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上 标题 本书一开始就道明其写作的体裁和作者的名字。神的启示以‘异象’或‘默示’的形式临到‘俄巴底亚’。‘默示’在这里所指的不限于眼目所见的启示(参赛 29:7>赛二十九7;结 12:27>结十二27),也包括言语的沟通(参赛 1:1>赛一1;鸿 1:1>鸿一1)。‘异象’也不是指平常肉眼所见的东西,而是指特别赐给一个名字可解作‘耶和华的仆人’者的特殊感知能力,这名字已显出其信息的终极来源。 1下-15节 以东--神仇敌的典型
俄巴底亚书的原作者是掌权的耶和华,祂也是赐下权柄的主,在此以典型的宣告形式介绍出来(参结
2:4>结二4;圣经中曾有432次以此称号称呼神)。主耶和华是掌权的神,祂不仅是以色列的主,祂的主权遍及万邦,连以东也在祂的权势之下。神用立约的名字‘耶和华’来提醒祂的子民,祂曾赐给他们立约的应许,包括赐给他们所住的土地(创
12:1>创十二1,创 15:7>十五7)。神的子民此时正在被掳之中,面对国破家亡的痛苦(10-14节;参19-21节),特别需要这种提醒。
2-4节 骄傲的危险 耶和华的预言在此开始,文中虽然以‘你’来直接称呼以东,但是耶和华的先知却不大可能直接面对面地向以东人发言。针对外邦的预言大部分是向神的子民宣告的,其目的一方面是鼓励他们,因为他们的仇敌将要被击败;另一方面是警告他们,如果他们不真诚地跟从立约的主,他们自己也要遭遇同样的命运。
5-7节 悖逆的行径
在第5-6节中,作者把听众从上述的象征性描述中带回现实。他们都熟悉‘盗贼’和‘强盗’如何偷进来抢劫破坏,这些盗贼通常只能偷窃他们所能带走的东西,正如‘摘葡萄的’人在律法的限制下(申
24:21>申二十四21),一定要留下一些果子给穷人采摘。相形之下,以东所要受的劫掠比盗贼还更厉害;以扫就是以东人的祖先(创
36:1>创三十六1、创 36:9>9),他的名字常用来代表以东人,他们连‘隐藏的宝物’都要被夺去,一无所剩。 第7节在这一节里,作者以‘你’直称以东有7次之多,目的是要加强语气。以东将会发觉自己被‘与你结盟的’、‘与你和好的’(希伯来人称之为‘平安的人’)出卖。作者把另一批以前的密友称为‘你的面包’(希伯来文直译),很可能是指那些‘吃你饭的人’[参诗
41:9>诗四十一9,在此诗篇中,这片语也是与平安的人(中译作知己)平行出现]。根据古时以色列人的习惯,人们订立盟约之后必一起吃饭(创
31:54>创三十一54;出 24:11>出二十四11;参林前
11:23-24>林前十一23-24),故此这里所说的,显然是指立约的盟友现在背约。
8-9节 审判的来临 以东将要丧失她所拥有的人材:她着名的‘智慧人’(约伯的同伴以利法是提幔人,伯 2:11>伯二11;耶 49:7>耶四十九7;参王上
4:30>王上四30)和她的军队。这些被公认为勇猛的队伍‘必惊惶’,他们都要‘被杀戮剪除’,这是一连串损失的高潮;先是物质上的损失(5-6节),然后是智慧谋略上的损失(7-8节),最后是军事能力上的丧失(9节)。整个社会的架构都要瓦解了。 作者以颇有规律的文字架构,有层次地描写以东如何逐步加添对待以色列的残酷暴行。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恨怒斥以东的罪状。 作者出人意表地把‘兄弟’与‘强暴’并列,勾划出以东背叛以色列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以色列在此被称为‘雅各’(参民 20:14>民二十14;申
23:7>申二十三7;摩
1:11>摩一11),目的是要使人回想以扫从前与他亲‘兄弟’雅各之间的冲突。这冲突如今在他们的子孙中仍然延续,余下几节经文就是详细描写这种可耻的暴行。
12-14节 敌对以色列的行径逐渐加增,也逐渐变得直接,从袖手旁观的态度发展成‘瞪视’、‘因此欢乐’,然后‘进……城门’(参哀
4:12-13>哀四12-13)好看清楚;再下一步就是‘伸手抢他们的财物’,最后他们竟卑劣地打击犹大的难民(王下
25:4-5>王下二十五4-5),把那些已经困苦流离‘剩下的’余民也‘交付仇敌’。因为他们‘剪除’那些无助的人,有一天,他们自己也要遭遇同样的命运(9-10节),他们必无人剩下来(18节)。 这节经文像一道桥梁,把上半卷针对以东的神谕(2-15节)和下半卷较普及、关乎以色列及万国的神谕(16-21节)连接起来(参导论)。
15-21节 以色列与万国--审判与拯救
在此作者仍以‘你’称以东(参7节)。她是‘万国’的例子,要接受审判。她不再在耶路撒冷醉酒,幸灾乐祸,现在她要在神的‘圣山’上喝尽神愤怒的‘苦杯’(参赛
51:17>赛五十一17;耶 25>耶二十五;哈 2:15-16>哈二15-16;可
14:36>可十四36),他们如此彻底的毁灭,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与以东(1-15节)及万国(16节)相对的是耶和华的圣山,锡安(16节)山上将会有拯救而非剩下的难民(此处中文和合本译作‘逃脱的人’,在希伯来文,拯救与‘逃脱的人’是同一字根,作者特别用这相关语对比14节‘剩下的人’)。神把子民在圣约下原有的‘产业’重归他们,神极大的恩典在此显明出来,这产业是指应许之地。过去因为子民犯罪,这应许一直未能实现(参申
30>申三十)。这一句救赎的话是神自己说的,约珥曾把它引述于约珥书二章32节,从这引述可知俄巴底亚书必定在约珥书之前写成。这一节经文把大卫之约中两个重点重新提出;第一点是神在祂的圣所中显现;第二点是神的子民以余民的形式在应许地出现。 以东即以扫家,本意是要毁灭以色列,至少在以色列倒下来的时候从中取利(10-14节),将来她要被神烈怒的火毁灭(参诗 18:8>诗十八8;摩
5:6>摩五6)。毁灭的渠道是藉着神的子民──雅各家[若不是指以色列全国(参诗
22:23>诗二十二23),就是指南国犹大]和约瑟家(10支派联盟,参王上 11:28>王上十一28;摩
5:6>摩五6)。故此,在别人的压逼和伤害之下,以色列全国十二支派终被重新建立起来(参结
37:15-28>结三十七15-28)。而以前出卖以色列余民(14节;参17节)的国家,现在必无余剩(参哀
2:22>哀二22)。以色列的余民将要再冒起,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以扫则一败涂地,全然毁灭。 19-21节 重建以色列 上面的预言是以诗歌体裁写出,但余下这3节经文则以散文方式写成。
19节 第19、20节是关乎土地的占领,以色列现在可以‘得’其‘产业’(17节);‘南地’指别是巴以南的旷野,此地的居民终于占住了以东人的地方,可能还涉及一些居民迁徙至约但河外以东的老家(‘以扫山’),但是没有太多证据支持此说。这节经文最可能是指以色列人迁回以前犹大被以东侵占,后来在主前第六至第四世纪又被拿巴提阿拉伯人占据的地域(参导论)。‘高原’或山丘是指海岸线与山地之间的地域,居住那里的是着名的‘非利士’人,但他们也将要失去其地。在主前106年的马加比王朝,以色列人在许尔堪的领导下(《史记》13.5.2-3)控制了此区(《马加比一书》十84-89,十一60-62),同时也占领北国以色列从前的首都‘撒玛利亚’(参王上
16:24>王上十六24,王上
21:1>二十一1)。至于撒玛利亚周围的地区(以北国的主要支派‘以法莲’为名),则早在主前153年就被犹大所控制(《马加比一书》十38)。比较不清楚的是‘便雅悯人’──南面一小支派,他们要占领‘基列’──基列在其正东约但河以外,这地区也入主前164年落入马加比王朝手下(《马加比一书》五9-54)。 这一节的希伯来文很费解,幸好上半节与下半节是平行句,可帮助了解文意。它似乎是谈及两组被掳的以色列民。第二组,就是从‘耶路撒冷’被掳的,他们是在主前587年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目前是在‘西法拉’。但将来要回归故土,重得他们在南地的城邑。他们被掳去的地方并不清楚,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各地,都有人提出;亚述王撒珥根二世(主前第八世后晚期)的刻文中提及一个在米底亚(Media)叫萨巴达(Saparda)的地方,颇符合当时被掳的历史处境。另一组人可能就是北国以色列在主前722年亡于亚述时被掳去的人。‘以色列众人’:有些译本(新修订标准译本)把‘众人’一词原文改换了一个字母的排列,读成‘哈腊’,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这地在亚述,北国部分被掳的人被安置于此(参王下
17:4>王下十七4,王下 18:11>十八11;代上
5:26>代上五26)。这些人将要回到他们的原居地,并且向外伸展直到撒勒法;‘撒勒法’是以色列以北的沿海市镇,在推罗与西顿之间(参王上
17:9>王上十七9)。在耶和华的日子,整个以色列从南到北将要被收回,甚至超过王国时期的领土。 ‘拯救者’就是带来救恩的人(尼
9:27>尼九27),他将要来到耶路撒冷(‘锡安山’),在那里统治。预言中提及的众山,包括‘以扫山’(即以东)在内。这将成为一个讯号,告诉全世界谁是宇宙中的真神,祂就是主耶和华,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祂曾作王,现在仍作王,并且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
11:15>启十一15;参诗 22:28>诗二十二28,诗 47:7-9>四十七7-9)。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