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上帝与人的敌对

【返回上级目录】

绪论

  在但以理书中最能帮助我们的经文,或许就是但以理书十一章六节。这节经文初听起来,可能像古代历史一样难于了解,但实际上,它包含着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大大彰显了上帝。

  “过些年后,他们必互相连合。南方王的女儿、必就了北方王来立约。但这女子帮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这女子和引导她来的,并生她的、以及当时扶助她的,都必交与死地。”

  这些经文是什么意思呢?

  稍后,我们将要看见,约在主前277年左右,埃及的国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Philadelphus),及叙利亚的王安条克二世( Antiochus Theos )企图借安条克二世娶托勒密王的女儿伯仁妮丝,而确保两国之间的和平。

  安条克二世已有一妻,名雷欧蒂斯。条件是他必须与她离婚。

  因此,离婚安排好了。新的婚礼也举行了。不久生了一个有一天可以继承王位的小男孩。不幸的是,安条克二世不久发现,他不怎样喜欢伯仁妮丝。他一直不停的将她与他的前妻相比较。当伯仁妮丝的父亲,埃及王去世之后,安条克二世就与她离婚,再娶回雷欧蒂斯。

  但是雷欧蒂斯已怀恨在心。她对她丈夫可能作的下一步行动感到恐惧。所以,她就使用皇室的权利,也就是那个时代所惯用的方式,将安条克二世,伯仁妮丝,伯仁妮丝的仆役,及她年幼的儿子,尽都杀害。

  这不是一个优美的故事。想一想这些女人所流的眼泪,想一想她们被人遗弃,没有保障,遭人敌视的感受。

  再想一想天使对但以理在事情未发生前三百年左右所讲的全盘局势。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希伯来书13:8)

  上帝知道每一个破碎的心,及每一破碎的家庭。祂知道人类仇恨所造成的剧痛。在但以理书十章至十二章中,耶稣出现在预言的开始与末了,教导我们,只要我们给祂机会,祂就必在每一个人的悲伤中,安慰,鼓励,及领导我们。

  不友善的人类──但是但以理书十一章所讲的不止于个人的不幸。它扫过历史,讲这个预言的天使,就有如一个宇宙的新闻播报者,在电视报导头条新闻,结束时说:“情形就是如此,”──或者,因为这是对将来的预言,就说:“将来的情形将会如此。”

  如同晚上的重要新闻一样,几乎在这一章中所报告的每一项,都怀着敌意。每一个演员都以不友善的姿态出现,正在或正预备与什么人争战。除了靠近尾声,有几个“智慧”的人出现。他们在严重的挑衅之下,仍然坚定地为上帝站立。

  上帝知道我们的一切,而祂知道的大多是不好的,“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3:23)。罪就是我们得罪了谁,或是邻居,或是上帝。在这一章中,不友善的人类被描写是彼此欺骗、互相残杀的,以后又将他们所生的骄傲与怒气转向上帝。

  在如此多的人类敌意之中,但以理书中的第五个异象,教导我们说,我们何时寻求上帝,上帝都会来医治我们。

  它也教导,对我们丑恶的竞技,上帝正担任裁判的角色。第二十七,二十九,及三十五节,讲到“到了定期”。使徒保罗也同样地觉察到上帝的时间表。他在使徒行传十七章二十六,二十七节说:

  “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所用的语言──但以理书第十一章所用的语言被认为是写实的语言,与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的象征性语言不同。其中没有包含不同意义的大像,没有兽,没有角。但是,它的话语却也不容易明白。它是秘密的,几乎像密码一样。每一句话中包括着许多浓缩的资料。用了许多比喻。许多代名词,初看起来似乎没有清楚的前述词。其希伯来原文有许多问题。

  我们最先的反应是盼望上帝用更清楚的方法来表达这个故事。然后我们想到,上帝这样讲故事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预言是为了我们,这是祂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因为祂知道这种方式是最好的。

  众多的解释──但以理书第十一章隐密的性质,导致许多不同的解释。

  但是,借着有意删去人的名字,及大事的年代,祂就是在鼓励我们研究历史,去将我们所找到的与祂所说的相比较。对许多基督徒来说,将历史与这项特别的预言相配合,已经成为一种宗教的游戏、甚至成了终身的喜好。比拼图游戏及纵横填字谜更吸引人,更有收获。

  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解释,总是认为这一章的中心(21-39节)乃是讲安条克四世。这一位我们在前面第七章,第八章中就已讲过。著名的第一世纪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就有这种解释。基督的门徒们也同样的可能持有这种解释。

  若门徒们持有这种看法,他们听见耶稣说,但以理所说那行毁坏可憎的话(马太福音24:15;但以理书8:13;11:31),其应验还在将来必定很惊奇。(见本书第九章)当他们听见耶稣加上说:“读这经的须要会意”会更感到惊异。“会意”原文为明白,乃是但以理书的关键词。

  当天使将第十一章的内容告诉但以理时,耶稣也在场。祂也认为安条克四世的解释不恰当,这就意义重大。

  无疑地,那将二十一至三十九节用在安条克四世身上的解释是十分古老的。但这是不是一种好的建议呢?在那异象结束时,天使对但以理说:“你要隐藏这话,封闭这书,直到末时。”那时另一个天使说,“智慧人能明白。”

  换句话说,古时的解释肯定不合适。只有比较近代的解释才有机会将真正的问题弄清楚。那异象是封住直到末时的。

  无疑地,上帝喜欢看见你为解释但以理书十一章而努力。你需要研读历史,恳切的祷告,并与其它专心研究,祷告的基督徒交换意见。“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彼得后书1:20)

  但是不要被任何单独的解释所误导,也要对启导版圣经中所看到的简短的批注持谨慎的态度。那些努力要解决语言上困难的学者们,有时会设法使希伯来原文及他们的译文配合他们所喜欢的解释,本不是他们所应该作的。多年前,名神学家莱特(Charles H. H. Wright)曾警告说:“现代这些企图改变但以理书的经文,使其与马迦比时代的记录更接近的尝试,乃是十分可疑的。如果教父时代,中世纪时代,及宗教改革之后时代的一些作者们曾扭曲但以理书的经文,使其表达一些注经家们要这些经文表达的意思,但与现代的批评家相比,这些作者们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注一)

  解释的辅助 ── 在企图找出天使在但以理书十一章告诉但以理(及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之前,先定出一些原则,在我们研究时影响我们,必对我们有所帮助。

  1.研究辅助工具──照以上所说,我们理应研究历史,及多种圣经译本。

  2.时期悠长──但以理书十一章以当时在位施行统治的古列王开始,而以米迦勒站起来使死人复活的“末时”为结束。这样我们应该知道但以理书十一章的解释会领导我们经历很长一段时期。

  3.标志──沿着这个时期,有一些显著的标示点领导我们的路程,如同浮标引导船只,无线电发射机引领飞机一样。这些标示点中最重要的有(a)二十二节中的“同盟(盟约)的君”,与(b)三十一节中的“行毁坏可憎的”。希伯来文中的“君”字,不是一般的“sar”,而是较为罕见的“nagid”,与但以理书九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中的那位“坚定盟约”的君是同一个字。“盟约的君”乃是耶稣基督(见本书第九章)。因此,等我们解释但以理书十一章来到二十二节时,我们必须至少要到基督的时代。至于那“行毁坏可憎的”(31节),耶稣曾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五节说,是在祂的时代之后。等我们来到三十一节时,我们必须完全进入基督教的时代。

  4.相似之处──我们已经知道,但以理书二,七,八,九章中伟大预言的全貌,不仅彼此相似,并且互相增补。我们也将盼望但以理书十一章不但与其它的异象相似,也同时会带给我们新的材料。(参见本章后面列表)

  5.基督教史──我们已经见到但以理书七章与九章多半讲的是基督教的历史。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小角代表践踏上帝律法,并在那特别指明的538-1798的1260年中逼迫圣徒的罗马天主教。但以理书第八章的小角代表罗马帝国及罗马天主教,它误表基督在天上的服务,这些误表被描写在二千三百日结束时的1844年结束。这样,我们就期待但以理书第十一章也会讲到一些基督教会的事。

  6.“你本国之民”──当我们听见天使告诉但以理有关他“本国之民”的信息时(但以理书10:14),我们的这项盼望就有了支持。我们在研究但以理书9:19,24节时,已经知道“你本国之民”意指七十个七结束之前(主后34年)的以色列民族,之后则是基督徒所代表的新以色列人──所有相信耶稣的信徒,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包括在内。

  细节的鼓励──但以理书第十一章中包含着许多细节。你若不喜欢细节,你可能宁愿以后再回来读这一章?但是不必气馁,上帝喜欢细节。

  科学家告诉我们,在雷雨中所落下的每一滴雨水,包含着至少有一百兆原子。而每一个原子又包括质子,中子,与电子。每一个质子与中子,又多半是包括多至三个无穷小,迅速旋转,称为夸克(quarks)的本粒子。

  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已超过六十亿。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社会,经济,及家庭问题。何等的美好啊!造雨点的上帝知道所有各人关心的事,并他们所怀的敌意,并且祂在几百年前就早已知道,“祂离我们各人不远”。(使徒行传17:27)

  人已在月球上行走的事实,比起上帝曾在地上行走,以十分实际的经验说,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当你读但以理书第十一章时,思考这些事情,以便获得鼓励。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的信息

上帝知道我们每一个人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的异象与但以理书其它的异象主要的区别是,其它的异象讲帝国的更替,而这个异象讲的则是个人。在其它的异象中,“王”意指“帝国”。但在但以理书第十一章中,“王”的意思,常常就是指“王”。

  你已读了这一章,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解释。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一章,看历史中有些什么特别事件,能与预言中的一些话相合。

  一至十三节的一般解释──对十一章的头十三节经文,在圣经学者之间,少有任何歧见。让我们慢慢的看这第一部分的经文,看看它们是何等精确地应验的。

1. 当玛代王大利乌元年,
  我(加百列)曾起来,
  扶助米迦勒(米迦勒依原文应译为他),使他坚强。

  我们所认为是天使的加百列,在此说,他在赐下这异象一两年之前,曾亲自帮助玛代的古列王(非古列王一世),治理巴比伦。这项资料帮助解释了为何大利乌王在那次狮子坑的事情上,如此善待但以理。

2. 现在我将真事指示你,
  波斯还有三王兴起,
  第四王必富足远胜诸王。
  他因富足成为强盛,
  就必激动大众攻击希腊国。

  在赐下异象之时在位的古列王去世之后,以下的三个波斯王是冈比西斯(Cambyses 530-522),一位称为假史美底斯或巴底亚(False,Smerdis or Bardiya 522)的篡位者及大利乌一世(Darius I 522-486)。古列王与大利乌一世都曾发布重建圣殿的命令。

  第四个王是薛西斯(Xerxses 486-465),在圣经中他叫亚哈随鲁,就是以斯帖王后的夫君。他用了整四年的时间聚积物资与人力,准备远征希腊,正如天使所预言的。他真正“激动大众”,他的军兵充满了由四十个国家征来的临时队伍──有带运动头巾的波斯人,戴铜盔的亚述人,带木帽的科尔基人Colchians),戴狐皮小帽的色雷斯人(Thracians),披着豹皮的埃提阿伯人(Ethiopians),等等。(注二)

  他们一起行军,总计约有三十万人(注三),大多数步行,从他们的家一直来到希腊的萨拉米斯(480),与普拉蒂亚(479),结果全军覆没。

3. 必有一个勇敢的王(亚历山大)兴起,
  执掌大权,
  随意而行。

  战胜波斯伟大的王对小的希腊城邦公民,乃是一剂强烈的兴奋剂。征服波斯帝国的梦开始在他们心中闪动。最后,马其顿的腓力王的儿子亚历山大,联络了大多数的希腊人,然后越过赫勒斯潘特(Hellespont),进入亚细亚。如同我们在本书第八章所见到的,完全征服了波斯帝国。

4. 他兴起的时候,他的国必破裂,
  向天的四方(方:原文是风)分开,
  却不归他的后裔,
  治国的权势也都不及他;
  因为他的国必被拔出,
  归与他后裔之外的人。

  亚历山大刚开始在旧巴比伦城所在地,着手建造他新帝国的都城时,受到热病袭击,死于主前323年六月,年方三十二岁。遗下一个遗腹子及一个同父异母、脑子受伤的兄弟腓力。他的大将们,彼此争战,除灭了他的兄弟与儿子,于三零一年将帝国分裂为四份。最西方的属卡山得(Cassander),北方属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东方属塞琉古(Seleucus),南方属托勒密(Ptolemy)。

5. 南方的王(托勒密)必强盛,
  他将帅中必有一个比他更强盛,
  执掌权柄,他的权柄甚大。

  但以理书十一章中常出现“北方王”与“南方王”。它们起初是代表那控制位于耶路撒冷北方及南方的叙利亚与埃及的人。这些王实际所控制的地区常常改变。有的时候,北国(塞琉西Seleucid王国)的疆域扩展到从爱琴海至印度。有的时候则只包括几个少数的城邦。埃及(托勒密)王并吞了利比亚以及小亚细亚海岸的一些地区。但以理书十一章所叙述的早期大部分时间,埃及也控制了黎巴嫩。赛普勒斯(Cyprus)及犹大。请参阅后面的地图。

  在托勒密统治下埃及的首都不是开罗,而是亚历山大,是一个由亚历山大所建立的兴盛的社会。赛琉西王国的主要都城是叙利亚靠近地中海的安提阿。

  埃及所有的王都叫托勒密,所有在但以理书第十一章所讲的叙利亚王,都叫安条克,或叫塞琉古。因为这么多人都有同样的名字,各人都由国王自己或他的人民为他选第二个名字以为区别。今天我们也给他们加上数目,其结果就是一大串发音困难的名字。

  第五节中,天使说:“南方的王必强盛”。托勒密一世(PtolemyI Soter 323-280) 的确从一开始就甚强盛。埃及十分富足,而且容易保护。那个比他更强盛的将帅,是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就是那原先夺得亚历山大帝国东部的将帅。塞琉古后来又被另一个亚历山大的将军逐出东部,逃到埃及避难。托勒密特别优遇他,帮助他装备了一支新的军队。

  塞琉古将他的竞争者成功地逐出了东方,就继续将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逐出叙利亚及小亚细亚,这样就使他成了“北方王”──及从前大部分亚历山大帝国的主人。从爱琴海直到印度。他也曾想控制犹大,将其从埃及手中夺过来,但是托勒密提醒塞琉古说,若不是起先有他的帮助,他就永不会再度振兴。

6. 过些年后,他们(安条克二世与托勒密二世)必互相连合,
  南方王的女儿,
  必就了北方王来立约;
  但这女子帮助之力存立不住,
  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
  这女子和引导她来的,
  并她生的,
  以及当时扶助她的,
  都必交与死地。

南方王与北方王

托勒密王朝 塞琉西王朝
托勒密一世 323-282 塞琉古一世 312-281
托勒密二世 285-246 安条克一世 281-261
安条克二世 261-246
托勒密三世 246-221 塞琉古二世 246-225
塞琉古三世 225-223
托勒密四世 221-203 安条克三世 223-187
托勒密五世 203-181 塞琉古四世 187-175
托勒密六世 181 安条克四世 175-164
托勒密七世 181-145 安条克五世 164-150
其它帝王至主前51年
克娄巴特拉六世 51-30
其它帝王至主前65年

注:托勒密一世于主前323年-305年的称谓是"satrap", 但在305年后,他作王的新称谓,回朔至323年。托勒密王朝的年代根据Edwyn Bevan,The House of Ptolemy. 塞琉西王朝的年代依据Parker and Dubberstein,Babylonian Chronology, 2d ed.

  我们曾在本章前面的导言中,看过这节经文。我们必须提醒我们自己,这所有的细节乃是上帝在事情将要发生的三百年前就显明的启示。这节经文前面的“他们”,指的是安条克二世(Antiochus II Theos 261-246),与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 285-246)。你还记得,安条克二世曾为了娶托勒密二世的女儿伯仁妮斯而与雷欧蒂斯离婚。当托勒密二世去世时,安条克又娶回雷欧蒂斯。而雷欧蒂斯却将安条克二世,伯仁妮丝,与她的婴儿及随从尽都杀害。

  一个君王为了与一个外国的君王建立新关系,而破坏与自己妻子的关系实在不可理喻。

7. 但这女子的本家(原文是根)(托勒密三世)
  必另生一子(子:原文是枝)继续王位,
  他必率领军队进入北方王的保障,
  攻击他们,
  而且得胜;

  安条克二世因他的离婚与再婚所丧失的,远比他盼望要得到的多。因为埃及的下一个王、伯仁妮丝的哥哥、托勒密三世(246-221),决心为伯仁妮丝的死报仇而侵略叙利亚。他带着他的军队一直到巴比伦并继续推进,直到他自动撤退(注四)。他的海军占领了叙利亚首都安提阿的海港塞琉西亚,以至有一段时期,埃及霸占了地中海东部的海运。

8. 并将他们的神像和铸成的偶像,
  与金银的宝器,
  掠到埃及去。
  数年之内,
  他不去攻击北方的王。

  托勒密三世在其胜利的叙利亚之役中,掳掠了两千五百尊金银偶像。其中许多是各世纪中一连串征服者窃夺去的埃及偶像。犹太人看见他带着这些无生命的偶像经过巴勒斯坦往南回埃及时,必曾报以轻蔑的微笑。但是埃及人却欢喜看见他们的希腊国王为他们所成就的。他们向他欢呼,视他为恩人。希腊文中的“恩人”是 "euergetes"。因此,托勒密三世的原名为:Ptolemy III Euergetes

  托勒密三世为他得利的掠夺之役感到十分满足,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再攻打叙利亚。

9. 北方的王(原文是他)(北方的新王,塞琉古二世)
  必入南方王的国,
  却要仍回本地。

  托勒密王朝与塞琉西王朝又继续他们的争战,像有世仇的人一样。在一个多世纪之中,犹太人怀着恐惧的心,看见他们的军队经过巴勒斯坦开往北方又开往南方,知道他们的得胜或失败,会改变他们的主宰,自由及税捐。

  主前二四二年,塞琉古二世,想要为埃及人深入占去他祖宗的土地而复仇,但是结果他的军队被消灭,海军被化为乌有。他身受重伤空手回到安提阿。

10.北方王(原文是他)的二子(塞琉古二世的二子,一为塞琉古三世,登基不久 ── 主前225年-223年,即被暗杀,另一为安条克三世)
  必动干戈,招聚许多军兵。
  这军兵前去,如洪水泛滥,
  又必再去争战,直到南方王的保障。

11.南方王(托勒密四世)必发烈怒,
  出来与北方王(安条克三世)争战,
  摆列大军;
  北方王的军兵必交付他(托勒密)手。

12.他的众军高傲,
  他(托勒密)的心也必自高;
  他虽使数万人仆倒,却不得常胜。

  这三节经文主要的是讲到主前217年6月22日拉菲亚之役。似乎上帝特别选择要注意这场战争,作为祂关心每一场战争的证据。

  但是为何上帝要关心战争呢?

  主前217年,在拉菲亚,战争的各方都约有七万步兵,五千骑兵参战。第二天人数的清点显明安条克三世有一万士兵被杀,四百被俘。托勒密的一方虽然损失较轻,但仍然惨重。人间仇恨如此弥漫,有这样多的人受苦与死亡,上帝岂不应该关心吗?

  有趣之点是,在拉菲亚双方的军队,如同许多大战中的军队一样,利用受过训练的大象,使骑兵惑乱,以后,一位罗马战地记者马塞门(Ammianus Marcelmen)报导说:“那全身皱纹的大象载着武装的士兵,乃是一种可怕的景象,比各种恐怖的事更加可怕。”(注五)埃及人则用了从索马尼亚,及叙利亚运来的七十三头大象,更有远从印度来的102头。埃及人虽然在许多方面占劣势,但赢了这场战争,是因为安条克的军队缺少训练。

  但是,托勒密最终并未得着任何好处。他沉迷于声色之乐,恶名昭彰。他未能将他的将军们的成功继续推进。而安条克则热衷于再战。

13.北方王(安条克三世)必回来摆列大军,
  比先前的更多。
  满了所定的年数,
  他必率领大军,
  带极多的军装来。

  就如网球的回弹一样,安条克三世在拉菲亚败北之后反弹甚高。他带领他的军队东征到印度,西至爱琴海,使“北方王”再一次成为从前亚历山大帝国大部份地区的名义上的统治者。他盼望成为从前全帝国的统治者,就准备第二次攻打埃及。

  时机似乎有利,因为南方的新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Epiphanes)只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除此之外,在尼罗河沿岸也有不平静的情况。埃及人正蔑视及反叛他们的希腊主人。有趣的是那块著名的现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其上记录的,就是这稚龄君王托勒密五世的摄政们为了防止更大的问题而向不安的埃及人所作的让步。

  但以理书11章14,15节的解释──当我还是一个男孩子时,我的一位老师曾说:“预言就是预先写下的历史”。我盼望你能欣赏到但以理书十一章前十三节是如何详细地应验了。

  经文的解释颇为一致。但是第十四至三十九节,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让我们先来看14与15节。

14. 那时,
  必有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
  并且你本国的强暴人,
  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
  他们却要败亡。

  那“起来攻击南方王”的“许多人”中,有我们刚刚所说的埃及,这些埃及人起来反叛他们的希腊统治者。此外,那顽敌安条克三世,与当时在西方继承卡山得的马其顿人腓力结盟。这一切都是为了与南方王敌对。

  但是那“你本国的强暴人”“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的“却败亡”的,是谁呢?一些注经家推测说,在犹太人狂热之徒中必聚集了一批军人,他们因一些狂妄的异象就说,当叙利亚与埃及争战之时,争取自由的时间已经成熟,这样的团体可能曾经存在,但到如今却未曾发现任何记录。

  英文雅各王钦定本对十四节的译文是:“窃夺你民的人将高抬自己,使异象应验,但是他们将会失败。”

  其希伯来原文字面的意思是“打破你民之人”。英文标准修订版则将它译为指犹太人中强暴的人。显然希伯来原文也可解释是指外面进来、要劫掠,或“破坏”犹太人的人。

  因此,这劫掠或破坏上帝子民的人是谁? 在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第四兽“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但以理书第八章中十三节的小角将圣所践踏。这第四兽与小角乃是罗马。因此,在但以理11章14节中天使所说话的真正意思是,罗马在此时进入故事之中,使但以理书第七章,与第八章的预言应验。──罗马会在不久将上帝的子民践踏在脚下,但至终会败亡。这第十四节将罗马的历史放在一句简单的预言中。

  罗马进入东地中海的历史,也的确是在安条克三世的时代。当他们知道安条克三世已经与马其顿的腓力结盟,以对抗埃及托勒密五世时,他们就害怕在中东会兴起一个新的超强国,就警告腓力与安条克三世不要进入埃及去。他们的警告导致了地中海的一种“门罗主义”,或“古巴政策”。

  安条克三世,托勒密四世,与腓力都是在主前221至223年之间登上皇位的。那时他们都是青年人(十七至二十三岁)。历史家伯凡(E. R.Bevan)说:“他们开始统治的世界,乃是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构成的希腊马其顿世界。但他们统治结束的世界,则是一个罩上了罗马阴影的新世界。”(注六)但以理书第十一章的预言记载了这项人间大事中重大的转变。

15.北方王(安条克三世)必来筑垒攻取坚固城;
  南方的军兵必站立不住,
  就是选择的精兵(原文是民)也无力站住。

  安条克三世不顾那不要进入埃及的警告,竟发动对埃及的侵略。在加利利海北边,靠近以后称为该撒利亚的腓立比的地方,也就是彼得承认耶稣是上帝儿子的地方(马太福音太16:13-20),安条克三世击败了一支由埃及经验丰富,擅长战争的史可巴斯所率领的,训练精良的军队。那被打败的军队退到推罗,但安条克三世继续追赶他们,包围住他们。战争过去之后,北方王就牢固地掌握了犹太人的家乡犹大地,托勒密王朝对犹大地,就再也没有占有过。

  详细考察了但以理书十一章前十五节,为的是说明解释圣经的方法。底下的经文我们就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了。

  十六至三十九节一般的解释──将十六至三十九节经文用在安条克四世身上的解释,到处可找到,不必再在这里重复。不幸的是,它未能合乎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两个标志。它认为“同盟的君”,只是一个无名的小祭司温里亚斯(Onias III),不是救主耶稣基督虽然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五节中,耶稣指出“行毁坏可憎的”出现的日子将在祂以后,但它仍然认为那“行毁坏可憎的”是在耶稣时代一百六十年前已经出现。这项解释也认为二十节中那位“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灭亡的人,是塞琉古四世。 但是根据现有的最好的证据,塞琉古四世是被杀害的。(注七)

  虽然有它的缺点,这项安条克四世的解释因与小王的生平显得有着明确的关系,故而在基督的时代,许多人相信这个解释。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甚至门徒们也可能相信。若是如此,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在那凉爽春天的晚上听见耶稣在橄榄山上面对着耶路撒冷的圣殿请他们“会意”,那“行毁坏可憎的”还在将来时,他们就必定感到惊讶了(见前述)。

  十四至三十九节更宽广的解释──我们今天有了门徒们那时在橄榄山上所没有的知识,让我们从新读十四至三十九节,寻求耶稣所建议的新解释。现在我们注意到,三十一至三十九节处于顶峰的经文所指的人与事,远比安条克四世及他三年在小小的犹太地所施行的逼迫要大得多。这些经文听起来好象是,上帝所对付的是一个普世的现象。

  受到基督话语的激励,让我们来寻找与预言中所说的情况更相合的人物,地点和时间。

  我们要记得,那“劫略上帝子民”的(十五节雅各王钦定版英译)乃是罗马人,我们现在知道第十六节中所指的是罗马大将庞培(Pompey)征服巴勒斯坦的“荣美之地”。十六至十九节乃是描写有名的罗马凯撒大帝与埃及的王后克娄巴特拉“女人的女儿”之间的爱情,并他以后在海岸边界“海岛”中的攻击行动。

  结果,凯撒于主前四十四年在艾德行军时被朗吉努斯(G.Cassius Longinus)“大帅”所领导的六十个罗马人刺杀,“除掉他令人难受的羞辱。”(18节)真的,凯撒是世上一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傲慢的人,他赋有勤于工作的非常能力,他有时候就滥用他的才干于军事大屠杀上,以达到他个人的野心。有一次,他非法地,无理的,但有计划的,发动了一次国外的战争,只是要炫耀他个人的威风。他在那次战争中,稍为有些夸大,但也不是完全夸大地说,他的军兵在一天之中杀死了四十三万日耳曼人(注八)。他那横蛮的,以个人的独裁取代罗马共和国型政府的意图、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这在十八,十九节中有两次预言强调,正如一些事件在十一,十二节中重复强调一样。

  继承凯撒的是该撒亚古士督(Caesar Augustus),被称之罗马帝国的建立者。也就是耶稣降世之时,为了征税的目的而颁布命令“叫天下人民报名上册”的。(路加福音2:1)

  在这一章希伯来原文中,没有分段,也没有标点。但我们可以认为在二十与二十一节之间,应有主要的分段。

  亚古士督不仅建立了罗马帝国,也创立了罗马帝国的皇位。为此,亚古士督迅速成了皇帝的同义词。每一位皇帝都称为亚古士督。我们曾在第八章中提到,在主后五、六世纪,罗马政府元首的职位由罗马天主教会的领袖所继承。那就是说,亚古士督由“圣洁的父”所继承。这样,那兴起代替亚古士督的“卑鄙的人”,就是中世纪的天主教皇──像衡量但以理书第十一章其它的领袖一样,只从他的敌意角度去衡量他。

  请记住,在但以理书十一章中,每个人都怀有敌意。只有那在三十二至三十四节中所说在逼迫时仍然为上帝坚定站立的人除外。“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3:23)

  这样,中世纪的教皇制度,就从早期微弱的地位,成为强大(23节),并为了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回报朋友,就掠夺有钱人。(24节)

  在这项解释之中,25至30节是预言十字军的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现象,一个最明显的罗马天主教与人敌对的例子。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以他的演讲的说服力发动了这十字军的时代。在这约一百五十年(1095-1250)的十字军时期中,我们可以看见西欧为了要将圣地从回教徒手中夺回,能使基督徒安全朝圣,就出征了七次以上。

  在第一次十字军出征时控制耶路撒冷,并在以后多次得回控制权的回教徒,乃是由埃及的回教领袖(caliph 后称为苏丹)所领导(注九)。因此,十字军的第一次东征是对“南方王”猛烈的攻击。(24,25节)以某种意义说,那是一次极大的成功。耶路撒冷于1099年7月15日被攻克。那些攻入的基督徒,在宗教热诚中他们将神圣的剑刺入城内的每一个回教徒,甚至每一个犹太人。“人在淹没至足踝的血泊中行走”(注十)。那场屠杀之“可怕的情形,与历史中所有的记录比起来,毫无逊色”。(注十一)

  像这样的胜利,当代的报导说,基督徒在崇拜中跪下,流着喜乐的眼泪,感谢上帝。(注十二)

  第六次十字军出征乃是独特的一次。那能说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言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未曾流一滴血,借着谈判,就获得了耶路撒冷、伯利恒及拿撒勒。

  但是这么多次十字军出征并非都获得胜利。其中一些,特别是孩童十字军,状况则十分悲惨。第七次十字军出征也是“不如前一次”(29节)。在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往中东的十字军,那位敬虔的皇帝路易第九,实际上在埃及开罗就被俘。十年之后,埃及的苏丹及其大将拔邦斯(Baibans)将基督徒赶出巴勒斯坦(直到1917年)。

  在此十字军期间,回教徒雇用了希腊的海军帮助他们抵挡十字军。这就是“基提战船”(30节,从基提来的代表从西方来的)。虽然罗马的基督徒在最后的十字军战役中失败,但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却因此大大加强。在威尼斯及热那亚的意大利商人,因此特别发了财(28节)。欧洲人学会了欣赏糖,棉花,玻璃镜子,花缎,及许多其它东方的产品。

那“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的“二王”(27节),简述了十字军明显的虚假与不忠实的特征。历史家叫我们注意到结盟双方的彼此不信任,尤其是在基督徒的这一方。讲得更详细一点,这些“王”,可能代表基督徒的领袖们,如雷金纳德(Reginald of Chatillon)吕济尼昂(Guy de Lusignon),他们急切地要毁掉与慷慨的回教苏丹萨拉丁(Saladin)所订立的和平条约(注十三)。他们也可能代表其它不同的基督徒与回教领袖们,他们依照机会立约或毁约。也有一些十字军的领袖们向回教居住城市的居民保证,他们只要投降就能得到安全,但后来却不守信用,毫无怜悯之心的屠杀他们(注十四)。为了盼望寻得回教徒可能吞下的金子,有时基督徒们就剖开他们的胃。

  可悲的是,教皇要为十字军及其可怕的暴行负起主要的责任。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如果他还有些情有可原,乃是因他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残暴的结果。但教皇犹金三世,格列高利八世,克雷满芒三世,英诺森三世及格列高利九世,这些教皇虽然十分清楚什么事情可能发生而仍热心鼓励以后的十字军,对这些人我们能说什么呢?诚然,中世纪十字军的精神鼓励了教皇在欧洲发动反对基督徒异端的十字军。这些“异端分子”,许多是真诚相信上帝“圣约”的(28,30节),如果罗马基督徒曾使我们慈悲的大祭司在天上圣所常作的服务受蒙蔽(见本书第八章),在十字军的时期也是如此。

但以理书中类似之异象--2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
波斯,熊,5节 波斯,公绵羊,3,20节 波斯,王,2节
希腊,豹,6节
赐给国度,6节
希腊,公山羊,5,21节
强盛,8节
希腊,2,3节
大能的王统治大国
四个头 6节 大角向天上四方的风折断,8节 国度向天上四方的风破裂,4节
异教罗马帝国
可怕的兽 7,11,19,23节
极为强大
破碎
异教罗马帝国
小角,9节
向荣美之地,9节
天象之君,10节
异教罗马帝国
劫夺你子民的人,14节
一个卑鄙的人,21节
微小的民,23节
站在荣美之地,16节
同盟的君,22节
罗马天主教会,8节
小角,20-26节
罗马天主教会
小角,9节
除掉常献的燔祭,11节
毁坏圣所
罗马天主教会
除掉常献的燔祭,31节
亵渎圣地,31节
改变律法和节期,25节 将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顺利施行毁坏的罪过,12节,13节
关乎末后,17节
罪恶满盈,23节
恼怒结束,19节
行诡诈,23节
行事亨通,36节
行毁坏可憎,31节
要到几时? (12:7)
到末了,35,40节(12:4,9)
恶人行恶 (12:10)
王的忿怒完毕,36节
一载二载半载,25节 末后已有定期,19节
有大权能,行非常的毁灭,24节
末后的定期27、35节
以微小的民成为强盛,23节
发烈怒毁灭,44节

折磨圣民,25节
说话攻击上帝,25节
权柄被夺去,11,26节
灭绝,26节

毁灭圣民,24节
用权术兴盛,25节
自高自大,25节
智慧人倒在刀下,33节
巧言勾引,36节
自高自大,36,37节
说话攻击上帝,14节

  无怪乎那些对这段历史并非无知的回教徒,仍然犹疑不肯接受耶稣。无怪乎中世纪的基督教在但以理书中也显得如此恶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中,那“行毁坏可憎的”(31节)显然不能局限于安条克四世在耶路撒冷的一个石头祭坛上所临时立起的金属的偶像。其实它乃显明是一种信仰和行为的广泛在一千多年中引领人离开耶稣祭司的工作信仰及行为,阻止人到二十二节所说的那位“盟约之君”跟前去(见本书第八章)。那“倒在刀下,或被火烧,或被掳掠抢夺”的智慧人,(33节)乃是上帝勇敢的子民,如瓦典西人(Waldenses),罗拉德派(Lollards),胡斯派(Hussites),路德派(Lutherans),重洗派(Anabaptists),胡格诺派(Huguenots)。他们宁愿被绞死,或淹死,或在火刑柱上烧死,或受苦刑,或受监禁,而不肯放弃他们活泼的信仰。(见本书第七章)他们也包括那些对上帝保持忠心的天主教徒,当基督徒在中世纪遭受暴虐的压迫时,就起来反对逼迫。

  那位“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神”(36节)的王,就是中世纪的教皇!并非任何教皇都曾企图如此行。没有教皇想将自己置于比上帝更高的地位,但是,当教皇声称有权杀死上帝所爱的人,更改上帝在西乃山上所赐下的十条诫命时,他们岂不就是尊荣自己过于上帝了吗(见本书第七章)?

  当中世纪的教皇们雇用军队达成他们的政治目的时,当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他称自己为尤里乌斯凯撒二世)领他的军队进入战场时,教皇岂不是将他的信心放在那保障的神身上吗?(38节)。那用“金银宝石和可爱之物”敬奉的新神──她岂不就是那“可称颂的童女”吗?她借着她的纯洁及母亲的慈爱,在天主教的崇拜中,岂不常居于比她神圣的儿子更显要的地位吗?

  当我们记得那“盟约之君”乃是耶稣,不是奥尼亚斯(OniasIII),并记得那“行毁坏可憎的”时代,还在基督的时代之后,我们就认识到但以理书第十一章最终的信息,和但以理书第七章,第八章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在但以理书第十一章中,上帝警告我们,从这个属世的帝国中,有一个政治宗教的团体起来、这政治宗教团体会(1) 用伪装的基督徒工作代替基督祭司的工作。 (2)逼迫那想保持真实基督教信仰的人。

  既然中世纪的教训到今天仍然在一些教会中持续,使基督在天上的工作被蒙蔽,蔑视那已经在进行的特别的审判,并说服人,不必遵守全部十条诫命,这“行毁坏可憎的”现正仍然在工作。但以理书十一章的警告,正是目前的证据,证明上帝关心我们如此之深,祂将危险警告我们,领导我们到祂身边。

  但以理书十一章四十至四十五节呢?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四十至四十五节,还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几节最后的经文显然与罗马天主教的工作与衰亡相似。

  我们已经看明,罗马天主教会最大的错误是蒙蔽了耶稣基督在天上圣所的工作。在但以理书第七章中,罗马天主教会是以一头十分难看的,预表性的兽头上的小角所代表。因其误导的活动所受的惩罚,但以理书七章十一节至二十六节中,在讲到基督复临之前审判时,特别提到这个兽。已定好时间要使它“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因为“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在但以理书十一章四十五节中,末后日子的“北方王”,“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那“荣美的圣山”,看来是一个耶路撒冷圣殿的比喻,而耶路撒冷的圣殿又是天上圣所的象征。在地中海与耶路撒冷的圣殿之间,“设立如宫殿的帐幕”代表北方王侵犯了基督圣所工作的特权。由于这项侵犯,北方王将受惩罚,如此,就如那与他相似的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小角一样,“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那小角的权势与北方王似乎都代表同一个地上的权势。

  当我们在研究本书的下册,启示录的信息时,这些事将会更加清楚。至于它们应验时将要发生什么事,智慧告诉我们,在它们实际发生之前,我们可能不会知道。

  预言的目的并非总是提供某项将来事情的信息。许多圣经预言的赐下,其目的是,它们应验之后,才为人所了解而建立人的信心。耶稣曾如此讲到关于祂自己的预言。“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翰福音 14:29,参阅约翰福音13:19;16:4)

  想要将未来的事列出详细的时间表,曾在许多世纪中使许多热衷的基督徒受窘。比如说,哈米吉多顿,曾经被热心的圣经学者公布其发生的日期,比其它的世界大事都多。你能想象到,一九一八年报纸天天详细报导艾伦比(E. H. Allenby) 将军逐渐接近驻扎在巴勒斯坦米吉多的军营时,千千万万基督徒心中所有的兴奋之情吗?米吉多就是哈米吉多顿传统的位置!

  同时,当我们想为未来列出时间表时,我们有许多伙伴,基督的门徒们,在祂就要升天之前似乎一时忘记了祂对“行毁坏可憎的”警告是在将来,就问祂说,祂那时是否就要建立祂永恒的国度!

  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七节回答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那是上帝选择要保守的秘密(使徒行传1:7)。在所剩下的还能与他们在地上共度的几秒钟,祂将他们对未来天国时间表的注意力转移到祂认为更宝贵的预言的应许上。“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祂说:“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

  那了解我们一切的耶稣,那时了解,现在显然也了解,人类敌意的唯一救治之道乃是新约及其所有的应许:(一)赦免,(二)改变的能力,(三)可蒙接纳为上帝的子民(见本书第八章)祂要我们藉圣灵的能力,将这个新约介绍到每个地方,介绍给每一个人。

  理由十分明显。当这项天国的好消息,在圣灵的大能中传遍了天下,那时,也惟有那时,“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24:14)


有趣的参考研读资料

In Bible Readings for the Home:
The chapters entitled "Trials and Their Object",
"Confessing Faults and Forgiving One Another",
"Meekness and Humility", and "The Game of Life.


注一:Charles H. H. Wright, Daniel and His Prophecies (London:William and Norgate, 1906) p.305
注二:Herogotus, Persian Wars, 7, 61-80
注三:J. B. Bury, A History of Greece to the Death of Alexander the Great, The Modern Libra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n.d.)pp. 255,256.
注四:Edwyn Bevan, The House of Ptolemy: A History of Egypt Under the Ptolemaic Dynasty(Chicago, Argonaut, 1968), p.196
注五:Ammianus Marcellinus, History,19, 2, 3.Text and trans. by Hohn C. Rolfe, Ammianus Marcellinus: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3 vols., Loeb Classical Library(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1956-1958)1:476, 477.
注六:Bevan, The House of Ptolemy, pp, 217, 218.
注七:Edwyn Robert Bevan, The House of Seleucus, 2 vol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02), 1:125. Citing Appian, Roman History, 11:8.
注八:Michael Grant, The Twelve Caesars(London: Weidenfield and Nicholson, 1975) p.33.
注九:Previte-Orton, Medieval History, p.522.
注十:Thompson and Johnson, Medeival Europe, p.528.
注十一:William Ragdale Canno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Fall of Rome to the Fall of Canstantinople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60), p.172.
注十二:Thompson and Johnson, Medeival Europe, p.529
注十三:Previte-Orton, Medieval History, p.529-531.
注十四:Thompson and Johnson, Medeival Europe, p.530.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