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3 欺压穷人的贵妇 1 「巴珊」:在约但河以东,以肥沃的草场和优秀的牛只驰名( 参串)。先知借用巴珊的母牛来讽刺生活奢华的北国妇女,因 为她们耸恿丈夫欺压穷人以增添自己的享受。 2 古人赶牛群上路,是牵著套在它们口中的钓子,同时用叉子赶 著牲口向前行。事实上,亚述用了类似的方法去赶逐俘虏离开 自己的国土,由此可见贵妇将要面对的悲惨下场。 3 「破口」:指城墙被敌人攻破时所留下的缺口。 「哈门」:原文意思不明显。可能是亚述的一个山名,即百姓 被掳之地;或指黑门山(位於巴珊山脉);有学者则解作「粪 池」或「乱葬岗」。 4-5 虚有其表的宗教 这段是先知对他们的讽刺。摩西律法原本规定百姓每年三次朝见神( 申16:16),并且每三年把土产十分之一留给穷人(申14:28) 。 由於 以色列人的宗教活动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称,所以纵使他们增加献祭的 次数,亦无济於事,神绝不会悦纳他们的献祭。 6-13 教而不善的以色列 这段是一首短诗,指出神藉著五个刑罚 ── 饥荒 、 旱灾、农作物的 毁坏、瘟疫和地震(或战争的摧毁),叫百姓回转,可是每一次都是 「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上述刑罚都是神给背约之人 的审判(见利26:14-39)。 6 「牙齿乾净」:是描写饥荒的情况。 7 「在收割的前三月」:指每年的二、三月间,那时的春雨对农 作物的收成非常重要。 11 「从火中 ...... 一根柴」:指经过刑罚後所剩下的余民。 (参亚3:2) 13 这是一首赞美诗(本书其他赞美诗句有5:8-9; 9:5-6)。 先知在审判的信息中加插对神的赞美,指出以色列民要迎见的 那位神是何等的全能可畏。 「高处」:原作「背脊」,古人以战胜的王用脚踏在敌人的背 上来描写胜利者的主权(参王上5:3; 诗110:1),这里是指神掌 管全地。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