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返回上级目录】

第二段 第二次的求问与答复(一12至二4

读经提示

1.先知既获神答复,为什么仍发出第二次的问题?他的内心有什么矛盾?

2、先知为什么要站在守望所……”等待神的答复?

3.二2~4给先知的回答有那几个要点?

4义人必因信得生对当时的人指什么重要启示?


一、求问(一12至二1

12耶和华我的神,我的圣者阿,你不是从亘古而有吗?我们必不致死……”

先知表现他对神的信心——“我们必不致死,神既是从亘古而有,永恒不变的全能者,所以信靠他的人必不致死,神虽然会惩治他的百姓,又设立惩治他百姓的人施行刑罚,但正如亚一15所说的,这只是神稍微恼怒我民,却不想巴比伦人对他的百姓加害过份。注意:派定他……设立他英文圣经作他们,但无论他们都是指巴比伦人。可能指巴比伦的一个王,他们则包括他所率领统治的军兵与人民。

但先知第二次的求问,表示他对神在上文所给的答复并未完全满意。虽然神已经兴起巴比伦作为惩罚列国与犹大之工具,但这怎么见得就是伸张公义,显明公理呢?因为巴比伦本身并非秉行公义,更不是敬奉真神的。反之,巴比伦的残暴凶恶,比较他所吞灭侵害的列国更甚。这样,还不过是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神为何静默不语呢?神既是眼目清洁,不喜欢看见邪僻奸恶和诡诈的事,但他为什么只惩罚那些罪恶轻的.却任凭那些罪恶更甚的得势?就如任凭巴比伦鱼肉列国,待他们像海中的鱼、林中的兽,任意用网罗捕捉杀戮呢?

先知这一连串的疑难,表露其内心的困惑,比第一次向神的质疑更透彻。先知大概忽视了上文神的答复中对巴比伦的强暴凶残早已提及,而第十一节末句更明说他在神的面前显为有罪,倘若先知留意思想上文的话,就必能领悟,神这样设立巴比伦作为惩治人的(12节末),必有他的计划和用意。神既然不姑息列国之罪,而用巴比伦惩治有罪之列国,当然也不会纵容巴比伦的罪了。

在此先知的观念正和我们的观念一样,以为神只会用无罪的义人,绝不会用有罪的恶人。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所罗门王曾说: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箴十六4)甚至尼布甲尼撒王:也被算为神的仆人(耶廿五9,四十三10),波斯王古列被称为我的牧人(赛四十四28)。其实同样的原则早已应用在以色列人所占夺的迦南诸族身上(申九4~5;利十八24~28)。

类似先知哈巴谷的诉冤,在新约启示录中也同样可见——“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阿,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启六9~10),但神的回答是还要安息片时(启六11),使徒约翰在异象中看见象征那敌基督者的兽,如何任意而行,又与圣徒争战,并且得胜(启十三5~7)。所赐给圣徒的安慰话是:掳掠人的必被掳掠,用刀杀人的必被刀杀,圣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启十三10)。换言之,圣徒的忍耐和信心在于信任神的公义和神对付恶人的方法。他会按他的时候,使杀人的被杀,为他的子民伸冤。

l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楼上观看,看耶和华对我说什么话,我可用什么话向他诉冤。本书似乎是先知发出第二次的问题之后,在等待神的答复的情形,意即我要看神怎样答复我所问,究竟我应当用怎样的话向他诉冤才算对呢?

先知为什么要站在守望楼观看,等待神的答复?守望楼原为监视敌人的动态,为自己同胞的安危及时提出警告的。先知却站在那里等待神的答复,因为巴比伦若是神所兴起惩治犹大人的,先知正是急需预先知道,好警戒他的同胞。所以先知虽然自己内心也充满各种矛盾,对神的作为有难明之处,但他照常忠于他作为同胞灵性光景守望者的职分,并没灰心丧志,也没先说出令人丧气的话,倒在巴比伦正兴盛时,预言将来的灾祸,这就是先知的信心。

二、神的答复(二2~4

在这几节中神的答复包括三点:

1.吩咐先知将默示写在版上(二2

2他对我说,将这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

神吩咐先知把默示明明的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似乎有慎重其事的用意,表示以下的默示十分重要,且应使其普及各处,人人皆知。写在版上”——当时巴比伦人是用泥牌刻字的(参赛八1)。当时希伯来人的习惯有什么重要宣告,就写在牌子上到处宣示,所以随走随读含普遍宣告的意思。

2.默示之应验有一定日期不应怀疑(二3

3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神是在高天的宝座上观看世人。他所看见的是人类历史的全部,从起初到永远,一切邦国的兴衰、善恶的报应,都按照他既定的时候、日期和步骤而施行,但人却只看见他们自己眼前那一片段的历史,因而会对神的旨意和作为发出许多疑问,所以神在此回答先知,他旨意的应验有一定的日期。虽然在人看来是迟延,但并不虚谎,必然应验。切勿因他的迟延而疑惑。

3“惟义人必因信得生(二4

4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

这一节简短的经文,是全书的钥节,包涵极重要福音真理的启示。上半节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其实际意义是指一切世人都是邪恶自大,因上文神曾指示先知,论已经兴起迦勒底人作为惩治列国之工具,但这被神使用以惩治别人的国家,原来也是自高自大,心不正直的,正像先知弥迦所说的: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弥七4)。所以地上邦国的强弱,已经不能成为是否蒙神赐福的记号了,因为富强而侵吞弱小的,都是一样地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他们最终都同样要受神的报应。他们暂时富强,只不过是神惩戒人的过程中的工具而已!他们本身也必因自己的罪受刑罚。

他们所以富强,未必直接因神之赐福,只不过恶人互相争斗的自然结果。但神所定的最后结局未到之先,他允许这种恶人互相争斗吞灭的情形发展,藉以使他们互相受到恶报。总之,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诗十四1~3;罗三10~12

本节之下句惟义人因信得生对当时而言,指上节神所指示先知的,他的默示”——对世代的审判——有一定的日期应验,惟有不看目前环境的邪恶不义,不因神迟延伸张公理而疑惑神的作为,反而一心信赖神的,必然得生命与安息。但这句的意义不是仅指当时,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启示一项重要的救赎原因,就是因信称义的真理。这从新约三卷论救恩的经卷中引用了本句可获证实(参罗一17;加三11;来十38)。可见因信称义。因信而活的真理早已隐藏于旧约的启示中,不但先知哈巴谷时代如此,早亚伯拉罕时代或更早,所有人都是因信称义,凭信活着的了(创十五6;来十一13)。

既然,连最好的也不过是蒺藜,连被神用以惩治列国的工具也不过是自高自大,心不正直的;所以世人在神面前已无善可言,惟有凭神的恩典,因信称义,才可以得救了。

因信得生”——可译作因信而活。信必有其所信的对象,暗指义人信神的公义而活,只有对神的作为已有信心的人,才可能凭信活着,过着信靠神的生活。纵使每一世代都有各种暴虐不义的事,各种令人难以正直为人的事情发生,但义人仍必因信而活。这种凭信心生活的人,必先有因信称义的经验,正如亚伯拉罕因信称义,也就因信等候所应许的艾萨克,且因信献上艾萨克。他既因信称义在先,也就因信而活在后了,因这得生命的信是不停长大的信,是本于信,以致于信的信(罗一17)。所以因信而活已包括了因信称义的经历,人必因信得生才能因信神的公义而活着;才能安息于信赖神的公正善义的作为中!


第三段 迦勒底人的罪与祸(二5~20

二章五节至二十节

读经提示

l.本段中有几次提及迦勒底人共有几样祸?什么是人生的真正祸或福?

2.自高自大的罪与别种罪有什么关联?

3.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常可看见犯罪而想卸责的人吗?我们自己会有这种心理吗?

4.第十四节满有盼望的预言,为什么会穿插在灾祸之警告中?

5.拜偶像的罪是因古人科学落后而有的吗?现代文明进步何以仍盛行各种偶像的敬拜?



在这小段中,先知历数迦勒底人的五祸。实际上是指一切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之人的祸患。灾祸是罪恶自然结果。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杀人的必被人所杀,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真正的分别只在时间上的先与后而已——先劫夺杀人或后被劫被杀。忌邪施报之神绝不会不追讨有罪之人的罪,也不会看着奸恶而不理(哈一3)的。

一、第一祸——狂傲掠夺(二5~8

5~8迦勒底人因酒诡诈、狂傲……”

KJV诡诈译作犯罪“transgreseth”NASB.此半句则译作“……wine betraysthe haughty man”酒暴露了或出卖了傲慢人。下句不住在家中,扩充心欲都与酒有关。他如死不能知足”——因人人都必死,死亡从未因人死得够了就知足,而迦勒底人之贪得无厌,就如死亡之无止境,继续不断侵吞别国,掠夺各国的财物。在此神藉先知警告他们必受报应——“因你抢夺许多的国,杀人流血,向国内的城,并城中一切居民施行强暴,所以各国剩下的民,都必抢夺你(二8)。

注意:先知先提说迦勒底人狂傲,自高自大(45节),然后才提到他的贪得无厌和侵略劫夺的种种罪行。人以自己为中心,不理会至高神的权柄——不敬畏神,乃是各种凶暴、不法、侵略、劫夺之罪恶的根源。人类的第一个杀人罪犯——该隐和他的子孙所表现的就是单看重自己而不敬畏神,该隐表现了人类不需要神可以生活那种顽强的精神,如该隐的子孙的物质文明方面有突出的进步。人本主义狂傲的性质到了今日的时代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所以今日的世界中,各种劫掠、凶杀、强暴、奸恶的事,比较巴比伦时代更为猖獗,因人类已更自高自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二、第二祸——贪图不义而想免灾(二9~11

9为本家积蓄不义之财,在高处搭窝,指望免灾的有祸了。

人虽然喜欢犯罪,贪图不义之财,却不想为自己的罪恶负责。古代的巴比伦人和现代的世人都是一样的。存这种心理的,表明那犯罪的人完全无心悔改,只想掩饰卸责而已!但神让先知警告说:凡这样妄想的人有祸了。这种妄想所招致的灾祸比行恶犯罪更可怕。魔鬼常给人一种以为犯了罪不会受神追究的想法,这就像小偷自认为世上没有警察一样。这样想法的结果不但会更放胆地去犯罪,而且全不理会犯罪可能招致的后果,这就是今日无神主义的思想愈来愈盛行的真正理由。人们需要良心上的自我安慰,因而各种否认神的存在、否认神的审判的学说和为罪辩护的言论便大行其道,但人的一切言论只能欺瞒自己的良心,像先知在此说的,只不过是在高处搭窝,指望免灾而已!却不能逃避审判的事实。

11墙里的石头必呼叫,房内的栋梁必应声。

先知用十分美好的比喻形容人所犯的罪怎样指证人的不是,他们所行的强暴劫掠,与所霸占的土地必会呼叫应声,证明他们的不义。这种记载与该隐杀埃布尔之后,神对该隐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创四10)。意义实际上是相同的。

人果能隐瞒罪恶吗?果能逃避神的审判吗?不能。智慧人所给我们的劝告是:遮掩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廿八13)。

三、第三祸——残杀暴虐(二12~14

12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祸了。

这意思是靠武力滥杀以取得政权及保持权力的有祸了。自古以来,人为争夺政治地位或权力,常不择手段,杀害忠良。先知以西结与弥迦都说过类似的警告:

弥三10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

结廿四9~10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我也必大堆火柴。添上木柴使火着旺……”

但人不拘用什么手段篡取权力、地位、与财富,都不能逃过神的查究,而终归于虚空(参诗一二七1~2)。

14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先知以赛亚也说过同样的预言(赛十一9),这是到千年国时代才应验的应许,描写千年国中认识神的知识其普遍情形。注意:

不是普通知识的普遍,乃是认识耶和华之荣耀的知识的普遍。所谓耶和华之荣耀的知识就是因见神奇妙大作为而归荣耀与神,领略神的荣耀何等伟大的知识。

哈巴谷在宣告人类以残暴手段建城立邑,最后结果终必归于虚空之后,加上这一节的应许,显见先知信心的眼睛所看见的,不只是当时要兴起的巴比伦将如何归于虚空;更是远远地见到荣耀的国度实现的日子之完美景象,但如果以为先知是随便地或毫无意义地把这一节穿插在宣告迦勒底人灾祸之中,就是很肤浅的看法。

这也是解释旧约预言法则的一个很好实例,就是先知们信心常见到那将来荣耀国度的实现,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所给他们看见的,却是充满各种罪恶、强暴、外邦的欺凌,国家与社会、宗教与道德的日益衰败的悲观情景。所以他们既有责任警告当时的世代,又预见神永远计划完成的美好景象;这样,有些关乎遥远将来才会应验的预言,常和他们当代不久就可以应验的惩罚掺杂在一起。所以他们会在描写当时代的人民或邦国的罪恶与可怕的结局时,不知不觉地把要到末后的日子才会实现的完美景象之预言穿插在他们警告或责备性的预言之中。事实上每一时代的罪恶结局,也都是末后的日子和这世代最后结局的缩影。

四、第四祸——污秽恶毒(二15~17

15给人酒喝,又加上毒物,使他喝醉,好看见他下体的,有祸了

这项宣告说明犯罪的人已经把诡诈、淫欲、恶毒,融汇在一起了。这节经文既可描写一些实在的犯罪事实,也可描写人与人与国之间,彼此玩弄恶毒诡诈之手段的情形。但那用诡诈将毒物放在酒中给人喝的,也必要喝耶和华右手的杯,就是神怒气的(参启十六19)。罪恶就是灾祸的种子,更恶毒的罪只不过为自己种下更大的灾祸而已!因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参加六7~8)。

五、第五祸——雕刻偶像(二18~20

雕刻偶像和拜偶像并非仅属古代的落后民族才会犯的罪。现代科学的文明并未能使人脱离偶像的罪。偶像不只是愚夫愚妇一种祈求保佑的对象,也是人类想要支配神的一种妄想表现。犯罪的人需要一位合乎他们心意,听凭他们指使的。所以拜偶像的罪所表现的,不只是敬拜对象的错误,实在是叛逆神的具体表露,人要否定神是独一造物主。反之,人倒是的创造者。所以偶像的特质就是人手所造之神,不但用人手雕刻塑造,且由人把它们敬崇,提升为神,把原与一切罪人有同样性情的人塑造成神。

除了那些敬拜看得见的偶像之外,许多知识分子,也都有他们自己雕刻的偶像,就是他们的主义、学说和一切足以表扬人的伟大的物质文明。但那一切人的发明能成就什么呢?他们是把人带到幸福平安的境地吗?还是把人类带到更大混乱不安的斗争里?木石的偶像不能保佑人,但人间哲学和科学能胜过那些哑巴石像多少呢?一九六九年九月北越胡志明逝世,该国治丧委员会主席黎询对北越人民说:人们应在家中为胡主席设神龛以为纪念(新加坡南洋商报),这是无神主义的强人所说的话,证明偶像基本上是人造之神,是人狂妄自大个人崇拜的产物,与物质文明进步无关。

先知最后的结论是说:

惟耶和华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哈二20)。获得真智慧的人,就是因认识了一位在静默中掌权的神而起了敬畏的心的人。在此先知仿佛停止了诗二1的问题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全地的人都应当在他面前肃敬静默。
── 陈终道《哈巴谷书讲义》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