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先知的哀鸣(七16)──弥迦看见犹大人深深陷于罪恶之中,实难以神的道德标准作衡量;就是以他个人的角度去衡量,也不能看到百姓有甚么属灵的果子可以献给神,所有人都落在网罗中,只能按本身的生命结出各样蒺藜和荆棘而已。在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完全瓦解破坏,没有朋友,就连最亲密的人都会成为谋害你的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社会啊!

默想 主啊!求让我在施恩座前坦诚面对自己所犯的罪过。

余民之福(七720

 .靠神刚强(710)──相信每个事奉神的人都有与弥迦先知近似的经历,遭受别人的排斥和拒绝。然而弥迦的态度却能给予我们安慰和启迪,仰望神是最可靠的救赎,也就能叫人从灰心失望中转为刚强胆壮。神是信实的,也是施恩惠的主,凡等候祂的人必得怜悯,也不致羞愧:祂必应允(7);祂必把跌倒的人扶起(8);在黑暗中的人有神作他的光(8);神为他辨屈(9);必能看见神的公义(910)。

 .那日子的荣耀(1117)──虽然我们不知道神在甚么时候要统管全地,但深信祂的应许永不落空,正如弥迦所宣讲的一样。对那些陷在道德腐败和政治危机的百姓来说,神荣耀国度降临的应许,无疑带来新的盼望,可以挣脱奴役的枷锁,回到自己的城邑,重建家园和城垣;那时神的百姓必得享无忧无虑的生活,神必亲自牧养子民,喂养和看顾他们,使外邦列国惮惊惧怕。但对基督徒而言,当基督的国度降临时,才是最荣耀的日子。

 .至高之神(1820)──末了,弥迦先知再一次提醒百姓当知谁是宇宙和人生命的主宰。在生活的经验中,耶和华就是那至高之神,祂不轻易发怒,大施怜悯,忘记人的过犯,并按祂从前与列祖所立的永约拯救我们。深愿每一位基督徒在生命中皆能高举神的权威,在生活上以祂的旨意为原则。富裕时不忘神恩,将所有之物与别人分享;贫穷时不偏离主道,仰望祂随时的供应,好叫我们在世界生活时,能荣耀主耶和华的圣名。

默想 作为基督徒,「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对我有何意义? ──《新旧约辅读》

 

C 国家分崩离析(七17

  弥迦的哀歌,可藉行首额外音节「哀哉!」(1a 节)而确认。这哀歌包含两部分︰控诉16节)和信心7节)。控诉同样有两部分︰指控(即国中的罪行1b4a 节)和苦难(即举国的扰乱不安4b6节)。以色列领袖的罪行,又可分析为两部分︰例证──形容葡萄和无花果都摘光的果园(1b 节),和此例证的诠释24a 节)。此诠释也有两部分︰一个扼要的陈述指出国中没有正直人(2a 节),以及两个用以描述邪恶领袖的暗喻。这两个暗喻是︰ (1) 猎人(即那些劫掠他人的人,2b3节), (2) 篱笆(即那些妨碍公义的人,4a 节)。另外,苦难的宣告也分为两部分︰一个概括的陈述指出扰乱不安的时候已到(4b 节),以及其具体的例证(56节)。先知的守望者们已看见审判的乌云笼罩着以色列,但现在乌云稍微散去时,他们看到镶在乌云边的救赎银线(7节)。整则神谕始自哀叹,终于信心,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先知一开始是站在耶和华的立场,末了则认同以色列的余剩之民;而耶和华在六章1016节指控并判决以色列民,但以色列的余民在七章820节便获得神的宽宥。

  1a. 先知以警告的哀叹 ~al #lay li^,「有祸啊我」(吕译;和合︰哀哉),来开始他的哀歌(参︰伯十15)。流畅的子音重复出现,加上以行首额外音节作为哀叹,使先知的呼喊更令人心碎。

  1b. 先知接着叙述他哀叹的原因。(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因为我好像……」;参吕译,AVRSV)代表耶和华的先知,在此以寓言自比为葡萄园的园丁。园丁在悉心、辛勤地栽种、浇灌果树后,于六月间来到果园,希望能摘取一串串的甜葡萄和初熟的无花果(参四4;路十三6),但却沮丧地发现,葡萄已被摘尽,无花果树亦已光秃。每一园丁都渴望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实,并痛恶在自己之前抢先摘取果子的人,特别是把果子摘取净尽的破坏者!果园就是以色列(参︰诗八十816;赛五17),而果子就是正直的官长。与此相对地,真葡萄树,也就是主耶稣基督,应许凡常在祂里面的必要多结果子(约十五116)。

  24a. 作者在此以希伯来文的名词 `ayin(=12节的没有),连结寓言和其诠释,并明白指出失去的果子便是虔诚的官长。虔诚人指的是对神与神的子民,都遵行与神所立之约的人;正直人则是维持约的道德规范的人。各人是指哪些人,应该按着这段话的范围来决定。根据第3节,各人在此应指统治者和审判官等,将百姓视为猎物的人。弥迦自比为失望的葡萄园园丁,而将这些腐败的官员比作猎人(参︰诗十89)。他以埋伏(即他们的行径是隐密、邪恶的)和用网罗猎取(即他们是要取人性命;参二12,三13911)来展开他的暗喻。

  虽然第3节的意义大致上还算明确,但其详细的诠释则有其困难。位分大的人吐出恶意NIV ︰「有权势的人说出他们的欲望」(参吕译)应像 RSV 一样,依字面译作「尊大的人」(即君王)「说出」较佳。与本节意思相依的几句显示,「首领」(NIV;和合︰君王)和审判官指的便是君王之下的大臣。(统治者指仅次于王的大臣,而其冠词则意味着一群同阶级的官长。)就是那取人性命的网罗,双手则指「尊大的人」及他之下的臣仆,而「图谋」(和合︰结联行恶)一词直译便是「编织」。综言之,第3节在2b 节概括的陈述之外,又增添了一点,即以色列的君王和大臣一起编织了致命的网罗,要取百姓的性命。王和他卑鄙的爪牙穷凶恶极地背离与神立的约,他们不单收受贿赂(参︰出二十三8;申十17,十六19,二十七25),而且还向不幸的百姓勒索。所罗门王的继位者为要满足自己的胃口,实行了破坏以色列与神所立之约的政策。「欲望」(NIV、新译、吕译;和合︰恶意)和第1节的「羡慕」在原文是同一字。以色列的王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竟夺取当献给耶和华的果子。

  他们最好的(即指3节的大臣),不过像荆棘篱笆(因为他们只会妨碍公义!)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试图向他的欺压者求情,他们只会报以顽强的骄矜、置之不理和冷漠。

  4b. 弥迦借着「篱笆」(希伯来文 m#su^k[a^)和扰乱不安(希伯来文是 m#bu^k[a^)的类音,戏剧化并突兀地从为该城的罪行哀叹,转变为迫在眉睫的审判而哀叹。而人称之使用亦有所转变︰罪行的宣告是用第三人称(「他/他们」),审判的降临则是第二人称(「你」)。守望者指的是设立于城墙上的岗哨,用以警示外来的危险(参︰赛二十一6);此处则用作一暗喻,指先知宣告审判的日子已到来(参︰摩五1820)。那日被称为神临到你的日子NIV),到那日神长久忍耐的怒气要发作,施行审判(参︰赛十3;何九7)。以赛亚预言耶和华将使耶路撒冷有溃乱(希伯来文 m#hu^ma^)、践踏(希伯来文 m#bu^sa^)、烦扰(希伯来文 m#bu^ka^)的日子,而且城要被攻破,哀声达到山间(赛二十二5)。举国都愚昧地要先知静默不提及那日,但那日已经来到,也就是西拿基立的大军围困耶路撒冷,举城人心惶惶(见导论{\LinkToBook:TopicID=172,Name= Ⅱ 歷史背景}157158页)。

  56. 先知在此清楚地描述社会的乱象(参︰赛三45)。由于预期到耶路撒冷城被围困时的可怕景象,弥迦警告百姓连最亲密的朋友都不可信任。使社会成一整体最牢不可破的维系──密友(5a 节)及夫妻关系(5b 节)──都在这紧张的情势下瓦解。先知借着提及邻舍、最好的朋友和亲爱的妻子,来洞察人内心的世界。神的判决和人的罪相称。腐败的官长既已破坏了维系国家的人际关系,现在外敌的入侵便更将恶化人与人间的分裂,因为无人能向他最亲密的伴侣透露他将如何渡过眼前的危机,否则他的心腹将出卖他,以保全自身存活。

  对这样一个猎取自己弟兄(6节,参2b 节)的国家,神要施予它应得的判决,亦即凡借着血缘或婚姻而有亲密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和女婿──都将为求自保而像仇敌一般彼此相争斗。这段经文后来被用于启示文学中〔参新、旧约之间的著作《以诺壹书》(1 Enoch)五十六7,一○○2;《禧年书》(Jubilees)二十三19;《以斯拉四书》(4 Ezra)六24〕,描述末世的日子。主耶稣也应用这节经文,来说明祂的降临在以色列会造成如何的纷争(参︰太十3539;路十二53)。

  7. 先知在此借着两个关键,从哀叹转为信心。这两个关键是反意的至于我,以及动词的文字游戏。在第4b 节「守望」指的是先知留心审判已来到,此处则指弥迦仰望神的拯救。基于神对以色列列祖的应许(参20节),弥迦充满信心地向救我的神求告。「拯救」带有军事和司法的双重意义。它指的是神会干预并解救被欺压者,因为这是祂的应许。神不会违背祂对以色列先祖所许下的承诺,也不会让邪恶的亚述人得胜。除神之外,再无其它力量能作最后决定。弥迦的周遭,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抱持希望。他所拥有的只剩下神,而这已是足够的理由。动词仰望、等候、应允所需要的不是被动地等候胜利,而是以祷告和希望主动地参与。在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刻──先是渎职官长的内忧,后有「亚述入侵」的外患──我们的诗人兼先知弥迦正如梅兹(157页)所描述的︰「并不放弃或向沮丧投降,而是『等候』。这也是无助者最有力的行动(诗三十八15,四十二511,四十三5,一三○5),在等候中,他们知道神必来解救(诗十八46,二十二5……)。」

D 凯旋之歌(七820

  弥迦以祷告的赞美诗来终结全书。此一赞美诗始自(8节)结束弥迦哀叹(7节)的信心。这篇祷告虽然包含多种要素,但前后甚为一致。其中发言者的身分时常转换,而且可分为四个各含有三节经文的诗节。希伯来文的经节区分与 NIV 一模一样(1617节除外,这两节在原文属同一节)。在第一个诗节中,败落的耶路撒冷向她的「仇敌」承认她对耶和华的信心(希伯来文提及耶城时用的是阴性词类;810节)。第二个诗节持续了这样的信心,先知许诺耶路撒冷,在举世都被审判之时,她将成为给予救赎的羊圈(1113节)。第三个诗节涵盖了祷告、确据和回想(1417节)。先知祈求耶和华再度奇妙地牧放祂的子民,就像祂从前带领以色列对抗重重阻挠出埃及一样(14节),而耶和华也应允将如此行(15节)。在默想中,弥迦重述第810节的主题,即信靠神的以色列将蒙拯救,而不信神的仇敌将会落败,同时弥迦把此主题的范围扩展至列国(1617节)。在前三个诗节中,信心渐次增强,一直到众民的赞美诗时达到高潮。众民颂赞神奇妙的作为,祂将以色列民的罪投于深海以实现祂对列祖的应许(1820节)。

  最后的两个诗节和摩西渡红海时的凯旋之歌,有许多雷同之处。两者均以类似的话语颂赞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且打败她的敌人。至于这些落败的仇敌,他们「战惧」(希伯来文作 rgz,出十五14;弥七17b;或 ph]d,出十五16;弥七17)并默不作声(出十五16;弥七16)。而耶和华是行「奇事」的神(出十五11;弥七15),有「不变的爱」(出十五13;弥七1819),并使以色列成为祂的「产业」(出十五17;弥七1418)。两首赞美诗都问到同样的问题,「有何神像你?」(出十五11;弥七18),且都用了神原本的形像来描绘神──将祂的仇敌(埃及人和罪)投入深海(出十五145;弥七19)。但摩西的凯旋之歌回溯过往耶和华的胜利,弥迦的凯旋之歌则凭信心展望更大的奇事──神将饶恕以色列并使她在全地得胜。

  810. 在第一个诗节中,蒙羞的耶路撒冷告诉她那冒渎神的仇敌不要夸耀8节),因为她为罪受罚只是暂时的(9节),到耶路撒冷获拯救之时,她的敌人必被羞愧遮盖(10节)。

  在这与仇敌虚拟的对话中,耶路撒冷的处境是在黑暗中,且跌倒在地(8节)。黑暗让人想到没有光线的地牢景象,也正是一个城巿被围困的表象。但这心存悔改的城巿确信,虽在黑暗中,「耶和华要作我的光」(参 JBNABNEB)。

  城内信仰坚定的余剩之民都接受先知对历史的诠释,亦即耶路撒冷的衰败并非偶然(参︰撒上六9),也并非耶和华不能拯救她(参︰王下十八2235),而是耶和华因耶路撒冷的罪而恼怒(9节)。抱持这样的世界观,灾难便可具有属灵的意义,从而导向悔改、坚忍和希望。耶路撒冷的希望仰赖于耶和华为她伸冤。如果耶路撒冷因得罪神而受罚,那么可以想见神会如何加倍处罚那些加害耶城并亵渎神的人(参10节)。第8节的指的是神是眼前拯救的来源,9节的光则是指神未来的救赎。

  耶和华的公义不单导致以色列蒙拯救──89节的主题──同时也造成那嘲弄以色列的仇敌,遭到惩罚,这是第10节的主题。亵渎神的人将被羞愧遮盖,并将如同街上的泥土般遭人践踏,永无再起之日。历史已证实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亚述的守护神亚色(Ashur)如今何在?

  1113. 耶和华发出希望的信息,以响应耶路撒冷承认自己信仰之举。凯歌的第二个诗节可分为两部分︰万国之民均可在耶路撒冷的墙垣内得救(1112节),而地则将因它的罪被毁灭(13节)。

  墙垣(希伯来文作 gdr)并非指「防御的壁垒」(希伯来文作 hwmh),而是指一般的墙,包括葡萄园的篱笆(参︰诗八十12,八十九40;赛五5),以及此处的羊圈(民三十二162436;撒上二十四3;番二6)。耶路撒冷的未来,不再像她倾覆之前一样处于刀光剑影之中(参四3,五1011),而被比拟为羊圈(参四8,七14)。列国之中信仰坚定的,都可到此羊圈寻求庇护,在此同时,神将因这地的罪而使它荒凉(13节)。耶和华将扩展这「末世的羊圈」,祂亲自所设立的界限将包含广阔,以至于凡寻求拯救者均可在其中蒙救赎。

  那日日子的重复出现,代表这三项行动──重修墙垣、开展境界以及万民的来到──彼此相属。先知在此以具体的地理两极(即藉相反方向的两地点来表示全体)──从位于东北的亚述到位居西南的埃及(这也是弥迦当时的世界边缘),和广泛的地理两极──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来表达救恩的普世性。动词归到以单数形出现,意指救恩的取舍乃个人之抉择。先知所描写的并非万国万族归到以色列,而是(此字在希伯来经文12节中重复了两次)万族有许多个人来。从埃及到大河一词,让人回想起耶和华曾应许以色列将拥有这些地(创十五18;出二十三31;申十一24),也让人连带想到以色列的黄金时代(王上四2125)。「末后的日子」应作广义的解释(参四1)。这日子在弥迦之时,借着耶路撒冷自亚述入侵的黑暗里,被拯救到光明中,得到部分应验。(注意第10节的「这时」,吕译;和合未译);与第1112节的那日相连结。NIV 中译应为︰「……这时她必被践踏」);以色列被掳归回后的重建时期又进一步应验;但最完整的应验则是在今日,从万国而来的神的选民,归向天上的耶路撒冷之圣所(来十二2224;参︰约十七2;徒三25;林后六2)。

  在以色列的境界之内,耶和华牧养悔改归向祂的子民;在此境界之外,耶和华这掌管道德的神则使地荒凉(参︰番一18,三8)。这地一词,是地上居民的转喻。由历史的背景及类似的经文(参︰耶四十九1317,五十23;弥一36),我们可以臆测神在以烈火烧尽全地之前(彼后三10),也就是此处所说的景况,必先以四处蹂躏的军队惩罚这地。艾伦(398页)说得好︰

 

这则神谕与基督教信仰中的最后审判相互呼应。它以以色列能够领受的传统语言重申,这地在道德的资产负债表上若有赤字,最终仍须清偿;而神的国度将在得胜中建立。

 

  1417. 先知以祷告回应这则应许选民救恩的神谕。牧放一词在古时的近东常被用以作为理想君王的表象,此处则用来描绘内在方面王和子民之间属灵的爱与信任的关系,以及外在方面的保护(14a 节;注意=令牌)和供应(14b 节;注意容……得食物)。产业是暗喻的说法;意指他们由于古时所得的权利,得享永久的地位。迦密山(见 NIV 边注)指的是一个像花园般的森林(参︰王下十九23=赛三十七24),即适合属王的羊居住之处。巴珊基列两地,让人不仅回想起在以色列历史的开端,摩西借着神迹奇事将这些地给予以色列(注意像古时一样),同时也让人想到他们对那著名的草原和肥美土地的渴望。

  耶和华以第一人称发言,打断了先知的祈求(参︰诗十二5,六十68,八十七4),应许要把救恩及奇事显给以色列看,正如祂当年击打埃及的长子、带领以色列渡红海和约但河、在旷野中保守他们,以及打败无数比他们还强大的国家。当耶和华奇妙地在耶路撒冷城门口击打西拿基立的大军;让古列下令被掳的犹大人得以返回、圣殿得以重建;最重要的是,主耶稣借着祂的死和复活,战胜了死亡和撒但;以色列的确看到同样大能的膀臂。

  弥迦以默想来回应这则神谕︰列国必将惭愧、落败、并因此而敬畏耶和华。第161710节息息相关,只是把被羞辱的仇敌从亚述扩展为列国。在第10节亚述遭到挫败,在此则是列国弃绝他们的权力和骄傲。用手摀口和「耳朵必变成聋的」(吕译、NEB;和合︰掩耳不听)表示他们的羞愧。他们不再像第10节的仇敌一般嘲弄以色列,也不再听他人无谓的夸耀。从圣经其它的经文(创三14;诗四十四25)和古代近东的许多浮雕得知,餂土一词形容的是落败的君王俯伏在他们的征服者面前。这些君王在遭逢了耶和华的大能后,了解到自己的软弱无能,进而愿意放弃他们的营寨而出来敬拜耶和华。主耶稣的死里复活也同样彻底地战胜撒但和死亡,以至于今天的万国也都得以敬畏祂。

  1820. 弥迦名字的含义即「谁能像耶和华?」(见导论{\LinkToBook:TopicID=171,Name= Ⅰ 先知}152页)。弥迦在此以专有名字耶和华(雅巍)代替普通名词 ~el(=神),并以此作为凯歌末了、赞美诗的首句,藉以巧妙地显示他名字的意义。弥迦借着那些经过亚述入侵仍得以存活的余民之口,发抒「有何神像耶和华」的赞叹。他们深感再无别神像耶和华一样赦免罪孽。如果神没有赦罪的特质,那么弥迦所传的道便毫无意义可言。倘若神永远怀怒,弥迦这些责难的神谕,又有何价值?果真如此,那么弥迦在说完这些神谕之后,只会得到发泄积愤的快感,但百姓却将因着罪和绝望而心刚硬(参︰诗一三○34)。因为神是施恩的神,祂给予悔改的人盼望,而从这些悔改的人将诞生新的纪元。也因为神从不撒谎,将有源源不绝的悔改余民归向祂,并成为祂的产业,甚至一直到历史的终结(罗九~十一)。

  和一连串用来形容罪的字眼(罪、过犯、罪孽)相对,神的子民歌颂神慈爱的属性和态度︰赦免、饶恕、不永远怀怒、怜悯、喜爱施恩、诚实。后四者见于以色列首度严重犯罪、认罪悔改时(参︰出三十四6)。这古时的信条向历代坚守信仰的子民保证,神会信守祂对列祖的应许,且不会让以色列的历史结束于山穷水尽时。

  第18节指出以色列蒙受祝福的原因,乃在于神饶恕的属性;第19节则呈现结果──他们的罪均被去除。神当年带领以色列出埃及时,把埃及人投入红海;同样地祂也会在以色列人的天路历程中,把他们一切的罪投入隐喻的深处

  神「有恩典的」属性明列于出埃及记三十四6,弥迦书七1820又复述一次。这些属性可分为祂的「恩典」和怜悯(希伯来文作 rh]m),其中包括饶恕罪过;以及祂的慈爱──作「不变的爱」较佳(希伯来文作 h]sd)──和「诚实」,这两者即信守祂的应许。第18a 19节颂赞前两个属性,而第18b 20节则赞美后二者。这四个成对的属性于第18b 节相互连结,因为该节指出神「不变的爱」(亦即希伯来文的 h]sd,「慈爱」)是祂长久容忍(即「不永远怀怒」)的原因。总而言之,神对列祖的慈爱信实,是以色列盼望的依据。神曾在摩西和約书亞的时代,实现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领以色列脱离埃及的捆绑并进入迦南地。在弥迦的时代,神也同样地救以色列脱离亚述之手。最重要的是,神信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叫基督从死里复活,并赐予他全地万国的属灵种子(参︰罗四17;加三629)。神的选民在各样的试炼中,仍将继续仰望这位无可比拟的神。──《丁道尔圣经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