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讲

【返回上级目录】

受难前夕

读经:太26:1-46;可14:1-42;路22:1-2331-46;约12:1-81321-30

内容:

一、阴谋害耶稣(1-5

1、无所不知的主

26:1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   

26:2  “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2425两章所谈的是耶稣再来,耶稣说完了这些之后,在受难周里的受难前夕作出受难预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耶稣是无所不知的,他清楚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尽管下文是祭司长们的密谋,是人不知鬼不觉的事情,但是耶稣却已经知道。同时,也告诉我们,他的受难绝对不是走投无路或者出于无奈,也不是所谓为了正义或者理想而慷慨赴难,而是主动的为担负罪人的罪而舍命。这是在神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预定的计划,也已经到了神预定的时间。

那么,耶稣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间受难呢?还有耶稣为什么选择在以色列被罗马奴役的时候降生呢?是否完全是出于偶然?

我们已经讲过,在神那里没有偶然,只有必然。神是有计划的是神。耶稣出生的罗马帝国和平稳定、繁荣富强;所承袭的希腊文明高度发达;交通便利,官道四通八达,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通行帝国全地的统一语言,就是拉丁文,拉丁文是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这一切都为福音的广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通行的官方语言拉丁文,文字优美,思想精密,有利于阐释福音的奥妙。

还有一点,就是十字架的酷刑。据考证,这种酷刑使用了仅仅100年左右,是罗马人专门用来对付罗马公民之外的属地的暴乱分子和罪大恶极的人;而耶稣就偏偏选择这个时候降生,最终被钉死十架。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告诉罪人,这是犯罪应当承受的酷刑,犯罪的下场是多么可怕;一方面彰显神的大爱:神竟然爱这些他眼中的“暴乱分子”和“罪大恶极”的人,爱这些并不可爱的人!

2、阴谋诡计

26:3  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 

该亚法是当年在任的大祭司,他又是曾任过大祭司亚那的女婿(参约1813)。

在古代大祭司的职位是世袭的终生职位;但是罗马人占领了巴勒斯坦以后,大祭司的换职十分迅速,因为罗马人按照他们的意思任意支配大祭司的存废。从主前三十七年,到主后六十七年圣殿被毁以前最后封立一位大祭司为止,至少有廿位大祭司。值得注意的是该亚法担任主后十八年至三十六年间的大祭司。他的任职竟会如此长久,真是一件罕有的事;该亚法一定在与罗马人合作的技巧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难处也就在这个地方。

罗马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内乱,若有任何暴动,该亚法一定会丢掉他的职位。在逾越节的期间,耶路撒冷总是充满了爆炸性的气氛,城里面挤满了人。约瑟夫告诉我们一次实际人口统计的情形。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当时候的总督是西斯丢。他认为尼罗王不了解犹太人的人数,以及他们对任何总督所造成的难题。因此西斯丢要大祭司计算那一次逾越节宰杀献祭羔羊的数字。约瑟夫接下去说:“每只祭物不得少于十人(因为单独献祭是不合法的),有很多是二十个人合献一只祭物。”结果发现在那一次被杀羔羊的数字竟达二十五万六千五百头,照约瑟夫的估计,逾越节在城里约有二百七十五万人之多。

怪不得该亚法要设法暗暗不动声色地把耶稣带走,因为有许多朝圣者是加利利人,他们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其实按照该亚法的阴谋,是要把这件事耽搁下来,等逾越节过去,城里面比较安静以后再动手;可是犹大给了他一个解决困难的办法。

大祭司主持,有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参加的会议,至少是公会下设的一个委员会召开的半官方性质的会议了,因为这后两种人已构成公会的主要成员。然而在这正式决策的紧要关头,反对耶稣最力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未见提及,在2762之前根本未见法利赛人之名,而直到26:572741才再见文士之名(《马可福音》十四至十五章中数次提到文士,均被马太略去),其原因恐怕是,虽然他们也有代表参加公会,但耶路撒冷却是祭司和贵族集团的天下。马太自此强调那两个集团的积极参与是为了说明,正是这些以色列民最终弃绝了弥赛亚。

26:4  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 

26:5  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当节的日子,指从逾越节晚餐开始接下去七天的除酵节期间(参出1217-18)。

恐怕民间生乱,每逢逾越节期间,各地千千万万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过节,人口一时暴涨数倍,不易维持秩序。他们这话也表明,他们承认主耶稣在百姓中间相当得着民心。

惧怕民间生乱,是因218-1115-16记载民众曾夹道欢迎耶稣。犹太宗教领袖策画捉拿耶稣的时间不能待到节日宴席之后,因为耶稣很可能悄然离开耶路撒冷,可又难以在宴席前动手,因为民众已到达耶路撒冷,数天聆听耶稣“煽动”的教训。

犹太宗教领袖两难之境:捉拿耶稣非当节的日子不可,可又必须不惹麻烦,因此只能施以诡计4节)。此时此刻恰有犹大出来卖主请赏,使宗教领袖的难题迎刃而解(14-16节)。

在一个敬拜神的重大的日子里,一些负责具体敬拜事宜的宗教界人士,竟然搞阴谋诡计来除掉他们眼中的“政敌”,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神只在他们的嘴上,却不在他们的手中和心里;他们的手中和心里的神是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力,还有就是阴谋诡计。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搞阴谋诡计的时候,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约翰福音》)——

11:47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

11:48      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

11:49      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

11:50      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看看,他们是多么爱国爱人民!胸襟是多么宽大!他们并不想加害耶稣;但是耶稣的存在,可能要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悲剧,就必须把这个祸国殃民的罪犯绳之以法!

罪人在犯罪的时候,都会找到很多动听的借口;特别是很多声称敬畏真神的人,比如旧约的扫罗,在犯罪之前还口口声声说是为神而做,或者奉神的名起誓(撒上15:13-1518:1723:728:10)。等待这些假冒为善之流的,是地狱的永火!

二、马利亚香膏抹主(6-13

1、异常之举

26:6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 

26:7  有一个女人拿著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抹膏是当时社会表示欢迎和尊敬的礼仪,通常是将膏抹在脚和头(参约123;路7:3846)。

有一个女人,这一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参约123)。马利亚是耶稣所爱的兄妹三人当中的一员(姐姐是马大,弟弟是拉撒路),而且马利亚是安静的聆听者(路1038-42)。

极贵的香膏,这瓶香膏价值超过三十两银子(可14:5;约12:5),是真哪哒香膏(可14:3;约12:3)。一种由印度进口的甘松香油,价极昂贵,专用来为死者膏身。也有资料说,犹太人当中已经订婚的女人会为自己准备一玉瓶极贵的香膏,而且是密封的;留待结婚的时候打破了使用。

2、门徒的不悦

26:8  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26:9  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 

周济穷人,这是回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所当履行的善事,并且也是真实信徒所乐于去行的(参加2:10)。说这话的是犹大,他并不是真的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12:4-6)。

3、耶稣的褒扬

26:10  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 

26:11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耶稣并没有点破犹大的惺惺作态,也许犹大还为自己的精明而暗自得意:一方面,他利用手中掌管钱囊的便利常常假公济私、挪用公款,并且不为人知——当然,他似乎忘记了耶稣的无所不知;一方面,这个时刻的惺惺作态,固然是出于贪婪之心——为这个女人这样的浪费而感到可惜;不然,自己又有一大笔可以自由取用的金钱了——但却赚得了怜悯穷人的美名!

耶稣的回答确立了在这一特定情况下孰轻孰重的原则。这是一件美事(若译“佳行”、“懿行”或能更确切),因为那时耶稣依然在世,这一行动正把握了这珍贵时刻。这里毫无贬低赒济穷人这一长期义务的意思;且第11节实际上是《申命记》1511的重申,说明济贫是耶稣的门徒永须承当的义务。然而这义务不应成为刻板的规定,以致把发自内心向耶稣奉上爱礼(即使奢侈一点亦无妨)的机会都放弃了

26:12  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 

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参可161;约1940)。

按葬俗的规矩,是在人死后入殓之前才用香膏膏身,而绝不是活着就膏身为安葬之用(见可16:1;路23:56-24:1;约19:39-40)。耶稣对该妇人的佳行所作的解释,似乎已在暗示他将被视作罪犯处死,故不会为他行葬礼,当然也就说不上为他膏身了。马太也遵照这个逻辑,在记述耶稣安葬时未再言及为耶稣膏身的事。

26:13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 

传这福音,是传主耶稣如何爱罪人,甚至将他的命倾倒出来;述说这女人所行的,是述说她如何爱主,也将她的命倾倒在主身上。

济贫的善行或会很快被人遗忘,但这爱主的“枉费”却要永远纪念。

4、深入思考

这个爱主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

1)、极大的爱心。马利亚一家并不宽裕,三十两银子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香膏是留作结婚的时候使用的,这样这瓶价值不菲的香膏对马利亚来说就极为珍贵。但是,她从耶稣的口中得知耶稣即将被钉死,而且是为罪人而死,所以毅然拿出自己的珍藏,倾倒在主的头上。

她舍弃了自己的最爱,却得着了至宝耶稣。

2)、及时的爱。马利亚相信主的预言,寻找并且及时抓住机会来膏主。显然,一旦失去这个机会,就永远不再有机会。以后,那些计划膏主的女人,因为主的复活,始终未能膏主(可16:1-6)。

爱,就应当及时行动;否则可能就坐失良机、机会不再!

3)、丑陋的犹大。明明是个贼,却摆出一副圣人的面孔!与竭力爱主的马利亚简直是霄壤之别!

4)、打破玉瓶。这种特别的香膏只有打破瓶子才可以使用,也教给我们破碎的功课。只有打破瓶子,香膏才能流出来,香味才能散发出来;对于每一个得救的信徒来说,只有旧人不断被对付,不断被破碎,新生命才能更多的彰显出来。

三、犹大卖主(14-16

1、罪恶的勾当

26:14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 

26:15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把他交给你们是指犹大利用与主朝夕相处之便,窥寻能避开过节群众耳目标机会,以及时通报犹太当局来秘密捉拿耶稣,犹太宗教领袖利用内奸,无非是为了避免民众骚乱。三十块钱(舍客勒)是古代一个奴仆的身价(出2132);然而马太特记这个数目,是与《撒迦利亚书》1112相呼应,那里“付给”那见弃的牧者的“工价”便是这个数额,有嘲弄的性质;那牧者正是弥赛亚的象征。

26:16  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从那时候的公式与用于4:171621的公式一样,标志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表示船缆已经解下,船已顺流而行,只等寻找机会了。

大局已定,一方面耶稣平静坦荡地期待,另一方面犹太宗教领袖却鬼祟狡诈地预谋。一方面忠贞信女对耶稣奉上爱礼,为他的死作准备,另一方面犹大却横心背叛,伺机行动……1-16节确为耶稣受难的故事和主题奏出了壮烈的序曲。

2、深入思考

A、犹大卖主与耶稣受死的关系

曾经有一本福音书叫《犹大福音》。书中说到,耶稣道成肉身降临尘世为要拯救罪人,因此他必须为担负世人的罪而钉死十架,这是神预定的拯救计划。但是,总不能耶稣自己走上十架吧!经过深思熟虑,耶稣找到了犹大,对犹大说:“我交给你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如果答应的话可能要为此遗臭万年,就是出卖我,送我上十字架,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犹大非常激动,因为耶稣是如此信任他,因此他信誓旦旦的表示:只要能够为主分忧,就算遗臭万年也在所不辞。因此就出现了圣经新约四福音书当中“犹大卖耶稣”的悲壮一幕。

也许很多信徒看了哑然失笑,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但是,似乎又很有道理,很多信徒说:犹大出卖耶稣的行为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没有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就不会上十字架,罪人就没有救恩。因此犹大出卖耶稣是神拯救计划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那么,是否没有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就不会钉死十架呢?犹大是不是多多少少有功于神的拯救计划呢?

我们说,犹大出卖耶稣和耶稣被钉十字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1)、耶稣受死是经上的预言,正如耶稣自己说的“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24节,参考《以赛亚书》53章)。正如上面说的,耶稣受死是神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预定的,是神拯救罪人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

2)、耶稣受死也是必然之举。自从耶稣受洗传道以来,他一直是宗教界眼中的麻烦制造者。

他教导百姓一直使用自己的权威,总是“我”字上前,特别是对犹太人眼中视为神圣的摩西律法也指手画脚,明显是把自己当作神,犯了严重的亵渎和僭妄的大罪。

他不遵守法利赛人一直拘守的口传律法,比如饭前不洗手,安息日治病等等。怂恿纵容门徒违背不说,还经常严厉批评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特别是在《马太福音》23章一口气批评法利赛人“七祸”;要知道他们可是当时最敬虔的人,是犹太人民间的宗教领袖,是犹太普通百姓景仰的人物。法利赛人对耶稣是恨之入骨,耶稣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欲置耶稣于死地而后快。

还有,他竟然冒犯掌管圣殿大权的祭司长们,公然指责圣殿是贼窝。祭司长们可是当权派,而且罗马人的庇护和圣殿的特权带给他们滚滚的财富。而耶稣是深得民心的,任凭耶稣这样胡作非为,就必然对这些当权派们的地位和利益构成极大的威胁,眼看着就完全失去民意支持。因此正如本章的3-5节那里记载的,他们在密谋,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却又担心民间生乱,就是说害怕支持耶稣的民众发生暴动。犹大的出现,正是天赐良机:既可以铲除耶稣,又可以把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这样,不管犹大出卖与否,耶稣是必死无疑,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犹大出卖耶稣不是神拯救计划当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犹大没有任何的功劳;相反,他出卖耶稣的丑恶行径一直把他钉在历史和神的耻辱柱上,成为万众唾骂的叛徒,正如耶稣亲口讲的:“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顺便讲一下,这本漏洞百出的《犹大福音》,后来经鉴定,是出于异端诺斯底;因此,根本就不是福音,而是谬误和异端。

B、犹大卖主的原因

那么,犹大出卖耶稣,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1)、可能是由于贪心。按照马太与马可的记载,就在伯大尼香膏膏主以后,犹大即想到这桩可怕的交易。当约翰描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他说犹太反对香膏膏主,因为他是个贼,常取袋中所存的(约126)。假如这是真的,犹大所进行的实在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交易,他同意出卖耶稣的代价是三十块钱,一块钱就是一个舍客勒,约三先令。如此说来犹大卖主的代价,不到五英镑。如果贪心是犹大背叛行为的理由,这就是历史上贪爱金钱所造成的最可怕的例子。

2)、可能是由于完全失望而产生的极度憎恨。犹太人始终有权力的梦想,因此在他们中间有一些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准备以谋杀和暴动把罗马人从巴勒斯坦赶出去,这些爱国主义者称为“凶徒”──带着短刃的人,因为他们采用暗杀的政策。犹太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耶稣如果像他宣称的那样是神差来的领袖(尽管犹大一直不相信这点,见约664,70-71),要以他神奇的能力来领导叛乱。可是到后来他发现耶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走向十字架的路。他在痛苦的失望中有了憎恨,这恨促使他要将他原来殷切寄望的耶稣置于死地。犹大可能憎恨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并不是他所盼望的基督。而且犹大一向精于算计,既然耶稣是必死的,他自己也是一再预言,而这样的白白送死毫无价值,那么何不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小赚一笔呢?只要做得隐秘一些,就可以瞒天过海,何乐不为?而且还多少为耶稣主动受难暗中“助上”一臂之力!

3)、可能犹大并没有故意要耶稣受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犹大看出耶稣是一位神性的领袖,也许他认为耶稣的进程过于缓慢,他想要催促耶稣及早下手。他出卖耶稣,为的可能是要逼着耶稣采取行动。这是与事实较为相符的假定,并说明了为何犹太发现他的计划错误,震惊而自杀了。

不过在我们看来,犹大的悲剧是他不肯接受耶稣的本身,反而想要使耶稣变成他所要的样子。其实不是耶稣能被我们改变的,而是我们一定要被耶稣所改变。决不能利用耶稣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必须把自己交在他的手中,让他来使用我们以达到他的目的。犹大的悲剧,是一个自以为比神知道得更多的人所遭遇的悲剧。

C、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

犹大的灭亡是不是神的定意呢?就是说像改革宗的救恩神学所描述的:人犯罪之后,按照神的公义,应当叫所有的人灭亡;神按照他的主权,拣选了一部分人,预定他们得救;其余的人,就被神放弃,这个叫“神无条件拣选”(改革宗救恩神学的五大要义是:人完全堕落,神无条件拣选,基督有限的赎罪,圣灵有效的恩召,圣徒的坚忍)。

我们说,加尔文的救恩神学“五大要义”,强调的是神的主权,但是却忽略了人的责任,就走向了极端(尽管加尔文以及后来的改革宗神学家一再强调人应尽的责任,但仍然是在神无条件拣选的前提之下)。加尔文救恩神学五大要义,事实上置神不利的地位,仿佛神是专制的君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似乎对于那些神定意弃绝的人,神先任凭他们为非作歹、肆意妄为,然后再好好收拾他们。神似乎乐意毁灭他定意弃绝的人。

如果犹大的灭亡就是因为神的主权,也就是说神在创世之前就放弃了犹大,那么当犹大面对神的时候,他会说:“神啊,你是创造者,你有主权,你怎么做都是对的;我是受造之物,只能接受你的预定。但是,我不服气,因为是你定意放弃了我,预定了我灭亡,就是说没有给我悔改的可能,又没有给我悔改的机会。因此并不是我不想悔改;我有责任,你也脱不了干系。”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耶稣亲口说,犹大的灭亡是因为他的不信(约664,70-71)。

    其次,并不是神不给他机会,不在他身上动工;相反,神给了犹大太多太多的机会,在他身上彰显了长阔高深的大爱(爱不能爱的,爱不可爱的人):明明知道犹大刚硬,还拣选他做耶稣的门徒,让他亲眼目睹许多耶稣行的神迹,亲耳聆听耶稣三年多的教导;明明知道他手脚不老实,还委以重任掌管现金;在最后的晚餐不点名的批评,这是耶稣唯一给人留情面的地方——要知道,无论是对门徒,比如彼得,对谦卑寻求的人,比如尼哥底母,还是对仇敌,耶稣一直是不留情面的;犹大执意卖主,耶稣尚且用“蘸饼”这个中东地区主人对待客人的表示友好的传统礼节来挽回他;面对带领军兵来捉拿他的犹大,耶稣仍然称他为“朋友”,做最后的挽回努力……如果说犹大是神定意放弃的,那么耶稣何必去做明知没有什么效果的事情呢?——要知道,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尚且不会这么做!这不等于是“猫戏老鼠”吗?(旧约摩西领有60万男丁的以色列民出埃及,但是因着不信,60万人除了约书亚和迦勒都倒毙在茫茫旷野。如果是神定意放弃他们,又何必白费功夫呢?)

第三,犹大的灭亡,也不是说他被预定了不能悔改。因为事实上他看见无辜的老师遭受不公正审讯的时候,他的良心发现(也可以说是圣灵的感动、光照和责备),就去见祭司长,承认自己做了错事。却不是来到神面前。

综上所述,犹大的灭亡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

应当说,自从亚当夏娃堕落以后,神就一直没有放弃,“你在哪里?”的寻找声音一直在人类历史的回廊上面盘旋(创3:9)。神在所有罪人的里面动工,给每一人的一生预备了许许多多的机会。神知道在圣灵的感动光照之下,谁最终选择回应而谁刚硬到底。那些最终选择回应的,就是神拣选的人,他们的名字写在天国的生命册上,尽管这样的人很少。

注意是在圣灵感动光照之下的人的反应,不是撇开圣灵感动光照单单只剩下人的反应。事实上,罪人是不可能自己去找神的,人的反应是靠不住的,而且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效果。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信徒清楚知道: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顺服,而且不是常常顺服。赦罪的恩典,罪得到赦免,看见并且胜过旧人等等都是神的工作;没有神的帮助,单凭顺服,什么也做不了。

假如犹大最后回转的时候,是来到神面前认罪悔改,神会不会赦免他?很显然,只要是真诚的认罪悔改,“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当然这只能是假设,不是事实。

犹大定意弃绝了神,而不是神定意弃绝他。

D、撒旦的愚昧

我们一再讲述,耶稣的受死是神拯救计划当中重要的一环,那么,这些要铲除耶稣的和出卖耶稣的背后的力量是撒旦,他为什么不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就是说,尽可能让耶稣不死,让他永远活着——如果人不除灭耶稣的话,耶稣是不会死的,因为他的人性是没有罪的,而且又是神的儿子,所以就不可能死亡——那么神拯救的计划就会搁浅,罪人就没有救恩。

我们说,撒旦虽然似乎很有能力,也似乎无所不知,但是,他毕竟是受造之物,他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他在神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他对神的心意是一无所知。在他以为将耶稣杀人灭口,就可以扑灭福音的火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演,就会逐渐烟消云散,被人们遗忘。但是神的意念高过人和撒旦的意念,人和撒旦的罪恶反而成就了神的救恩、神的美意,这就是神的奇妙,正如保罗的感叹(《罗马书》):

11:33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11:34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11:35  “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11:36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四、逾越节的筵席(17-25

1、准备工作

26:17  除酵节的第一天,门徒来问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 

除酵节共有七天,从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日落,直到二十一日日落;除酵节的第一天指正月十四日(礼拜四)傍晚开始算起至翌日傍晚六时为止,也就是逾越节(参出1215-20)。

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就开始宰逾越节的羊羔,到黄昏时分就家家户户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

耶稣来到耶路撒冷,是为了守逾越节。我们已经知道在那个时期,城里面是多么拥挤。本来在逾越节,所有的犹太人都要留在城界以内,可是太多的人无法容纳;因此官方把像伯大尼之类的村庄划入城市范围。耶稣当时正在这个范围内。

逾越节的那一周的第一个晚上,称作“无酵饼筵席”。我们考虑这些事情,要记得犹太人的第二天是由晚上六钟开始。这无酵饼的筵席是从礼拜四早上开始。在礼拜四的早上,在按仪式搜查全屋以后,把每一点酵都完全除去。

无酵有双重的理由:整个的筵席是为要纪念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从埃及的奴役中得释放。当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时候,情势十分紧迫,没有时间烤发酵的饼(出1234)。无酵的饼很快就可以烤出来,但是像一块干饼,不像面包。把酵除掉以后,所做的饼就是无酵饼,为要再一次体验他们离开埃及那天晚上的行为。

犹太人认为酵是腐烂的象征,我们已经说过酵是发过的面团,犹太人把发酵与腐败当作同一回事,因此酵就是代表一切腐烂与败坏之物,无酵节就成为洁除净尽的标记。

门徒们从事些什么准备呢?

他们在礼拜四的早上预备无酵饼,并且除去屋内一切的酵。在筵席中另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这逾越节的名称就是从羔羊得来的。临到埃及人最后的一样灾难,使他们不得不放以色列人走,就是死亡的天使走遍埃及全地杀死每一家中头生的。以色列人为要区别他们的家与埃及人的家,就取一只羔羊杀了,把羔羊的血涂在门框门楣上,使那灭命的天使看见了这个记号,就逾越他们的家(出1221-23)。在礼拜四下午就要把羊羔带到圣殿去宰杀,羔羊的血,就是羊的生命,要献给神。由祭司将血洒在坛上,羊羔剥净,将脂油奉献。利未人唱《诗篇》113-118。后将羊羔拿回家烤了。

无酵饼和羔羊都准备好了之后,还要为这筵席准备另外四件必需品:

(一)要放一碗盐水在桌子上,为纪念当年在埃及为奴时所流的眼泪,以及神奇妙的大能带领他们渡过红海的盐水。

(二)必须准备一把苦菜,包括萝卜、菊苣、茅菜、蒿苣、苦汁薄荷等类的东西,这也是再一次要他们纪念为奴的苦楚,以及当初将羔羊的血涂在门楣上的牛膝草。

(三)有一种称作 “凯罗锡丝的酱,是用苹果、枣、石榴与坚果混合制成的,为要纪念在埃及被迫用泥土制砖;又在其中插上肉桂的枝,为纪念做砖所用的草。

(四)最后有四杯酒,这四杯酒提醒他们《出埃及记》6:6-7节的四个应许:“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求赎你们脱离埃及人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 神。”

这就是在礼拜四上下午所预备的一切,也就是门徒所要预备的。到了下午六点以后,尼散月十五日的礼拜五开始,宾客们就可以聚集在桌前等候入席。

26:18  耶稣说:“你们进城去,到某人那里,对他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 

26:19  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到某人那里,据圣经学者考证,这某人大概就是马可(《马可福音》的作者)的父亲或母亲(参可1412-16);但圣经既不明指是谁,意思乃是要我们晓得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安排,是神亲自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我的时候快到了,指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即将来临(参约7:6830820)。

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你家里大概就是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参路2212;徒113-15),后世称那楼房为“马可楼”。

马可和路加都有更详尽的记载,请看马可的记载:

14:13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 

14:14  他进哪家去,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14:15  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

14:16  门徒出去,进了城,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这里我们看见与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一样(21:1-7),似乎主未卜先知,或者纯粹是临阵磨枪。我们说,或许主事先已经有所安排,而圣经未予记载而已,因为耶稣在耶城的朋友很多,而且其他福音记载耶稣曾经多次到耶城。

2、预言被出卖

26:20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 

26:21  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是耶稣唯一一次留情面的事情,而且是给出卖他的人留情面。

很显然,最紧张的人是犹大:“是不是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罪恶勾当?如果被他当众揭穿怎么办?……”犹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随时准备逃将出去。著名画家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当中,犹大手拿钱囊,神色惊惶,而且面部被处理成灰暗色的,应当说准确把握了这个叛徒此刻的神情。

3、再三提醒

26:22  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 

26:23  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  

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犹太人的逾越节大餐,是大家团聚,共享羊肉、饼、苦菜等食物;吃时,有一盘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调味酱,各人拿一小块饼(或夹肉)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按当时的习俗,与人同席吃饭,也就等于宣告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绝不会作任何伤害你的事。”

耶稣没有直接点破犹大,仍然竭力作挽回的工作。

26:24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耶稣的话温柔而严厉,而且泾渭分明,意在敲山震虎,希望犹大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26:25  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拉比,是我么拉比是学生称呼老师的一般用语;注意:犹大从来不称耶稣为主。

你说的是,”原文作“你说了”(you have said),亦即“你说的正是”。

犹大做贼心虚,但还故作镇静。因为耶稣没有直接点破他,他忐忑不安的也装糊涂来询问耶稣,没想到耶稣似乎就直接揭穿了他,但是《约翰福音》告诉我们却不是这么回事:

13:26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13:27  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 

13:28  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 

13:29  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 

13:30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要是其他门徒都知道是犹大干的坏事,犹大就没有活路了。犹大的画皮被耶稣揭穿之后,一定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幸好众人没有什么反应,谢天谢地,犹大出了一身冷汗,趁机赶紧溜之大吉,走进了茫茫暗夜之中。

他的一生都是行走在黑暗当中,而且最终等待他的是永恒的黑暗和永恒的火焰。

五、设立圣餐(26-30

1、设立圣餐

26:26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这,指这代表或意味着之意。

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习惯上都是由一家之主负责擘开饼的。擘饼的时候,家主把饼拿在手上,口里说:“这是我们的先祖在埃及地所吃的苦难之饼。”意即“手上的饼”乃系代表“当日的饼”。

耶稣的逾越节筵席虽抢先举行,但进餐的程序却与正常的一样。第2627节所记的擘饼和祝酒,应是圣餐的主要部分(即逾越节筵席上四杯酒的第三杯),耶稣所讲的祝谢辞也必是遵循传统的规矩进行的。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当然是指向神祝谢,而不是对饼祝福;全文是“感谢祢,主我们的神,宇宙的王,因你命大地生出粮食,为我们享用”。马太在记述时,显然是略去了这些当时人尽皆知的词句,只录下了耶稣另加的人们诧异陌生的话;这些话后来则取代了旧辞而成为基督徒新圣餐仪式的基础。逾越节的旧仪和祝辞,从饼到酒都与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的往事有关;而现在耶稣则有了新解,指的是更伟大的新的拯救。

耶稣指着擘开的饼说,这是我的身体,这一象征等于清楚确实地宣布他将被残酷地处死;如果说在这以前,他的门徒尚抱有希望,以为耶稣原来说到耶路撒冷受死的话不致成真,那么此时此刻这线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这饼和第27节的酒无疑是万难下咽的,于是耶稣便命令他们:“你们拿着吃”和“你们都喝这个”(只有马太用了这命令式的动词,把林前1124-25的“如此行”的意思更清晰表明了),继而引入一个与他同死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约翰福音》648-58阐明得更为有力。如果说逾越节的筵席标志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那么这里的“吃”和“喝”就代表耶稣亲身作为逾越节的献祭,从而使与他同席的人得享神的福气。

26:27  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 

26:28  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在喝第一杯的时候家长要祝谢,接着洗手和祈祷;喝第二杯的时候,儿子就发问,家长答复逾越节的由来与意义,接着唱《诗篇》113114;喝第三杯的时候,家长就祝福;第四杯后唱《诗篇》115-118在吃无酵饼以前,先吃苦菜,并且也递杯喝酒,这杯象征“苦杯”;吃无酵饼和羊肉时,又再递杯喝酒,这杯象征“福杯”。

祝酒辞把这一思想补充完备了。血……流出来无疑是指牺牲, “流血”使人想到《以赛亚书》5312的话,那里讲的是神的义仆“将命倾倒以致于死”,以作为多人的“赎罪祭”(赛53:10)。所以耶稣祝酒辞的基础,就是贯穿《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全章的自身受苦,为民赎罪的思想。马太加上使罪得赦一语,使得这一思想表达得更明确。这一句话再加上立约一词,又与耶利米关于立“新约”的预言(耶3131-34)相呼应,那里说,立了新约,神民的罪孽将必得赦,且不再被记念。立约的血(回应出24:8的话)使人想到,历史上神与其子民的关系一向以祭牲之血为保障,而今这新约之订立也不能例外。

  所以,耶稣的祝酒辞同旧约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表明,耶稣的死必将奠定神与其子民的新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以往先知所盼望的。立约意味着建立一个属神子民的群体。这群体是因耶稣的牺牲而诞生的,它的成员就是那些因耶稣献出生命而得享福祉(“吃”与“喝”)的人。这就是贯穿《马太福音》全书主题的神学基础,成为神的子民得靠耶稣舍生这新条件。逾越节于当年曾造就了一个与神订立西乃之约的以色列民族,现在则标志着一个新的救赎时代的开始,这时将产生一个真以色列民,与旧约的那个以民族属性为限的群体已全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26:29  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等。

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指在千年国度中,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参2510)。

耶稣祝饼和祝酒的话均集中在死上面,然而超越死亡的就是生命,是在我父的国里从今以后的原词语是马太十分看重的;它用来表示“现在”和“那日”在时间上的分界;现在那日子的曙光已在前面。葡萄汁一词应包括在祝谢辞里,耶稣应在祝酒时(27节)说。下一次团聚“坐席”时,将要共饮弥赛亚筵席上的酒(见811{\LinkToBook:TopicID=162,Name=ii. 百夫長的僕人(八513})。

马可关于这段的记述里似乎只提到耶稣自己将来的欢乐,而在马太同你们三个字说明,下一次的筵席不是私人的欢庆,而是团契共喜。耶稣与门徒们目前朝夕相处的关系,很快将被死亡割断,但在我父的国里(多么异乎寻常的美好词语,那将是父神与耶稣及其门徒的家庭大团聚)必将重新实现。所以前面强调死亡并未引起毫无希望的悲伤情感,反而使门徒透过死亡看到了新生,并产生欢乐的盼望。

26:30  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他们唱了诗,犹太人在逾越节聚餐时要唱哈利尔(Hallel,意即赞美)的赞美诗篇,包括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和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篇。聚餐中,先唱哈利尔的第一部分,即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篇;聚餐之后,则唱哈利尔的第二部分,即诗篇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八篇。

橄榄山就在出耶路撒冷去伯大尼的路上(见6{\LinkToBook:TopicID=280,Name=iii. 在伯大尼受香膏的事(二十六613}),但耶稣已无意回伯大尼去过夜了。照《路加福音》213722:39记载,他们常常在橄榄山坡上露宿,这夜他们也没回伯大尼,像许多远地的朝圣者一样,就在橄榄山上过夜了。

2、思想圣餐

我们知道,圣餐和洗礼是基督教的两大圣礼。之所以说它们是圣礼,是因为是主亲自设立、亲自吩咐的(洗礼的吩咐见2819)。

关于洗礼,以前已经分享过(第七讲:耶稣受洗),这里不再赘述。

在洗礼当中我们已经说过,圣礼是用看得见的仪式来表明那看不见的属灵事实。圣餐就是用看得见的饼和酒,来提醒我们耶稣曾经为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而舍命流血,提醒我们常常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并且在神的恩典当中反省自己,认罪悔改,从而坚固我们的信心。我们是太容易忘记神的恩典了,就像歌中所唱“我人忘恩,易于流水”。

我们对于这两大圣礼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轻视,以为仅仅是一些形式而已;也不能高估,赋予它们以魔力。

一方面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圣餐的意义,重视圣餐,要“按理”领受圣餐;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因为不“按理”领受圣餐,甚至都被神刑罚而死亡的,所以保罗教导说(《哥林多前书》):

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11: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 

11:29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11:30  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注:“死”原文作“睡”)。 

11:31  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于受审。 

一方面不要把圣餐变成迷信。圣餐是为了提醒思想纪念耶稣的救恩,反省认罪;但圣餐的饼和酒仍然是普通的饼和酒,并没有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这种说法叫“化质说”或“变质说”,是天主教的说法),耶稣也并没有“藏在”(或者说是“临在”)饼和酒当中(这种说法叫“同质说”,是马丁路德所坚持的)。

天主教声称在神父宣布分别为圣的圣礼的话语时,饼与酒就变成了基督的身体与血,就变成了中保本身。于是饼就不再是饼,酒就不再是酒,乃是主耶稣自己。然后当天主教徒参与圣餐时,他并不是用他的口吃一口饼,他吃的乃是基督自己。假如在擘饼或喝酒时,一块饼或是一滴酒失落了,那诚然是一个亵渎。为了避免这一点,天主教烤一种小圆饼又叫圣饼;为了同一理由,酒杯不能从口到口的传递,乃是神父替所有参与圣餐的人饮用。

天主教还要求会众来拜这块分别为圣的饼。他们说现在这块饼已经变成基督自己了,是按照他的神性和他的人性说的。因此天主教要求会众,要对这块烘烤的饼表示属神的尊重。  从天主教变质说又产生了弥撒祭荒谬的教义。那就是说主耶稣一次死在十字架上对天主教来说是不够的,他必须每天在神父的手上死一次,那是为死了的人,也是为活着的人。当天主教神父举起这块圣饼而放在祭坛上时,他们告诉我们说,主耶稣就再死一次。

《希伯来书》1014节说“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这一次献上的祭,就不需要再重复,也不需要天主教弥撒的补充。每一个对神和他的话语有稍微尊敬的人,一定要讨厌天主教的这种教义。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错误在很多不明真道的教会和信徒当中还事实存在着,就是把圣餐迷信化、魔力化,认为圣餐可以治病赶鬼,或者可以带来物质上的祝福。求神怜悯这样的教会和信徒,引领他们认罪悔改,走上正路。

六、冷静与火热(31-35

1、序言

去橄榄山途中的简短谈话,充分表现了耶稣对他精选的一小群门徒的切切关心。耶稣在临危之时仍时刻想到,即将来到的考验,对他的门徒来说会是太过严峻,所以便尽量利用时间不厌其烦地告诫、解释,预备他们的心志。这样,即使起初他们仍茫然不解,但事后回顾所经所历,必能领悟所得的指教。彼得凡事总是充任领头的角色,忠心事主,当仁不让,虽然跌跤在先,爬起来也快。

2、预言众门徒跌倒

26:31  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都要跌倒,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参56节),和彼得否认主(参69-75节)。

为我的缘故是说耶稣所受的苦难会“使门徒跌倒”,他们的动摇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更是因为对耶稣受苦的根由领悟不了。

弥赛亚及其门徒那种集苦难凌辱于一身的遭遇,早为先知所预言而记在《撒迦利亚书》137里了,其含义隐晦,可视为《撒迦利亚书》第九至十四章描绘那卑微被弃的弥赛亚──世人之牧者君王的其中一个景象。《撒迦利亚书》137-9说神的牧人受神刀剑的击打,他的羊群便分散了,但在这之后,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一经炼净,将要成为神的新子民。由此可知,弥赛亚的受难对其门徒(即群羊;参,路1232)的打击实在是非同小可,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建立起自己的弥赛亚群体。

26:32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这又是一句对复活的预言(参1621等处),也是第一次提出受难之后将和门徒重见。在28:710,这句话还要重提,到28:16-20离散的羊群重新聚集在加利利,这话应验了。   

要在……以先去可能仍被理解为牧人率领羊群的形象(参2:9同一动词)。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的时候,耶稣的身体已不是一具死尸,待他们到加利利,他们将要看到死而复活的主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3、自视甚高的彼得

26:33  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注意彼得的用词众人、永不,他的意思是说:“主啊,你说我们要跌倒灰心,但是软弱只属于他们弟兄十一个,而不属于我彼得;他们会软弱退后,我却不会;不仅仅是今天晚上不会跌倒,而且是永不跌倒!”也许,在彼得慷慨陈词的时候,是脸涨得通红,胸脯拍得震天响!

 4、预言彼得的跌倒

26:34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今夜鸡叫以先,《马可福音》14:30 节说是“耶稣对他说:“鸡叫两遍以先”。马太谈到鸡叫时略去了马可的鸡叫“两遍”(路加、约翰亦然),这是马太行文不求过细的一贯风格。大家知道,公鸡报晓是有固定时刻的,第二遍鸡叫(大约凌晨一点半)对人们计时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这里说的就是那遍鸡叫。

面对彼得的火热,耶稣却出奇的冷静,因为他是无所不知的神。他清楚将要发生什么。耶稣的预言无疑是兜头给了彼得一瓢凉水!

26:35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彼得急了,老师是太不相信他了,太小看他了,他按捺不住里面的激动和气愤,发出毒誓:就是与主同死,也不会否认主。其他门徒也不甘心被彼得小视,纷纷拍着胸脯表达对主的一片忠诚。

在血气的虚荣和忠诚上面,这十一门徒是并驾齐驱,旗鼓相当。

弥赛亚被钉在十字架上,对于跟从他的门徒来说,面前摆着两条选择:或守己而不认主,或舍己而认主(1624)。彼得尚未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耶稣更清楚他的门徒将要承受的内外压力,他第31节的话便是根据这点而说的。

面对众门徒炙手可热的忠心,耶稣没有再说什么,还是让时间和事实来说话吧;也没有因此而倍受感动或者鼓舞,他知道“血气之勇难长久”,他不需要这样的血气之勇。

《路加福音》那里还记载了主其他的提醒和教导:            

22:31  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22:32  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22:35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囊,没有口袋,没有鞋,你们缺少甚么没有?”他们说:“没有。” 

22:36  耶稣说:“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 

22:37  我告诉你们,经上写著说:‘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话必应验在我身上,因为那关系我的事必然成就。” 

22:38  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说:“够了。”   

七、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6-46

1、第一次祷告

26:36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 

客西马尼,字义是“榨油之处,榨橄榄油”。是一橄榄园,位于汲沦溪的另一边,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为耶稣和门徒常去之处(参约181-2)。在耶路撒冷本身是没有花园,因为这座建立在山顶上的城市,并没有多少空地,每一寸土地都有盖房子的价值。因此富人们在橄榄山的斜坡上开辟私家的花园。

26:37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 

26:38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这个翻译未能充分表达希腊原文中这个动词包含的大悲大戚。主耶稣是神也是人,他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参雅517),所以他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参约113335)。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参27:46)。

和我一同儆醒,这话说出连主耶稣也需要别人的扶持,何况我们信徒之间,更须彼此相顾(参林前1225;来10:24)。

昔日随耶稣上高山见耶稣改变形像(见171{\LinkToBook:TopicID=229,Name=iii. 耶穌登山變像(十七113})的就是这三个门徒,这次耶稣仍要他们三个陪同。耶稣作这一选择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三人曾宣布决心与他共患难(202226:35);现在他们只是被召来与他共同准备,但已经承受不住了。

我心里甚是忧伤(也不足以表达希腊词悲伤之深重;参可626)是《诗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副歌(一位苦难中的义人仰望神的哀歌)七十士译本的重复,那里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几乎要死自然是表示他伤痛之烈(拿49),但也可能暗指他之所以如此悲伤是因为祂的死期近了。在此悲痛哀伤之时,耶稣十分愿意有门徒陪伴(马太特加上和我一同几个字以表达祂这种心情);神的儿子竟然需要三个渔民小子的“精神支持”(尽管至终失望,40节)──这真是“道成肉身”所形成的矛盾现象中最重大的例证了。

26: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含有受难与死之意(参2022)。这杯乃是神忿怒的杯(参启14:10),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他代替我们喝这杯,也就是要他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

人们常常在耶稣面前俯伏在地176;参路5:1217:16),而这是圣经记载中耶稣唯一的一次俯伏在地。这表示他强烈需要向父神祷告。“我父啊”这一声发自肺腑的呼叫(参6:9{\LinkToBook:TopicID=153,Name=vi. 有關宗教儀式的教導(六118}11:25-27{\LinkToBook:TopicID=192,Name=iii. 對耶穌呼召的真實響應(十一2530})将前面的描述所给人产生的卑怯感完全驱散,代之以神子对父的感情上的亲密交流和子愿时时遵父旨意的驯顺。

问题不在于耶稣是否应该接受神的旨意,而在于神的旨意是否要求必须承受这令人战栗的苦(见20:22{\LinkToBook:TopicID=248,Name=viii. 雅各和約翰:服事人的典範(二十2028}),抑或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所以,这节祷告词里交织着两种心情:明确的祈求和这祈求不被应允时的顺从——我们在祷告中往往只知一味要求,真应效法耶稣的榜样。关键在于要认清神的旨意的范围。耶稣的祷告是在探索神旨意的范围,绝对无意超出他旨意之外。

《路加福音》那里说:

22:43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  

22:44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这样的祷告是不是表明耶稣像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是害怕死亡?在以前的分享当中我们已经说过,主并不是害怕死亡(相反主是主动舍命的),而是不愿意与神有片刻的分离。因为在十字架,主被神人共弃;而三位一体是时刻享受亲密的灵交的,这样的亲密灵交是主经常描述的(约5:19-2310:30)。

26:40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26:41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儆醒即“保持清醒”,在这里和第38节里都是这个意思。

迷惑或译“试探”,在此指留给敌人趁隙而入的机会。

还没有面对死亡的考验,彼得他们就被瞌睡打倒了,他们已经忘记他们前面的火热。

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三个门徒面临的迷惑就是不认耶稣(31-35节),而他们现在不能随耶稣一同准备迎接苦难,就是他们将来经不起考验的原因。耶稣告诫大家,这儆醒二字的意义远不只是在此关键时刻保持清醒;肉体的软弱是基督徒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正如使徒保罗深刻的揭示(《罗马书》)

7:18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7:19  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 

7:21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7:22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注:原文作“人”),我是喜欢 神的律; 

7:23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7:24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因此需要时刻警惕,并按照耶稣在613所教诲那样认真祷告。

2、第二次祷告

26:42  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耶稣第二次的祷告比第一次“更进一步”,第39节的探问式的请求“倘若可行”,已转变为坚定的愿你的旨意成全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有三处与主祷文一致,这里重复610的话是第三处的重复(前两次为第39节与6:9用词一致:“父”,和第41节与6:13的一致)──耶稣实践出他对门徒的教训!

26:43  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 

3、第三次祷告

26:44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这次耶稣没有责备,有的只能是伤心;尽管是最爱的三个门徒,尽管在他即将被捕的前夕,尽管他们曾经赌咒发誓。他深知人的脆弱。

马太在此记耶稣三次祷告,似有意拿它与第69-75节记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后事相呼应:在关键时刻跌倒正是彼得未能与耶稣一同祷告的结果。

26:45  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注:“吧”或作“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26:46  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也可以译为“你们还在睡觉安歇吗?”用更通俗的话说是“你们怎么这么瞌睡呢?都到了什么时候了!”

我们走吧或许有人以为是要逃跑的意思,但原动词表示行动,指前进而非后退。耶稣现在要主动迎着罪人走去,因为父的旨意注定要藉他们的手去完成。耶稣在他整个受难的预言中使用了罪人一词,可看出他如此厌恶承受“这杯”的某些原因(37-39节)。

4、深入思考

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我们的圣范。我们应当学习主放下自己的意思,将结果交给神,愿神的旨意成就。合神心意的祷告不是改变神,而是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不是叫神服从我们的意志,而是叫我们的意志服从神。很多的时候我们跪下来说“完全交托”,或者是“愿父的旨意成就”,但是刚刚爬起来,担子就又背负在自己的肩上,或者满心盼望神成就我们的祈求。

门徒们的软弱应当成为我们的警戒。血气之勇难长久,所以还是尽可能放下血气的火热、胆量、勇气、忠诚等等,单单仰望神,求神加力量,求神带领。正如以前的分享当中说的:“基督的精兵是一群深知自己软弱的人。正因为深知自己的软弱,才懂得不能依靠自己,应该依靠神。”

“客西马尼”还有一个意思是“压榨橄榄的石头”,是一块很重的长方体的石头。压榨橄榄的设备是一个圆形的石槽,巨石就悬在石槽的上面。摘下来的橄榄一层一层的叠放在槽里,然后放下悬着的巨石,橄榄油就被压榨出来。

我们的罪就像“客西马尼”,压在主的身上,甚至压出了他的鲜血。

八、反省反思

1、耶稣为什么选择在公元前后来到这个世界?又为什么选择十字架的酷刑?

2、犹太宗教领袖为什么要密谋用诡计除掉耶稣?他们为什么不怕神呢?

3、马利亚为什么用香膏抹主?为什么舍得使用极为珍贵的香膏?

4、犹大为什么要出卖耶稣?他出卖耶稣,神的救恩才得以成就,所以他多多少少有功于神的救恩计划,这样的说法对吗?犹大的毁灭是神定意弃绝他吗?撒旦无所不知吗?

5、基督教的两大圣礼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这两大圣礼?圣餐要表明的意义是什么?对待圣餐我们应当有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什么?

6、彼得和众门徒血气的忠心给我们什么教训?

7、主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是不是表明他跟我们一样的软弱,比如说害怕死亡?为什么说这个祷告是我们的圣范?

8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这句话揭示了罪人什么样的光景?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应该怎么办呢?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