卡飞德参考版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对但以理书八章一节批注中所说:“八章与十一章有关安条克四世的统治、特色,以及在他以前的人事,是特别精确的预言。”但牛顿爵士的意见,则与之尖锐地相反。 注一:Werner Soedel and Vernard Foley, "Ancient Catapults"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1979, pp.150-160.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