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1-11 定罪的讲章 为使百姓预备领受第12节里的呼吁,先知加强鼓动他们的情绪。正如一章2节和14节一样,先知再一次向全国号召,人民唯一的希望就是转向神,举行严肃会悔改。为了鼓励他们,约珥使人震动地发出一军事警报,他描写蝗虫为一队军队。上文已有伏笔,提示会有一个民族入侵(6节)和耶和华的日子(15节),这主题现在更详尽地发展。约珥展开一篇像噩梦又像地狱火焰般的讲章。有时理性的讨论不能奏效,惟有引发人心底里对可怕后果的畏惧,才能迫使人面对神(参来10:26-31>来十26-31)。
二1-2 第1节的警号显然是出自神自己(‘在我圣山’)。吹角的目的是要警告有敌军入侵(参结33:2-4>结三十三2-4)。事实上,宣召圣殿中的崇拜时,也要吹角(参民10:1-10>民十1-10),在此是语带双关,第15节就更清楚表明这一点。神实际上是召人进入圣殿,并非看守堡垒。约珥以‘耶和华的日子’来解释当前的危险,他首先引述以赛亚书十三章6节,然后以蝗灾的遭遇说出神如何干预他们。他又引述西番雅书一章15节令人生畏的描述,来形容亿万蝗虫黑压压地遮盖山岭的现象。‘晨光’译作‘黑暗’更好,这读法是把希伯来文D051>读成D052>(正如新修订标准译本、新英语译本、修订英语译本的译法),因为此处是把传统的先知词汇用在蝗祸上。‘晨光’(和合本、新国际译本)大概是指阳光照在蝗虫翼上的反射。神的审判日已临到其子民。约珥重拾一章6节军队的喻意(参和合本小字),这喻意在下文中还要作进一步的演绎。接着他把一章2节的话加强,并引用出埃及记十章14节形容埃及蝗灾的用语。不同的是,这里的受难者是神的百姓。
第3节巧妙地引用诗篇九十七篇3节,诗中描写神的显现,就是大能的神戏剧化地在世上出现,有荣光在祂四周围绕。在约珥书中,蝗虫代表神,它们使大地成为荒凉的旷野,有如烈火吞灭一切,所经之处都烧灭净尽,它们把青翠草原变为荒凉旷野(参结36:35>
结三十六35)。约珥又以马头来比拟蝗虫的头,它们骤看起来有点相像;这队从神而来的马兵向前冲锋,它们嚼食时所发的声音,根据现代人的描写像是丛林着火燃烧时的爆裂声,在此则以战争毁灭性的比喻来形容;蝗虫真如一队发动恐怖战争的军队。喻意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其意义,并领悟到这蝗祸原是神自己的作为。 这段把军队入侵的喻意(5节)扩展。但首先再引述神在审判中显现的一个例子,在希伯来原文中:‘它们一来,众民伤恸’,与诗篇九十六篇9节:‘在他面前战抖’可互相对照。蝗虫代表神发动其大能对付子民。‘众民’(新国际译本作‘列邦’)的复数词旨在加强其可怕的威力。先知们惯常用以色列众敌国来作神所命定的工具,神藉着他们的攻击,惩罚有罪的子民(例如赛10:5-6>赛十5-6;摩2:13-16>摩二13-16)。约珥把这概念用在蝗虫身上,它们行军前进,所向无敌,甚至直闯耶路撒冷,穿门入户。 这里所描写的是高潮所在。若说约珥在第6节中用‘众民’一词是为了强调蝗虫的威力,在此他用天象来描写,就更为厉害了。他使用一连串表达神显现的词汇;在旧约里,神显现时大地的反应必是地震(参诗18:7>诗十八7,诗77:18>七十七18)。天象的特写是耶和华的日子的标志,以赛亚书十三章10和13节是一例证,这些经文对约珥的听众都必然是耳熟能详的。当一群一群的蝗虫爬过地面时,大地似乎也随着节奏波动;成千上万无数的队伍向草原蔓延,白天足以遮日,夜里也星月无光。然而在约珥眼中,这些自然现象具有其超自然的意义。他以先知的洞察力看到耶和华自己是这队蝗虫的统帅,万军在祂的号令下前进。以赛亚书三章4节描述的情景再一次呈现,唯一的分别是如今神的仇敌不是外邦人,而是神自己的子民。 第11节最后的问题旨在挑动人们绝望无助之情,这危机迫使以色列面对神的审判。
二12-17 唯一的机会 约珥一直把耶和华描绘为一位敌军元帅,但是当他从这形象可怕的人物那里得信息,劝犹大人降服时,祂的语气又回复以前的友善。先知解释说:当耶和华的主权被承认的时候,祂便显为慈爱的神。可是,先知在第12节里先要传达一个呼召人悔改的神谕(参耶3:22>耶三22,耶7:3>七3,耶18:11>十八11;摩5:4-5>摩五4-5)。约珥在第一章中的呼召至此到达高峰。‘归向’一词引发圣约的关系;约珥在第13节中有所解释(‘你们的神’;参2:26-27>二26-27,3:17>三17),神的子民有如离家出走的子女,他们要归家转向其天父。‘现在’就要如此行,在心理上他们已预备好,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在旧约里呼召人立时悔改,不容等候的紧急意念(书24:14>书二十四14;耶26:13>耶二十六13;参徒17:30>徒十七30;林后6:2>林后六2)流传下来,经常在福音性的讲章和诗歌中出现。所有作推销员的人都了解若要完成交易,就不容稍作拖延。
二13-17 约珥在此为神谕作解释,这做法也在诗篇八十五篇8至13节出现,在那里圣殿先知为了回应国家的哀祷,为‘平安’(D010>)一字作了很详细的解释。约珥首先强调诚心诚意悔改的重要性,内在的灵性与外在的表现必须一致。古时以色列人惯于披露内心──发于内,形于外,减少了不少心灵的负担,这一点对于在比较内向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可能不易做到。但是这外向的表现却有一个危险,人往往以外在的表现来掩盖内心的顽固。‘撕裂衣服’是以色列文化中遇到危难时的一种反应(参王下19:1>王下十九1),今日犹太人在葬礼时仍撕裂上衣的衣襟。‘心肠’也要被撕裂:以色列的回应不能只是表面工夫。这里的‘不’字,意思是‘不单止’,正如在何西阿书六章6节和约翰一书三章18节的用法一样。在此约珥并没有停下来分析子民的罪;正如克伯特(Hubbard)说:‘在急救室的迫切气氛下,约珥无心去断症。’自省是他们每一个人归向耶和华时的任务(哀3:40>哀三40)。
第17节祭司要按传统站立在圣殿的阶级上(参结8:16>结八16;太23:35>太二十三35),代表人民宣读一篇全国哀祷文;他们要向立约的神耶和华请愿,求祂为自己名的缘故拯救子民(参诗79:1-4>诗七十九1-4、诗79:8-10>8-10)。‘你的百姓’与13、14节的‘你们的神’互相呼应,两者合起来说明了盟约的两面性(参出6:7>出六7)。‘产业’是指子民,就是那些属神的人。悔改意味着和好,重修圣约关系:假若子民醒觉盟约的责任,他们可以要求把盟约中的咒诅──蝗祸
──除去。‘受羞辱’在此有双重意义,以色列人的文化对此特别敏感。因为蝗祸的缘故,犹大在列邦中丧失面子;另一方面,耶和华作为保护他们的神,也受了羞辱。以色列人在祷告中,毫不踌躇地据理力争神来帮助他们。 神的回答是双重的,第一重在二章18至27节,第二重在二章28节至三章21节,后者的篇幅比前者更长;二者都以一个公式为终结(‘你们必知道……’,参2:27>二27,3:17>三17)。应许耶和华作为祂子民的神,必保护他们,与他们同在。在这应许中,二章14节‘或者’的顾虑被除掉,取而代之的是荣耀的确据。第一重回答是针对当前蝗祸引起的境况,第二重则在时间上和主题上延展(参2:28>二28,3:1>三1),显示神更大的拯救和赐福。
二章18、19节的动词都是过去时态,这是一段简短的叙述性前言。如果说15至17节是与历代志下二十章1至13节平行,那么这几节便与历代志下二十章14至17节平行。第17节与18节之间有一段时间差距,暗示祭司与人民听了约珥的话,便举行了严肃会,使第17节的假设成为事实。那时,约珥从宣告审判转为宣告拯救。在耶和华名下,他奉命宣告拯救的神谕。神本可否定这祈求,但事实上祂的回答是肯定的。‘妒忌’(和合本作‘发热心’)是神的本性之一,显明神关怀的热切和强烈的爱,尤其在祂关爱的对象受到威胁时(参结36:5-6>结三十六5-6)。 第18节的‘怜恤’与第17节的‘顾惜’在原文是同一字,彼此呼应,显示上文的祷告在这一项目上已蒙应允。故此,第18节介绍下文的神谕时,以它作为神的信实其中一个例子。人的悔改使情况有了转机,神的恩典则把事情成全。
第19节开始的信息充满了牧者关怀之心,对子民的生计和心理上的需要都呵护备至。耶和华应许补回蝗虫所毁坏的五縠(参1:10>一10),并且使他们饱足有余,藉此洗去在列国面前所蒙的羞辱(19节,参17节)。面子的问题甚重要,第一段回答以此开始,也以此结束(19、26-27节)。现在耶和华以盟友的身分,与子民一起对抗蝗虫,它们要被赶出犹大境外,并且被强风毁灭(参出10:19>出十19)。这里回应一章6节和二章1至11节的军事用语;蝗虫报称要从北方来,使人想起耶利米的说话:‘灾祸与大毁灭从北方张望’,神命定那攻击以色列的敌人要来自北方(例:耶6:1>耶六1)。 第20节的‘他们’从上文看来应指它们(即整队蝗虫),而非‘他们’。这队蝗虫军队以前太横行无忌,这成了它们受审的确据,这事叫人忆起以赛亚有关亚述人的神谕,他们先是耶和华审判子民的工具,后来因为超越神命令的界限,而成为受审判者(赛10:5-12>赛十5-12)。这里提及它们尸首的臭味,正是它们彻底被毁的印证。 在21至23节里,有一连串的呼吁,对象分别是:地土、田野的走兽和锡安的民;‘锡安的民’是指聚在耶路撒冷圣殿外院的以色列民。这些充满欢乐的呼吁与第一章那些灰暗的宣召互相对照,两者所用的字汇是有关连的。两者的对照显明审判已逆转,并使人认识神如何满足其子民的需要。神回应哀求的典型例子,就是保证他们不用害怕(参代下20:15>代下二十15、代下20:17>17;哀3:57>哀三57);另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使用希伯来文的过去时态,这里共用了6个过去时态动词,而这些动词是指将来要发生的事,意思是要说明神的应许确实,有如已经实现一样。这些呼吁可谓预言性的赞美诗,呼吁神的子民信靠神,祂必成就这些事情,甚至现在就可以因此欢喜快乐(参罗5:2>罗五2)。正如诗篇三十五篇26至27节所说,‘那向我妄自尊大的’在伟大的神面前蒙羞,同样地,第20至21节里,蝗虫的恶势力将惨败于耶和华的能力下。神的子民可瞻望将来(23节),祂要赐给他们秋雨春雨,滋润大地,不久他们便可享受无花果、葡萄的收成,正好与一章7节和12节的境况成反比。 第23节‘合宜的秋雨’一句,新国际译本旁注或作‘公义的教师’,这是源自早期犹太教的一个错误思想,昆兰教派(Qumran)据此及何西阿书十章12节,称他们的创立人为‘公义的教师’或‘真教师’。主后四世纪,耶柔米(Jerome)从他的犹太拉比获得这观念,把它收进其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Vulgate)中,视为弥赛亚的预言。但是经文的上下文,及其背后所依据利未记二十六章4节与申命记十一章14节提及赐雨的祝福,‘公义或合宜的秋雨’这一般的译法比较适合。‘公义’在此指和谐的盟约关系,赐下恩雨代表神人和好的关系。 第24节回应第19节,数算这福分的结果,包括丰盛的五谷、新酒和油。 这段祝福的话是神直接的宣告。祂的恩典补偿那些年来蝗虫所吃掉的,过去的损失现在一一得以偿还。字里行间仍可窥见约珥的呼吁中起首与结尾的用语(即1:4>一4,2:11>二11),但是挑起回忆的目的是要证实噩梦已成过去。哈利路亚代替了哀号的声音,为神在以色列中所行的大作为写下新的一页(参出15:11>出十五11;弥6:15>弥六15)。在此段结束之前,第19节指出心理上的伤痕得着治疗之事,再重复两次。神确定的宣告:‘必永远不至……’,有如牧者温言安慰深切的创伤(参结34:28-29>结三十四28-29,结36:30>三十六30
)。神的安慰也可见于‘我的百姓’这称呼,先知在第18节的引言中已提及。神要证明祂是约民的维护者,常与他们同在,是他们随时的帮助。现在他们可以正面回应第17节的嘲讽:‘你们的神在哪里?’约民也心悦诚服,知道要专一忠于神,因为有权利必有责任。最后提到‘不致羞愧’一句所用的希伯来动词,反映了一章10至12节所用的动词(干竭、惭愧、消灭),这是一个胜利的回响,并就此把蝗祸圆满了结。
约珥用了‘耶和华的日子’这主题,解释蝗祸为神降灾的日子。传统上这是神向罪恶满盈的世界施行最后审判的时候,连祂自己犯罪的子民也不能逃脱(番1:2-3>番一2-3、番1:18>18;参赛2:6-21>赛二6-21)。对约珥而言,蝗灾开始了这时期,对俄巴底亚来说,这段时期始于主前586年耶路撒冷的被毁(俄
1:10-21>俄10-21)。 第32节似乎是约珥对28至31节(特别是30至31节)中的神谕所下的注脚。(在31节中,‘耶和华……的日子’似乎成了耶和华的口头禅,旧约从未用过‘我的日子’来表达此意。)约珥的话显然是溯自俄巴底亚书17节(‘照耶和华所说的’)应许锡安得以存活,他把这应许与28至31节的信息连在一起,传给聚集在圣殿里的人(参番2:1-3>番二1-3)。他把‘耶和华的日子’后段之信息接上俄巴底亚的预言。神的子民在当时已尝过这日子的滋味,将来就可免去此审判。 这神谕谈及一个新的时代,那时神与子民的关系完全美好。耶利米描述这时代的境况时,说律法写在人的心上(耶31:31-34>耶三十一31-34;参诗40:8>诗四十8),以西结却说赐下新心(结36:26-27>结三十六26-27),这些描述都为了说明神的子民完全遵从神的旨意。先知领受默示,言词可能不一样,却指向同一件事:神的灵要降临,祂是预言的媒介(参民12:6>民十二6;代下20:14>代下二十14)。这应许应验了摩西在民数记十一章29节的心愿:‘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在约珥事奉的早期,全国都远离神,只有先知约珥一人透过神的眼光来看当前的境况,并以神的代言人身分,宣布审判与希望。现在全国都像约珥一样,社会的各阶层,无论年长的、年幼的、男的、女的、自主的、为奴的(加3:28>加三28),都与先知一样认识神(参林前13:9-12>林前十三9-12)。
第29节中的‘我的仆人’原没有代名词(参新修订标准译本),‘我的’是为了与使徒行传二章18节一致才加上去的;使徒行传二章18节是引述希腊文译本,而非希伯来原文。 与以色列的结局对照,列国的遭遇却是另一极端。 正如第32节的解释所说:以色列在狂风暴雨的风眼中平静安稳。他们遵从耶和华藉约珥向他们的呼吁,求告祂的名(参1:19>一19,2:17>二17),故此他们必‘得救’,得脱这要来的大灾难。此灾难却要临到列国,这在三章2节将会有更清楚的说明。以色列避过了耶和华的日子的毁灭,但世上列国却要面对这审判。这审判来到在天上和地下的征兆,约珥用倒叙法来说明;首先有血、火和烟柱,这些是战争毁灭一切的境况,是耶和华向仇敌发动的战事。有关这审判的详情将会在三章1至14节描述。接着,约珥使用了第10节象征蝗祸的字眼,那是描述以色列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所经历的(11节),现在却用来形容列国的遭遇。这形容包含了一个传统的意义,在神降临施罚之前,必先有天象的倾覆(参赛13:9-13>赛十三9-13),这些天象征兆在三章15节再被肯定。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