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返回上级目录】
我们缺乏哈巴谷个人的背景资料,所以,历来对他的时代和信息,都有不少揣测。日期由七○○至三○○年都曾被人提出过。经文提到的敌人,有学者认为是西拿基立的步兵,有学者认为是亚历山大的方阵。然而,近代学者多把先知视为七世纪的人物,大概是与西番雅、耶利米、那鸿(也许还有约珥)同期。最有力的线索,是他提到迦勒底人(巴比伦人)即将入侵犹大(一6)。最早的日期可能是六二五年,那年拿布波拉撒夺了巴比伦帚位,触发新巴比伦帝国的兴起:而最迟的日期可到五九八年,那年约雅敬叛变(约六○九、五九八),尼布甲尼撒攻打犹大作为报复。而对尼布甲尼撒大军于迦基米施大败埃及,这一役充份表现了他们的军事强势。
信息。哈巴谷如哈该及撒迦利亚,被冠以「先知」这个专有名号,表明他拥有一个圣职职位,又可能单代表他的作品有价值而成为正典中先知书的一卷。本书的先知异象与口传信息之间,关系紧密:一1:「神言人哈巴谷在异象中所见的,神托他说」(吕振中译本),意思是先知们把神所揭示的说出来。
(1)问题:神没有审判犹大的恶(一2—4)。哈巴谷首先指摘的,不是以色列人民,而是神!犹大罪大恶极,神不审判,对神的公义与名声,岂不有所损害吗?哈巴谷这种投诉,塑造了整本书的风格,也总括了他与神的对话。他要求的审判有两方面:惩戒罪恶、申张公义。
经文提到的暴力、压制、不法之事等背景,似乎是与耶利米亦曾为他的暴政而深感难过的约雅敬时期相似(耶二十二13一23)。哈巴谷是一个神学家和先知,对着看似延迟的审判十分沮丧;而约西亚改革所带来的生命力,亦因领袖的腐败而日渐磨灭。
(2)神的回答:巴比伦人会审判犹大(一5一11)。哈巴谷不用等待神的回应太久。代名词「你们」表示神说话的对象不只先知,而是群众。神的回应是令人惊讶的:一般而言,对投诉的回应,是拯救的应许(救恩性的讲词),但这里的「拯救」竟是巴比伦军(迦勒底人,6节)。经文描写到尼布甲尼撒军队的速度、暴戾和能力,反映出他们对受害者的威胁有多大。没有城堡能抗拒他们的撞槌,攻城板和地道,尼尼微就是一例:没有一个王能施妙计令亚述战败,正如尼哥在迦基米施无计可施一样。神要利用这个不洁的邦国,借用她的技巧和残暴,作为审判犹大的工具。
(3)问题:神能否用邪恶的人去惩戒较为公义的人(一12一17)?神所作的回应,引起更激动的投诉:
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
行诡诈的,你为何不理呢?
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一13)
哈巴谷十分了解犹大之罪,但无论用那一个标准,邪恶的巴比伦都比不上他的同胞,尤其比不上国内那些忠义之士。哈巴谷当然知道被巴比伦攻打的国家有什么下场,所以想起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前景,不免难受。—14一17以连贯的修辞,把巴比伦比喻为无心钓鱼,却以杀鱼为乐的渔夫,并以感人的笔触,求问神为何不顾借受害的人。哈巴谷不怀疑神的主权,但这更使问题尖锐化——为何公义的神不插手阻拦呢?
(4)神的回答(第二章)。哈巴谷求问的动机,不是无聊的好奇心,也不是有心干预属天的事。他是一个真诚求问真相的人,所以神看重他的追问。他的「守望所」(二1)很可能是他独处的地方,让他可以全神贯注聆听神的声音,他委实是神那些守望者中的一个(参赛二十一8:结三十三7—9)。
神的回答首先以异象作引言(二2、3),令先知对审判的恐惧消失:公义的余民必被保存(4节)。这几节精确的意义并不明显,但基本思想却清晰易见一一尖锐地对比忠义之士与骄傲残暴的巴比伦人。双方的行为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巴比伦灭亡:义人必活下去。第四节的「信心」希伯来文muna)有信实可靠的含意。义人依靠耶和华,同样耶和华也信赖他们。
神的回答进一步以嘲弄的诗歌,藉受害者的口嘲笑压逼者(6一19节)。五个「祸哉」仿、9、12、15、19节)为此急切的信息注下五个感叹号:巴比伦定必灭亡。经文尤其强调神偿还的规条:巴比伦必须一物还一物(6一8、15、17节:种什么收什么(加六7),巴比伦也不例外。这里的诗歌明显地使用了嘲讽手法,特别是用来讽刺敌人的偶像:
对木偶说,醒起,
对哑巴石像说,起来,
那人有祸了,这个还能教训人么?
看哪,是包里金银的,
其中毫无气息。(二19)
巴比伦的灭亡,不单因为她邪恶,也因为她的神无能无力。反之,以色列的主却治理全地,在圣殿吸引全地的人在他面前肃敬静默(二20)。也许这节安慰也鞭策了哈巴谷:他个人面对宇宙之主而得安慰:但这位「抗议的先知」,也是万民中的一个,他也得受神的管治。
(5)哈巴谷的回应(第三章)。神在威严中驾临,揭示了他的计划:神必保留余民,也必惩戒恶者,于是抗议的声音静下来了。如约伯一样,哈巴谷以祷告和认信来回应神。他开始便宣告对神的信心,直接求神再兴起出埃及时的救赎大工。
耶和华阿,我听见你的名声就惧怕
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
在这些年间显明出来
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念(三2)
先知似乎是站在两个时代当中——回顾出埃及的历史,前瞻在前面的「耶和华的日子」。但是,无论过去与将来,都不能缓和当前的情况:他渴望神在现况中彰显他的能力。这个祷告引进一个想像丰富的「神的显现」场面(神大能的作为:参诗七十七16—20[MT17一21],七十八19—16)。这篇诗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技巧,包括夸张法(6节),嘲讽(8节),拟人法(10节),及明喻(14节)。这首诗歌把各事件累积,高度形格化,并把神的救赎活动赋予情绪上的描绘,有点像摄影中混合相。内容涉及历史故事一一神在西乃半岛的旅程(3、4节),天灾(5节),旷野事迹(6节),过红海和约但河(8—10节),约书亚的日子(11节)——出埃及入迦南的往事,又重现先知眼前。
哈巴谷因看见过去而得到鼓励。这时,他正等待敌人犯境,但却以新的角度看神的救赎,从而激起勇气:虽然入侵必带来破坏。但哈巴谷信心坚定不移。一如保罗,他学习到,在任何景况都在神里面知足常乐(腓四11),因为神是活的神。起初,他向神求怜悯(三2);最后,他看见「神现」的异象,激发了热诚的信心,表明他必信靠那位立约之神: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
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
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
因救我的神喜乐
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三17—19)
神学洞见。
(1)信靠神之人的生命。神告诉哈巴谷,犹大人所遭受的审判虽然严厉,却不会令人绝望。他重新肯定,必有余民存活,继续肩负救赎的使命,在复兴了的国家作中流砥柱。哈巴谷国义人的遭遇而失望(一13),神便应许他们可「因信得生」,渡过那可怕的日子(二4)。他们存活的基础,是他们全然的信心和信实。
这个原则成为保罗「因信称义」教义的骨干。保罗从他个人的悔改经验重新解释旧约,令他集中在两段经文上:创十五6及哈二4。把希伯来文mitna「信实」,译为希腊文pistis「信心」或「信实」,形成了一条桥梁,连接哈巴谷的「因信得生」与保罗的教义。哈巴谷领会到「因信得生」是神在巴比伦入侵时代的行事原则:保罗受默示,亦看见这原则是神普世性的拯救原则。从这个角度看,哈巴谷的信息正是为新约福音作好了准备(参罗一17:加三11;来十38、39)。
(2)透过诚实的怀疑而得的了解。约伯的经验指明真诚的疑惑,比较起肤浅的信心,可能是对信仰更真确的态度。约伯和哈巴谷都没有用他们的问题来推却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没有藉此否定神在他们身上的主权。哈巴谷是真正感到迷惘的,他不明白神的旨意为何如此难以理喻。他之所以投诉,其实是因为他经常想念神,他渴望看见神的公义得到申明。神的自我启示,驱散了哈巴谷的疑团,为他建立起更巩固的信心;救赎之神把他的问题变成施恩的媒介,吸引先知更走近自己的身旁。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