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但以理书? 1、关于末后的预言,并且是为末时代之人而写的: 但以理书首先谈到了有关末世的问题,这与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事实上,但以理书是关于末后的预言,并且是为末时代之人而写的。(参但8:17,19,26;12:4;罗15:4;林前10:11) 2、耶稣的吩咐: 耶稣在太24:15中曾特别指出:“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这经”即但以理书。 太24-25章是耶稣在橄榄山上论到世界末期和他再来前的重大预言。在整个旧约圣经中,耶稣唯独引用《但以理书》提醒我们,在末期的时候,务要特别注意这卷书。可见,《但以理书》对于生活在末后时代的人们显得多么重要! 3、能帮助我们找到复临运动的依据: 研究但以理书,能帮助我们找到复临运动的依据,让我们明白米勒耳倡导的复临运动乃依据但8:14节的预言。 4、本会的信仰从但以理书中找到了圣经根据: 为什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教友必须研究但以理书?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意义? 研究但以理书不仅能够让我们从中找到复临运动的依据,而且也让我们看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建立与发展,完全符合圣经的教导。 事实上,本会的信仰从《但以理书》中找到了圣经根据!因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圣经所预言的末后上帝的教会。与末后相关的是,上帝要把特殊的现代真理启示给我们。 可是,有很多现代的教会在圣经中找不到依据。例如:“耶稣家庭”,在圣经中间找不到依据。他们所能找到的唯一的根据,就是在徒4:32-35中所提到的,起初信徒都把田产房屋卖了,大家住在一起,凡物公用。但这只是当时特殊时期出现的特别的状况!以致后来保罗必须到不同的地方去募集捐款,帮助那些在耶路撒冷变卖了所有财产,聚在一起,凡物公用的信徒。(参罗15:25-26) 所以,早期门徒们的那种短期、临时的状况,不可以作为后来所有的信徒都当采纳的生活模式。更不可效法所谓的“耶稣家庭会”那种偏激的做法。 5、能够帮助我们明白有关圣所、审判和基督复临的道理: 6、有助于我们明白启示录: 在圣经中间唯一被称为基督福音的,就是《启示录》。 在圣经中间没有任何一本书被称为“耶稣基督的启示”,惟有《启示录》被称为“耶稣基督的启示”! 《马太福音》是藉着马太写的;《路加福音》是藉着路加写的;《保罗书信》是藉着保罗写的。但都没有直接称为“耶稣基督的启示”。如果我们信耶稣,我们就要直接去明白“耶稣基督的启示”。可是我们若不明白《但以理书》,就绝不能明白《启示录》;因为《但以理书》中有许多的象征物和表号也是《启示录》所采用的。所以,研究《但以理书》能帮助我们明白《启示录》。 7、研究但以理书的充分合理性: 从总的方面来说:第一,但以理书是整本圣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花上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它。第二,它不仅是圣经的一部分,而且更是耶稣从旧约圣经中间特别挑选出来,要人特别关注的一卷书。第三,在末后所要发生的许多重要的事情,都要藉助启示录书去明白。可是不明白但以理书,启示录中许多关于末期的重要预言和重大事件,我们就不能看得清楚、全面。 8、提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研究但以理书可以让我们看明世上列国的兴衰、邦国的更替,以及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 9、揭示了善恶之争的实质: 研究但以理书能够帮助我们看明,善恶之争的实质是真神与假神、基督与撒但、基督的使者和撒但的使者之间的较量。 10、看明天人合作的重要性: 研究但以理书能使我们看明天人之间的合作具有何等的重要性。从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天使在帮助我们明白上帝旨意时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参但7:16-27;8:17-26;9:21-27;10:10-12:13;来1:14) 11、先知留下圣洁生活的榜样,供给末后之人效法: 但以理先知是末世信徒的预表。他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末后上帝子民所当效法的榜样。 研究但以理书能让我们看出,祷告、读经、研究预言,是帮助我们与上帝建立美好关系,度圣洁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 12、能帮助我们辨明时候,增强紧迫感,促进灵性奋兴,激发传道热忱: 研究但以理书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且能增强我们的末世紧迫感,使我们看到时候不多了,从而更加促进我们个人及教会的灵性奋兴,并激发我们的传道热忱。 综上所述,研究但以理书是非常重要的! 二、但以理书的贡献: 1、耶稣引用《但以理书》中的语言: 耶稣和但以理有怎样的关系?可1:14记载了耶稣开始出来传道时所说的话:“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 耶稣是从哪里得知有关“上帝的国”的概念的?难道是他在某一个晚上出去祷告时,上帝亲自告诉他的吗?不是的!他是从哪里知道的?很明显,他是从但以理书中得知的。因为在但以理书中多次出现“上帝的国”这样的概念。 耶稣在世时曾自称自己是“人子”。他为什么如此称呼自己?“人子”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当我们打开但7:13-14 节,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人子”的概念是来自但以理所见的异象。他说:“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他既然得了国度,就要再来!耶稣曾宣称他复临时要驾着天云而来,并且大有荣耀。他所说的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告诉他的?很明显,是从《但以理书》上获得的! 因此,我们发现,耶稣讲道之所以大有能力,像有权柄的人,原来他是根据圣经,不是随便乱说的! 这样看来,我们在研究圣经的时候会发现,耶稣说到“上帝的国”这一概念,以及他要“驾着天云而来”,都是从《但以理书》中来的!《启示录》中提到的“兽”的概念也是来自《但以理书》! 2、但9:24-27预言到耶稣的受膏以及被剪除: 我们知道,但以理书中还提到不少有关时间的预言!尤其是2300日的预言,其中包括了耶稣的受膏以及被剪除……等等,这些后来都准确地应验在了耶稣的身上(参但9:25-27)。若没有这些准确的时间预言,很难证明基督教就是圣经的宗教。 举例来说:赛53章提到有一位“常经忧患、多受痛苦”的人。如果没有任何时间性的概念放进去,很多人都可以宣称自己符合这段预言的描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救了别人!也有不少人为了别人受逼迫、受痛苦! 比如,以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时,曾遇到一个合作公司的老板,他自己并没有犯罪。但他为了保住那几位曾帮他做生意的人,结果他主动担当那些人的罪,自己做了三年牢。当他从牢中被释放出来后,那些人又再度帮他做起生意。 很明显,我所认识的这位老板,他也是背负了别人的罪!如果只是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释预言,就很难让人完全信服了!但是通过查考和研究圣经,我们发现,这段预言只能应验在耶稣身上! 事实上,《但以理书》早在基督降世前700年,就把后来所要发生的事预先说明了。难怪大科学家牛顿曾说:“假如没有但以理书(尤指但9:24-27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整个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根基!” 由于研究但以理书的预言,今天也有相当多的犹太人加入了基督教。 3、但以理成了与穆斯林沟通的链条: 但以理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很敬重但以理!直到如今,他的坟墓仍被穆斯林保护着。你若去考察《古兰经》,不难发现,《古兰经》跟《但以理书》的主题很相似。 正是因为穆斯林很敬重但以理,所以今天在本会,有不少人藉着研究但以理书来接触穆斯林,从而吸引了他们中很多的人加入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并且他们也接受了圣经。 事实上,但以理书中所谈到的关于“审判”的主题,也是《古兰经》反复强调的主题! 另外,在《古兰经》中提到,要杀那些手拿圣经的人,也就是杀那些改变安息日的人。有人据此指责穆斯林是来自撒但。 然而,熟悉“世界历史”的人们一定知道,公元七世纪左右,偶像在欧洲天主教世界非常盛行。为了抵制拜偶像的风气,穆斯林奋起出击,见拜偶像的就杀。当时主要是针对天主教徒,尤其是天主教的神父、主教以及僧侣们。 所以,当我们认真研究中古欧洲历史,并结合圣经启示录第九章的预言,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中世纪,当基督教被天主教势力大肆扼杀之时,恰好穆斯林兴起,并予以援救!难道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不!这正是上帝圣手的引领和巧妙的安排! 由此看来,研究但以理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明白圣经,还能成为我们沟通其他信仰的一个有效的媒介。 4、《但以理书》能帮助我们明白整个福音书以及启示录书中的信息: 如前所述,耶稣在新约福音书中曾引用了不少但以理书中的语言和信息。比如:天国、上帝的国、人子、石头……等等。 可见,我们所传讲的福音书的信息,和《但以理书》所传递的信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研究但以理书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启示录,还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福音书! 三、基本问题探讨: 但以理书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是需要并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由于这本书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旧约注释”中被写得最多的,恐怕就是《但以理书》了!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在注解《但以理书》。今天我们研究《但以理书》,就应当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但以理书》的作者: 传统认为,《但以理书》的作者就是但以理。但是后来又有人认为,《但以理书》的作者不是但以理本人,而是别人冒他的名写的。这是有待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写作的时间: 这也是研究《但以理书》时争论的一个焦点。 教会传统认为,《但以理书》的写作时间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但现代批评学者则认为是在公元前二世纪。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合理?仍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查考、研究。 3、整体性的问题: 《但以理书》中出现了四种语言,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希伯来文,又有一段是亚兰文;另外,还有一些波斯文,以及几个希腊字。由于这四种语言文字的同时出现,造成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困惑,甚至也带来了岐义。这卷书究竟是一个整体,还是由几块内容拼凑起来的?仍需要我们再去考察和研究! 4、历史性: 在历史上有没有但以理其人?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查考并研究的。 5、神学问题: (1)“小角”是谁? 神学问题中一个最大、最敏感的争论就是关于“小角”是谁的问题?因为确定了“小角”是谁,就决定了怎样解释有关“2300日”的预言和但7-11章的内容。 因此,对于“小角”的判断,决定了《但以理书》七章往后的神学走向。难怪对于“小角”的判断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2)天上发生的事情: 今日的基督教界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念——只要你信耶稣,你的一切罪全部免了,你就永远地得救了。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是上帝的儿子。这就是所谓“一次相信,永远得救”的荒谬理论! 记得我在海南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去一家商场购物,意外地遇见了刘少奇的亲侄子。我和他聊了一会儿,他就坦诚地告诉我,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基督徒了。他说他平时因为很忙,要做生意,所以他总是在星期天去教会。并且他认为,他去了教会以后,就已经得救了。以后就不会像他伯父那样死得那么惨了——死了还得要改名字。他说他现在就已经换了名字,成了一名基督徒。以后无论他做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因为他找到了耶稣。 找到耶稣是对的,但无论做什么,都没有问题了。果真如此吗?…… 如前所述,地上争议的是“小角”,那么天上所争议的又是什么? 对于耶稣再来,他要得国,他要驾云降临……这些在基督教界都没有争议。但是,在他复临之前有没有“查案审判”一说?这在神学上是一个很大的争论! 还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争论,就是关于圣所及与圣所相关的赎罪日献上的那两只公山羊,一只归于阿撒泻勒,一只归于耶和华。归耶和华的公山羊,要被宰杀,用来洁净圣所。可是归于阿撒泻勒的这只公山羊并没有被杀,它要担当众人所有的罪,被放逐到旷野无人之地。(参利16:15-22) 然而,在广大的基督教界中却有很多人持反对的观点。他们认为,阿撒泻勒不可能代表撒但,只有耶稣背负我们的罪!他是我们的替罪羊!因此,他们认为,阿撒泻勒应该代表耶稣。 阿撒泻勒究竟代表谁?是撒但,还是耶稣?这就引起了整个旧约的争论;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3)二千三百日的终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千三百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还是一个实际的天数?它的终点会发生什么问题呢?因为在它的终点有个大问题没有说清楚,就是关于“最后一个七”。对于这“最后一个七”,现在基督教界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我们所持守的历史预言学派所认为的,在“69个七”和“70个七”之间没有间断过。 可是,现在最流行的福音派的神学家们,却把最后的一个“七”放到了遥远的未来。这中间就差了两千多年的教会史。这也是需要我们讨论的。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提及在安息日会内部,在最近的二十年所出现的新理论。这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4)关于二千三百日洁净圣所的争议: 二千三百日洁净圣所,究竟是在做什么?在但8:11、12节都谈到了“除掉常献的”;但11:31节也谈到了“常”,说:“他必兴兵,这兵必亵渎圣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献的燔祭……” 这里的“献”和“燔祭”,都是后来翻译的人加上去的。圣经中“燔祭”已经打上了点,表明是翻译者加进去的。其实“献”字也应该打上点,因为它也是加上去的。
我们在讨论中间,会把这两种观点都拿出来作比较,看哪一个更加合理,从而作出正确的取舍。 (5)关于“十角”所代表的“十国”应如何理解? 传统的说法认为,但以理书中的“十角”所代表的“十国”,就是现今西欧的十个主要的国家。如:英、法、德、奥、瑞士、西班牙、葡萄牙……。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是否真地一一对应,还是我们拼凑进去的?若照别的方式,也列出十个国家出来,并且把“小角”理解成为其它的势力,我们又如何看待? 我们在此不妨先做一个结论:前面提出的这些基本的问题,即但以理书的作者、写作的时间、整体性的问题,只是导论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历史性方面。但是前面导论性的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历史性问题的结论和解释。 因此,我们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就有必要去研究导论性的问题。因为这样做,比较合理一些。 另外,“上帝的国近了”,其中的“国”,究竟是恩典的国,还是荣耀的国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下在但以理书中提到的“国”的意义。 但2:44说:“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45节:“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上帝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 很明显,这块“石头”就是指基督!(参赛28:16;路20:17-18;林前10:4)而基督是“这国”的君王!所以,“这国”就是指基督的国。 我们要进入上帝的国,必须在基督里。因为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才能成为上帝国中的子民。 所以,当耶稣在马太、马可福音上说到“上帝的国近了”的时候,按照当时预言的算法,那就是指弥赛亚的国度到了。 因此,关于此国度最直接的解释,是指上帝恩典的国度。当然,这也同时隐含着将来荣耀的国。 所以,按当时的背景来说,主所提到的“近了”的国,是指的恩典的国。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些初步的问题。 四、基本问题分解: 1、作者的身份及年代: 关于作者的身份,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早期的说法,认为作者就是但以理。 (1)早期说: 早期说,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有什么证据支持早期的说法,认为但以理就是本书的作者呢? 我们先看一些内证: 内证从哪里找?首先从但以理书中找。这里有几个年代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尼布甲尼撒在位的年代是在公元前605-562年。这也是新巴比伦王朝的鼎盛时期。尼布甲尼撒的父亲曾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已属第二代。正是他把巴比伦推到了鼎盛!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兴建了很多的建筑。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建在城墙之上,城墙的宽度,足够四匹马并驾齐驱。 第二,伯沙撒王在位的年代是在公元前548-539年(或公元前553-539年),即到了巴比伦亡国的年代。有关伯沙撒王的事记载在但5章。 在但以理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自己的说法——声称“我但以理”。但同时我们发现,其中主人公的口气也有变化——有时采用第一人称,有时采用第三人称。 A、人称的问题:“我”。参但7:1-2,15、18;8:1-2;9:1-2;10:1-3;12:5、8。 在但以理书前六章,但以理是以第三人称出现。比如但1:8节:“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酒来玷污自己”。 可是,到第7章,口气就变了。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出现。比如:但7:15节说得就更加明白,“至于我但以理”。但7:28节:“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 可见,他直接宣称,这就是我说的。 事实上,在但以理书的后六章,作者一直自称自己就是这卷书的作者。因为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也是我亲自写下来的。如但12:5、8节,就是以这种身份和口吻来写的。 或问:为什么在人称上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因为前面的六章记载的不只是但以理一个人的事,还有他的三个朋友,以及但以理和尼布甲尼撒、伯沙撒王、大流士……之间的记录。 另有一种解释,前面的六章可能是他的朋友写的,但是经过但以理的修改。这是妥协的一种说法。 我们比较认同的看法,本书就是但以理自己写的。可能这些内容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写的。因为有些事是在当时发生的,而有些事是在以后发生的。比如,我们所看到的,但8章与9章之间相隔10年之久。 因此,我们认为,《但以理书》很可能是但以理晚年时的回忆录。在很多的事情发生以后,但以理把它们记录下来,并汇总到一起的。 B、细节: 1)采用怀柔的政策: 但以理对于当时巴比伦王怀柔犹太四个被掳青年的做法描写得非常仔细。比如说,在但1章中,尼布甲尼撒王很像中国的康熙皇帝,采用怀柔的政策。他把希伯来人俘掳过来以后,从他们当中选一些十分聪明的人,来训导他们;而且他把自己用的饭菜,也赐给他们吃。这就把他亲善俘虏的形像表现出来了。 按照常理,对待敌国的一个原则,不但把敌国铲平了,还要把它的历史涂抹掉。但事实上,这里我们看到,尼王有他很亲善的一面——怀柔的政策。他这样做,一方面想同化这些被掳来的犹大人;另外一方面,他也知道这些犹大人很聪明。所以,他还希望藉助他们来帮助稳定国家大局。 另外,在但2章有关金像异梦的解释中,如果但以理不是身临其境,恐怕他也不会知道得这么详细! 事实上,因为他曾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所以在这些相关的方面,他描写得很仔细。 2)乐器和官职的描写: 但3章记载了巴比伦时代各种各样的宫廷乐器和官职。若非作者曾亲历目睹或非常熟悉,他就不可能对此描述得非常细致入微。若不是身临其境,也许就写不出这么仔细。或者说很容易搞混淆,甚至写错。 比如,现代人在拍摄影视节目时,需要专门搞一些服装、道具。有时,一些历史学家会针对剧中的服装、道具提出他们的观点——或者是对,或者是错。有时不只是历史学家,只要稍微懂得一点常识的人也会发现其中有些搞错了。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名叫《一盘没有下完的围棋》。当剧中出现下围棋的镜头时,一盘棋刚开始,演员就把一个白棋子放在棋盘上。 很明显,这个动作违背了下围棋的常理!因为凡是第一个走棋的,一定是先出黑棋。 所以,单单通过这些细节性的描述,也能够帮助我们从内部加以说明,但以理当时的确经历了这些事情。这是第二个证据。 3)宫廷宴席: 但5章对宫廷豪门盛宴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其中记述了一千人拿着盛酒的器皿纵饮狂欢的浩大场面,就把宫廷中的奢侈豪华、铺张浪费的气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很明显,这不是随便想像就可以写出来的。当然,但以理对其中一些具体事情的说法,历史学家们并没有找到史料。 C、历史考证: 但5章提到了伯沙撒王在国难当头时的当众承诺——谁能把墙上所写的字解读出来,他就让他在国中“位列第三”。 据后来的历史考证:伯沙撒当时是个摄政王,他的父亲在另一个叫德玛的地方纵情逸乐,爱美人不爱江山,就把江山交给儿子管理。后来听说大流士攻占了巴比伦,他竟然傻乎乎地回到巴比伦京城。结果,他也被俘。 这里,但以理描写他因解读了墙上的文字,结果成了“国中第三”。以前那些批评学者认为,历史上没有这位伯沙撒王,也没有伯沙撒其人。但后来的考古证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当时伯沙撒的父亲仍旧为王,他是摄政王。他就算是国中第二。因此,当他答应封赏但以理高官厚爵时,只能是“国中第三”。 这一细节,只有当朝的人才可能知道。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旁证!可惜历史学家没有记载此事。 D、关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能够证明但以理是当朝代的人,因为但以理书中所记的地理,正是当时实际划分的地理。 但8:2节提到,但以理看到异像的时候,他是在以拦省的书珊城。当巴比伦亡国后,“以拦省”就不存在了。至于书珊城,以后在波斯帝国时期,也被改名了。这就好比现在的三国古战场赤壁之战所在的地方,原来叫做蒲圻,现在改为赤壁市了。当地人对此搞得很清楚。 同样,但以理在此说得很清楚,他当时是在以拦省的书珊城。这种划分是巴比伦时代划分的方法,改朝换代以后,这些名字都改了。 因此,通过但以理对当时地名的记录,说明他一定是当朝代的人。否则,他就会搞不清楚这些名字。 以上都是一些内证。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些外证: 1)以西结先知: 结14:14节:“其中虽有挪亚、但以理、约伯这三人,他们只能因他们的义救自己的性命。” 以西结和但以理不是在同一批掳到巴比伦去的。以西结是在但以理之后一次,即第二次被掳的。这是一个证据。 结14:20节又重述了同样的说法:“虽有挪亚、但以理、约伯在其中,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们连儿带女都不能救,只能因他们的义救自己的性命”。 这里以西结先知不仅提到了但以理,而且他还把但以理和挪亚、约伯排在一起。挪亚和约伯都是上帝所嘉许的圣经中的先祖,并且上帝称他们是义人,甚至于说约伯在我面前是一个完全人。在这里把但以理也排在其中,足以证明他非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特别蒙上帝看重的人。这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了。(另参结28:3节) 2)死海古卷: 第二个外证,就是所谓的“死海古卷”。“死海古卷”就是在死海附近挖掘出来的写在羊皮卷上的圣经。从“死海古卷”的抄本中人们发现,早在公元前210年,就已经把但以理书作为经书抄进来了。这就表明,如果说但以理书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写的话,不太可能一写出来就被人接受成为经典,然后被抄写进来。它一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被当时的公会接受为正典,然后才会被抄到经书里面去。这是“死海古卷”所提供的一个外证。 但是最为有力的一个外证,请看太24:15节:“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这里我们发现,耶稣自己也承认说“先知但以理”。然后他引用了先知但以理的那句话,“那行毁坏可憎的”,叫人要留意但以理书中的预言。很明显,耶稣这话是引自《但以理书》。 所以,耶稣也向我们见证了,《但以理书》的作者就是先知但以理!既然耶稣也承认但以理书及其作者,因此,我们就更应当相信他说的话是正确的。 再退一步讲,就算有一些人会说,耶稣讲这些话只不过是迎合当时的说法。但我们从四福音书中发现,对于传统上的错误思想、错误观念,耶稣总是给予揭露并予以纠正的,他不可能去迎合一个错误的观点!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我们承认新约圣经都是受圣灵感动所写下来的。那么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这些新约圣经的作者们在写的时候,一旦发现中间有错误,圣灵会不会告诉他作个更正呢?肯定会作一个更正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接受耶稣的权威,很多事情就很好办了! 譬如:我们讲到有关“安息日”的问题,就有人提出:今天的星期六和创世时候的第七日是否一致?言外之意,你怎么知道今天的星期六就一定是创世时候的第七日的延续呢?有什么办法证明它呢? 的确,在这漫长的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间变化很多,其间至少失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记录。但我们却能够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我们现今的星期六就是创世时候延续至今的第七日,因为中间有了耶稣的出现! 事实上,耶稣在世时所遵守的安息日,就是我们现今遵守的日子啊!假如说,他所遵守的不是创世时上帝所命定的第七日,耶稣仍可以把它再改过来!如果他没有改过来,就说明他已经认可了。 而从耶稣时代到今天,安息日从来都没有变过! 所以,我们现今所遵守的安息日,也就等于耶稣时代所遵守的日子。数学上有一个概念是:因为A=B;B=C;所以A就等于C。就这么简单! 另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证据,犹太人对于但以理非常尊重,而且也把但以理书的位置提到很高。这也是一个外证。 然而,尽管犹太人很尊重但以理,但有人因为在犹太人的旧约经卷的分类中,没有把《但以理书》归到先知书类,而是放到一般的作品中间了。于是,这又引起了批评学者们的怀疑。 (2)晚期说: 晚期的说法认为,《但以理书》的写作时间是在公元前168-165年,或公元前167-164年之间。他们否认《但以理书》的作者就是但以理,认为不是但以理本人写的。他们之所以认定这个时期的原因是: 1)因为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叙利亚王安提阿古四世征服犹太人的事件,以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圣殿的祭祀被迫停止。不但如此,而且安提阿古四世还公然在圣殿内用猪来献祭。犹太人义愤填膺!于是有一位叫马克比的犹太祭司带领百姓造反,结果取得了胜利,并恢复了圣殿崇祀。 现在大部分的研究者,包括基督教所谓的福音派都认为,但以理书中的“小角”就是预指历史上的安提阿古四世。并认为“他说夸大的话,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称是上帝。” 预言中还指出:“小角”迫害至高者的圣民。 对照犹太人曾一度受安提阿古四世逼迫的历史,似乎也很象。但是,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地研究,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然而,批评学者们却认为,《但以理书》是在马克比事件发生以后写的。他们甚至认为,后人之所以要写《但以理书》,是因为他们当时受到了民族的逼迫,于是就有人假托但以理之名,写了《但以理书》,藉以激励犹太人的斗志,盼望将来国度得到复兴。 可是我们认为,有人假托但以理之名写了《但以理书》,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他不可能预言到将来几个大国的情况。再说,如果《但以理书》中的信息是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写的,那么但2章中关于金像的异梦就不是预言了,而成了对历史的回顾。同样,但7章中的兽也不是预言了,也是对历史的回顾。 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2)为什么《但以理书》没有被归到“先知书”里边,而是被归在一般的经书里面(writting)呢? 我们发现,可能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但以理不象摩西、以西结、耶利米等有着直接蒙上帝呼召的经历。 事实上,他是在巴比伦所有的哲士、术士都要被杀,而他自己也在被杀之列,处于性命难保的危急之时,仍凭着信心,恳切祷告,从上帝那儿获得启示,然后出来向王解梦,终于化险为夷,保全性命。 可见,他的工作并不象其他先知那样十分明确。 因此,难怪犹太人没有把他看成先知,这是可能的原因! 其次,本书中没有出现“耶和华如此说……”之类的话。 他所见到的异像或异梦都是天使帮他解释的,没有“耶和华的灵”或“耶和华的话”临到他。所以,他们就没有把他放在先知之列。 另外,本书涉及到宫廷政治。 犹太人对于宫廷政治,尤其是外国人的政治,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就没有把《但以理书》放到先知书里。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但以理书的作者,否定但以理是一位先知。况且,前面我们已经举出最大的证据——耶稣也承认他是先知;而但以理自己也表明了他是这卷书的作者。 以上我们探讨了本书“作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同来探讨有关“日期”的问题。 2、日期: 关于本书作者和写作日期的问题,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而年代与日期也是连在一起的。 批评学者认为,但以理书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写成的。 1)波腓烈率先提出《但以理书》不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 在公元三世纪,有一个人名叫波腓烈(Porphyry)。他率先提出《但以理书》不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他是继承和发扬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认为,“上帝”是一个非人格的神明。他创造了天地以后,就不闻不问了,不再介入人间的事。既然认为他不再介入这世界上的事,而《但以理书》中却提到许多关于世界上的事。 所以,他就想当然地认为,但以理书中所记述的许多关于世界上的事,都是后来的人随便说的。并且,他也不相信神迹和预言,认为但以理书中所记的都是事后的记录。 当时,几乎所有的基督徒对他提出的这种错误观点表示强烈地反对,甚至把他所写的著作全部焚烧。 他的错误观点后来之所以又死灰复燃,是因为有人引用了他所著之书中的只言片语。尤其在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到了19世纪,他的错误观点又被批评学者拿来批判圣经和基督教信仰了。 2)对于耶路撒冷被围的时间问题: 但1:1节说:“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他们认为这第一句话就有问题。并且提出质疑的理由: 原来耶利米比但以理稍早,他曾预言到犹太人将要被掳到巴比伦70年。(参耶25:9-11节)。 耶25:19节说:“又有埃及王法老和他的臣仆、首领,以及他的众民”。 这里讲到的是约雅敬王在位第三年,尼布甲尼撒攻陷了耶路撒冷。可是耶利米却说是法老。 再看耶46:2节说,“论到关乎埃及法老尼哥的军队:这军队安营在幼发拉底河边的迦基米施,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犹大王约西亚的儿子约雅敬第四年所打败的。” 所以,这就解决了关于尼布甲尼撒王和法老王之间所谓矛盾的说法。因为经文没有说明是尼布甲尼撒的军队。 可是,耶46:2节说是“约雅敬第四年”,而但以理书说是“约雅敬王在位第三年”。 很明显,这中间出现了不相吻合的问题。如何来解释呢?这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 3)迦勒底人: 但1:4节,“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迦勒底的文字”是当时一种民族的文字,通常被祭司、魔术师,就是圣经上所讲的“术士”们采用。在后期的时候才用“迦勒底”来表明一个民族。 所以,这里提到教他们学习“迦勒底的文字和语言”,其实就是教他们学习如何作“术士”。 批评学者提出,但以理书把“迦勒底”作为整个民族来讲,一定是后期的作品。 事实上,关于“迦勒底的文字言语”也是他们争论的重心之一。庆幸的是,后来的学者们找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文字,发现了“迦勒底”在当时不是指的一个民族,而是指的文字。这与但以理书中所用的意思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也是他们争论不休的。比如,尼布甲尼撒所得的兽疯症——“吃草如牛,经过七期……”等等。 3、对反对者的回答: A、关于内证方面的相关问题: 对于《但以理书》早期说提出质疑的回答。 1)关于伯沙撒王的问题: 伯沙撒王是否有其人,他是否是巴比伦的最后一位王?曾经一度被批评学者们怀疑,并据此作为反对《但以理书》的理由。因为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上,的确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但是我们知道,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攻陷了巴比伦。这是历史提供的数据。 我们知道,古代的巴比伦城座落在著名的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它的城墙非常坚固,四周围又有护城河环绕,几乎没有人能冲得进去。但以赛亚先知却早已预言,巴比伦的城门会为敌人打开。那么,后来取代巴比伦的波斯人是如何破门而入的? 据史载,当时,波斯人采取了挖渠改道的措施,把流进巴比伦城的河水引到了下游,而巴比伦城里的人并不知道。结果等到护城河里的水快要干了的时候,波斯大军就从河床冲进了城内。而他们冲进去的这一天,正好巴比伦城门是敞开的。 及至波斯大军冲进城内,轻而易举地攻陷了该城。城被攻陷后,伯沙撒王当场被杀。但是,城中的居民安然无恙,并没有受到伤害。 有学者据此推论,或许此前他们早已达成了某项协议!当波斯大军进城的时候,在城内的人为他们打开城门,从而进行里应外合。 事实上,当时的情形,正如圣经所记载、所预言的。而历史上所记载的也的确是如此!当天晚上,巴比伦国家正举行盛大的酒宴。当该城市被攻陷之后,他们就开始恢复对假神玛尔杜克Marduk的崇拜。 伯沙撒被杀时只是摄政王,他的父王拿波尼度当时还在外地,没有回到京都。在但5章中,但以理只讲到他儿子的结局——“当夜被杀”,却没有提到他的父亲怎样? 因此,这些批评家们就认为,但以理怎么可能知道伯沙撒王呢?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件事! 所以,他们就认为本书一定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写的。因为有关伯沙撒王的事情在历史文献上无从稽考,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有关伯沙撒王的事情,也是在19世纪以后才搞清楚的。 据考古发现,伯沙撒王当时在国内与父亲同时摄政,他父亲是真正的王,他是摄政王。 故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以理书》要么就是但以理在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要么就是上帝给了但以理这样的启示,否则他是不可能知道的。而更加有力的证据显示,但以理亲自经历了这件事情。 所以,这卷书的作者肯定是但以理,而不是其他人。因为伯沙撒王的事情而否认《但以理书》的作者就是但以理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2)大流士: 但6:1明说,米底亚(或作“玛代”)人大流士(或作“大利乌”)。关于米底亚人大流士的说法,有不少批评家以此作为一个证据,认为但以理肯定不是写这本书的人。他们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呢? 但6:28说:“如此,这但以理当大流士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塞鲁士(或作“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这里出现了两位王:一位是大流士,一位是塞鲁士(英文“CYRUS”或作“居鲁士”)。在以赛亚书里面讲的是塞鲁士(cyrus或译作‘古列’),没有讲到大流士。 实际上,在这两个人当中出现了所谓的时间差。即538公元前年、539公元前年的时间差。而据历史记载,塞鲁士是在538公元前年以后继位的。 他(大流士)攻陷巴比伦的时候是在公元前539年。但历史上只对塞鲁士有记载,对他以前没有记载。538公元前年以后,塞鲁士作王。但圣经但6章中却说是大流士取了巴比伦,并且作王治理通国。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了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找不到“大流士”究竟是谁? 事实上,现在没有历史的证据说明,此人真实的身份!但到目前为止,其中有这几个人,看上去有点像他。当然现在还没有人能确定! (1)Gubaru: 第一个人叫Gubaru,当他攻陷巴比伦的时候是一个将军。当时攻陷巴比伦的时间是在539公元前年。那天晚上攻陷时,塞鲁士不在场,他没有参加那次的战斗。 这位Gubaru是玛代省的省长。所以,可以称他为米底亚人。看来这个身份应该是合适的。 根据波斯的历史记载,古巴比伦城是由Gubaru恢复的。他曾在巴比伦设立了很多省长。在539公元前年前后,他也作了很多活动。538公元前年的11月份,他就死了。 所以,通过相关考证,我们发现,539公元前年Gubaru攻陷了巴比伦;538公元前年11月份,他就死了。而538公元前年是居鲁士开始当权的年代。 因此,单从时间上来看,Gubaru比较符合但以理书所说的大流士。因为他在这个时候战功辉煌,不但攻克了巴比伦城,而且还在其中设立省长。另外,他作王的时间,也大概是一年左右,符合一年之后塞鲁士继位为王的说法。这是可能性较大的一个人物。但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 (2)“王后的葬礼”: 在当时,即539公元前-538公元前年,有一份文件上提到了“王后的葬礼”。但是,文件上没有说到居鲁士(塞鲁士)在场。说明这位“王后”不是居鲁士的妻子,而是另外一位王的妻子。如果说居鲁士是王的话,他的妻子死了,他应该参加葬礼。但是,文件上只提到了王后,却没有记载居鲁士在场,说明这位王是另有其人!可惜,这另外一位王的名字没有被记载下来。这就证明,在居鲁士当权之前,一定有另外一位王。这样就能支持但6:28的说法! 事实上,尽管批评学者一再宣称,历史上只有“居鲁士”,不存在“大流士”的说法。但正如前面所述,“居鲁士”摄政是在538公元前年。而在“居鲁士”摄政之前,有一年是空缺的。说明在这之前必然有一个人作王。这个人是谁?我们不知道!但是,但以理说他是“大流士”。现在没有一个历史证据说他究竟是谁?但肯定有一个人! 庆幸的是,本会安得烈大学研究旧约的一位学者在史书上找到了名叫Gubaru的人,与但书记载相符。 这是第二个证据,证明但以理在这里没有犯错误。 (3)“亚哈随鲁”: 但9:1节:“米底亚族亚哈随鲁王的儿子大流士立为迦勒底国的王元年”。 这里所说的“亚哈随鲁(Ahasuerus)”是希腊文的翻译,而在希伯来文却是“cyaxares”。所以,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 亚哈随鲁是怎么回事儿? 当时波斯和玛代(玛代人就是米底亚人)是联合大国,波斯国占上风。后来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过玛代,即使在史书上也没有听过。 所以,玛代后来就衰败下去了,而波斯却兴起来了。但在波斯兴起之前,这两个族是共同摄政的。可是,后来当波斯强盛起来,就成了波斯帝国。大概在这两个民族联姻后的一百年,有一个史学家xenophon(赞诺芬)就把这两个族的族谱都写下来了。在这两个族谱中间,找到了“亚哈随鲁”的名字。这个名字,恰好是和但以理书上的亚哈随鲁同名。因此,有学者就猜测说,亚哈随鲁可能就是大流士。(父子同名?)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第一,居鲁士作王前,肯定有另一个王存在,只是居鲁士比他晚来了一年。那一位王是谁?我们不知道,因不同的文件对同一个王可能有不同的写法。正如上述出现的亚哈随鲁王,也叫“cyaxares”。 事实上,一个人可能有几个名字,就是中文里也有这个可能性的。 既然,但以理说那个王名叫“大流士”,而批评学者又找不到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明但以理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历史的证据。所以,我们就只能接受但以理的说法,相信此人名叫“大流士”的说法是正确的。 至于具体是谁呢?这就是学者们去弄明白的事,但以理说这位作了一年王的就是大流士。我们所能得出的就是这么一个结论! 3)尼布甲尼撒王的病: 在但4:33节说:“当时这话就应验在尼布甲尼撒的身上,他被赶出,离开世人,吃草如牛,身被夜露滴湿,头发长长,好象鹰毛,指甲长长,如同鸟爪”。 但4章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当时得了这样的怪病,但批评学者们认为: (1)史书上没有类似这样的记载,医学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他们认为,不存在这样的说法。即使这个说法是真的,会出现这样的病症,但从医学上认为,这样的病症是不可能复原的。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批评意见。 (2)在医学上有这么一种病,这个病名是Boanthropy,得了这种病的人,他自己相信自己是一头牛,但这种病例的记载不多。尼王虽患有这样的一种病,但他后来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并且又回到了他的王位。 (3)就算这位王得了这种病,但他并没有因为得了这种病,不被尊重了。 (4)尼王的这一特殊经历,除了圣经的记载,在其他的史料中也有可能被记载。 我们知道,关于当时的历史记载很多,可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当时的来源,现在就只有一个。也许有些材料丢失了。 事实上,我们现有的材料上所没有见到的,可能别的材料上有。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5)关于尼布甲尼撒王的历史记录,在他作王第十年以后,史书上对他国度的记载就不多了。 (6)在公元三世纪,有个历史学家名叫Borossus,他记载了巴比伦的历史。他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晚年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他的记载和但以理书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以上是我们针对反对者从《但以理书》中挑出来的有关反对意见所作的答复。这些都是讲的内证。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反对者从外证挑出来的毛病。 B、关于外证方面的相关问题: 1)由于《但以理书》没有被犹太人放在他们所编的旧约经书“先知书”中,而是被放在叙事类的经卷(writings)中。因此,他们就否定但以理是先知。 犹太人为什么没有把《但以理书》归到“先知书”中?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现在没有找到一种更合适的。 有一本书中作了这样的猜测:自从犹太国失去国家主权以后,犹太人始终在做他们的复国梦。特别是在“玛迦比事件”以后,这种复国梦尤为强烈!但每一次造反,都遭血腥镇压。 后来犹太人中出现了一位历史学家,名叫约瑟夫。他虽是犹太人,但他基本上是站在外邦罗马人的立场上著史的。他曾奉劝犹太人不要闹革命,不要期望复国,免得自寻死路。 可见,他所写的书比较偏向于征服者。 而犹太人当时可能看到《但以理书》中所写的国家是很明确的,都是用“兽”一类的象征物表示的,深怕引起犹太人的复国情绪。因此,有人干脆就把它放在一般有著述里头,而不放在“先知书”中,因为“先知书”意味着是上帝赐下的直接指示,应该照着去实行。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是不是真的是这个理由,我们不知道!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理由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但以理书》被放在何处,其本身并不影响但以理就是一位先知! 我们以前讲过,有一个最大的外证,就是耶稣承认但以理是先知。可是这些批评家们,他们连耶稣都不相信,更何况是但以理?这样看来,耶稣说的话,对于他们来讲,自然就没有权威了。
2)反对者提出:如果《但以理书》成书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话,它应该被后来的作家、先知所引用,而不要等到新约时期,耶稣来了以后才被引用。 这是他们的指控。但这个指控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以西结先知曾谈到关于但以理的预言。“虽有挪亚、但以理、约伯在其中……”(结14:14、20)。 结28:3藉推罗王预表撒但说:“看哪,你比但以理更有智慧,什么秘事都不能向你隐藏。”这就说明,至少但以理在以西结的眼里是有智慧的人。当然这里主要是指着撒但说的,说明撒但的智慧超过了但以理的智慧。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又说明,但以理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 所以,这种指控是不能成立的。首先以西结就引用了但以理。 批评学者还提到: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有一个民族叫Ugarit。在他们的某个碑石上曾出现了但以理的名字。因此,他们说,以西结所说的但以理就是这个人,而不是指的公元前六世纪的但以理。 他们甚至提出:根据圣经记载,挪亚、约伯都是很早时代的人。而《但以理书》中的但以理已经是距离挪亚、约伯很长历史时期的人物了。以西结不可能把不是同时代的人排列在一起。 所以,他们认为,以西结引用的但以理根本就不是《但以理书》中的但以理,而是另外一个比《但以理书》中的但以理早800年的但以理。 当然,这是他们的解释。看上去,似乎很合乎情理!认为只有把一个和他当时代的人排列在一起才算有道理。但是我们却要提出质疑,以色列人根本就不知道Ugarit这个民族。既然不知道这个民族,以西结又怎么可能在他所写的书中引用这个民族中的某一个人呢?简直就是牵强附会! 事实上,即使《但以理书》未被后来的作者引用,也并不表明它成书晚!譬如:《以赛亚书》也是成书很早的,但在当时并没有被人所引用,直到耶稣来的时候才被引用。 所以,至少我们找到了一卷肯定的先知书,在他的当代和后代,都没有被人引用,直到耶稣的时代才被引用。而《以赛亚书》作为先知书的地位,在犹太人中是没有被怀疑的。 3)批评学者对《但以理书》中所用的亚兰语提出质疑: 但以理书中有相当一段文字是采用的亚兰文。(参但2:4下-7:28节) 批评学者认为,如果《但以理书》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它所使用的亚兰文应该是比较早期的一种文字。但是,这些批评家们却说,《但以理书》中使用的亚兰文好像是晚期的。 可是一些福音派的学者却又说,《但以理书》中使用的亚兰文字也不是晚期的,它是一种语言。 事实上,当时有两种方言,这两种方言,《但以理书》中采用了其中的一种方言;并且还是早期的文字,并不是晚期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就如中国的汉字,虽只有一种文字,但却有多种方言。又如广东话,是比较老一点的方言。 前面我们讲到了《但以理书》的导言部分。我们研究了《但以理书》的写作时间及作者。我们发现,在今天的学术界流行两种观点:一种是所谓的早期的说法;第二种是晚期的说法。 “早期说”,通常是我们教会传统的说法。传统的说法认为,《但以理书》的作者就是但以理;写作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我们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同时也考查了一些证据。 除了教会的传统之外,我们也考查了圣经的相关内证;然后我们也提到了相关的外证,证明但以理的确是这本书的作者。其中内证中间,我们看到了人称上的自称。外证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耶稣对但以理先知的认同。 我们同时也讲到了“晚期说”。这是批评学者提出的看法。这些批评学者们在19世纪,开始对圣经进行批评。他们批评所有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大致说来,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信徒学者;一种是批评学者。在信徒的学者中,又分了很多类。 但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注意两种:一种叫“福音派”,还有一种就是“自由派”。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学者,是在所谓的福音派中间最保守的一派。 所谓的“福音派”,就是相信圣经是上帝话语的一类人。而这一派,现在甚至已经开始否定《圣经》了。他们相信《圣经》中有一部分是上帝的话,相信《圣经》中有耶稣的某些教导;但是已经不太相信《圣经》,不太相信活着见主…… 因此,在我们研究的时候,会把这两派的意见都拿进来,因为这两派的学者几乎同时对圣经的研究作出贡献。我们可能会想,一个批评学者会有什么贡献呢?其实,他们也有很多的贡献!比如,对于“晚期说”,他们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并解决一些含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是提出来,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答案。 五、语言问题: 但1:1-2:4上,采用的是希伯来文;但2:4下-7:28节,采用的是亚兰文。但8:1-12:13节,又是希伯来文。当然其中还用了几个波斯字和希腊文。 为什么在但2章出现的异梦采用的是亚兰文? 但2:1-4上用的是希伯来文,可是到但2:4下开始,突然转到了亚兰文,“迦勒底人用亚兰语对王说……”。这里为何要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呢?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然也有学者猜测:当时希伯来文和亚兰文可能是比较相近的。当时的读者,可能既熟悉希伯来文,又熟悉亚兰文。但是我们依然没法解释但2:4节所用的亚兰文。或许当时这些术士和哲士们干脆用他们自己原来的语言,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仍是一个问题! 《但以理书》的异像大部分是用希伯来文写的。但是我们发现,但2章主要讲的是尼布甲尼撒的梦;但7章讲的是但以理见的异像。但以理描述自己所见的异像,也是用的亚兰文字。于是就有一些学者推测,但2章的异像和但7章的异像,其实说的是同一回事。所以,可能作者就用了同样的语言。 其实,书中除了亚兰文字的使用令我们感到费解,对于书中采用的希伯来文,我们依然感到困惑。《但以理书》共12章,1-6章是讲历史性的部分;可是从第7章开始,讲到关于末世的预言、末后的事情。 实际上,本书对于文章的分段和对语言的分段明显是不重合的。如果但以理在1-6章时采用亚兰文,到第7章讲末世预言时采用希伯来文,这两者就是一致的了。可是我们发现,在这一点上它们不是一致的。 所以,这就给我们研究《但以理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至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做?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很明显地,它的前后不相一致。 于是,就有人大胆地提出,《但以理书》有多个作者。根据书中的写作风格,有人甚至推测,《但以理书》可能有九位作者。后来有人把它们编辑到了一起。 学术界比较可信的一个说法,当然也没有被所有的学者们接受。原来《但以理书》是用亚兰文写成,然后再把它翻译成希伯来文。但是这个说法缺少证据!因为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发现,但2:4节所用的亚兰文是用原来的方言写成的,没有任何翻译的痕迹。于是就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另外的原文。只是后来就用希伯来文翻译。 另外,也有一些别的说法,认为《但以理书》前几章是一个人写的。于是就出现了两个作者、三个、四个……一直到九个作者的说法。保守的学者和保守地研究《但以理书》的人,对于批评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或者他们自己研究的时候,也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尽管作了很多研究,但是都不能给人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我们发现,无论《但以理书》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写成的,无论它有几种语言的版本,它都不会影响《但以理书》的整体。 至于我们讲到《但以理书》的结构,即使是保守的学者,也不认为《但以理书》是一气呵成的。可能作者先写一部分,后来再写一部分。或者是作者退出王宫以后,退休在家再写一部分。 总之,但以理在写这卷书的时候,他不太可能一次性地完成。从书中所写的话语中我们发现,其中时间的跨度很长。从公元前605年被掳,一直写到公元前536年,其间有70年的跨度。 六、体裁: 与语言问题一样成为问题的,就是所谓的体裁。《但以理书》的体裁,也是一个争论。 但1-6章,采用的是记叙性散文。可是但7-12章,用的是启示性文体。 但1-6章,主要记述的是以宫廷为主的事件,属“宫廷文学”。但是在“宫廷文学”中间又出现了特例。比如,但2:14-45属启示性文体。主要启示了尼王所作金像的异梦及但以理得到梦的启示并解释梦。所以,我们发现,在记叙文体中间有启示文体。但是在启示性文体中间却没有太多的记叙。 再有,就是关于人称的问题。 我们发现,书中的人称是变化的。其中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于是有人作出推测,当书中出现第三人称时,可能是但以理的朋友写的。当后来出现第一人称的时候,可能是但以理写的。…… 所以,在研究体裁、语言等问题上,我们若不得出一个结论,就很难对《但以理书》作一个正确的解释。 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小结: 在读《但以理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但以理书》从头到尾有着整体的连贯性。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拿掉,这种连贯性就失去了。所以,本书是不可分割的。 事实上,《但以理书》的这种统一的思想和连贯性,并不因为体裁的不同而能够各自成篇。相反,每一章之间都有着相当的连贯性! 其实,即使在普通的对话中间,人称发生变化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书中出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变化并不稀奇。当然,这也是本书中间的一个特例。 另外有批评学者提出,《但以理书》前六章中有关历史记叙性的部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而后面7-12章的内容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写成的。我们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本身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事实上,整本《圣经》共用了1600年的时间写成。而对于单本的这卷《但以理书》来说,是不需要四百年的时间来写成的。倘若这卷书的前面部分是在400年前写成的,而后面的部分是在400年以后写成的,试问,有谁能够活这么长的时间来写这卷书!尽管圣经记载了人类寿命最长者活了969岁。那是发生在洪水之前的世代。可是到了公元前的数百年期间,没有人能活到几百岁! 所以,对于批评学者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本身提出质疑。 事实上,虽有一些问题被提出来了,但所提出来的某些问题本身却是不合理的! 还有,我们不太可能根据使用的语言来进行分段。因为我们发现,《但以理书》中的语言本身没有内在的和谐性。所以,尽管书中用了几种语言,但是所记载的内容依然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譬如:但1-6章主要记载了宫廷史。谈到了。尽管其中出现了希腊文、亚兰文和波斯文,但这并不影响所记载的都是有关宫廷历史的主题。 至于但7章虽采用的是亚兰文,而从但8章以后都是采用的希伯来文,但它们都是讲述了先知所见的异像,并且也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发现,《但以理书》中的语言问题并不妨碍其内在内容上的和谐性。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批评学者所站的立场问题。 很明显,批评学者所站的立场乃是基于不相信圣经的预言。因为不相信预言,所以,他们就把《但以理书》中的有关历史和预言的前后两段人为地割裂开来——认为这是在两个不同时间段写成的内容。如果前后两个部分都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写成的,那就说明公元前六世纪的人能知道公元前二世纪所要发生的事,说明有预言这回事!而批评学者始终认定,人没有预言的能力,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们认为但7章以后所记载的内容,都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发生的事。 但是我们相信《圣经》、相信上帝、相信人不过是上帝手中用来记载他所启示有关事件的工具而已。 事实上,上帝完全可以藉着公元前六世纪的人预言公元前二世纪的事。因为上帝有预知的能力,他能从起初知道末了的事! 因此,我们认为,《但以理书》是公元前六世纪的著作,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我们发现,批评学者往往会使用一种没有道理的诡辩术,就是所谓的“循环论证”。 什么叫做“循环论证”呢?就是用一个未经证明的证据,作为另一个问题论证的基础。 比如,我听人说,他不是一个好人。为什么他不是一个好人呢?因为我听人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因此,他就不是一个好人。 批评学者们也犯了同样的挑毛病!他们也采用了所谓“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但以理书》所记的内容是不真实的。因为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中,曾有一个时期出现了不真实的“天启文学”。而《但以理书》的体裁也属“天启文学”一类。因此他们认为,《但以理书》中所记载的内容也是不真实的。 或问:批评学者们的错误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原来,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中,在旧约与新约中间,俗称“两约之间”,曾出现了相当多的以“天启文学”作为文体的著作。其间的确出现了很多不真实的说法。但问题是,《但以理书》是属于两约之前的作品。如果硬把两约之间或之后发生的不真实的事例拿来证明之间出现的《但以理书》,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 无独有偶,在教会内也有类似的情形发生! 有人常用罗5:12-21的经文,作为他们神学的依据。而他们所用的方法就是“循环论证”。 罗5:12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第16节说:“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也不如恩赐;原来审判是由一人而定罪”。 第18节说:“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照样,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第19节又说:“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 于是,有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既然是因亚当一个人犯罪,造成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死;照样,因耶稣一个人称义,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称义。 他们论证的证据在哪里?就是这些经文,因经文上是这样说的! 第18节说:“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照样,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他们的结论就是从这儿来的,证据还是从这里来的。这就叫做“循环论证”。 同样,他们也拿这句话来解释林后5:19-20节;然后又用林后5:19-20节作为此处的支持。就这样,两个经文彼此支持,从而造成了一种循环。但是,这种论证是非常无力的! 七、中东地理文化: 我们来看一看中东地区在但以理的时代,在《但以理书》中所发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文化背景。 参看圣经“古代世界”地图: 1、河流: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两条大的河流:一条是幼发拉底河;另一条叫做底格里斯河。 在这两个河流中间有一块平原,叫作“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最后交汇在一起,共同流进了波斯湾。 2、地理环境: 1)阿拉伯沙漠:在幼发拉底河的南部是阿拉伯沙漠。 2)在约旦河和地中海中间,有一道山脉。 如果巴比伦要出兵打仗,军队必须经过这些山脉;并且还要通过那片长度约有 3)巴勒斯坦南部就是西乃旷野。 4)尼罗河:撒哈拉沙漠是在尼罗河的西部。我们所见的图上没有标出。 3、国家和地区: 这里有一些什么样的国家呢? 1)亚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它的南部是巴比伦。 2)巴比伦: 3)米底亚: 4)波斯: 5)埃及: 6)犹大: 7)以色列: 从上述“古代中东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东世界彼此相争的地方不是阿拉伯沙漠,而是物产丰饶的地中海东岸以及两河流域。 4、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及其意义: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埃及: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世界非常闻名的国家。埃及要和其它的国家发生争战,其战场总是设在以色列。事实上,它也只能在这里打仗。 我们在《列王记》中看到,当时的犹大国,时儿听从埃及,时儿又听从巴比伦。可见,以色列在这里成了腹背受敌、兵家必争之地。它被埃及视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和防护网;同时,它也是北方民族入侵南方国家的一个障碍。如果埃及能把它控制住,那么,那些从东北方向来的敌人,就不太可能对它造成太大的威胁。如果失去这道防护网,随时就会兵临城下。 所以,以色列是当时中东国家的必争之地。因耶路撒冷作为古代世界的交通要塞,大家都得要通过。 2)亚述国:亚述是继埃及之后,第二个称雄世界的国家;直到公元前七世纪,它仍一直称雄于世。公元前七世纪以后,巴比伦兴起代替了亚述。 3)以色列及其毗邻的地带都是埃及安全的防护网:如果埃及占领了这些地方,它的邻国亚述就会遭殃了。在公元前七世纪,埃及出钱支持周围的国家去抵抗亚述国。 4)公元前626年,尼布甲尼撒的父亲拿波帕拉撒(Nabopolassar)兴兵造反,与亚述交战,取得成功,建立了新巴比伦国。尼布甲尼撒是在他以后的20年才称帝作王的。 公元前616年,巴比伦完全脱离了亚述的控制。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即从公元前616-612年,他们就对亚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公元前612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巴比伦在公元前616-612年之间攻击亚述时,得到了米底亚人的支持。及至公元前612年,支持不再存在。 可是,在巴比伦攻击亚述的时候,亚述又得到了埃及的支持;因为埃及看得很清楚,亚述一旦覆灭,接下来埃及就要遭殃了。 亚述帝国有一个城市叫尼尼微。尼尼微于公元前612年沦陷。及至公元前609年,亚述完全沦陷了。亚述沦陷以后,巴比伦就拥有了这片广大的土地。 于是,这片广大的土地就在米底亚和巴比伦之间被瓜分。同时,双方达成了一个协定:底格里斯河的东北部,划归米底亚管辖。底格里斯河的西南部,划归巴比伦管辖。这就意味着巴比伦已经控制了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控制巴勒斯坦一带,巴比伦必须继续和埃及交战。于是,在公元前609年到公元前597年之间,巴比伦就和埃及交战。交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底格里斯河西南的巴勒斯坦和犹大地。 在圣经历代志下24章讲到,犹大国末后曾被埃及控制。当时有一个王叫约哈斯,仅作了三个月的傀儡王。 王下23:31说:“约哈斯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三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三个月”。 王下23:37说:“约哈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他列祖一切所行的”。 第33-34节又说:“法老尼哥将约哈斯锁禁在哈玛地的利比拉,不许他在耶路撒作王,又罚犹大国银子一百他连得、金子一他连得。法老尼哥立约西亚的儿子以利亚敬接续他父亲约西亚作王,给他改名叫约雅敬”。 可见,埃及在这个时候控制着犹大国,并立犹大国的王为它的傀儡王。 公元前606-公元前605年之间,尼布甲尼撒挥师南下,入侵埃及。这时已经兵临城下,差不多就要把埃及打败了。突然,他的父亲拿波帕拉撒(Nabopolassar)去世了。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马上撤兵后退。于是他带着非常勇敢的一小队人马,横穿沙漠返回巴比伦。而他的大军,就沿着弯弯曲曲的原路回去了。 与此同时,尼布甲尼撒要求犹大国与埃及决裂,并要求犹大国向巴比伦称臣纳贡。可是,到了公元前601年的时候,尼布甲尼撒却被埃及人打败了。这时,原本亲埃及的约雅敬,见尼布甲尼撒败给了埃及。于是,他就改变态度,再次亲埃及了。 约雅敬的这一个亲埃及的的举动,招致了更大的麻烦。尼布甲尼撒又挥师南下,第二次攻陷了耶路撒冷。 在第一次被掳走的人质中,就有我们本书中的主人公——但以理,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而这一次,即第二次,尼布甲尼撒又把以西结先知带走了。后来,约雅敬被尼王所废,又立西底家为傀儡王。可是,西底家作王没过几年,他就背叛了巴比伦王。正如王下25:1说:“西底家背叛巴比伦王”。 于是,耶路撒冷第三次遭遇毁灭。时间是在公元前587/586年。这一次,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圣殿也被烧毁,犹大国从此消亡。 以后,以色列人就一直做“复国梦”。而《但以理书》中所记载的事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犹大国地处埃及、亚述、巴比伦的中间,当它们之间打仗时,它就受到了威胁。因为很弱小,所以总是进退不能。于是,正如预言中所论到的,它要在万国中间被抛来抛去。 思考:简述犹大三次被尼布甲尼撒王入侵的原因及经过?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