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返回上级目录】

——三个朋友受考验 

 

一、尼王立金像:

 

但3章开头就记载了尼王造了一尊金像,这可能和但2章的金像有关系。但以理曾在尼布甲尼撒所作梦的讲解中指出,尼王统治的巴比伦就是金头。可惜只占金像的很少一部分!尽管尼王当时对但以理无可挑剔的讲解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当场向但以理下拜,但后来由于尼王心里骄傲,或许在想——你觉得我的国家不会长久,现在我要把像全做成金的,让全天下都属我!就像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一样,一世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是秦家天下。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若干年后,尼王造了一尊“高六十肘,宽六肘”的金像,想藉此把他梦中看到的大像压下去。于是他就把这一尊高大的金像立在杜拉平原上。

 

二、金像有历史记载为证:

 

在历史上曾记载,有一个叫玛尔杜克Marduk)的金身人像。传统上,巴比伦的官员都要去触摸金身的脚,表明从他的手上得到权威。但是但3:1没有告诉我们尼王所立的金像就是玛尔杜克,所以我们只是猜测可能是,但是我们没办法肯定!

 

然而在历史文献上现在已经找到了有关“金身人像”的记载。所以,这就更加能够提供有力的佐证,可能尼王所造的金像就是玛尔杜克,因为这是他们最高的神明(守护神),而不太可能造别的像。

 

三、拜金像的都是政界人士,唯独祭司例外:

 

我们可以从尼布甲尼撒王所召来的这些大臣中可以窥见一斑!“他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

 

这里并没有提到哲士,说明这事是关乎政治上的事。(参但3:2-3)

 

他们从各处云集,“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

 

“开光之礼”一词原是从佛教来的。佛教有这样的说法:当人制造偶像的时候,神明还没有进来,直到行开光之礼的时候,才真正地进来。一旦神明进来,就会发出闪闪的金光。所以叫“开光之礼”。

 

其实我们知道,这都是魔鬼的作为;而魔鬼的确有这种能力!

 

“于是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聚集了来,要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就站在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像前。”

 

四、人手所立的像:

 

请大家注意几节经文,第4、5、7、12、15、18节都强调一点:这尊像是人手所造的。

 

五、地点:

 

金像被安置在“杜拉平原”“杜拉”的意思是“城墙、墙”的意思。

 

关于“杜拉平原”,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墙内;二是指墙外。我们比较倾向于“墙外”的说法。因为根据但3章的记载,尼王召集了巴比伦各省的官员都聚集在此。所以,不太可能指城墙内很小的场地!

 

事实上,现代的考古已经证实,“杜拉平原”就在巴比伦的城墙外。

 

杜拉平原是在巴比伦城东南不远之地。该处有两个土堆,其中较小的一个,如今还是存在。这土堆约有一丈八尺高,并有一丈八尺见方的面积。有人以为这土堆,就是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建立大金像的高台。因为那平原,如今仍名杜拉平原。(但以理之研究65页)

 

六、时间:

 

拜金像的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前594-593年之间。因为据历史记载:公元前594年12月,巴比伦帝国曾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同时,尼王也再一次征服了犹大,新收进了很多地盘。为了让他所统治下的人民和各省官员都效忠于他,于是尼王就造了一尊金像,召集各省官员,前来在金像面前跪拜,以示效忠。

 

耶51:59提及巴比伦王曾召西底家去巴比伦。那是在“犹大王西底家在位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前594-593年。西底家去巴比伦,可能和拜金像这件事情有关系。

 

七十士译本把这一时间放在尼王第十八年,即公元前587年。有人认为此事应发生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后,即公元前585年之后。

 

七、只有三位没有拜:

 

请注意:当时只有三位没有拜金像,“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312他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八、被扔到烈火的窑中:

 

至于三个希伯来青年因拒拜金像而被扔进火窑的细节,我们就不需要在此详细讨论了。

 

总之,火窑烧得非常热,“比寻常更加七倍”,然后他们就被扔下去了。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火窑中出现的“相貌好象神子”的一位。

 

九、神子:

 

火窑中出现的相貌好像“神子”的一位,后来我们在但7章中发现,这位“神子”却成了“人子”

 

但7:13-14节:“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

 

这里提到的“国度”从何而来的?根据但以理先知在但2:45的解释,最终上帝的国(或基督的国)是“从山而出”的。

 

我们知道,锡安山是敬拜上帝的地方!那就意味着那里一定有敬拜的对像和敬拜者。

 

前面提到的“非人手所凿出来的石头”既是指着基督,也是指我们这些在查案审判中间被选进入上帝国度的人。所以,很明显,它包含了双重的含义。

 

这三个希伯来青年不愿意向王所立的金像下拜,他们相信上帝终究能够拯救他们。即或不然,他们也不打算拜金像。正如他们在但3:16-18中对王的回答中所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上帝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又吩咐他军中的几个壮士,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这三个人穿着裤子、内袍、外衣和别的衣服,被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因为王命紧急,窑又甚热,那抬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烧死。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人,都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但319-23

 

第25-26节,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象神子。”于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窑门,说:“至高上帝的仆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出来,上这里来吧!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

 

前面说到窑中的火很大,甚至抬他们的人都被烧死了。王可能坐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在观看,现在他既见到抬他们的人已经烧死了,又看到火窑中神奇的一幕,于是他就主动地走下来,喊他们出来。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但324-27

 

尼王应该自己跳下去,因他是个很虔诚的人,他正在这里拜金像!现在他虽然看到一位象神子的,但是他却只叫三个人上来,而没有呼叫第四个也上来。如果他自己跳下去,或许会发生更大的奇迹!

 

下面就是尼王的降旨。他这一次降旨和前面的降旨有什么区别?

 

第29节:“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渎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上帝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说明尼王这次真正地见到这位神明的能力了!前面只是说,他能解明奥秘。而现在却发现,原来这位神明这么有能力,令尼王很惊讶!于是,王又提升了他们三个人的地位。

 

十、政治:

 

这里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基督徒能否参与政治?

 

我们看到,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在巴比伦都参与了政治。显然,圣经不是谴责基督徒参与政治,而是谴责他们与污秽政治同流合污。

 

事实上,他们最终应当对上帝保持忠心!

 

十一、其他

 

    人们可能会问,但以理在哪呢?为什么他没有经历这次的考验?真实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或许他不在埸,或许尼王认为他的忠诚已经考验过了,不必再检验了。我们可以从中学得一个教训,上帝并不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方式来考验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都可以靠上帝得胜,正如但以理与三个朋友在不同的情形下都靠上帝得胜一样。

 

 

 

崇拜与音乐 

 

但3:15节:“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这节经文说明,敬拜和音乐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事实上,在天庭的敬拜中,敬拜和音乐也是连在一起的!从哪里可以看到呢?

 

结28:13节:“你曾在伊甸上帝的园中,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里。”

 

很明显,这些乐器是用来敬拜上帝的。

 

但3:5,7,15节:“你们……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

 

这就把我们带到“敬拜和音乐”的主题上来了。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音乐与假崇拜:

 

1、假崇拜与丰富的音乐:

 

我们在这里发现,音乐与真假崇拜的关系。

 

尼布甲尼撒王在杜拉平原立了一个金像,采用了各样的乐器,命令众人一起跪拜金像。

 

很明显,这是假的崇拜!同样,在末时假崇拜要继续进行;并且假崇拜也与音乐紧密相连。

 

我们知道,音乐的种类较多,乐器的名目也很多。从尼王这次亲自主持的盛大的崇拜仪式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假崇拜和丰富的音乐是连在一起的。

 

有人或许不以为然,难道真崇拜就和丰富的音乐无缘?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

 

2、乐器 :

 

我们发现,在尼王主持的这次金像的崇拜中,使用了多种乐器。这是否表明真崇拜时就不用乐器了?不一定!在这里,圣经中描述了六种以上的乐器。

 

或问:但以理写书时有否故意突出“六”这个数字?有可能!

 

事实上,“六”这个数字是和人相连的,因为人是在第六天造的。然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音乐和真崇拜”之间的关系。

 

二、音乐与真崇拜:

 

1、结28:13 “你曾在伊甸上帝的园中,佩带各样宝石,就是红宝石、红璧玺、金钢石、水苍玉、红玛瑙、碧玉、蓝宝石、绿宝石、红玉和黄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里,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预备齐全的”。

 

这里提到的“精美的鼓笛”,是指敬拜的乐器。

 

事实上,天庭的敬拜中除了有赞美声,也有乐器声音。《启示录》15章说到那些得胜兽与兽像的人“拿着上帝的琴,唱上帝仆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启示录15:2-3)。

 

2、伯38:6-7 “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众子也都欢呼。”

 

这里表明了在上帝起初创造的时候,天庭就有敬拜歌唱和众子欢呼的声音。中间也有可能使用了乐器。那么,在新约圣经中新的创造中是否也有歌声?

 

3、路2:14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救主降生时,天上也有天使在唱歌!

 

可见,我们在救赎的主题中,也可以听到唱歌的声音。那么,最后得赎时的情形又如何?

 

4、启19:6-8“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

 

这里也出现了得赎群众在天上欢喜快乐地歌唱赞美的情形。

 

总之,我们在此不打算谈得太多、太具体。只想指出圣经中有关唱歌和音乐的缘由。

 

三、真敬拜之音乐的特征:

 

1、圣洁:

 

“圣洁”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就是从世界分别出来

 

圣经中第一次出现神圣的事物就是“安息日”。(参创2:3)

 

可见,这里的“圣洁”就是分别为圣

 

圣洁的音乐应当充满“安息”“自由”的气息。(参出20:8-11;申5:15)

 

因此,我们在此所讲的崇拜音乐普通的音乐应有所区别。如果没有区别的话,就不叫“圣洁”了。

 

事实上,我们所敬拜的上帝是圣洁的上帝。所以,敬拜用的音乐也应当是圣洁的。

 

2、以上帝为中心:

 

正如敬拜上帝的时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同样,崇拜时的音乐也应当以上帝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社交娱乐场所中的音乐是以人为中心的,是迎合人的口味。往往台上只唱半句,台下就开始欢呼了。

 

崇拜的音乐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不是迎合人的口味、讨人喜悦,让人来听的。如果仅以我”的感受来判断——我觉得好听,就是好音乐;我觉得不好听,就不是好音乐,那就是以“我”为中心了。

 

当然,这中间也有一点难处——虽然说崇拜的音乐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却是人唱的。既是人唱的,就免不了人的声音!

 

3、赞美:

 

951“来啊!我们要向耶和华唱歌,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在这里有歌唱的欢呼。

 

诗147: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因歌颂我们的上帝为善为美,赞美的话是合宜的”。

 

所以,崇拜的音乐离不开“赞美”的主题!

 

其实,崇拜的音乐之所以称为“赞美诗”,因为“赞美诗”的中心主题就是赞美上帝!

 

“赞美诗”与迦南诗歌”有什么区别呢?

 

迦南”是上帝赐给人住的地方,是人的归宿。而赞美诗”的中心是上帝!

 

4、感谢:

 

诗69:30-31“我要以诗歌赞美上帝的名,以感谢称他为大。这便叫耶和华喜悦,胜似献牛,或是献有角有蹄的公牛”。

 

所以,崇拜的音乐第四个特征是“感谢”。事实上,“赞美”的本身就是把感谢献在上帝的面前!

 

5、神圣

 

“圣洁”在中文,既是分别出来的,又是神圣的,与世俗相对应的。这是崇拜的音乐最基本的特征!

 

四、真敬拜之音乐的方式:

 

1、欢呼、喜乐、歌颂:

 

诗71:21-23 “求你使我越发昌大,又转来安慰我。我的上帝啊!我要鼓瑟称赞你,称赞你的诚实。以色列的圣者啊!我要弹琴歌颂你。我歌颂你的时候,我的嘴唇和你所赎我的灵魂都必欢呼”。

 

所以,真敬拜之音乐可以一种欢呼、喜乐、歌颂方式予以表达。

 

2、用十弦的乐器:

 

诗144:9 “上帝啊!我要向你唱新歌,用十弦瑟向你歌颂。”,指十弦的乐器。

 

3、全心全意:

 

诗9:1 “我要一心称谢耶和华,我要传扬你一切奇妙的作为”。

 

一心称谢,即全身心地献上赞美。

 

可见,赞美不是半心半意的,而是全心全意的。

 

4、口唱心和:

 

弗5:19“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

 

真实的敬拜,唱歌和赞美应当心口如一;而假的崇拜,口赞美,心却远离。

 

五、时间与地点:

 

什么时候唱歌?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吗?保罗在监狱里唱歌,在异邦、在各地都可唱歌。

 

歌声表现时间有多长呢?

 

1、诗146:1-2“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我的心哪,你要赞美耶和华!我一生要赞美耶和华。我还活的时候,要歌颂我的上帝

 

所以,只要还活着就可以唱。

 

徒16: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保罗和西拉半夜在监牢唱歌

 

2、启7:10;15:3 提到,将来得救的群众到了天上还在唱“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

 

说明歌唱直到永远。除非进入坟墓,就不能再唱。只要活着,就要赞美上帝。

 

3、诗34:1“时时称颂”。

 

4、诗145:2 “天天称颂……永永远远赞美”。

 

圣经中曾特别提到,我们要唱“新歌”(诗96:1)。

 

这个“新”是指什么方面的“新”呢?是调子的新”,是歌词的新”,还是经历上的“新”?

 

其实,这是一种基督徒属灵质量上的“新”,而不仅仅是调子的“新”!

 

六、圣经中的音乐事工:

 

1、在圣殿之外:

 

出15:20-21记载了女先知米利暗带领百姓唱歌。歌的内容是歌颂上帝解救了他们,所以他们便来赞美、感谢耶和华。很明显,这是在圣殿以外唱的歌!

 

撒上18:6-7 描述了大卫打了胜仗回来,就有一群妇女出来,欢欢喜喜地打鼓、欢呼、唱歌、跳舞,迎接扫罗王。很明显,这里提到了一群妇女在唱歌。

 

士11:34 “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

 

这是耶弗他因胜了亚扪人回来后,他女儿为迎接他而跳舞唱歌。

 

以上记载的都是在圣殿之外的音乐。那么,在圣殿之内的音乐事工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2、在圣殿之内:

 

代上23:24提到了在圣殿之内唱歌的是利未族20岁以外的男丁。

 

代上16:7-36记载了大卫初派人在圣殿里唱歌。“大卫初次藉亚萨和他的弟兄,以诗歌称颂耶和华……”。

 

我们发现,《诗篇》里有大量的诗歌是由亚萨写的。亚萨是一个利未人。在代上六章、十三章、十六章,大卫分配利未族的一批男丁在耶和华的面前唱诗赞美他。

 

很明显,这些参加唱诗的人,不是随便加入的,而是一些具有相当属灵经验的人;并且是专业的唱诗班。

 

或问:为什么一定要选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呢?

 

我们知道,利未人从小就在上帝的殿内侍奉。但在这里为何一定要选具有一定年纪以上的人来参加呢?其实,这与他们的属灵经验和理解能力相关!

 

总之,圣经中间的音乐侍奉,分为圣殿以外的圣殿之内的。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圣殿以内的音乐事工。我们发现,圣殿之内的音乐侍奉是由利未人组成。即便是利未人,他们也是需要具备相当专业的圣乐资格和属灵经验。并且他们是全职侍奉,他们的事工就是音乐事工。

 

事实上,整本圣经,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圣殿内的侍奉没有女性。利未人二十四个班次,全是男丁。

 

可见,在圣殿中服侍的全是男性。女性可以进圣殿,但她们不便从事服侍。这或许让我们很惊讶!

 

七、唱歌的主题:

 

前面我们曾提到,崇拜诗歌的特征、歌唱和赞美时的形式、时间、地点等。现在我们探讨一下崇拜诗歌的主题。

 

1、安息日:

 

诗92:是古以色列人每逢安息日到圣殿敬拜时所唱的一首“安息日的诗歌”,其主题就是“安息日”

 

所以,有关“安息日的诗”就成了他们崇拜诗歌的主题之一。

 

事实上,安息日的中心是创造和创造主!所以歌颂安息日,也就是歌颂创造主。

 

2、救恩:

 

我们知道,当耶稣降生的时候,曾有一队天使在唱歌。他们歌唱的主题就是“救恩”临到人间。

 

因此,主耶稣的救恩”也应当作为敬拜诗歌的主题。至于“救恩”包括了救主的降生、钉十字架、复活、升天、代求、中保、各人的悔改……等等。

 

对于安息日会的信徒来说,我们在敬拜时采用的“音乐”与“赞美诗”,应当和其他教会使用的“赞美诗”有所区别。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关于“安息日”的主题。其它教会很少唱以“安息日”为主题的歌。

 

现在,在整个英文世界里,出现了很多版本的《圣经》。所以,在他们翻译《圣经》时所用的“”( Lord)和“上帝”God),不一定是指我们所信的这一位上帝。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新时代(纪元)运动”,他们也称“神”,也称“主”,以致令一些局外人感到很含糊!

 

但是我们发现,“安息日”这个主题却不含糊!“安息日”就把我们所信的这位“主”、这位“神”、这位“上帝”确切的创造主的身分和地位清楚地表明出来了。

 

所以,尽管你也可以去唱一些其它的诗歌,但是我们在安息日在圣殿里唱的,应该有别于这些歌!

 

3、圣所:

 

以“圣所”为中心的诗歌,也应该成为末期教会在圣殿里敬拜、赞美上帝的主题。

 

“圣所”不仅能够揭示上帝的救恩,而且圣所表明了我们得救的每一步骤,因为基督的道路在圣所!

 

因此,歌颂“圣所”也就是歌颂基督徒的人生,以及从上帝那里所表明的相关道理,特别是有关“查案审判”的道理。“查案审判”意在表明,我们要在上帝面前度一个圣洁的人生,否则我们不能在最后大日能站立得住。同时,它也表明了上帝对我们的恩典。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典,我们就过不了这一关!

 

4、基督复临:

 

现在的“福音神学”,有一个根本性的中心变化,就是从“以上帝为中心”向“自我中心”的偏移。这种神学的变化,使得现在的“赞美诗”、“福音音乐”,从以上帝为中心转向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的是我的祷告、我的感受、我的痛苦、我的快乐……而不是上帝的救赎、上帝的恩典、上帝的代求……

 

我们的盼望是要回天家,而我们要回天家,还得仰赖上帝来接我们!

 

所以,基督复临就应当成为末期教会歌颂、赞美的鲜明主题

 

事实上,“基督复临”是《圣经》中一个从头到尾非常鲜明的主题!

 

早期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圣乐,就是被这样的主题所充满。而现代教会中的音乐已逐步地将一些明确的主题让位给“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神学思想指导下所谓的“福音音乐”,因而忘记了我们的使命和特征!在一些流行于年轻人的歌本中,已经找不到先前那些旗帜鲜明的主题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唱呢?无非是好听,适合“我”的口味!

 

其实,我也喜欢唱,因为里面的确有很多很浓厚的文化色彩。但是我们却忘了一条——在圣殿里唱歌,不是唱给你我听的。欣赏者只有一位——“上帝”,我们都是参与者!

 

既然欣赏者不是你和我,因此,我们就不能拍手、鼓掌,好像是我在欣赏一样。要知道,圣殿是一个圣洁的、安静的地方,是不允许人在此手舞足蹈的!大卫曾在圣殿外面跳舞,妇女们也在圣殿以外唱歌跳舞,我们查遍圣经,找不到一处经文记载是在圣殿里跳舞的!

 

我们知道,上帝是圣洁的,他叫我们所献上的一切都应当是分别为圣的,而不是献上俗的。以前曾有人在圣所献凡火代替圣火,结果当场被击杀!

 

我们在圣殿中所献上的音乐也应当是神圣的、分别为圣的,而不应当是世俗和神圣的混合。

 

如果我们被这些圣俗不分的音乐带着跑的话,很快我们就会被他们的教义带跑。再接下来,我们的信仰究竟是什么,自己也都分辨不清了。

 

本会唱的“耶稣再来”这首歌,主题很明确!“自我”去哪儿了,无关紧要。耶稣来了,一切就解决了!

 

至于“回家”这首诗歌,主题也很明确!情词也很迫切!这里突出了等候基督复临的一群人,以基督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鲜明特征。

 

当然《赞美之泉》里面也有很多是符合圣经的。其中也有很多是采用“圣经”的话编成的歌,这种唱法是完全符合圣经教训的。

 

事实上,原来希伯来圣经在圣殿中就是被用来歌唱的。因圣殿里的音乐,原来只有一种,且是唯一的一种,就是唱圣经。正如中国以前的老先生读书,他们不是在朗读,而是哼着调子,摇头晃脑地在唱。

 

所以,这种情形尽管已经历了四千年,但是没有人抱怨这种方式单调,因为圣殿不是供人取乐的地方,不是让我们的感官(耳朵)来享受的地方。我们是来受教的,是来获得力量的,不是来享受的!在这一天享受的,只有一位,就是上帝!

 

在犹太人的会堂里,包括早期的教会,一直到三世纪,都是不用乐器的。但是我们从圣经中也看到,还是有丝弦等乐器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乐器被异教使用了,因此,我们的教会就不可以采用了。

 

事实上,现今的教会所采用的乐器,大多数是罗马大型角斗场上曾经用到的乐器。因为它有相当大的音量,后来教会发现很好用,所以就拿过来用了。如果基督教当初不是先传到罗马,而是先传到中国,也许现在圣经中的弦乐就是古筝之类的乐器了。

 

原来圣经里有“号”,但吹号的声音,只是起配乐的作用,绝对不能压住歌声的。可是现在的东西方教会,有时将管风琴的分贝值调得很高,把音乐的音量放得很大,以致歌唱之人的声音也听不见了。有人甚至说,圣经上提到要用大声响来赞美上帝。但是大声响也要和谐、主次分明!

 

所以,我们觉得,对于音乐,尤其是圣乐,我们有必要,也应当好好地来思考一下。因为“安息日”的道理教导我们,世俗的圣经的应该有所区别。同样,圣乐通俗音乐应该有区别!

 

事实上,我们每一次进入安息日的时候,就要在心里做出一个分别。不仅在音乐方面,而且在我们的服装上面,也应当有所区别!平时穿的劳动服,就不太适合在安息日继续穿。

 

上帝吩咐我们,安息日应当归回安息,不要再劳动了。可是,有时我们虽表面是没有劳动,但我们的一切还是依旧,还是过去的那一套——劳动的衣服、劳动的心态……统统带进来了,根本就没有安息!

 

所以“安息日”的主题,尤其是在末期的时候,应当成为我们赞美敬拜的一个重要主题。让我们时时刻刻记住:将的分开,不要再搅在一起了。

 

说到音乐,在此我们不妨再多讲一些!

 

安息日会是如何受到世俗音乐的侵袭的?其实,最早是受到“灵恩运动”的影响!

 

事实上,这股歪风刮进安息日会,中国还不是排在第一。

 

原来在没有“灵恩运动”之前,每一个教会唱歌都不那样手舞足蹈。因为大家都明白,在圣殿中举手投足要分外小心。正如圣经传5:1-2所说:“你到上帝的殿要谨慎脚步……你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开口……”。因为上帝看重的是人的心!要凭着心灵和诚实来敬拜他,不是凭着手舞足蹈来敬拜他。因为“灵恩运动”的影响之广,所以我们来谈一下它的历史根源与现状。

 

灵恩运动的开创者是巴罕(Charles F.Parham)。巴罕原是在欧温的教会聚会的。在欧温的火洗教会瘫痪了之后,巴罕就在一九零零年十月创办了贝瑟圣经学校,又建立神医之家,发行使徒信心双月刊。灵恩运动就是在他的圣经学院暴发出来的。这圣经学院开始了两个月之后,即在十二月之时,他领导四十多个学生研究使徒行传第二章,在研究过程中,他曾为主领别处的聚会而暂停到学校三天,留下学生们自己研究。到他回来的时候,全体学生都认为使徒行传显示出受圣灵的洗的必有凭据是说方言,这倒使他惊奇,因为他一向都没有这样想。于是他和学生们举行了一次通宵祈祷会,由一九零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一月一日。那个晚上,一个名欧兹曼(Agnes Ozman)的同学要求他按手在她的头上为她祷告,于是她就成了灵恩运动第一个说方言的人了。这事之前也有人说过方言,但却不是常常说,也不是人人说的。这次之后,他们就强调人人说和常常说了,这就是灵恩运动的愿意了。欧兹曼不但说方言,而且她有三天时间不会说英语,要用笔写,而且不时写中文,以后巴罕自己和四十位同学都说出方言来。这件事很快就在各大报章中大事报导,这些学生曾说了二十一种已知的语言,巴罕索性结束圣经学院,到各地大事宣传五旬节教义。

  
  巴罕虽然开始了灵恩运动,但将之发扬光大的却是一个叫瑟木W.J.Seymour的黑人。他是巴罕的学生,初时因他肮脏而没有衣领,到处被人歧视,不准他讲道。结果有一个信徒接他到家中,在那里他带领了一连几天疯狂的祈祷会,他们倒地、狂笑、说方言,吸引许多人来围观,瑟木就站在门口向众人讲道。既然有这么多人有兴趣,瑟木就找到一间废弃的循道会礼拜堂,就是灵恩运动发扬光大最著名的阿苏撒街三一二号了。在这里瑟木开始了大复兴,全国各地的人都涌来参加他主领的聚会,报章不断地大事报导,足有三年之久阿苏撒街成了疯狂地区,人们大喊、哭泣、跳舞、昏迷、说方言、痉挛、赶鬼、神医、异象等。甚至许多洛杉机的玄学团体、降神师和灵媒也来参加。瑟木写信给他的老师巴罕,请他来看看并指导他如何管理这疯狂的团体,因为会众说方言到了不受控制的疯狂程度,使他制止不来。男女两性的亲吻实在太多。有些圣洁派的偏激教会也批评他们的聚会象地狱一般。最后一九零六年十月,瑟木的老师巴罕终于来到了,他看见当时的情况大感震惊,因为他认为那些降神师和催眠师似乎已经接管了这教会。于是他讲道指责并想制止他们的疯狂,结果会众竟然请他离开,永不再欢迎他。以后巴罕一生大力抨击阿苏撒街的聚会,但阿苏撒街的聚会已经影响全美国并传到欧洲去。

 

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彼得魏格纳教授(PROFESSOR PETER WAGNER)对灵恩运动作了一些总结,他把他认为是圣灵在二十世纪的工作分成三波次。第一波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它被称为灵恩运动五旬节运动魏格纳教授给第一波的描述是这样说:明显的神奇表显就是圣灵的浸,说方言,神医,赶鬼。同时也进行了开放的全会众敬拜,有大声的喧叫,举手祷告,各样情况的表现,仆倒在地上,甚至跳灵舞。关于第一波的表显,连魏格纳教授也认为是欠缺神学理论的支持。我们上面所说的是第一波。述诸于情感的很多,而真正述诸于超然理性、崇高灵性的则很少。

 

  第二波发生在二十世纪中期,它被称作新灵恩运动魏格纳教授对它作了这样的叙述:这运动把早先灵恩运动的领袖们的梦想,带到了实现出来的起步。把圣灵的能力介绍给基督教的主流宗派。这运动在天主教中显出强劲的影响,如同在更正教的各宗派中一样。……‘新灵恩运动在传福音的方法上更多的注意圣经,明确的悔改和重生的经历。第二波仍旧是追求圣灵的浸说方言魏格纳教授说这是第二波的主要记号。

 

第二波首先冲击的对象是“第一日的教会”,比较保守的“浸信会”是最后参与的。其它教会一个一个都落马了。他们在唱歌时,渐渐都学会了手舞足蹈。

 

到了八十年代,魏格纳教授所说的第三波出现了。推动这一波的主要人物是一些有名的神学教授,因此有“学院派”之称,在美国基督教界的影响也较大。

 

头两波虽然有很多教会参与,但安息日会没有界入。但当第三波刮起来的时候,安息日会也招架不住了。这一波进入了安息日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教会有不少神职人员就在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读过书,做过这些学院派灵恩领袖的学生。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美国的安息日会经历了一埸较大的变故。福特博士(Desmond Ford)反对查案审判而造成教会分裂,许多牧师离开教会。当时教会中的一些领袖们就在想,怎样把教会的人团结起来,让气氛活跃一些?于是,就有许多牧师到别的教会去考察,看别的教会是怎么搞的,于是也跟着效法。于是举手、拍手、全身扭动等纷纷进入教会,所谓的“福音音乐”也越来越流行。

 

因此,单从音乐上来讲,这是第三波打进教会。到目前为止,安息日教会还没有出现所谓“说方言”的,但是已经被这种音乐打得七零八乱了。

 

后来,在美国又出现了所谓的“Celebration(庆祝)运动,说崇拜就是一种庆祝,要用欢庆的情绪、歌声、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欢庆。美国是本会的发祥地,所以美国有什么,其它教会也跟着有什么,因为派到各地做领袖的,以美国人居多。而这些人就把美国的一些观念带到了当地。

 

于是什么POP/ ROCK(流行/摇滚)、电吉它、大鼓等各种西洋乐器全都搬进了教会。这些当然能搞得挺热闹的。要想热闹,没有这些能行吗?为了把气氛抬高,有时甚至采用高分贝的乐器。

 

其实,这样的崇拜不是一种享受,而是难受。有时弄得你的耳朵根本受不了。

 

这股风刮进安息日会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我们开始看别的教会的资料,看多了,难免受影响。

 

事实上,圣经林后3:18早已向我们指出了一个规律——人时常看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就得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反照,就变成主的形状。”

 

眼下中国的安息日会,正碰上教会的新老交替。老一批的主的仆人年纪逐渐大了,从教会的事工上慢慢退下来了,而年轻人相继上来了。他们也是刚读完了书,上完了学,正好这时上来了。有的还是在星期天的神学院毕业的。教友之中年轻人也在增加,在新老之间有一种传承上的断层。年轻人的新点子比较多,开始鼓励这个,推动,比较容易接受新的崇拜形式。

 

可见,一个人若是没有对圣经的道理产生深厚的感情,就会流于表面;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就会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所吸引。于是,就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工作。结果,怎能不令人大失所望?!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