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堕落的葡萄树(何十)

【返回上级目录】

(何十)

「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结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坛;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丽的柱像。他们心怀二意。」——(何十l-2a)

同样地,第十章也是一篇完整的信息。这篇预言是以百姓的污秽及惩罚为结论,十—章以后,我们又会发现另一个重点。

这篇信息的特点在于它的重点提示及呼吁;它始于我们所节录的经文,整个事件都与这个民族的失败及其原因有关。第一节说出他们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则记载于第二节开头的简短句子中。失败本身记载如下:「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结果繁多。」这是失败的故事。失败的结果则如下:「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坛;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丽的柱像。」然后先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宣告失败所包含的所有原因:「他们心怀二意。」

我们来默想这几句话;首先,思想一下这里所记载古时神百姓的失败,以及把这些原则运用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及环境中;其次,思想惊人失败的肇因与重大的启示:「他们心怀二意。」

我们马上会被这里用的比喻吸引。「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钦定本圣经译为「空的葡萄树」,这是很明显的错误,它应译为“一株正在变空的葡萄树”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荒芜的葡萄树,而是会结果的葡萄树,且结得茂盛。修订本的圣经译者把它翻成「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他们对这点的领会确实要正确多了。

葡萄树这幅画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我们之所以熟悉它,主要是它在新约的地位,在我们的主最后的一篇讲道,也就是祂上十字架之前对门徒所说的话,以下面这些话做开头:「我是葡萄树,是真的」,或者是为了词句的优美,我们把它译成:「我是真葡萄树。」我比较喜欢保留希腊词组的用法,把修饰的字放在最后,清楚而简洁,如同我们的主所期望的:「我是葡萄树,是真的。」无论如何,是主这番讲论使我们熟悉于这幅图画。

可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我们的主并未使用新的比喻;对那些听见祂讲道的人来说,这是一幅古老又熟悉的图画。我们现在快速浏览旧约中它所出现的地方。这幅图画出现在古时百姓的历史中,在诗篇八十篇,诗班班长亚萨所写的一篇伟大的诗。很明显地,亚萨是在哀悼自己国家某一时刻的灾难。他这样开始:「领约瑟如领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啊,求你留心听!」

在第八节,他这样唱道:

「你从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树,赶出外邦人,把这树栽上。你在这树根前预备了地方,它就深深扎根,爬满了地。它的影子遮满了山,枝子好像佳美的香柏树。它发出枝子,长到大海,发出蔓子,延到大河。」

接着不久他说:「万军之神啊,求你回转!从天上垂看,眷顾这葡萄树。」

这就是这个比喻,在文学上或是在以色列百姓的历史中的出处。亚萨谱出这段音乐,毫无疑问是为了圣殿所使用,他可能也是为了同样的缘故写下这些歌词;他把自己的国家比喻成一棵葡萄树,从埃及被挪出来并栽种上。从那时起,葡萄树似乎成为国家的象征。在我们主的时代,圣殿的大门,就是外门,上面装饰了一棵金色的葡萄树。 这是整个国家生命的象征,当我们听耶稣说:「我是葡萄树,是真的」,这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然后,当我们来到先知时期,何西阿为其中之一时,葡萄树经常出现。与何西阿同时期的以赛亚,把它应用在第五章的葡萄园之歌中。

「我要为我所亲爱的唱歌,是我所爱者的歌,论他葡萄园的事;我所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美的山冈上,他……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

杰里迈亚,这位比较后期的先知,使用同样的比喻,把整个国家描绘成「坏枝子」。

以西结则在四、五个场合中,以最引人注目的方式,使用葡萄树做为象征。

因此,从列王时代较早期的历史以及先知时期,葡萄树常被用来做为整个国家生命的象征,而当何西阿说:「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时,他所用的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比喻。如果这是一篇传讲的信息,当他一开口时,我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听众一定觉得饱受称赞。可能一开始,他们并不会觉察到在他选择这个比喻时,所散发出来的讽刺口吻。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以赛亚的歌。如果这幅图画出现在诗篇八十篇,且经常出现在先知的信息中,那么是以赛亚特别把它解释得清楚。最开始几句提到葡萄树,以及栽种者;接着就是说明。我比较喜欢读论到葡萄树的最后一节,即第七节: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树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

以赛亚是犹大的先知,在此他直接对他们发声。「祂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这幅图画说的是:「他指望结好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这里所使用的是比喻的语言。是甚么意思呢?我不想多加揣测。以赛亚为它做了诠释。「祂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祂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这是他对葡萄树这幅画的诠释。这葡萄树是神亲自栽种的。为了甚么目的呢?为了结果子。甚么果子呢?葡萄,也就是公平和公义。但它却结了野葡萄。是甚么呢?不是公平,而是暴虐;不是公义,反倒是冤声;虽然读起来不但不悦耳,简直是刺耳逆声。但这就是这个国家的写照。理想的国家由神所创造,要为这 世界结出公平和公义的果子。当祂寻找果子时,祂寻找的是公平,可是找到的却是相反,是暴虐;祂寻找公义做为一个根,好让平安喜乐由此发出。祂听到的却是冤声,由于失败而产生的罪孽和受苦的冤声。

现在我们再回到何西阿的话。「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多结」甚么呢? 「它的果子」。「它」这个代名词在经文里并非是指神的「祂」,我们默想时,可能会觉得「它」 指的是神。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指的是这个国家,正结出自己的果子。整个诠释及了解的重点就在这里。先知说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结出许多自己的果子,反倒不结神所企盼的果子。整个国家结实累累,所结的却是自己的果子。请耐性审慎的跟着我的思路走,并带着批判检验我的思路,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所说的,请即刻读接下来的经 文:

「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坛;地上越肥美,就越造美丽的柱像。」

越是结果,就越多祭坛;地土越是丰饶,柱像就越多;马上显示出先知所强调的是失败,而非成功的事实。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葡萄树就在这里。它正在结果子,可是看看这个果子,它的性情可从到处耸立的祭坛和柱像看得出来。「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多结自己的果子。」这正是以赛亚在南国所说的话。他寻找葡萄,可是看到的却是野葡萄。他寻求公平,它们带来的却是暴虐,仍然是野葡萄;他找寻的是公义,却听见受压者的冤声,以及苦难中人的哭喊。

总而言之,这里所宣告的控诉是:这个国家失败了,它只寻求自己的利益,而非神旨意的完成。

接下来的话强调,其结果就是宗敎的堕落。由于它的果子,亦即这个国家自我中心的追寻,祭坛被建造起来,成为自私自利的中心,而非献祭的象征与中心。由于物质上的繁荣,他们的柱像,即漂亮的方形尖塔被竖立起来;「漂亮」指的是艺术上的完美。请再一次注意这里的反讽。由于物质上的丰富,他们为自己雕了许多装饰华丽的偶像;祭坛不再是献祭的中心和象征,而是自私的中心。神不见了,被人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装饰华丽的柱子,方形尖塔及石头。这就是宗敎的堕落,让宗敎去附合低水平的生活。以色列整个国家忘记自己国家的意义;忘了自己是神所栽种的一棵葡萄树,要为万国的人结果子;若过着自我中心的生活,宗敎堕落了,生活就可以安逸的过下去;接着祭坛就增加了,雕刻的偶像被竖立起来,取代神的地位。

那样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当时存在的情况也已过去了。地域性色彩从帐幕中退去。我们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中。可是基本的价值仍然存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

先知所要敎导的是甚么呢?或者我应该这么说,先知所要敎训我们那长久存在的事实为何?有可能会是——滥用神为世界自身之故而赐给祂百姓,好让他们在世界中运作的资产。这些资产往往因着自私的利益遭到滥用或耗损。

在这底下还存在着一个决不可忘记的原则,就是神的资产经常是让人使用,人不仅可以得着,也可以成为管道,把这些资产传给其他的人,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都可以得着。圣经上的神是一个宣敎的神。凡是神、人类及万国所选择的,都是为着透过这些被拣选的人及万国,使祂美善的旨意可以传到世界去。但因这些人无法了解拣选的敎义,所以就灭亡了。他们自认是神的选民——容我说,的确没错——是神所宝爱,至高者所娇养的,神所爱的百姓,至于其他的人,祂任凭他们漂荡四方。就是这个谎言把他们毁灭了,并且在世界上抢夺他们,甚至到现在这个充满了道德与属灵意义的时刻。这就是威胁神敎会的危险,我们忘了一个事实,就是每一个恩惠我们只负责保管,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要传给别人。一棵茂盛的葡萄树,它的源头是从神而来,可是它的果子却非祂所正在寻找的果子。

在这里有所有生命最严格的考验;有给个人的考验,给敎会的考验,以及给国家的考验。当我们处理与国家有关的事物时,我们会夸口说,在所有人中,我们是属神的百姓,当我们想到敎会是神所拣选的,当我们考虑到我们每个人都从神手中接受恩典时,请不要忘记这些选择、拣选及恩典的原因。如果神创造我们成为一个国家,那是为了祂治理的深度、广度及美善可以显明出来,并要服事各族的人。如果神创造这个国家,那么祂所要的果子是甚么呢?就是公平与公义。如果祂发现欺压,听见冤声,那么这个国家可能是一棵茂盛的葡萄树,可是结出的却是自己的果子,所以失败得非常悲惨。

这个原则同样地可运用在敎会上。我们在追寻甚么昵?我们的目的是甚么呢?甚么是我们的热情?我们要的是甚么呢?我们最高的目标是甚么呢?我们的目标、目的地、任务是甚么呢?如果有人回答说是「增加敎会的人数」,那么我接下来要问的是,为甚么呢?我们为何想看到敎会的人数增加,人们蜂拥到敎会门口来呢?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吸引他们来呢?今天我们的热情纯粹是为了效率。太好了。可是我们仍要问,为了甚么效率呢?

我们再问一个问题。我们所有的活动,增加了那么多的办事处、协会、委员会、敎会会议、一般会议、小组林林总总,结果如何呢?困难在那里呢?我不是在回答自己的问题。我是在问问题。这是公平吗?我们的生活,活动的结果是怎样?或者我们仍然在宽恕欺压?我们服事的结果是怎样?或者神听见的是冤声呢?

我曾经说过,冤声这个词有「尖叫」的意思。这个词非常有意思。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用法。它第一次出现在创世记十八章,那里说到神听见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呼喊。同样的词也出现在出埃及记中,神听见了受压迫的百姓从埃及发出哀声。所以这个词可同时表明罪孽和受苦的情况;可是,不管何时,只要我们听见罪人的怒号,或受苦人的悲泣,我们就知道这样的情况与神的心意和神的旨意相违背。

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今天敎会所有活动所结的果子,都是神所要的吗?每个敎会的生命都要通过一个严格的考验,亦即它的火热,它的目的,最终则是它的结果。 如果这个火热只为了一群人,只为了组织的效率,那么各种系于敎会生命的活动,都如寄生虫似的快速成长,只会削弱敎会的精力,而对世界无所贡献。今天敎会饱受真菌式成长、各样制度的痛苦,直到我们持续听到机器叫停的卡嗒声,然后我们寻找果子,而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的是甚么样的果子,是神心意中的果子?亦或我们私意的果子。神所创造的民族或许是一棵茂盛的葡萄树,枝叶繁多,却无法按照神的旨意来运作。

现在我们来思想一下先知所说的事发生了,这又是一件惊人之事。他并没提到这些事是祭坛及方形尖塔的结果,而是指祭坛及方形尖塔是这些事的结果。「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结果繁多。果子越多,就越增添祭坛。」整个国家属灵生活的贫乏,导致祭坛增加,因为它必须调整其宗敎,来顺应自己的失败。这些祭坛富丽堂皇,却无法激励百姓献祭的心志。就如我所说的,他们竖立起方形尖塔,以雕饰的柱子代替神;以消极的石头来代替热情,因为消极和热情是两件事。我们看见遍地都是方形尖塔,雕刻得极为美丽,富有美感的柱子以其威严荣耀之姿耸立着,或许我该说是极为荣美吧?不错,可是另外一个词也该提到,就是无用;石头代替灵粮;消极代替热情;人为的艺术代替神的荣美。神的荣美与人为的艺术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以在那里看见神的全然美丽呢?在灿烂的星空里吗?不。在大自然的奇妙中吗?当我们以无限大及无限小来观察自然奇景之际?不。我们可以在哪里看得见神全然的美丽呢?就在十字架上那位受鞭伤、枪痕的人子身上,那才是美。对于那些对所谓的文化、优雅及美感狂热的希腊人来说,这是丑陋。希腊人认为伤残的身体是对美的一种冒犯。可是我们清楚知道,属天的美都闪耀在十字架的道路上。人如果为生活的绿故扭曲成残,被毁成丑,透过奉献及服事,所得着的美丽是轻视毁容的艺术所找不到的。所罗门的雅歌中,书拉密女有一度这样说到:

「他们使我看守葡萄园;我自己的葡萄园,却没有看守。」

她并不是在抱怨。因着服事,她失去美好的外貌,但她为此而欢喜。她以田园诗歌的方式向院内的妇人说话,说得极为有效:的确,我出到田野,失去了美貌。这就是她所谓的「我虽然黑,却是秀美。」损伤的容颜若是为着服事别人的缘故,就能散发出美丽来。若是一味的追求艺术上的精致,美丽的方形尖塔;用美感的东西来代替十字架上的神;用人为的艺术来代替神圣的美,那么无可避免的结局就是一群堕落的百姓。

在我们回顾之后再加以整理,可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以色列这个民族是神所创造,所栽种的;这个民族原是要为神所用,使整个人类得着好处;它是神所栽种的葡萄树,为要结出公平和公义的果子;葡萄树仍然存在,枝子也繁茂;整个统计看来似乎令人满意,然而,所结的果子却无法满足神的心。如果是这样,宗敎就堕落了,祭坛没有奉献的记录,自私的迹象取代了神。十字架的信仰被贬到人意的美感崇拜背后而模糊暗淡,使得宗敎堕落了。

何西阿用一句简短尖锐,发人深省的话,揭露失败的原因:「他们心怀二意。」这里的「心」这个字,经常在旧约出现,意思是被包围起来的东西。肉体上,它指的是人体最里面的器官,是行动和生命的中心。它有时被比喻成感觉,有时是指智性,有时则是指意志,大多数这个字是用来指人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地,它是性格最中心的领域,也是欲望的领域。他们竟心怀二意!

我们被吸引,一开始几乎被「二意」(divided,分开的意思)这两个字吓到了。不是被英文字,而是被这个字的希伯来文Chalaq。它的意思是光滑。这是甚么意思,它怎么可能指「二意」呢?他们把这个字解释成「二意」(divided) 是因为它指的是他们用来拈阄的光滑石头。有时我们用英文说是指一个人掷骰子把继承的财产都输光了。我们从赌具中抽出掷骰子这几个字。以色列人使用光滑的石头来拈阖,分赃。二意,即光滑,拈阄。

至于性格的中心,就是欲望的领域,他们在那里拈阄,与神赌博,使神与其他的东西互斗,或使其他的东西与神互斗,而坐享渔人之利,在性格的中心掷骰子。他们的心就是一个赌场。

或者我们可以再回到「二意」这两个字的普通用法。诗篇的作者曾做了一个祷告,这是一个何等的祷告。他说:「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杰里迈亚对着百姓说出了神的话:「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使他们和他们后世的子孙得福乐。」惹麻烦的是怀有二意的心。在欲望的领域中,我们许可神和其他之物进入争夺主权,这就是我们失败的写照。我们一开始要的是神和其他之物,接着我们马上要其他之物和神,在这种情况之下,神不见了。因此,我们排除祂、遗忘祂;当祂被遗忘时,葡萄树保留下来,可是果子却变了。所结的不是葡萄,而是野葡萄,酸苦有毒,具破坏性;欺压不公,只有冤声没有公义,因为他们心怀二意。

现在我们把分散在圣经各处的话聚集起来,然后结束这段默想。一位诗篇的作者也曾说道:「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只有一件事。耶稣对那位年轻的富官说:「你还缺少一件。J耶稣对充满了思虑烦扰的马大说:「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使徒保罗则说:「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一件事,一件事, 一件事!有人说:「我不希望自己只有一种想法。」为甚么不希望呢?这跟你的想法有关。如果你的想法够大,就容不下第二个想法。如果你唯一的想法是,住在耶和华的殿中;要向祂绝对尽忠,跟随基督;愿意完全在祂的掌管底下,完成祂的旨意,并成为流通祂祝福的器皿;那么你就不会想要有第二个想法。我们的困扰是,想要有变化,所以常常把神跟其他东西并排在一起。这就是心怀二意。我们需要在心里祷告说:「神啊!求你使我专心事奉你。」

­­-- 摩根《何西阿书──神的泪影》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