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一、本章的结构:交叉倒装配置结构

 

1 但以理流亡生涯的开始。

 

2 上帝的物件、器皿被带到了示拿地。

 

3 太监长将犹大少年带到巴比伦。(围城的结果)

 

4 犹大少年聪明、敏慧,要学习迦勒底语言。

 

5 王指定饮食。(在训练期间)

 

6 四个少年人的名字。

 

7 给了新的名字。

 

8 但以理敬畏上帝。

 

9-10 监长怕“我主我王”。

 

11-14 给新的饮食。

 

15 四个少年人更俊美、健壮。

 

16 撤掉王膳,改用全素食。

 

17 上帝将学习各样文字的能力赐给少年人。

 

18-19 太监长将犹大少年人带到巴比伦王面前。(三年结束后)

 

20 胜过异教信徒。(智慧上表现)

 

21 但以理生涯的结束。(和第1节是相对应的

 

二、经文解析:

 

第1节“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1、人物:

 

约雅敬的原名叫什么呢?

 

代上3:15“约西亚的长子是约哈难,次子是约雅敬……”

 

王下23:34讲到,法老尼哥将约西亚的儿子“以利亚敬”改名叫“约雅敬”

 

“以利亚敬”的意思是“我的上帝将我养大”。“约雅敬”的意思是“耶和华将我养大”。

 

2、改名字:

 

改名字意味着什么呢?在旧约时代,常常是父亲给儿子取名字。而改名字,意味着一方比另外一方强大;意味着我能控制你。当约瑟被卖到埃及,以后蒙上帝特别保守和引领,使他成为宰相后,法老给他改了名字。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与天使角力后,天使也曾给他改了名字叫以色列。

 

由此可见,改名字的这一方总是比被改名字者的权威高。

 

同样,当法老尼哥将“以利亚敬”改名叫“约雅敬”,表明了当时埃及控制着犹大国。犹大王实际上是个傀儡王。

 

3、年代:

 

关于“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的说法,引起了反对派的争议。他们认为,这里的记载和耶利米书中的记载不同,即有所谓“第三年”和“第四年”的说法。(参耶46:2)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继位年的问题。一种计算方法,是把继位的那年叫做元年;还有一种方法,是把继位之后的那一年叫做元年。

 

所以,如果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就会出现多一年或少一年的差异。既然说到巴比伦王,就说明巴比伦这时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如前所述,巴比伦于612公元前灭掉亚述,公元前606年立国。

 

若按照犹太人的年历计算,这时应该是在606公元前-605公元前年的秋季。当时尼布甲尼撒正在巴勒斯坦一带争战。公元前605年8月15日,当他接到父王驾崩的消息以后,他就立即撤兵赶回国内。同时命令大部队带走犹大国中的部分优秀臣民,希望藉此削弱犹大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致使该国以后没有能力来组建军队。因为尼王很懂得人的心理——民族仇、家国恨是很难压下去的!所以,他就决定要把犹大国中优秀的人民都带走。

 

同时,为了防止国内有人乘机发动政变篡权,尼布甲尼撒就在8月15日,率领少数精锐骑兵,抄近路横穿沙漠,经过22天艰难跋涉,终于很快地返回巴比伦。并于9月7日,正式继位作王。此前他仅为其父军队的元帅、摄政王。

 

4、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的名字含有什么意思呢?“尼布”是巴比伦人对他们君王的称号,也是他们所拜之神的名字。尼布甲尼撒的意思就是:“愿尼布神保护他的疆界”“愿尼布神保护他的儿子”(尼王自称‘尼布之子’)。

 

尼王能争惯战,公元前605年刚刚在巴比伦作王不久,公元前604年就又回到了西部作战。

 

第2节:“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上帝殿中器皿的几份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1、主将他交在尼王手里:

 

表明上帝用了尼布甲尼撒来做这件事情。

 

2、“上帝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

 

说明尼布甲尼撒王只拿走了其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尼布甲尼撒王总共掳掠了三次。所以,他是分三次拿光的。这里所说的是第一次,他只是拿了其中的一部分。

 

赛39:6-7说:“日子必到,凡你家里所有的,并你列祖积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掳到巴比伦去,不留下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并且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在巴比伦王宫里当太监的。”

 

但以理及其三青年被掳到巴比伦,并被安置在王宫中,实际上他们就是做了太监!

 

所以,我们发现,赛39章的预言在此就得到了应验。

 

3、示拿地:

 

示拿地就是巴比伦。

 

4、“收入他神的庙里”:

 

说明尼王是拜神明的。当然,他也不否定犹大人的神。但是他认为,能把犹大神用的东西放到他神的庙里,说明他神的能力更大。

 

后来,尼布甲尼撒又把犹大国值钱的东西全都拿走,犹大国就失去了经济作为后盾,也就不能加强军事力量与巴比伦争战了。

 

总之,我们在此看到,尼王是有神论者,甚至还是一位多神论者。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动机无非是想要安邦定国,好像把犹大人的“镇山之宝”拿走了。

 

5、俘虏:

 

尼布甲尼撒王把犹大王室的人带走做为人质,以防他们反叛巴比伦。

 

第3-4节:“王吩咐太监长亚施毗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胄中带进几个人来,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具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

 

1、亚施毗拿:

 

可能是波斯人,因为当时皇宫里的很多高级官员都是波斯人。

 

2、贵胄:

 

这里的“贵胄”一词采用的是波斯字。他们本是王室中间的成员。他们被掳到巴比伦并被选进入宫中,表明他们要被训练,在王室听命。实际上,他们是要做太监的。

 

所以,我们再次看到赛39:7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3、目的:

 

尼布甲尼撒把但以理和他的三个青年同伴选进宫中,为要训练他们。

 

尼王训练他们的方式,是要让他们接受再教育。这些少年本身就是在王室里出生长大,他们也曾受到人的尊重。现在尼王要对他们再施行教育,希望藉此使他们的思维发生改变,由原来效忠于犹大改为效忠于巴比伦。同时,也是为要训练他们习惯巴比伦的生活。可见,尼王的亲善政策!

 

4、犹大国为什么会覆没?

 

代下36章谈到了上帝要用外邦人打击他们,因为他们对上帝不忠诚。

 

第14-17节说:“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嘻笑上帝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在第5-6节说:“约雅敬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上来攻击他,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

 

所以,犹大国灭亡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罪;第二,是主将犹大国交在尼王的手里,表明是经上帝允许的。

 

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下句型:A、第2节:“主将……交在……手里”;B、第3节:选择……。太监长在被掳之人中选择一些人。我们发现,这两种句型会一直出现。

 

第5节:“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分,养他们三年。满了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三年”不是实足的36个月。

 

事实上,它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他们是从进入王宫的那一年开始算起的。如果将年头和年尾也算进去了,那就是三年。实际上,他受训的时间没有36个月,是虚的三年,不是实的三年。

 

第6节:“他们中间有犹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但以理名字的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审判”。至于他朋友的名字,我们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第7节:“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

 

1、更名:

 

但以理被改名叫伯提沙撒伯提沙撒的意思“彼勒的太子”,也就是指巴比伦人所拜的太阳神彼勒BEL)的太子。(参赛461;耶5025144)亦说“秘密地积累财宝”。

 

原来但以理的名字是以“耶和华的名”开始的,而太监长给他改的名字是以彼勒”(Bel)开始的。

 

很明显地,太监长希望藉着改名字,让但以理从心里忘掉原先所敬拜的上帝,而来服侍巴比伦人所敬拜的神。

 

哈拿尼雅原意是“耶和华大施恩典”,被改名为沙得拉的意思是“太阳所照”。

 

米沙利原意是“靠上帝的能力”,被改名为米煞的意思是“属于天后”。天后指月亮,因巴比伦人也拜月亮为神。

 

亚撒利雅原意是“耶和华帮助”;被改名为亚伯尼歌的意思是“火神之臣”,因巴比伦人也拜火。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命运多少有点关系!尼布甲尼撒藉着太监长给这四位希伯来青年改名字,希望藉此使他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

 

2、少年人:

 

这里提到,但以理是个少年人少年人在希伯来人的年龄范围里面比较大。但以理被掳时究竟有多大呢?怀师母在《给教会证言》的第五卷170面上说,但以理当时18岁

 

3、历史学家柏鲁苏氏(Berosus)

 

《但以理书》中的整个事件只有两个人记载了,一个是但以理本人;另一位叫柏鲁苏氏(Berosus)的历史学家。

 

所以,这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外证,证明但以理所记载的是真实的。可惜的是,历史记载中间找不到但以理这个名字。

 

4、考古学家挖掘出古巴比伦皇宫的府库:

 

《但以理书》上所记的尼王的府库目前还没有找到,但现在的考古学家们在挖掘古巴比伦故址时,找到了一个皇宫的府库,里面藏有很多东西。考古学家们既能在其中找到很多的东西,就可以证明原来皇室的府库或许会更大一些。至少从现已挖掘出来的考古迹象表明,这个府库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地方,而是一个专门存放贵重物件的地方。

 

5、但以理的试验

 

但1:5节:王膳供养他们,但以理并没有接受!为什么他们不接受?因为给他们的食物很可能有一些问题。比如:可能是祭过偶像的,也可能在宰杀的时候血没有放干净;再有,很可能里面有一些不洁净的肉。所以他们不愿意吃这些东西。

 

他的请求:这时但以理向太监长提出请求——吃素食。非常有意思的是,这里提到,但以理“立志”

 

所以,请求的原因,是因为他立志不用王的膳!

 

同样,我们要做一些事情,首先要立一个志向。这里告诉我们,我们要想过得胜的生活,首先就必须立志;如果不立志,就会受其它事物所影响。但以理想要吃这些东西,来得很容易,因为是赐给他的。

 

今天有许多犯罪的事情,也是来得很容易,随随便便就可以来。那么,我们也要像但以理一样,要立志不受它的污秽。否则,很容易就会沾染上。

 

但以理为什么不用王膳呢?

 

第一,表明他对上帝的忠贞;第二,表明他只依靠上帝的能力;第三,表明他不愿在任何一件事上偏离原则;第四,他们有良好的祷告生活。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由于不断地祷告,结果十天就能让人看出与别人不同的效果。

 

可见,在“立志”“行动”之间,还需要祷告。因为祷告能坚固意志。

 

在但1:15节中提到“俊美肥胖”,是说明吃素食的效果。强调他们更加健康,面色红润,身体结实。

 

但1:20节中提到的“术士”,在当时是指真正有学问,明白很多知识,而非一知半解的人。只不过人们提到他们时,常和他们所敬拜的神明联系在一起。

 

至于但1章中提到的“太监”,不同于中国的太监。因为中国的太监是受阉割的,只管内宫。而外国的太监不需要阉割,可以管理朝政事务。如:亚哈随鲁王身边的哈曼、埃提阿伯太监等。

 

事实上,《但以理书》中的“太监”一词,是从职能上予以翻译的。——参《本会圣经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