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但以理书》第七章的大纲扩展了第二章的预言
约写于公元150年的《巴拿巴书信》曾提到十个王国和小角,说明作家认识到第四兽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十个王国很快就要从罗马分裂出来,接着有三个角所代表的国王将被“小王”拔除。然后又提到将来“黑暗者”或“不法者”的罪恶行径,以及他在基督复临和审判时毁灭。 等待和识别帝国的分裂。——第一位前尼西亚教父,撒玛利亚的殉道者查斯丁把基督复临与《但以理书》第7章的高潮场面联系起来,还提到了三载半时间。高卢的伊里纳乌斯(约死于202年)选称罗马作为历史演变中的第四国将以分裂成十国而告终;小角将要取代排挤掉罗马十国中的三国。他还认为保罗所说敌基督的大罪人就是但以理的小角。 这些早期的注释家不可避免地把时间缩短了。伊里纳乌斯认为三载半就是三年半,只适合于人的一生之中。直到十二世纪,弗洛里斯的约阿希姆才提出三载半代表一千二百六十年。迦太基的德尔图良(三世纪)还指出,根据保罗(帖后第2章中)的教训,罗马的统一延缓了敌基督者的出现。罗马分成十国为敌基督者预备了道路。敌基督者终将被基督复临的荣光所杀灭。 至少早在希波吕托斯的时代(约公元200年),人们就认识到了《但以理书》第2章和《但以理书》第7章之间平行的因素。希波吕托斯认为这些要素范围相同,只是《但以理书》第7章有所扩展。以下是他的著名言论: “‘大像的金头’就是‘狮子’,代表巴比伦人。‘金肩银臂’就是‘熊’,代表波斯人和玛代人。‘铜的腹和股’就是‘豹’,代表从亚历山大以来实施统治的希腊人。‘铁腿’就是‘甚是可怕的兽’,代表现在掌控着帝国的罗马人。‘泥和铁的脚趾’就是将来的‘十角’。‘从它们中间另兴起的一个小角’就是‘敌基督者’。‘把巨像砸得粉碎’并充满天下的石头就是从天而来审判世界的基督”(《但以理注释残片》第2号,第3章;参他所著的《论基督和敌基督者》)。 他生活在罗马当政的时代,声称十国“还未兴起”。一个世纪之后,在尼西亚会议以前不久,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基本上重申了这个立场,把《但以理书》第2章和《但以理书》第7章相提并论,认为上帝的国将在基督复临时藉着祂的干涉而建立起来。耶路撒冷的西里尔也认同这一点,认为但以理的四大兽就是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敌基督者将在罗马分裂以后出现,然后是三个角(国)被降服。在四世纪末写作的君士坦丁堡的克里索斯托也赞成这一说法。 不久以后,波菲利为了使人不相信但以理的预言,就提出《但以理书》第7章的小角只是公元前二世纪的安条克四世。五世纪的哲罗姆是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的译者,和中世纪以前最后一位全面解释但以理预言的人。他为了驳斥波菲利的观点,就把《但以理书》第7章的兽与《但以理书》第2章的金属等同起来。他还列举了若干分裂罗马的民族,如汪达尔人,萨克森人,勃根地人,阿拉曼尼人等。他声称小角不是安条克,而是将来的敌基督者。小角掌权之后将是审判和基督复临。他认为小角掌权的时间只是三年半。希腊神学家狄奥多莱补充说,《但以理书》第四兽即罗马的小角就是保罗的“沉沦之子”。 在约阿希姆和埃伯哈特之下的显著进步。——中世纪在预言的解释方面没有什么进步。七世纪的著作《Sargis
d''Aberga》称四大兽为四个王国;然后是十角(十国);小角是“伪弥赛亚”。现存最早的四大兽表号图是八世纪的西班牙教士比亚图斯所绘制的。八世纪英国的副主教比德也提到这四大王国,并指出它们的名称。但他同样认为三载半是指三年半时间。 九世纪后期的本笃修道会修士贝伦加特试图确定各个角,即罗马历史上所分出各国的地理位置,如汪达尔人在西班牙,哥特人在德国,匈奴在潘诺尼亚。十三世纪的伪托马斯·阿奎那所写的《但以理书》解释引用了哲罗姆对四大帝国的传统解释,把十角说成是将来敌基督时代的列王。敌基督者将统治三年半。经院哲学家彼得·科米斯特(约死于1178年)描述了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演替过程,罗马分成十个部分,以及作为敌基督者的小角从但支派中兴起。 但从中世纪最著名的注释家、弗洛利斯的约阿希姆起,预言的历史观开始恢复了其正确的地位。他也提到了《但以理书》第7章,但他的最大贡献是把一日顶一年的原则运用到《启示录》的一千二百六十日上。他把启11:2的42个月和但7章的三载半等同起来,说:“一日无疑应视为一年。”他十三世纪的追随者,如维朗诺瓦的阿诺德和皮埃尔·让·德·奥利维,把这种一日顶一年的原则应用在1290日和1335日上。 瓦典西人所写著名的《论敌基督者》在下面这段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罗马教应验了但以理,保罗和约翰的预言: “如此犯下的罪孽,加上大小僧侣和恶意盲目地追从他们的人;这一伙人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敌基督者,巴比伦,第四兽,大淫妇,大罪人或沉沦之子”(见撒母耳·摩尔兰所著的《皮德蒙特山谷的福音派教会史》第143,158,159页)。 第一个宣称《但以理书》第7章的小角是历史上的罗马教,是一种敌基督的体制而不是个人的,是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大主教埃伯哈特二世1240年在雷根斯堡会议上。他声明的意义怎么表述都不算过分。他的观点成了威克里夫,路德,克兰默,诺克斯和几乎所有宗教改革与后改革时期在欧洲大陆,英国和后来北美新教注释家的立场。 犹太教注释家认定罗马教是角。——在中世纪的犹太教解释者中,十世纪的耶弗·伊本·阿里认为十个角是罗马,小角是伊斯兰教。而西班牙斐迪南和伊萨贝拉统治时期杰出的财政部长唐·艾萨克·亚伯拉瓦尼尔(1437-1508年)在指出罗马是《但以理书》第7章的第四世界大国之后说: “所以我从内心得出结论,认为小角就是教皇的统治”(《救恩之井》井8,棕树5)。 宗教改革的立场越来越准确。——前宗教改革时期的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1384年逝世)强调小角就是从十角(国)中崛起的罗马教。他宣称:“我们神职人员就是这样预见教皇的”。路德和梅兰克吞不十分清楚《但以理书》第7章的小角是指罗马教还是伊斯兰教。但纽伦堡的维吉尔·索利斯(约于1567年去世)在他独特的图解中明确指出罗马教就是戴着三重冠冕的兽。 此后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德国和瑞士出现了一批持类似观点的注释家。从1529年的廷达尔起,英国也涌现出一批注释家。新教徒几乎一致认为罗马教就是小角。诺克斯1547年的第一篇讲道,出色地表达了改革派对于《但以理书》第7章的解释。他提到了四大帝国,然后说: “这些帝国毁灭以后,兴起了最后的兽,那就是罗马教。因为没有其他的势力兴起符合上帝向先知所启示的所有特征”(约翰·诺克斯,《苏格兰宗教改革史》)。 在那段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十角就是欧洲各国。乔伊(1553年逝世)按传统列出了四大帝国,称第四国罗马帝国分裂成“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等。对于1260年的时间定位也越来越准确:伯尔尼的阿雷提乌斯首先把它定在312年至1572年。意大利的布洛卡多把它定在313年至1573年之间。后来其他人将之定在412年至1672年或441年至1701年之间。英格兰的约翰·犹珥主教则认为它可能是从六世纪的查士丁尼开始的。 反改革与后改革时期的冲突。——此后反改革运动提出了对立的解释。耶稣会教士弗朗西斯科·利伯拉(于1591年逝世)和路易斯·迪·阿尔卡萨尔(于1613年逝世)试图将敌基督者解释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体制,掌权的时间是一千二百六十日而不是一千二百六十年。利伯拉说敌基督者是将来一位不信的犹太人,而不是基督徒。他要在耶路撒冷作王,而不是在罗马作王。他的观点是罗马教实施反击的主流,故成为罗马教的标准立场。利伯拉把敌基督者推到将来,阿尔卡萨尔则把他推到过去,说他是以前一位异教的罗马皇帝。利伯拉的解释得到了红衣主教罗伯特·贝拉明(于1621逝世)的大力支持。贝拉明反对一日顶一年的原则,认为但以理的小角只是叙利亚的国王按条克四世。这个观点是一千多年前异教的批评家波菲利提出来的。 在后改革时期,1603年至1797年间在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涌现出许多注释家。历史学派对于《但以理书》第7章的立场占了上风。他们认定四大帝国的解释,罗马分裂成十国,罗马教是小角,以及对一千二百六十年越来越准确的定位。在这些注释家中有一些当时最杰出的人物,包括主教,国王,大学教授,科学家和神学家。他们大都认为罗马教无疑就是小角。 值得注意的是德鲁·克里森纳在1689年就出色地预料一千二百六十年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后,即“1800年以前不久”结束。他是第一位明确地从查士丁尼开始计算一千二百六十年的人。1689年离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刚好一百年。以下是他的预测: “那兽的首次出现是在查士丁尼恢复西罗马帝国的时候。从那时起到1800年左右,约为一千二百六十年”(《上帝对罗马教的审判》第209页)。 更为准确的是几页以后的一句补充: “既然那兽的出现是从查士丁尼恢复罗马城的时候开始的,那么它就一定在1800年不久结束。” 当时的人认识到这个时期的结束。——大西洋两岸的预言注释家都认为1798年2月教皇政府的取消,教皇庇护六世被带离罗马(法国元帅贝尔蒂埃于10日进入罗马,15日废黜庇护六世,20日年迈的教皇被带出城),明显地标志着一千二百六十年的结束。许多作者都认为这件事是注释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美国新英格兰的注释家支持欧洲的立场。——与欧洲后改革时期的注释家同时,新英格兰也出现了一批《但以理书》第7章的注释者。从1639年的清教徒约翰·科顿到1796年前千年主义者约书亚·斯波尔丁,这批作者包括了长老会,浸信会和其他不从国教的信徒。虽然大多数是神职人员,但也有不少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大学)校长,从英克里斯·马瑟到十九世纪初的提摩太·德怀特。还有州长,麻萨诸塞州的首席法官,一位司法部长,一位邮政部长和一位国务卿,以及医生,历史学家,议员,教育家,作家和编辑。 罗哲·威廉斯向英国国会提出阻止宗教迫害的请求是以《但以理书》第7章的预言大纲为依据的。殖民地注释的高潮无疑是英克里斯·马瑟(于1723年逝世)的时代。他写道: “上帝曾启示先知但以理,地上将相继兴起四大帝国;第一个是巴比伦,此后是波斯,希腊,最后是罗马;罗马将被分成十个国家;它们中间将兴起一个角(一个王),与其他的国王都不同。他就是敌基督者。这一切都已经应验了。但圣经又预言这个角要与圣徒争战并胜过他们,持续一载、二载和半载,然后被消灭,最后权柄、荣耀和国度都将赐给基督(但7:14),使各方,各国和各族的人都敬畏祂”(《有关信心和热心祈祷的演讲》第19页)。 这些人都认为教皇制,即罗马主教及其后人的连续掌权,就是从罗马分裂的国家里兴起的小角。这些国家经常被列举。例如,威廉·伯纳特(于1729年逝世)列出了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根地人,匈奴人,阿兰人,苏维人,赫鲁利人,东哥特人和伦巴第人;三个被拔掉的角是赫鲁利人,东哥特人和伦巴第人。对三载半或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时间定位,有科顿的395-1655年,和约瑟·拉特洛普所定的606-1866年之间等。因此他们的解释与欧洲这段时间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 欧洲的注释者认为一千二百六十年已经过去。——从威廉·黑尔斯(1803年)到E·B·爱略特(1844年),欧洲十九世纪初复临运动的许多注释家都一致明确地认为小角就是罗马教。他们包括英国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信会和圣公会的信徒,欧洲大陆的信义宗和其他信徒,有受过高等教育并担任领导职位的人,有主教,教长,教区牧师,神学家,教士,教授,编辑,律师,建筑师,注释家,年代学家,历史学家和一位国会议员。 解释《但以理书》第7章的权威的历史学派此时已经确立。大多数人认为一千二百六十年(日)已经过去──从查士丁尼的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这一学派大都采用533-1793年的算法。人们还探讨1290年,1335年与已经过去的1260年之间的关系。于是不少的人在探索1335年终点的时候,在1260年上加上30年(1260+30=1290),在1290年上再加上45年(1290+45=1335)。 这样,许多人就把这最后时期的终点确定在1866年,1867年或1868年,形成了与1260年相对的“延续派”观点,即尽管原来是指533年至1793年,但也可以指从606年(福卡斯皇帝统治下)到1866年,从而导致了不确定性。 复临运动兴起以后,利伯拉的罗马教反改革未来派学说开始在新教徒中传播。该学说认为敌基督者是一个 除了年代的确定以外美洲的惊人一致性。——通过对1800年至1844年之间美国十几个非米勒耳教派的注释家所发表的49份《但以理书》第7章注释进行调查,显示出以下的分布图:纽约州10份;麻萨诸塞州8份;宾夕法尼亚州7份;康涅狄格州6份;新罕布什尔州,俄亥俄州和弗吉尼亚州各3份;新泽西州和田纳西州各2份;伊利诺斯州,印地安那州,密歇根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各1份。还有1份来自加拿大,1份来自墨西哥。 这些著作几乎一致把《但以理书》第7章的四大兽解释为《但以理书》第2章的四个世界霸国,把十角解释为第四个帝国罗马分裂出来的十个国家,把小角解释为罗马教。他们对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时间定位存在着分歧。有十六位注释家定在从查士丁尼到法国大革命,即从529年至538年开始,到1789年至1798年结束。有十四位定在606年(从福卡斯皇帝起)到1866年。有八位从1847年倒推一千二百六十年,好与二千三百年的同时结束。这些特别的注释家把二千三百年定在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1847年。 1831年至1844年间,米勒耳派的领袖虽有数百人之多,却异口同声地坚持传统的观点,把四大世界霸国解释为从巴比伦到罗马的四大帝国,然后从西罗马帝国分裂出十个欧洲国家。他们对于把小角解释为罗马教毫无异议。这一大批教牧人员和平信徒都一致认定538年和1798年是一千二百六十年的起点和终点。 安息日复临信徒对《但以理书》第7章的解释继承了我们的属灵祖先经过两千年的探索而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他们对这一章的解释特别正统。他们的立场为多世纪以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所证实。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