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返回上级目录】
第三段
耶和华的国权与拯救
第四章
读经提示
1.本章1~8节何以与赛二2~5相似?末后的日子指什么日子?
2.本章首段与上章的记载比较,可见人的国度与神的国度如何不同。
3.本段显示建立天国在地上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
4.试证明本章前段之语气是注重神的主动。
5.为什么用妇人生产比喻灾难之来临(参赛十三8;帖前五3)?
6.9~13节所预言的灾难指什么灾难?以色列人会从巴比伦得解救有何圣经根据?(参拉一1,耶廿九10)
7.本章末节与第一节比较,试推想这应该是什么时候应验之预言。
一、耶和华殿的山(四1~5)
本段与赛二2~4十分相似。解经家推测先知以赛亚与弥迦二人究竟是谁引用对方的话。这种推测实属多余,倒不如相信他们都是从神的启示而来。神将同样的信息启示给不同的神仆,正可以证明这信息对当时代的普遍需要。就像今日教会,几乎相似的信息,由不同的神仆各自从神领受而在不同的地方传讲一样,亦非绝无仅有,在神的启示未完全的旧约先知时代,更不足为怪了。正如新约中的彼后二章与犹大书相似一样。
全段的记载与上章成明显的对比。上章记载人的国度如何败落衰微,本章记述神的国度如何建立兴盛。神并非没有把权柄交给人,但自从始祖亚当犯罪以来,人已是素常滥用权柄满足私欲,而不遵行神旨意的了;不论个人与群众,品德方面或政治方面,人已经没有力量建设理想的国度了,虽然像这里所记:
“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四3~4)
这种观念早已成为人类的理想,但它在世上的国权,仍然存在的一天,仍然只是一种理想而已!要实现像这种不再学习战事,人人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的平安康泰景象,按先知在本段提,最少要先具备三项重要条件:
1.耶和华成为万国信仰的中心(1节)
2.神的道成为万民教训的标准(2节)
3.基督为万国之主(3节)
现今世人完全忽视这三项先决条件。他们信仰人的智慧、主义、科学、偶像,拒绝基督的教训而以人间的哲学和悖逆神的教育策略,作为教导人的准则。他们不但在政治上不接受基督的权柄,就是在个人的行事生活上也不接受神的权柄,甚至教会内的人,竟然也有人以为可以不必理会这三项先决条件而能实现“天国”在地上。这真是痴人说梦,空中楼阁。
但先知在这里预言的重点,不是消极的显明世上无法实现真正禧年和平的天国,乃是积极的指明这理想的平安国将必按神自己的旨意和权能,在“末后的日子”实现在地上。所以在这几节中屡次提到神那方面采取主动的应许,如:“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2节),“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3节),“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集……招聚……使……”(6节),“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7节)
所以,这平安国度的实现,不是人的力量所建设成功的。乃是由于基督再次的降临,世上的国成为我主基督的国。这不只是以色列家的盼望,也是一切信徒的荣耀盼望。四章1节——“耶和华殿的山”暗指锡安山(参下文7节)所象征之神的国权。来十二22以“锡安山”预表天上的耶路撒冷,永生神的城邑。本书与赛二2完全相似。在古代人观念中,“山”象征稳固不移,伟大而崇高。以本句实意指神的政权将必坚立在地上,地上“万民都流归这山”,也就是要归附在神的政权下。
四章2节——“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罢,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那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注意本节指出千年国实现时,人对神的国权的态度与现在世人全然不同的两大特点:
①人们会互相招呼着说:要去“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神国权的荣美,必吸引了万国的人,使他们自己要来寻求,引以为荣。
2他们喜爱听从并遵行主的道,且满有信心的知道必得着的教训,人人渴慕以神的言语为生活的目标。他们自己说要登耶和华的山之原因,因为“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四章3至4节——“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注意“他”英文圣经用大写He(参N.A.S.B等),特指主基督。谁能独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只有“他”有这种能力,只能“他”有真正公平。因“他”是全能的神,又察看人的内心(撒上十六7;王上八39)。不但为远处的人施行审判,且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四3)。这是平安国度能真正在地上实现的重要原因。他既这样在地上行公义施怜悯,所以“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也不再学习战事。”这完美的理想国和太平景象,惟有在“和平的王”(赛九6)实际作王时才会实现。
四章5节——“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中文吕振中译本作“万族之民虽各奉自己的神的名而行”,多了一个重要的字“虽”英文N.A.S.B.等译本也有though即“虽然”。所以本节不是千年国时万民仍各奉自己神的名而行,而是先知弥迦说预言时,先知代表了他的同胞们,说明他们事奉神的态度。虽然万民事奉各人自己的神,我们却事奉耶和华(参书廿四15)。
二、耶和华作王(四6~8)——被掳与蒙赎
四章6节——“瘸腿的”——按下节,直接指以色列人被巴比伦侵犯时侥幸剩下没有掳去的人。
“被赶出的”——指被掳到巴比伦离开本国的以色列人。
“被惩治的”统指以上两种人,但也可能特指在亡国的战乱中遭灾受难的人。
有一天神要把这些“瘸腿的”、“被赶出的”和受“惩治的”,都招聚归回,再蒙恩眷,在神统治保护之下——“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7节)
虽然先知说这预言时巴比伦还没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国,因为当时亚述才是以色列人最可怕的敌人。不久,北方的以色列国就被亚述吞灭。大约一百多年后,巴比伦成为雄霸列强的大国。犹大与早已亡国的以色列,都在巴比伦的权下,而弥迦在此的预言;却已提到他们被掳到巴比伦的期限是七十年,七十年后可以重回耶路撒冷(耶廿五11~12)。后来但以理因读到耶利米书而禁食祷告,为国家的复兴认罪祷告,而以色列人在波斯王古列元年,果然获得归回(拉一1~4),那时约为公元前五三七年。
不过,所有先知书中提到耶和华在耶路撒冷作王“直到永远”(弥四7)。这一类的话,都不会单限于指犹太人在历史上已应验的事实,而是指千年国实现后,基督怎样真正成为万王之王说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犹太人既是神所拣选的百姓,神把他们的历史选记在圣经中,是为着作为今日教会的警戒和教训(罗十五4;林前十11)。所以这些话也可以应用在今日的教会身上。教会就是现今神国的范围,也是神现今隐藏国民的集合体,况且基督曾用圣殿比作他的身体(约二19),彼得又以信徒为活石,同被建成灵宫(彼前二5),保罗则以教会为基督的身体(弗一23),是“主的殿”和圣灵的居所(弗二21~22)。因此,所有这一方面的预言,都可以应用于教会,在各种世俗敌神的权势之下,怎样靠着神的大能,和福音的真理,使教会成为施行神权柄的中心。
我们原都是在罪中作罪奴,像任人摆布的俘虏,但基督的救赎,使我们重新成为光荣的国民(腓三20),为他的国和他的殿齐心努力。
三、锡安劬劳(四9~13)
四9~13——“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
先知书的措词,虽然对我们现今的人读起来常有跟上下文脱节的感觉,但对当时的听众,必定具有深刻的印象,且有较深入领会,尤其是带有讥讽质问口吻的说话,对当时的人必具发人深省的作用。其实,那时的以色列人,不论北方以色列国或南方犹大国,都到了不能逃避神惩治的地步。虽然南国犹大似较北国以色列略胜一筹,也只不过因南国较多几个敬畏神的君王,就像弥迦作先知时的希西家王那样,只能略为尽延亡国的命运而已。所以先知用讽刺质询的口吻说:“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四9)不然,你们的灾难怎么像产难临到妇人一样,无可逃避的来到?但先知在本段中的预言,不是说到他的同胞会被惩治为止,而是预言他们将蒙解救,在神的恩眷中得复兴为最终的远景。
“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9节)——神的百姓为什么会落到要大声哭号的处境呢?他们没有君王为他们治理国家抵御外侮么?他们的“谋士”面对将临的外族入侵束手无策么?他们应当省察究竟是什么原因,以致亡国的命运竟如怀孕妇人,必须面对生产之苦那样临到他们。
基督徒在受管教或遭遇,甚至小小的亏损时,不要急于埋怨神为什么不看顾,不垂听祷告,要先行省察自己,是否诚心事奉神,是否自招神的管教?
“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9节)——赛十三8,廿一3也有相似的用法,形容灾祸无可避免。
“……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四10)——“从城里出来”指被掳而出,或因战争逃出,所以下句说要“住在田野”。弥迦的预言和先知耶利米的预言相似(耶卅4~9),但弥迦比耶利米更早作先知。这时犹大人最主要的仇敌是亚述(五5),巴比伦还不是唯一大强国,但先知却预言他们必将被掳到巴比伦,且将从巴比伦得解救。按历史事家,已应验在以色列被掳七十年回国的事上(拉一1)。但按耶三十7~9看来,以色列人被掳而得救,预表雅各家遭难,在末后的日子得解救,那大卫所预表的基督要作他们的王(耶三十9,结卅四24)。
“现在有许多国的民攻击你。”(四11)——指当时犹大与以色列四围的敌人,虎视眈眈,不论亚述、埃及、巴比伦,甚至叙利亚,都随时成为他们的威协。这些敌人带着咒诅的愿望,都会因以色列本身离弃这罪而实现。
“他们却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筹划……”(四12)——列国被神用作管教他百姓的工具却并不明白神的旨意与作为。他们只不过按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终他们仍将受到罪恶应得的报应,神必将他们像禾捆聚在采场上一样受审判。
“锡安的民哪,起来踹谷罢!我必使你的角成为铁,使你的蹄成为铜,你必打碎多国的民,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将他们的货献与普天下的主。”(四13)从12节下半段开始直到本节,所指的已经不是历史上以色列人的事,而是将来以色列复兴的光景,锡安的民,角是铁的,蹄是铜的,都是象征坚强无敌之意思。列国国民的财物都要献与普天下之主。至于耶和华成为普天下之主,这是千年国时代才有的景况。
注意本节与本章第一节比较:“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四1),要显出全章的意义前后呼应,那时神的殿成为万国敬拜的中心。 ── 陈终道《弥迦书讲义》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