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南北列王争战

【返回上级目录】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的预言:论到历代以来直到末世南北列王的争战及其对上帝子民的影响。第十一章的预言是在第八章的预言基础上进一步启示。这两章都是从玛代波斯和希腊帝国兴起直到末世。
第八章关于希腊征服玛代、波斯的情况预言较详,对希腊分裂后,罗马帝国及罗马教的情况较简单。第十一章对罗马帝国及罗马教,征服列国迫害上帝子民及救恩关闭前的最后一次,南北列王空前大争战的预言较详。为了使这章的大异象便于理解和记忆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 玛代波斯、希腊及南北列王争战(但11:1-13)。
第二段: 异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但11:14-22)。
第三段: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但11:23-30)。
第四段: 罗马教廷和末次的南北王争战(但11:30-45)。
第一段、波斯、希腊南北列王争战   (但11:1-13)
一、预言波斯帝国兴衰的情况    (但11:1-2)
“当玛代王大利乌元年,我曾起来扶助米迦勒(原文和英文译为:我曾起来扶助‘他’指大利乌王),使他坚强。现在我将真事指示你,还有三王兴起,第四王必富足远胜诸王。他因富足成为强盛,就必激动大众攻击希腊国”(但11:1-2)。
加百列天使回忆五年前扶助大利乌王,使他有坚强的心志和力量,遵从上帝的旨意。让以色列人回国重建圣殿和家园,还要重用但以理,来尊荣上帝的圣名。
    预言中提到“波斯还有三王兴起”,指当时古列王在位之后,波斯还将兴起三个强盛的王,即冈比西、大流士、译耳士。他们都曾对外进行领土扩张,并都妄图统霸全世界。特别是其中最后一个强盛的王,“第四王”译耳士(亚哈随鲁王)“就必激动大众攻击希腊国”(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二74页)。
(1)、三王中的第一个王冈比西
    古列之子冈比西继位(公元前529-522年),他曾完成父亲的遗志。“公元前525年,居鲁士的大儿子冈比西征服了埃及,这样古代东方各国被波斯统一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古代世界史66-67页)。
(2)、三王中的第二个王大流士
    大利乌一世(大流士)在位时 (B.C.522-486年)。波斯帝国极为强盛。 “波斯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强盛和富遮。它的国境从印度河扩张到撒哈拉大沙漠”(世界古代史67-69页)。
(3)、三王中的第三个王泽耳士
    从古列王算起的第四王,是指泽耳士。大利乌死后,他的儿子泽耳士继位,(公元前485-465年)将全国增加到127个省。从印度直到古实,空前的富足和强盛(斯1:1-8)。就是以斯帖记中的亚哈随鲁(Ahasuerus),为各省领袖观看他国的荣华180天(斯1:1-7)。他从境内40余国招兵买马,组织五百余万大军攻打希腊国(但注P46,但信11-7)。
    历史记载泽耳士(亚哈随鲁)王说:“王乃出平埃及,巴比伦尼亚之乱,大征各省兵,以伐希腊。”(迈史上世纪卷一P.73-74)。
二、预言希腊南北列王的形势    (但11:3-13)
(1)、希腊帝国的兴起和分裂   (但11:3-4)
    “必有一个勇敢的王兴起,执掌大权,随意而行”(但11:3)。
“勇敢的王”是指希腊帝国的亚历山大(生于公元前356年,作王年代336-323年)。他就是第八章公山羊“两眼当中的大角,就是头一个王”。也就是毁灭波斯帝国而创建希腊帝国的头一个王。他从16岁起即帮助他父亲马其顿王腓立(PHILIP,公元前359-336年)征服和统治希腊各邦。20岁时(336年)他父亲死后即继位为王。22岁时(334年)即亲自率领“步兵三万,骑兵五千,战船160艘”出海东征(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40页,齐思和主编)。
于公元前334-331年,前后经过三次战争而彻底覆灭了拥有上百万军队的庞大波斯帝国。“随后亚历山大继续向东方推进,……纪元327年亚力山大攻入印度”(古代世界史194-196页A.V.密苏里那编著)。这个年轻的勇士以少胜多,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勇敢的王”。
    “他兴起的时候,他的国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风))分开,却不归他的后裔,治国的权势也都不及他;因为他的国必被拔出,归与他后裔之外的人”(但11:4)。
    亚历山大作王才几年,33岁的时候突然死去,希腊帝国被分割成四国。 历史记载,亚历山大死时,“其后已有孕,故诸臣议不立君,暂奉腓力之养子继位,而以帕寘格摄政。帕寘格复设四都督分治全国。诸都督既各据一方,遂起野心”(西洋古代史下册376页)。
    公元前301年的“伊百色之战,于是疆域以定”。正好“向天的四方”分成四个国家:西路库的叙利亚国在东边,占领巴比伦和叙利亚。 多利曼的埃及国在南边,割据埃及和迦南。喀散德的马其顿希腊国在西边,统治马其顿和希腊。 利西马克的色雷斯国在北边,治理小亚细亚和色雷斯(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二81页)。
(2)、南北列王对立局面的形成    (但11:5)
    “南方的王必强盛,他将帅中必有一个比他更强盛,执掌权柄,他的权柄甚大”(但11:5)。
亚历山大死后,所分裂的四国中,以埃及和叙利亚二国最强盛。“南方的王”:指埃及王多利曼(B.C.306-283年)。必强盛:“历史记载多利曼吞并了塞浦路斯、腓尼基、卡利亚、锡兰尼及许多海岛和城市,归于埃及。如此他的国度变为强盛”(《英言》P.236)。
    “他将帅中必有一个比他更强盛”:指叙利亚国的西鲁库(B.C.305-280年),原为多利曼手下的官员,后来成为叙利亚王,是亚力山大的后继者中最强的王(圣经手册 429页)。
    叙利亚王西路库所以比埃及王多利曼更强盛,首先是因为他曾灭掉了四国中的一国,利西马克所统治的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王国,并吞并了它的大片领土(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二82页)。
    西路库所统治的叙利亚也是亚力山大死后,分裂成的各国中领土最广大的。 其全盛时包括西亚、伊朗、巴克特利亚,直达印度河以西一带(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42页)。原叙利亚王西路库虽为东方王,但自从灭了北方王利西马克,并吞了亚细亚等大片领土后,西路库就成为最有势力的北方王。“执掌权柄,他的权柄甚大”预言中称为“南方王”埃及多利曼和“北方王”叙利亚西路库就开始形成对立的局面。
    南北方王在公元前276-272年开始战争,史称“第一次叙利亚战争,”后来在公元前260-255年又发生“第二次叙利亚战争”。南北列王对战中,犹太人受到的影响很大,巴勒斯坦成为南北列王争夺的对象,犹太人处在战火之中(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63-264页)。
(3)、南北列王图谋联合的失败   (但11:6)
    “过些年后,他们必互相连合,南方王的女儿必就了北方王来立约;但这女子帮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这女子和引导她来的,并生她的,以及当时扶助她的,都必交与死地”(但11:6)。
    二次叙利亚战争后,埃及第二个王多利曼二世和叙利亚第三个王安提阿克二世互相联合。南方王多利曼二世的女儿比兰尼斯嫁给北方王安提阿克二世为妻,订立两国友好联盟的条约。条件是:安提阿克二世娶比兰尼斯为妻,必须休前妻劳底斯,并废弃她所生的二个儿子(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64页附注)。
因不久之后比兰尼斯就开始失宠,“安提阿克二世又将他前妻劳底斯和她的二个儿子带回宫院”(《英言》P.237)。两国友好的联盟不能持久,因为“劳底斯已复得宠爱和权力, 惧怕安提阿克浮躁多变的性情,便将他毒死”。“公元前246年劳底斯毒死她的丈夫安提阿克,也杀害了比兰尼斯和她的幼儿。一切从埃及来保卫她的随员也都被杀害” (《英言》P.237)。但劳底斯主谋策划的这些残杀事件,使得埃及王室大发烈怒,并迅即爆发了一场战争,而劳底斯本人也在这场报复性的战争中被残杀。
(4)、南方王攻击北方王获胜   (但11:7-8)
    “但这女子的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继续王位,他必率领军队进入北方王的保障,攻击他们,而且得胜;并将他们的神像和铸成的偶像,与金银的宝器掠到埃及去。数年之内,他不去攻击北方的王”(但11:7-8)。
    女子的根:指比兰尼斯的父母,“所生的一苗”指比兰尼斯的弟弟多利曼三世继位为王, (B.C.247-222年)。
多利曼三世率领军队进入北方王的保障(原文英文意:堡垒、要塞),攻击他们而且得胜,并将他们的神像和铸造成的偶像与金银宝器掠到埃及去,杀了劳底斯。成为第三次叙利亚战争(公元前246-241)。
据历史记载南方王多利曼·欧革次攻北方王取胜而掠夺了四万他连得银子和贵重的金银宝器以及二千五百多个神像。杀了劳底斯,向杀人的凶手报仇等等(同上P.238-239)。
(5)、北方王报复南方王失败    (但11:9-11)
    “北方的王((原文作他))必入南方王的国,却要仍回本地。北方王((原文作他))的二子必动干戈,招聚许多军兵。这军兵前去,如洪水汜滥,又必再去争战,直到南方王的保障。南方王必发烈怒,出来与北方王争战,摆列大军;北方王的军兵必交付他手”(但11:9-11)。
到南方王多利曼三世为姐姐报仇,攻打北方王西路库二世大获胜利,后来西路库二世企图反攻埃及也遭失败。但他的二个儿子急于为父亲的失败而大动干戈。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儿子,曾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南方王。战争的最初阶段曾获得一定的胜利,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后来当他想要入侵埃及时,而大大激怒了南方王,而被南方王所击败。
南方王率领大军去阻止叙利亚王的前进。但这个北方王也‘摆列大军’(参英文圣经)。按照波力比阿(POLYBIUS)所说,安提阿克的军队总计六万二千个步兵,六千个骑兵和一百零二只象。在这次拉斐亚(RAPHIA)的战争中,安提阿克被打败,将近一万四千人被杀,四千人被俘,并且他的军队被交付南方王的手,应验了预言中所说的”(同上乌利亚史密斯著的英文但启预言239-241页)。
    历史记载:公元前221-217年,北方塞琉古王国向南方埃及再度爆发了战争,称第四次叙利亚之战,塞琉古王国失败,全部叙利亚海岸都为埃及所有(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64页)。
(6)、南方王因胜高傲不得常胜   (但11:12)
    “他的众军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虽使数万人仆倒,却不得常胜”(但11:12)。
南方王多利曼四世,他在第四次叙利亚之战获胜后,他腐化放荡和骄傲自满。不断放纵他的兽欲。却被他自己的恶习所胜,……他将他的时间用于宴乐和荒淫上。他的心因胜利而高傲,但远未能因此而加强他的力量。因为他所作的可耻的事情,造成了他自己的臣仆背叛他。但他的心自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待犹太人的事上。
当南方王多利曼侵占耶路撒冷时,竟擅自冲进圣殿要察看至圣所,却被犹太祭司们强行拦阻,为此国王痛狠犹太人将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屠杀五万, “使万人扑倒”的惨案(《但注》P.47)。
公元前203年多利曼四世和王后一同神秘地死去,(他的死亡被宫廷党所掩饰)而由他们仅仅五岁的儿子多利曼五世阿皮番尼(古代罗马史354页)。
(7)、北方王必率领大军前来   (但11:13)
    “北方王必回来摆列大军,比先前的更多。满了所定的年数,他必率领大军,带极多的军装来。满了所定的年数,北方王必率领大军前来”(但11:13)。
   多利曼·斐劳帕套和安提阿克·玛格纽之间所缔结的和平维持了十四年之久。在这同一时期,多利曼因放纵而死,由他五岁的儿子继位。于是当埃及幼王登位之时,北方王安提阿克攻打埃及正是时机,他便兴起比前先更多的大军进攻埃及(英言P.242)。
从上述一切预言的研究中,我们已明显看到,预言的应验真是何等奇妙,也看到地上列王的兴废都在上帝的执掌之下,从而也更坚强了我们对上帝并对圣经真理的信心。但愿我们都能更加信靠、敬爱和遵从我们的天父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从今世直到永远!

第二段、异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   (但11:14-22)
    这段预言是论到“强暴人”(指罗马帝国和随后相继的罗马教廷)成为北方王,相当于但八章的小角。
(1)、许多人攻击南方王,罗马乘机兴起   (但11:14)
    “那时,必有许多人起来攻击南方王,并且你本国的强暴人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他们却要败亡”(但11:14)。
当时起来攻击南方王的,除叙利亚王安提阿克外,还有马其顿王腓立。此外还有埃及本国属地几个省区的许多人争取摆脱埃及辖制的斗争,以及亚力山大城革命党人的暴动。多利曼的首相阿克佐克控制了幼王,他骄横任性、滥用权力,引起了先前臣服于埃及的几个省区的背叛。埃及本国暴动不安(古罗P.354-355)。
罗马帝国是怎样得势成为北方王的?当时埃及由于国内许多地区的背叛,又加上叙利亚和马其顿联合对它进攻,以致不能支持,便求助于罗马,而罗马也就乘机以保护埃及为名而控制了埃及,并接着对马其顿和叙利亚的宣战。最后又于公元前168年和146年毁灭了马其顿——希腊,公元前64年毁灭了叙利亚,公元前30年毁灭了埃及而成了真正统霸列国、迫害上帝子民的“北方王”(《世通》上古部分P.303-305、《古罗》 P.375、 P.385-386、《古史》P.206)。
“强暴人”:原文:破坏者、毁灭者或残害者。至于“你本国的强暴人”可译作:“你百姓的毁灭之子或毁灭你百姓的人”。
“强暴人”:首先是指罗马帝国说的。以色列人的历史虽曾有好几个帝国辖制过,如埃及、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斯和希腊。这五个已经过去了。按预言,那时应在罗马帝国的辖制下,历史也正如此。犹太国先后两次(公元70年和135年),成百万的犹太人死在罗马帝国残酷的手下,还迫害基督徒,属灵的以色列人达几百年之久。
“强暴人”:在罗马帝国灭亡后,继承它“能力、座位和大权柄”的是罗马教廷(启13:2-8,14-17,但8:23-25,11:30-39)。
这便应验了预言:并且你本国的强暴人(对你百姓的残害者,指罗马国)必兴起,要应验那异象(指有关罗马的许多预言)。“他们却要败亡”:(指攻击南方王的许多人及南方王本身必要败亡,被罗马所灭)。
(2)、上述北方王攻击南方王的详情   (但11:15)
“北方王必来筑垒攻取坚固城;南方的军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选择的精兵((原文作民))也无力站住”(但11:15)。
“罗马元老院派阿密琉·勒皮得M.EMILIUS LEPIDUS负责埃及幼王的教育,他又指派宫廷中一位年老有经验的大臣阿锐司套曼纳斯ARISTOMENES作幼王的保护人。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准备抵御腓力和安提阿克联合的威胁性侵略。为此目的,他派遣正在埃及军队中任职的一个安妥利亚的著名大将史柯帕回到他本国去招募军队。在军队整装完毕之后,他向巴勒斯坦和阿勒·叙利亚进军,并征服犹太全境,使之归于埃及权下(当时安提阿克正在小亚细亚和阿特勒ATTALUS交战)。……安提阿克停止了和罗马指挥下的阿特勒斯的战争,采取了迅速的步骤,从埃及手中夺回巴勒斯坦和柯勒·叙利亚。史柯帕奉命抵御他,靠近约但的源流,两军相遇,史柯帕被击败,逃到西顿被包围。埃及三个最有能力的大将率领精兵奉差前来解围,未成。最后史柯帕因粮食断绝,被迫在耻辱的条件下投降,仅保存住生命,他和他的一万军兵在解除武装,窘困狼狈的情况下被准于撤离。如此北方王攻取了‘最坚固的城’(原文是一座防御工事的城,或说是一座坚固的城,中文圣经也译成坚固城)。因西顿在当时的情况和防御下乃是最坚固的城中的一个,并且‘南方王的军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选择的精兵’,即使柯帕和他的安妥利亚军也‘无力站住’。”(在乌利亚.史密斯著的“但以理和启示录的预言”245页)。
“公元前203年,安提阿克三世和马其顿腓力五世联盟,于公元前201年至195年间,利用埃及国内局势动荡不定的机会,占领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这是第五次叙利亚之战”(世界通史上古部分264页)。
(3)、罗马出面干涉趁机攻击吞并北方王   (但11:16上)
“来攻击他的,必任意而行,无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面前站立得住。”(但11:16上)。
“来攻击他的”按原文和英文圣经都译为:“但是那要来攻击他的。”“他”显然是指上节中的北方王,而“攻击”他的,显然是罗马国王。
正如但8:23预言到的:“这四国末时(指希腊王)… 必有一王(指罗马国王)兴起,面貌凶恶,…” “必任意而行,无人在他(罗马国王)面前站立得住。”这句预言更可确知此处是指罗马国王的兴起而言。因当时只有罗马是强大无比的:“无人在他面前站立得住。”
正如但2:40说:“那国(罗马)必要打碎压制列国。”又如但7:23预言说:“第四国(罗马)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还如但8:9, 10,24说:“小角(罗马)…他渐渐强大 …他的权柄必大 …他必行非常的毁灭。…”
(4)、罗马庞培占领和毁灭犹太国   (但11:16下)
“他必站在那荣美之地,用手施行毁灭”(但11:16下)。
罗马帝国的兴起,强大无比掌握大权。打碎压制列国,必吞吃全地,行非常的毁灭。“荣美之地”指上帝应许“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巴勒斯坦和其中的圣城耶路撒冷。由于以色列人悖逆上帝,此“荣美之地”曾接连遭到亚述、巴比伦等国的侵占、辖制和蹂躏。此时,又交于罗马帝国的手中。“庞培攻叙利亚围耶路撒冷,公元前63年”(《迈史》上世纪卷三P.58,59)。
    当时有一部分坚决保卫圣城和圣殿的犹太人,他们占取了耶路撒冷的神殿,在三个月中间抗击着围攻,直到最后在一个星期六安息日罗马人冲进神殿的时候。庞培进入了‘最神圣之所’,这是只有祭司长才能进来的地方,而且一年也只有一次。神殿的宝库被胜利者劫掠一空。(古代罗马史580页)。
    庞培在进攻耶路撒冷后,“在随之而来的可怕屠杀中,一万二千人被杀。历史家看到这一幕触目惊心的景象:当时祭司正从事圣职,显然不觉外面的动乱,直到他们自己的血被搀在祭物当中。罗马统治的最初十年内,连续遭到两次劫掠。犹太人民极端痛恨罗马统治者。公元前53年,犹太人民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仅残余被卖为奴的就有三万人,(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52页,328-329页)。
(5)、罗马该撒犹利卮干涉和控制埃及   (但11:17)
    “他必定意用全国之力而来,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将自己的女儿给南方王为妻,想要败坏他(或作埃及)。这计却不得成就,与自己毫无益处。”(但11:17)。
    “他(指罗马)必定意用全国之力而来,立公正的约,照约而行。”“立公正的约”宜译为“带着公正的约。” 当南方王多利曼十一世在公元前51年死时,他将两个孩子克琉帕沙(女儿)和多利曼十二世(儿子)置于罗马的保护之下(古罗P.869)。在遗嘱中,规定他们姐弟二人要互相成婚,同掌国权。罗马人接受这一责任,并指定庞培作埃及王之继承者的保护人。但不久庞培和该撒之间发生纷争形成战争,庞培在逃往埃及途中被惨杀。这时该撒取得保护埃及王二子的保护权。
    姐弟争权不合,互相敌视,甚至调遣各自的武装部队作战。罗马有责任解决此矛盾,因为有他们父亲的遗愿和托咐。该撒就叫姐弟到罗马去解决他们的冲突。并命令姐弟解散他们各自的武装部队。
克琉帕沙用计策:将自己包卷在一张大地毯中,叫她的仆人,将她背到该撒的住处。假报呈献礼物给罗马的该撒。当该撒打开这个地毯后,竟是一位艳丽的克琉帕沙站在他面前。
    由于该撒对姐弟不和的干涉,终于引发了埃及人与罗马军队的战争,而多利曼十二世却被淹死在河中。这样罗马便完全征服了埃及(古罗P.617-618)。
    克琉帕沙成为侵入埃及该撒的妻子,当该撒被刺杀后,她又转投情于该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的死敌马可·安东尼。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打败了安东尼,克琉.帕沙却策划使安东尼自杀。以后克琉.帕沙又投情于奥古斯都,但她却不能取宠于奥古斯都,最后她也自杀了。从此埃及的多利曼王朝结束了。这计却不得成就,与自己毫无益处。
(6)、预言该撒犹利卮被谋刺    (但11:18-19)
    其后他必转回夺取了许多海岛。但有一大帅,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并且使这羞辱归他本身。他就必转向本地的保障,却要绊跌仆倒,归于无有”(但11:18-19)
    “其后,他必转回夺取许多海岛”“海岛”原文和英文译作“海岸之地”。该撒打过五十次战役,夺取了一千座城市,杀死了约1192000人”(英言P.252)。
    该撒在埃及居留了大约九个月(在这期间整夜同克琉.帕沙淫荡宴乐),同时庞培派的势力大大地加强了。该撒从埃及回罗马,庞培派与该撒战斗,该撒连胜二次。该撒践踏罗马元老院的权威,惨刺前任执行官庞培,残杀庞培派余党数万人,又在罗马行独裁等等(世通上古部分P.328-330)。
    “但有一大帅”是指著名将帅布鲁都(是该撒的老战友)。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该撒出席在元老院会议。叛党拥至塌前若欲陈事状。一人举手示意,众遂拔剑前击该撒。该撒奋力抵抗,及见布鲁都亦在众中,呼曰:你也叛乎!乃以外衣蒙面,听众行刺,身受二十三剑,毙于邦具(庞培)像前”(迈史上世纪卷三P.71-72古罗P.627-628剑桥古代史第九卷P.738)。
(7)、预言该撒亚古士督兴起和横征暴敛   (但11:20)
“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接续他为王,使横征暴敛的人通行国中的荣美地。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却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但11:20)。
“那时必有一人兴起”:指奥古斯都。“横征暴敛”:指加重税收,路2:1-7记述他的事“叫天下人民报名上册,是为了清查户口,加强税收。应验预言:“使横征暴敛的人,通行国中的荣美地”(剑桥古代史第十卷96,97页)。“在奥古斯都统治时,增加了新税,向每一居民征收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并向每一个自由人征收八分之一的人头税。”
    预言说:“这王不多日就必灭亡却不因忿怒,也不因争战” 历史记载:“奥古斯都加重税收不过十八年,死于公元14年,死时76岁,而是在休养之地和平死去”(但默P.414)。加重税收不过十八年,在人看来不算很短,但在上天看来只不过是“不多日就必灭亡。”
(8)、预言该撒提庇留继位和他的卑劣   (但11:21)
    “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他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用谄媚的话得国”(但11:21)。
“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历史记载:继奥古斯都王位的是他妻子利未亚 (LIVIA) 前夫的儿子提庇留,他确是个卑鄙的人,奥古斯都死前一直不愿选这儿子继承他的王位,他表示这儿子太卑鄙,而一般国人也不喜欢他儿子提庇留,由于曾拣选了几个人,却都在王未死以前先死去了,最后只得叫他儿子提庇留继位了。”
    开始几个月中,有七个军团哗变,以致提庇留借助于讨好,满足于他们的要求,安抚了军队。正应验了预言: 必有一个卑鄙的人兴起接续为王,人(多数人,指罗马人)未曾将国的尊荣给他,他却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用谄媚的话得国。主耶稣从青年十七、十八岁起直到祂被钉十字架时,都生活在提庇留统治时代(路3:1),主耶稣又在他统治的罗马巡抚彼拉多手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该撒提庇留最后被自己的军兵,用枕头把他闷死在病床上(《但注》P.48)。
(9)、对起义者的镇压对基督徒的逼迫   (但11:22)
“必有无数的军兵势如洪水,在他面前冲没败坏;同盟的君也必如此但”(11:22)。
按原文和英文可译为:“必有洪水泛滥似的军兵在他面前被扫除和粉碎,立约的君也必如此。”
“必有无数的军兵势如洪水”:是指被征服的地区,特别是犹太国的众多起义者。 历史纪录: “公元6年犹太人民的起义。…公元66年的“犹太战争”。犹太人民的起义坚持了四年之久,到公元70年,罗马军队重新占领这城市后, 进行疯狂的迫害。”起义者都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以至于没有地方再立十字架了。除了死难者外,耶路撒冷被卖为奴的多达七万人(世通《上古》P.353,354)。
“同盟(立约)的君也必如此”:指基督,当提庇留在位时,本丢彼拉多曾杀害了基督。此外司提反殉道也正在这时(公元34年)。据记载,在基督升天后不到一百年, 在罗马帝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有五百万之多。当罗马帝国于公元313年停止逼迫基督教时,基督徒的人数已增加到罗马帝国全国人口的一半。逼迫更使信徒儆醒祷告。因而看到主的大荣耀、公义和慈爱的作为。

第三段、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   (但11:23-30)
    康士坦丁也成为其中之一。另有二人被称为恺撒(副皇帝)。各人互不相让,都企图藉兵力争夺全国的帝位。然而康士坦丁由于采取了亲善、优待、利用基督教的策略,而当时“基督教人数已经达到了罗马帝国全国人口的一半”,以致康士坦丁在国内声誉日隆,人心所向,又加上他后来打起十字架的旗号,鼓动军队英勇作战,终于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圣经手册695页)。
(1)、康士坦丁利用基督教为国教   (但11:23-24)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但11:23-24)。
从提庇留到多克理田(DIOCIETIAN)罗马皇帝基本上一直是和基督教争战的,迫害信徒达二、三百年。及至康士坦丁(CONSTANTINE)在位时(A.D.306-337年) 他便停止迫害信徒,甚至还“与那君(立约之君基督)结盟”,信奉基督教,定为国教。但他的动机不纯, 想利用基督教来巩固他的帝国统治。正如预言所说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康士坦丁)必行诡诈。”
据说, “当君士坦丁与他的敌手抗拒而企图登上王位之际,在罗马城外米尔凡战役的前夕,即312年10月27日,他看见了一个很光明的十字架搁在天空中,其上写着‘靠此记号而得胜’几个大字。于是他就决志在十字架旗帜之下而争战,结果他就打了胜仗”(圣经手册965页,上世纪卷三103,105页)。以后康士坦丁虽受了洗,不过是“表面上悔改信教”(基史卷上P.177,G.C.第三章)。实际上主要是利用基督教,教会史上评论他对基督教所采取的策略是:“与之妥协,结为同盟,藉以在政治上操纵教会日渐增强的势力。”(基督教会史卷上162页)。
    “以微小成为强盛”:公元306年康士坦丁父亲驾崩后,在约克的驻防军拥立他为王,只有这微小的军力。二年之后,国内共有六人争夺帝位。已有四人被称为皇帝,另有二人被称为副皇帝。各人互不相让,都企图藉兵力争夺全国的帝位。然而康士坦丁采取了亲善、优待、利用基督教的策略,当时“基督教人数已经达到罗马全国人口的一半”,康士坦丁在国内声誉日隆,人心所向,又加上他后来打起十字架的旗号,鼓动军队英勇作战,终于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圣经手册695页,迈史同上 P.102-103,古罗P.932,基史P.164-165)。
“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肥美之地”指巴勒斯坦。(民13:27)而在此处可指教会。的确,康士坦丁控制教会,不是教会受逼迫之日,却在皇帝信主教会享有安宁的“坦然无备”之时(G.C.第三章,圣册P.966)。
“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正如前所述,康士坦丁的“列祖”和“列祖之祖”都是信奉异教,逼迫基督教的,而他却完全相反,信奉基督,并还要亲善、优待和封立基督教为国教。预言说:他“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历史记载已被征服地区的战利品,一般习惯分给贵族和将领,即使一个平常的士兵也可分到一块土地。(英文版《圣经诠释》P.871) ,然而,本句预言是指康士坦丁优待教会,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捐给各地教会的教牧人员。这正是“行他列祖和列祖之祖未曾行的”另一方面的表现。(圣册P.965)。
    “他把大的特惠给予基督教会的圣职人员,免除了个人的义务,他们有权柄审判教会的案件,基督教团体有法定的权利”(古代罗马史933-934,938页)。“公元313年康士坦丁公布,准许基督徒信仰自由,发还没收的教会财产。又对基督教加以特殊的保护,授予一系列的特权。教会有权接受赠与和遗产;教士免服城市徭役 ,免缴赋税;主教有权释放奴隶。康士坦丁本人积极参与教会事务,慷慨捐赠。到临死前受洗入教”(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69页)。
预言说:“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是怎样应验的?历史记载:“从康士坦丁纯粹的政治头脑着想,要国家完全统一,必有赖乎基督教… 罗马帝国既然只有一个皇帝一部律法, 也该只有一种宗教。假如基督教要成为一种统一帝国的因素,必设有一个统一的教会。…”(基史卷上P.167,168)。
“保障”—词在(但11章)曾多次提到,含有要寨,堡垒,根据地、中心地、大本营的意思。此处的保障指基督教的大本营,教会的领导机构,康士坦丁一登上西部罗马帝国的宝座后,果然立即控制教会的领导机构和中心。
    “攻打保障”是指康士坦丁企图打入、控制教会的领导机构和中心。作最高祭司长之职 “异教的风俗习惯,大都是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潜入基督教会的。教会在邪教徒手中所受剧烈的逼迫,把妥协和屈从世界的风气一时抑制住了;及至逼迫停止,基督教传进王宫和贵族之间以后,教会便失掉了基督与使徒们谦卑与简朴的精神,效法了异教僧人和官僚的傲慢和虚荣,并且废除了上帝的律法,而代之以人为的理论和遗传。在第四世纪初叶,康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会大为兴奋,同时属世的精神就披上公义的外衣,步入教会之内。从此以后,腐化的影响迅速蔓延了。邪教的异端虽在表面上消声匿迹,但实际上她却是胜利者。她的精神控制了教会,她的教义、仪典和迷信,都搀杂合并在那些自称为基督徒者的信仰与敬拜之中了。”(G.C.第三章36-37页)。
    康士坦丁在公元321年发布星期日停工的命令,禁止城市居民在太阳日工作,为了让大家可以去教堂聚会。关于这条星期日律法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在可敬之太阳日,县长与人民都应当留居城中休息,一切商户均应停业。唯乡间之农民仍可自由合法继续其业务,盖以往往在另一日撒种或种葡萄将感极其不便故也”(星期日之沿革102页)。
“然而这都是暂时的”:因罗马帝国不久以后,于公元476年就将灭亡,而罗马教皇将要继承他的“能力、座位和大权柄”而兴起(启13:2),并将取代罗马帝国而控制教会长达1260年之久。
(2)、康士坦丁和理吉纽最后大决战   (但11:25-27)
“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但11:25-27)。
因埃及已在公元前30年被罗马所吞,又在理吉纽的统治下,因此理吉纽就成为本段的南方王。为此本段预言一开始便说:“他(指康士坦丁)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理吉纽),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
历史说:康士坦丁在公元312年争夺西部罗马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只有四万,而这次在公元323年和理吉纽决战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已达到十五万之众,可说是一支大军了。然而理吉纽在这次决战中所率领的军兵,达十六万五千人之众。但是结果拥有更多兵力的理吉纽却被“奋勇向前”的康士坦丁所彻底击溃(罗衰P.394)。预言说南方王极大极强的军兵“却站立不住”就应验了。
    预言接下说:“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在康士坦丁堡附近的初次交战中,理吉纽的军队被杀的人数已多达三万四千人。后来他的军队又在尼科美地亚被包围而全军覆没。
预言论到理吉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这是指他的将领不忠于他,他的军队向康士坦丁投降。理吉纽投降后,康士坦丁发誓向他保证,将要保存他的生命。但在次年,被背信的人杀死了”(古代罗马史934页)。
    “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诡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康士坦丁和理吉纽曾在公元311年四月间联合“下一道上谕,宽恕各处基督徒,不再加逼迫。为了联合和友谊的保证,理吉纽娶了康士坦丁的姐姐康士坦提娅”(古罗P.934)。
他们既有以上的关系,常有来往,同吃同喝。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亲戚关系都是短暂的,怀有恶计。表面上的情谊无非是为了彼此利用,藉以消灭各自的敌人。历史上说:二王之间的和平并不长久,只维持到他们两人都是帝国统治者的时候。而双方最后的决战是发生在323年,康士坦丁是怎样虚伪地“发誓”保证理吉纽的生命安全,结果却背信杀害了他,并还残忍地斩草除根杀死了他十一岁的儿子(古代罗马史934页)。
这样看来,理吉纽的计谋未能成就,想要联盟,统治罗马帝国,成了泡影。而康士坦丁看来,表面上的计谋似乎成功了。实际上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又迁都康士坦丁堡,企图将东西二部分控制在他手里。希望他儿孙后代永保罗马帝国。然而他死后,被他三个儿子分割为三,为争夺帝位,不断争战。罗马不但没有合为一,反而遭受各蛮族的入侵,割裂为十个王国而灭亡。(迈史上世纪卷三P.105,109;世通上古部分  P.372,375)。
(3)、康士坦丁获胜回罗马后的表现   (但11:28)
“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但11:28)。
    康士坦丁于公元323年最后打败理吉纽,统一罗马帝国,从理吉纽统治下的东部、南部地区夺取了大量战利品和财宝,回到首都罗马城。在第二年,就是325年颁布了一大告示,谕令他所有的臣民都要归依基督教。强迫人信教,便使教会中充满了没有重生的人,于是异教的迷信、习俗和精神随着未悔改的异教徒一同进入了教会。康士坦丁经常积极参加教会内的斗争。皇帝在教会事务上大权独揽,并以教会之首自居。他铸造一种钱币,上面刻有太阳神和他并列的图案,叫人供奉他为神庙的神。 “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迈尔通史上世纪卷三103页)。
    “许多财宝”——指夺取许多战利品。“反对圣约”——指基督与接受之人所立救恩的约(但9:27,耶31:31-34)。“任意而行”——以教会之首自居。“回到本地”——指罗马城。
(4)、迁都康士坦丁堡及其不良后果   (但11:29)
“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但11:29)。
康士坦丁“前一次”“来到南方”,指323年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统治埃及的理吉纽)占领了拜占廷,并统一罗马帝国。
    “后一次”“来到南方”指康士坦丁于公元330年将京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廷, 并将此城改名为康士坦丁堡。他这次迁都的目的,想加强与巩固对整个帝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以后东、西罗马帝国永久分裂的局面。因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东罗马,西罗马就削弱,到康士坦丁死后十三年,公元351年开始,到476年为止,整个古罗马帝国,在各蛮族的不断入侵、占据和分割下而灭亡(威尔斯著“世界史纲”421,453页)。
应验预言说的:“到了定期”(也即到了上帝对罗马所定即将降罚的时期,即公元330年),“他(康士坦丁)必返回,来到南方(指将京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廷即康斯坦丁堡),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前一次是战胜理吉纽,使罗马统一,后一次则成为罗马分裂的因素,不久蛮族侵入,瓜分罗马成十个王国(公元351-476年),罗马国灭亡。
(5)、遭受汪达尔王国海军的攻击   (但11:30)
    “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但11:30)。
“基提战船”(指汪达尔的海军)对罗马帝国及教皇的攻击。“基提”这个字虽然原来是指塞浦路斯和他的居民,以后扩展包括了地中海的海岸(英言P.872,873)。
真塞立克王统治下的汪达尔海军(公元439年)在迦太基建立了后,称霸地中海。西罗马屡次遭到汪达尔海军的惨重的打击,以致东罗马不得不出动海军和他们对抗,企图保卫西罗马,但结果却一次次被打败,直到被彻底覆灭。“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世纲P.415,迈史上世纪卷三P.114,117-118)。
汪达尔海军于公元439年后,与罗马海军勇战了三十年之久。本来罗马海军在地中海称霸已有六百年之久,最终却被驱逐于地中海外(圣经手册 906页)。
    罗马决意与汪达尔(凡大勒)战,出动1113艘战船,兵士十多万人,真塞立克要求延长五日后战, 在那五日,风向忽变,有助于真塞立克,他将可燃物载满许多船,当晚燃起火来,趁风力冲入罗马兵的船队中,罗马军队伤亡甚重,千余艘兵船被烧毁(参但注P.49,50)。
因为基提战船(指汪达尔国强大的海军)必来攻击他(先是攻击罗马帝国,后是攻击罗马教皇),他就丧胆(也可译为忧愁、悲伤或痛苦)而回。(如东罗马派海军回来和汪达尔海军作战,被彻底击溃,西罗马也于公元476年灭亡。罗马教权也受到打击)。不过罗马教皇的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丧胆(或痛苦)而回”之后,必求助于法王克罗维斯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等,同他们结盟,并藉此兴兵,拔出三角而兴起。
    “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圣约:指基督与信徒救恩的约(来8:8-12)。罗马教廷不仅自己不接受主救恩的约,还要“恼恨圣约”,并要迫害信从主救恩的人。而当时罗马教皇竭力要吸引人归向自己。因为他高举自己为“上帝和基督的代理人”,自称是教会的元首,诸父之父,甚至坐在上帝殿里,自称是上帝,宣称自己有赦罪的权柄。他曾以“赎罪券”取代主赎罪的功劳;以“弥撒祭”取代基督的身体;以向教皇、主教、神父认罪,代替向上帝和耶稣认罪。以相信“圣母马利亚”向她祈求,代替向耶稣祈求;以苦修、朝圣、补赎代替信靠主的恩典,还要迫害一切持守圣经真理,拒绝他错谬教义的人。在这一切事上都表明罗马教廷践踏了主的救恩,恼恨了主的圣约。
    罗马教廷“恼恨圣约”也表现于他删改上帝的律法。删除第二条,改变第四条诫命,将第十条分为二条。“数百年之久,她禁止圣经的销售,禁止人阅读圣经,也不准他们家里藏有圣经,而只让他们听取一班神父和主教们无原则的曲解圣经的教训,来支持自己的虚伪。在这种情形之下,教皇便几乎被公认为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并赋有统治教会与国家的权威了”(G.C.第三章38页)。
“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背弃圣约的人:指法王克罗维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他们虽在表面信奉基督教,实际是利用基督教以巩固他们的政权统治。正如预言说,康士坦丁是“反对圣约”的人一样。教皇先是联络法王克罗维斯,为他攻打信奉阿利安派异端的哥特族王国,后又联络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他拔除“三角”指黑如莱、汪达尔、东哥特。

第四段、罗马教廷和末次南北王争战   (但11:31-45)
(1)、罗马教廷兴起和背道   (但11:31)
“他必兴兵,这兵必亵渎圣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 (但11:31)。
预言罗马教廷要“联络背弃圣约的人”(如法兰克国王克罗维斯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等等),并藉此“兴兵”,拔出“三角”(指黑如利、汪达尔、东哥特三国)而兴起掌权,成为“北方王”,并开始进一步推行离道背教的事。
罗马教皇借着法兰克国王克罗维斯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以及教皇同盟的各国君王兴起的军兵。这些军兵继续成为他“亵渎圣地”,“离道反教”的工具。“哥罗维斯是法兰克王国中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王,他在公元496年圣诞节受洗”,(包聿著之教皇史卷一P.295)。
因当时各天主教徒都反抗亚里乌斯派 (阿里安派),当亚里乌斯派的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时,教皇深感处于危险中。这时法王信主,教皇就与法王特别亲密。法王在国会上激烈宣誓说,借着上帝的帮助,我去打败亚里乌斯派。在公元508年,东哥特王提俄多里打败哥罗维斯。不知为什么,他却与败方哥罗维斯和好了,至此亚里乌斯派的压迫就完了(英言P.328)。“哥罗维斯把政治的帝国和宗教的帝国,两种大势力溶合在一起。…多年后,在欧洲史上发生很大的作用。”(但默P.454)。
“亵渎圣地,就是保障”,按原文“圣地”和“保障”并列,故可译为:“亵渎圣地、保障。” “圣地”按原文和英文译本即“圣所”。新约时代的圣所,实际是指天上的真圣所, (来8:1,2;9:24)也可指“主的圣殿”。“保障”可指上帝的“教会——真理柱石和根基”(提前3:15)也可指圣经真理。教皇借着他结盟的地上列王的兵权势力,“亵渎圣所、保障”。 具体表现在“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亵渎上帝…。 (启13:6,帖后2:3,但8:12,7:25,启17:6)
回忆上述内容,可更明白这节预言已确定应验了。教皇以他错谬道理代替并禁止上帝的真道和救恩,就是“除掉常献的燔祭”的意思(G.C.第三章)。“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罗马军队,公元70年毁灭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则是继承罗马帝国的罗马教廷。公元538年正式开始掌权逼迫圣徒1260年。到1798年受到死伤的打击,末后的势力还将东山再起(启13:3)。“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特别指她用炼狱的异端和招魂的邪道,可称为“可憎的”引亿万人走入迷途而灭亡。对拒绝她的圣徒,却加以无情的迫害和残杀。罗马天主教所用的这些错谬异端邪道,对人们的毁灭远超过罗马帝国对人民的毁灭(圣册P.979,1011)。
(2)、勾引列王和迫害圣民的情况   (但11:32-35)
    “作恶违背圣约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独认识上帝的子民必刚强行事。民间的智慧人必训诲多人;然而他们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烧,或被掳掠抢夺。他们仆倒的时候,稍得扶助,却有许多人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为要熬炼其余的人,使他们清净洁白,直到末了;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但11:32-35)。
“作恶违背圣约的人”:指罗马教廷和效忠于罗马教廷而又迫害持守圣经纯正信仰上帝子民的人们。特别指其中列国的君王,统治阶级等等。“他必用巧言勾引”:罗马教廷总是与列国统治者勾结,以“巧言勾引”使“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启17:2)。梵蒂冈总是竭力和每个历史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友好,和它结成联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梵P.224)。
“惟独认识上帝的子民必刚强行事”:例如中古时期的瓦典西人、阿比尖西人及许多坚守纯正信仰,为主英勇殉道的人,都属这一等人,抱着“宁死不屈的心志”,“至死忠心”(启2:10)。“民间的智慧人”:乃指上述“认识上帝的子民”,因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这里的“智慧人”也特别指民间的传道人,即那些“使多人归义的”人,(但12:3)。因这等人正是罗马教当局迫害的对象,他们便隐藏于旷野,或深山中。“他们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烧,或被掳掠抢夺.”“多日”也就是指罗马教廷掌权,迫害上帝圣民的1260日(年)。这期间许多上帝忠心的儿女或被刀杀、火烧或被掳掠抢夺。“总有一些瓦典西人否认罗马教的至高权力,拒绝敬拜偶像而遵守安息日.在反对势力最猛烈的摧残之下,他们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他们虽遭刀枪的杀戮和火刑的焚烧,但他们仍为上帝的真理和尊荣屹然立定,毫不动摇。高山峻岭……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处。竟达一千年之久”(G.C.第四章)。
“在120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发动了一次十字军运动,接下去就是一次歼灭的血战,…无数的市民都遭到了刀剑,…在1229年创立异教徒裁判所,约在一百年之内,亚勒比根斯(阿比尖西)的教徒几乎都被消灭殆尽了”(圣册P.1014)。“自公元1540-1570年三十年之中,改正教徒被处以死刑的不下九十万人…。” (圣册P.1-9)
“他们仆倒的时候,稍得扶助,却有许多人用谄媚的话亲近他们。”按原文可译为:“他们将要仆倒的时候,必稍得扶助,却有许多人用谄媚的话(或甜言蜜或伪善或顺利圆滑的事)加入他们。”这是撒但常用的方法。
“他们将要仆到的时候,必稍得扶助”:这和启12:15,16的两段预言是相同的。撒旦要用他的武力如河水冲没上帝的真教会,“地却开口(指宗教改革运动,出于上帝, 如地开口是上帝的作为)吞了龙口吐出来的水” (宗教改革取胜) 阻止了教皇势力的进攻。在十三世纪教皇离道反教迫害圣民的势力达到顶峰,妄图借十字军屠杀、异教徒裁判所的酷刑,将瓦典西人、阿比尖人及其他上帝的真儿女消灭净尽之时,上帝兴起宗教改革的晨星:威克里夫(十四世纪),以后有胡斯和耶罗米兴起(十五世纪)及以马丁路德、喀尔文、萨文黎和多位宗教改革家的兴起(十六世纪),阻止了教皇势力。上帝子民“稍得扶助”,新生的基督教普遍开建,“却有许多人(利用基督教的统治阶级,以及没有真诚悔改重生的人、雇工和机会主义分子等等),用谄媚的话(甜言蜜语,伪善…)加入他们。”果然,在新生基督教势力强大的国家中,教会又逐渐走上靠权势,世俗化的老路。教会信仰逐渐变质,出现“唯信主义”, “唯理主义”的错误道路,成了“按名是活的,其实是死的” 撒狄教会时代的情况中(启3:1-6)。
    “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为要熬炼其余的人,使他们清净洁白,直到末了(原文为:直到末期)”(参见但12:4,9)一切事都在上帝掌管的美意之中, 殉道者为主的真理作了最荣美的见证,同时也为要熬炼其余的圣徒。在宗教改革时代中,罗马教廷不断想方设法对改革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对新生的基督教会进行无情的消灭,当时“耶稣会”的组织就是为粉碎宗教改革运动而设立的,是直属于教皇领导的一个最凶恶、最残酷的组织。用 “异教徒裁判所”,发动了“在法国所的圣巴多买大屠杀,西班牙、荷兰、南德、玻希米亚、奥地利、波兰,及其它国家,也曾施行了不胜其数的大屠杀。为着教皇政权图最后的挣扎,以免遭受全部覆没”(圣经手册1005-1006页)。当时在南欧洲有许多忠心的基督徒为主英勇殉道。
“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指公元1798年直到基督复临,世上一切都在上帝伟大的救赎计划中,而每个人也都在祂最关心和眷爱之中。我们如何行在祂旨意中。要相信祂的应许:“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 (罗8:28)。
(3)、用奇异的话攻击万神之神的表现   (但11:36-39)
“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过所有的神,又用奇异的话攻击万神之神”(但11:36上)。
这段预言,明显是指教皇的作为。在(但8:11-12,25)论到小角高及天象之君。在(但7:25)的小角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在(帖后2:4)论到他:“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自称是上帝”。在(启13:5-6)又论到他向上帝说亵渎的话。而他的自称“万王之王”,更改上帝的律法等等这就应验了: (但11:36)。罗马天主教“用奇异的话攻击万神之神”如“神父代替我主耶稣,一念成了圣体圣血的经,就有吾主耶稣的圣身圣血。… 所以一有了吾主耶稣圣身,就有了我主耶稣的圣血、圣灵魂并耶稣的天主性(即称神性)在一处。……”(《教理详解》第八版P.245,246,圣经手册999页,G.C.第三章46页)。
    又如罗马教皇将马利亚神化,称她是“圣母”为“天主的母亲”(意即“上帝的母亲”)
问:圣教会为什么加这几句经? 答:第一,圣教会愿意我们在人面前,认识圣母是天主(上帝)的母亲。
问:圣母怎么是天主的母亲? 答:因为圣母生了我主耶稣,是真人,也是真天主,所以称圣母是天主的母亲(教理详解P.325)。这岂不是“用奇异话攻击万神之神吗?”马利亚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路11:27,28;太12:47-50) 清楚告诉马利亚和一般的姊妹完全相同,她的特点是爱上帝,信靠上帝。
“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毕,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但11:36下)。
和(但8:12,24,25)预言的话相同。“他必行事亨通”:不但是指中古时期 “任意而行四十二个月”(即1260年),而且也是指末了“死伤…医好”后,还要“任意而行,无不顺利。”(启13:1-10)。
   “主的忿怒完毕”到1798年教皇受到死伤的打击,末后上帝大怒的七大灾显示,主用口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上帝在末后所特别降于巴比伦大城及跟从她之人的“七灾”中所显示的“上帝的大怒”。如使徒约翰在异象中看到:“我又看见在天上有异象,大而且奇,就是七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灾,因为上帝的大怒在这七灾中发尽了”(启15:1)。七灾中的最后一灾,尤其是直接刑罚以大淫妇为首的巴比伦大城的。“上帝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她”(启16:19,17,18;19:19-20)。以上内容正应验了,但11:36的预言。“因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他必不顾他列祖的神,也不顾妇女所羡慕的神”(但11:37上)。
罗马教廷“不顾他列祖的神”具体是指什么?原始列祖的神:是真神上帝,基督纯正的信仰,以耶稣为救主,坚守圣经的真理。所以罗马教皇逼迫有这纯正信仰的人。
“也不顾妇女所羡慕的神”按原文和英文应译为:“也不顾妇女的愿望(或欲望、想望)。”可指罗马教廷从多方面破坏了上帝所设的婚姻制度。罗马教的在职人员:教皇、主教、神父、修道士、修女一律禁止结婚,结果却造成许多坏事,违犯第七诫,主的名被毁谤。例如教皇“约翰十二世(公元955-963年)强奸童女,寡妇,与他父亲的情妇同居,使教皇的宫廷变成一个妓馆。最后当他和一个妇人正在行淫时,被那妇人的丈夫所杀死.”又如“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公元1033-1045年)的恶行远远超过约翰十二世许多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的杀人强奸……”(圣册P.4,5)。波特拉克PETRARCH曾以抢夺、奸淫及种种淫行的罪状指控教皇的教廷。他说,“在有些教区,百姓都坚决主张神父应有妻妾,免得百姓自己家庭的儿女被污辱”(《圣册》P.1002)。记述历任,有淫乱罪行教皇的丑事。
“无论何神,他都不顾,因为他必自高自大,高过一切”(但11:37下)。
中古时期许多教皇都表现这种精神。“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虽有少数教皇表现良好,不能改变整个教廷的腐败情况。因为这是罗马教廷原则的错谬、腐败和“离道反教”的体现。
“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银、宝石和可爱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认识的神。他必靠外邦神的帮助,攻破最坚固的保障”(但11:38,39上)
    “保障的神”指教皇所设立,所敬拜的被称为“弥撒祭”的“圣饼”。“敬奉他列祖所不认识的神”“靠外邦神”指靠列国的权势帮助。“攻破最坚固的保障”指迫害上帝的真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保障”(见提前3:15)。罗马教一方面大肆宣扬“善领圣体”的重要说:第一,善领圣体的人同吾主耶稣合成一个。第二,圣体养活灵魂。第三,除去小罪。第四,保佑不犯大罪。第五,赦免暂罚。第六,赏赐肉身许多的恩典(教理详解一书)。
罗马教完全世俗化, 贪爱金、银、宝石,买赎罪劵,炼狱,错谬的道理、邪淫的酒,杀害基督徒,统计罗马教廷的黄金储量居世界第二位(1952年)。
“凡承认他的,他必将荣耀加给他们,使他们管辖许多人,又为贿赂分地与他们”(但11:39下)
    “贿赂”原文为价钱, 费用,报酬的意思。梵蒂冈总是竭力和每个时期中最强大的国家友好,和它结成联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特别对那些承认罗马教皇的统治阶层,他更是将荣耀加给他们,使他们管辖许多人。例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于1493年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新大陆的事,是应验此预言的一个例子”(英言P.876-877)。 关于此事经过详情。(可参见梵冈P.54,55,57)。曾发动了多次战争,也获得了重大的胜利功绩。他与教皇都尽了互助的能事。(圣经手册上 989页)。
(4)、末了南北王争战及其结果    (但11:40-45)
“到末了,南方王要与他交战,北方王必用战车、马兵和许多战船,势如暴风来攻击他,也必进入列国如洪水泛滥。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有许多国就被倾覆,但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但11:40—41)。
    “到末了,南方王要与他交战”: 即末时,这里所出现的南方王与启示录11章里面的预言有着对应的关系。启示录11章记录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预言,将这法国称为“大城”,“这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又叫埃及”(启11:8)。这就是要摧毁上帝“两个见证人”的无神论思想。埃及,在灵意上正是代表无神论的势力。

    公元1793年,法国大革命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爆发了。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无神论思想在议会当中以绝对票数被通过,国家制定了否认对上帝的敬拜与信仰的宪法。在世界历史上,法国是唯一有据可查的、曾经借着立法来公开否认上帝的创造、反抗创造主上帝的国家。

    这一势力也正是使北方王教皇权受死伤的势力。公元1798年,拿破仑将教皇庇护六世投在监狱,并使其死在其中。法国无神主义的势力,让教皇权受死伤的势力,也就是南方王。所以,埃及曾是南方王,而到了末时,无神论法国成为南方王。

    “北方王必用战车、马兵和许多战船,势如暴风来攻击他”:南方王与北方王交战,使北方王教皇权受死伤的事件应验之后,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教皇权渐渐恢复。1929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将100英亩(acre)的土地划给梵蒂冈,认可它为独立的国家--教皇国或梵蒂冈城国,这就是拉特兰条约。这成为受死伤的教皇权得以恢复的开始。

    教皇权恢复之后,他们开始秘密地图谋要攻击南方王。他们曾受到了无神论法国的攻击,失去了世俗权力,也失去了对很多国家的控制,所以他们开始施行对南方王的报复。这时南方王转移到谁身上了呢?是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苏联国家。

    通过法国大革命而开始的无神主义,使法国坐在了南方王的位置上。通过法国大革命播撒的无神论的种子,过了一百多年后,在公元1917年,因俄国的十月革命而得以萌芽,后来就有了苏联。通过俄国革命,无神论思想成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并孕育了强烈标榜共产主义的苏联。

    苏联的解体:那么,在教皇权死伤恢复之后,北方王教皇权是否像暴风一样攻击过南方王呢?是的,这就是在现代发生的事件,应验在我们的眼前!在1989-1991年,教皇权和美国联手攻击之下,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

这里预言了教皇权“势如暴风来攻击”苏联,多么惊人的话语!在1989年12月25日的《新闻周刊》以“暴风的日子”为题,详细报导了震惊世界的苏联解体事件。这一报道竟如此巧妙地应验了圣经的预言。教皇权通过秘密地支持波兰团结工会的政治运动而开始的颠覆共产主义政权的阴谋,震惊了世界!苏联解体了,

    圣经还向我们指明,随着北方王报复、攻击南方王,“也必进入列国如洪水泛滥”。这南方王在末时代指的是列国。共产主义国家不是一个,而是多国。苏联不是共和国联邦吗?所以,圣经说在末时北方王攻击南方王的时候,它要进入列国,这话多么准确地得到了应验啊!

    在圣经里面“战车、马兵”象征军事的力量;中文圣经的“战船”原文就是“船”,象征贸易往来,即经济的力量。教皇权本身没有军事力量,所以它必须要借助于其它势力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这就是美国的势力,它是借用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攻击了共产主义政权。

“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北方王又要进入而控制的荣美之地,到底是指哪里呢?教皇权为什么想要进入那荣美之地呢?在旧约时代,荣美之地是指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耶3:18-19)。那么现时代的荣美之地是指哪里呢?在现时代,有一地,成为上帝百姓的避难所,是上帝预备和长久保护的地方,为要使上帝的百姓可以顺着良心的自由信靠、敬拜上帝;在这末时代,有一个国家,是为了维护信仰自由、为了保护上帝的真子民而建立的,它接纳追求信仰自由而前来避难的主的百姓,并向世界传扬福音。那就是美国,美国本是新约时代的荣美之地。

美国是在宗教黑暗时期之后,被拣选成为上帝百姓之避难所的国家。上帝比任何其它国家都更加祝福美国,预备美国成为上帝百姓的避难所,成为人们按照良心的引导自由敬拜上帝的地方。在这里,纯粹的基督教精神得到了发展,上帝和人之间唯一中保的真理也被自由地教导。此外,美国也是现代文明、科学和交通的中心,具备了可以向全世界传播福音的种种有利条件。上帝也通过产业经济的繁荣,使美国成为拥有自由传播福音的特权的国家。在现时代,这荣美之地就是美国。

    教皇进入美国:教皇权要进入美国,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教皇权通过阴谋破坏美国的秩序、民主和信念,要最终控制美国;是指旧大陆的罗马教、教皇权,和新大陆的改正教、美国,为某种共同的目的而在宗教和政治上结盟。在启示录13章11节的预言中,美国的出现被表现为“从地中上来,有两角如同羊羔”,两角,代表民主政体和政教分离的原则,美国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如同羊羔,代表青春与柔和,自由和福音的精神正是美国起初的特点。但是,启示录13章进一步预言说,在教皇权的阴谋之下,美国后来要妥协,离弃纯正的信仰,美国要变质,成为“说话好像龙”的兽。这也是但以理书11章所预言的。现在美国和教皇权已经交换使节,互通友好了。为了攻击共产主义政权,双方已经开始了联手合作。

    在几十年前的时候,作为纯粹的改正教国家的美国,对教皇权还是深恶痛绝的。而如今,作为单一宗教,天主教却在美国的各基督教派别中拥有最多的人数。现在,作为单一宗教,在美国的议会中占有最多席位的宗教是天主教。这样,国会议员和政治家们不得不接受天主教徒投票额占据多数的现实。

    特别是在1993年3月,天主教和改正教代表们共同签署了“福音派和天主教联合”的宣言之后,每当选举的时候,不但是国会议员,就是总统候选人,也不得不看天主教和改正教的眼色了。2004年布什当选总统,不就是因天主教和改正教联合投票的结果吗?宗教势力支配政治家,而政治家们则利用宗教势力的影响力加强自己的地位,这是当今美国的政治现实!

    在世界上,末时的事件要发生的中心地,就是曾作为荣美之地的美国。想要控制全世界的教皇权,在实现了瓦解苏联和东欧、重新掌握整个欧洲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要进入美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上帝末时代的百姓,正如它在中世纪所肆行的逼迫。当政教联合的时候,就可以做这样的事。这样的事将从美国开始!

在启示录13章,预言了将来要下达不接受兽的印记就要被处死的法令,这是圣经对地球末时的预言。在耶稣再来之前,不拜兽像、拒绝接受兽的印记的百姓,将要面临极大的患难。正如在中世纪那样,在末时代那些遵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主的真子民,要受到北方王极大的逼迫。但是,接受永生上帝印记的余民,最终却要得胜。这正是启示录13章所记录的预言。
    今日的美国和教皇,有史以来与教皇最亲密的总统不就是布什总统吗?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2008年4月15-20日访问美国的场面,不是将“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的预言活现在我们眼前了吗?请看中国新闻网4月15日的报道:教皇本笃16世将开始对华盛顿和纽约两地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布什总统不仅将破例亲自前往华府近郊的安德鲁空军机场迎接,还将于星期三在白宫举行盛大欢迎仪式迎接远道而来的教宗。布什从未到机场迎接过任何一位来访的领导人,不仅如此,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总统曾前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任何外国元首。

星期三上午,大约1.2万人将齐聚白宫、出席白宫为本笃16世举行的盛大迎接仪式,这一仪式也将成为布什任期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其规模将远超去年春季迎接英国女王的仪式,约7000人参加了那次典礼。届时,陆军军乐团将奏响美国和梵蒂冈两国的国歌,象征最高礼仪的21响礼炮也将响彻天空。由于周三是本笃的81岁生日,布什家当晚将举行盛大晚宴,菜单将以巴伐利亚式菜肴为主。不过教皇本人却因祈祷仪式而无法出席,这也是白宫首次为无法到场的客人举行盛宴。在为期5天的访美期间,教皇将会面美国主教、天主教教育人士和其他宗教的人士。除了在华府的国家公园、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及洋基体育场做弥撒,教皇还将参观世贸遗址,并在联合国发表讲话。

“有许多国就被倾覆,但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必脱离他的手”:中文圣经“有许多国就被倾覆”,原文没有“国”字,意思是“许多人就被倾覆”,许多人被教皇权俘虏了,也就败亡了。
    中文圣经“以东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亚扪人”,“一大半”原文是ray-sheeth',意思是“初熟的、首要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卓越的”。以东、摩押和亚扪,是犹太周边的国家,并且和他们有亲戚关系。事实上,这些国家象征堕落的教会,象征巴比伦教会。但其中有诚实善良的人、看到光而跟随的人,其中有真正的余剩的百姓,他们将会从教皇权的手中逃脱出来!

    教皇权把持世界

“他必伸手攻击列国;埃及地也不得脱离。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银财宝和各样的宝物,吕彼亚人和古实人都必跟从他”(但11:42,43)。

最后教皇权的势力要控制世界各国,任何性质的国家都不能保持独立而越过或避开它。教皇权在幕后操纵着世界的经济命脉。古时,在埃及附近的吕彼亚(利比亚)是很贫穷的国家,而古实(埃赛俄比亚)则是很富有的国家。这是指不管贫富,众人都要和教皇权步调一致。在启13:16,说:“它又叫众人,无论大小贫富,自主的、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一个印记。”在说到末时代的事件时,但以理和约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明了同样的意思。

最后的结局

“但从东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扰乱他,他就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但11:44)。

从东方和北方而来的信息,是指盖印的信息、耶稣再来的信息、审判的信息,是从上帝那里传来的。在末世,这必是三天使信息。也就是说,上帝的余民,领受晚雨圣灵,进行最后的宗教改革,改革一切从罗马教中流传下来的谬道。这时北方王教皇权大发烈怒出去,要将多人杀灭净尽,也就是要除灭末时代上帝的余民教会,即遵守包括第四条诫命在内的全部诫命,并拥有耶稣的信心的百姓。当兽的印记的患难到来的时候,将会有最后的大复兴,会有最后的大争战!

 “他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 (但11:45)
    这教皇权正在进行属灵的战争。它进入到美国,与美国政治联合起来。教皇访问美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在这样的情况下,因圣灵的沛降,少数主的真正的百姓将大呼喊,兴起大复兴运动。当他们指证教皇权的错误和巴比伦的谬道时,他就大发烈怒出去,要灭杀这小群人。这样,他“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

   “荣美的圣山”是指什么呢?是指上帝的真教会(赛2:2-3)。“海”,即众水,象征多人(启17:15)。所以在末时代,这北方王发烈怒出去,在真正的教会和多人之间,设立如宫殿的帐幕。他听到从东方和北方来的信息,听到“耶稣要再来了”,听到“这是罪,是谬道,回到真理中来吧”,听到上帝最后的慈悲和警告的信息,这时为了不让多人听到这样的信息,他发烈怒出去,极力阻挡,在中间设立了帐幕。就在这时,将有最后的审判、末了的七灾降在地上。主施行审判,将七灾降在北方王和支持他的所有势力身上。所以这里说“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

    在启示录第17章和18章的预言中,揭露了巴比伦的真相,启示了上帝审判巴比伦的时候,末时代属灵的巴比伦灭亡的情形。大巴比伦,也就是大淫妇,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有巴比伦之母,也有巴比伦的众女儿,这就是当今背道的政教联合的势力。

结束语

    弟兄姊妹,在众多谬道之中,要正确地信靠真理,要研究圣经,领受亮光,成为光明之子!耶稣必要再来,主必快来!

    但以理书11章41-45节的预言,正是在我们生活的现时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而且这些事件正在按着顺序应验着,这说明什么呢?这世界即将就要结束,人类历史正在接近尾声,耶稣很快要再来!

    在此之前,将会有最后的患难,兽的印记的患难。那时,遵守上帝诫命、拥有耶稣信心的人,将要获得胜利!我希望大家能够成为那末后的真教会的一员!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