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读经提示

1.七1细想本节中的两个比喻——先知为谁哀叹?

2.试将1~6节分点,说明以色列人犯罪败坏的情形。为何人间有凶暴邪恶?

3.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是不是一个反叛而不服从纪律的份子

4.我们会否为福音而受到藐视或反对?当我们处在这种景况时神的态度如何?

5.留心7~13节关乎先知的信心:他信什么?有什么表现?面对什么困难?有什么美好盼望?

61112节的那日是指什么日子?

714~20节先知的求告与称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我们是否像先知那样看透人的败坏,又看准神救恩的可靠?为什么?


四、先知的哀叹(七l~6

随着指责罪恶之后,先知为同胞的罪哀叹不已。这种哀叹,不但表示他个人对同胞灵性情形的关切,更可见先知对同胞们轻忽神之慈爱与公义的愤慨与伤痛的心情。

先知用夏天已收尽的果子和采剩的葡萄以形容其同胞的灵性情形,腐败而不可吃用,甚至不但不能用神的标准来衡量,就凭先知自己看来,在他的同胞中很难找到存有纯一清洁的心事奉神的人。所以他说: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他们在灵性上早已失去新鲜如初熟果子的香气,腐烂变味,令神厌恶了!

而且,她们之间那种行恶暴虐的罪行,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的罪恶,上至君王,下至庶民,都彼此联结恶3节),互相袒护隐瞒,连最正直的,也不过像荆棘的篱笆,凡碰着他们的必被刺伤。结果,神要藉他们自己的暴行降罚与他们。罪恶所招致的灾祸不是从神直接来的灾祸,乃是罪人自己造成的社会扰乱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知心的密友,怀中的妻子,也可能出卖自己。唯物主义的思想,普及社会的结果,人们更注重生利虚名,更不受道德的规范。最初各种犯罪的行为,只针对外人,最后连至亲骨肉的情谊也不放在眼内,伦理与亲情的关系都不能使人的良心受到较重的指控。

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本节在新约圣经中,主耶稣曾引用在神的门徒将因信奉他的名,为见证他所成功的救恩,被至亲的家属置诸死地(太十21),或因信仰的缘故,父母子女视同敌人(太十34~36;路十二51~53)。这些已不断应验在教会的历史中。

另一方面,这些话也预示末世的伦理道德情形,藐视悖逆父母,将成为普遍的观念,使徒保罗提到末世预兆时,把“……违背父母,忘恩负义,……无亲情……”(提后三2),列为人际关系方面的预兆之一。

五、信心的仰望与盼望(七7~13

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

虽然全国充满悲观的景象,各人都彼此联结行恶3节);不论社会、家庭都扰乱不安,伦理道德荡然无存,而外有强敌压境,在这么暗淡的景况中,先知显出他和一切人的分别。他说:至于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应允我7节)。我们切勿以为先知在那个贪赃枉法、不顾道义和法纪的社会里可以平安的劝戒警告人。从二6~11可以推想先知本身也必受到权贵富豪阶级的厌恶,甚至羞辱逼害(见下文9~10节)。但先知却有坚强的信心仰望神。他等候那救我的神,深信神必应允他的祈求。弥迦和一切人显得不同的原因就是有神站在他一边。他的信心和灵性情形显然远胜于当时的宗教领袖。他们虽有地位却没属灵的远见,没有抗拒世俗的能力。但先知虽无权势,却有信,心灵的眼睛光明(太六22~23),反而能在险恶处境中站稳,又能指出人当行的路,且留下榜样,使人可以跟从。

8——“我的仇敌阿,不要向我夸耀……”先知的仇敌是谁?是那些拒绝接受先知的警告,反而要逼害他的人。下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暗示先知似曾因所说预言受苦却蒙神的拯救。

9~10——“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辨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弥迦说他要忍受神的恼怒,因他得罪了他。这些话都是先知站在代表同胞的地位上说的。如果先知弥迦自觉有罪,何况当时的以色列人!这样先知既在灵性上走在百姓之前,也就先向神认罪。若弥迦要认罪,那些领袖更要认罪了。但注意先知一面认罪,又说会忍受神的恼怒,却又同时说: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这就是属神的儿女与世人的分别,神必管教惩治却不是要丢弃毁灭,反倒是为要拯救而惩治。

弥迦在几节中所说的话,显然也代表当时少数专心仰望神的人,包括与他同时期作先知的以赛亚在内。他所指责的对象,既包括了当时最有权势的阶层像亚哈斯王等(参上文7节解释),当然难免要面对邪恶势力所加给他的逼害了。但先知坚强的信心,专一的仰赖,使他看见真理的最后胜利。那些曾讥笑他说:耶和华你神在那里的,终必被羞愧遮盖。10节下)。

另一方面,这几节经文除了暗示先知当时自己曾遭受的敌对之外,也代表有信心的以色列人,向当时欺压他们的外邦,像亚述或埃及(参下文12节)等国家,凭信心宣告他最终必蒙神拯救眷佑。神必践踏他们的仇敌,像践踏泥土那样(10节末)。从11节开始,先知预见将来的美好盼望——“以色列……的墙垣必重修……境界必开展。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11~12节)。这些话显然是描写基督再临,千年国度成立时,以色列国的情景(参弥迦l~26~8),这是还未应验历史的预言。但在这美好的远景未实现之前,以色列人要因他们的罪先受惩罚(13节下)。

十一节和十二节所提的那日与上文四章一节六节的日子实际上都是泛指主再来前后,大灾难,审判列国,设立千年国那一段时间,先知对遥远的将来所要发生之事的层次,在时间上是较笼统的。

注意,先知在本章上文认罪之后,随即预言一个将来复兴的景象,这正是一幅图画,说明以色列人必先经过真诚悔改,然后得复兴——“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亚十二10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亚十三1)。看来日前以色列人的复国,还不是先知预言的最后复兴。

六、求告与称颂(六14~20

14——先知的求告与称颂是根据神向他所启示的将来美好之盼望。真正的祷告不是求神实现人所想求的,乃是看出神的心意并求神实现之。

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也就是说耶和华要亲自作以色列人的牧者。这祷告正是先知自己在二12~13节所预言的。这里的耶和华就是指以色列人盼望的弥赛亚。

迦密山14节)是以利亚战胜巴力先知的地方(王上十八18~40)。

独居的民14节)——在巴兰的预言中曾提及(民廿三9)。他们不列在万民中(民廿三9,因是神所分别为圣的。

巴珊和基列14节)——都是在约但河东的地方,适宜于牧放牛羊(民卅二1;摩四1)。以色列人曾在巴珊击败他们在旷野行程中最强大的敌人之一巴珊王噩(民廿一33~35)。所以全节的祷告都是显示基督在他荣耀的得胜后,作以色列民的牧者。

1516——“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捂口,掩耳不听。

神要把奇事显给列国看,这是先知祷告所得着的答复。古时神曾显出奇事给埃及的法老看。但在末后的日子,万王之王所要显出的奇事,将比较显给法老王所看见的更可怕——使一切敌基督者用手捂口,掩耳不听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17节)

好像在埃及地的时候一样”——那时期的先知盼望神再彰显他在埃及时拯救他百姓的大能。先知哈巴谷所切祷的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哈三2),所求的正是求神像在埃及所显的大能一般,再显在他的百姓身上。所以哈三3节哈巴谷随即追求神过去怎样显他的大能(见哈三3~15)。

1819——“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人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先知在全书的末后,用雄伟的称颂作结束,其主要内容有二:

1.神赦罪之恩

赦免之恩是真神独有的,人的一切宗教与偶像,没能这种赦罪之恩。一切宗教都是以惧怕与刑罚来解决人的罪,谁有我们的神,可使人获得完全赦免。

神的赦免是永不再纪念的,像投下深海不再看见一样。这不了了之的不再纪念,是因为神赦罪之恩有完全之功效,基督赎罪之功劳正完全抵消了人罪的缘故,既已完全抵消,所以不再纪念。

神的赦免是根据基督十字架的得胜——将我们的罪踏在脚下,投于深海。神所以完全赦免,因基督已经完全代赎了。

2.神的信实

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20节)

列祖指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先知追述神向列祖之应许,在强调神恩典的最后完满胜利。因神向列祖应许的福音(创十二3;加三816),早在宣告律法之先。最后神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18节),仍是根据他的应许之约,应许之约是凭神恩典(创一十五6,十七章);律法的约凭人的行为(加三10~14)。先知弥迦正像古时许多信心伟人一样,是照着亚伯拉罕之信心踪迹去行的人(罗四12)。注意旧约称他们也不是只抓紧片断的启示,而是追溯已往连同当时他们所领受的启示,按神所已赐下的启示,整体性地领会完整的救恩,且特别留意救赎的最后完满结局

── 陈终道《弥迦书讲义》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