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返回上级目录】

  13.1耶稣的第三篇训道从这里开始。其中包含耶稣有关天国的七篇比喻。每一个比喻都呈现了天国风貌的一个侧面。把这些比喻放在一起,我们或许能对耶稣的天主国有一定的了解。事实上,贯穿整个历史,天主的国一直在我们中间秘密地成长着。耶稣派出宗徒传播天国的福音,我们也看见了人子至善的大能,他治病救人,给人群带来希望。当时人们的反应如何呢?他们似乎迷失了,毫无反应。七篇比喻为我们说明了,天主国在人间的样子。

    耶稣使用了农夫和劳工朋友都很习惯的、打比方的讲道方式。寓言和比拟的方式最适合道德训导,当时的宗教导师常常利用比喻的方式讲道。比喻和寓言的奥妙,在于它能使听的人心有所悟,能用超常的观点来解释周遭的是非,并作出更人道的抉择。

    听懂了耶稣训道的人,明白了天主国首先是对受压迫者的解放,是对人性的解放和回归的倡导,特别是针对那些深受压迫的人群,他呼唤人们的积极反应。耶稣只能回答那些跟从他的人,天国虽然会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得以呈现,但谁不信它,谁就看不见它。耶稣只用比喻的方式讲道,人们可根据自己得到的天国经验来理解他的比喻,因为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和方式都不同。

    耶稣担心的是人们往往只知寻求政治上的解决,除了自己的梦想外,见不到任何其他东西,看不见任何其他景象。他们无法得到天主的恩赐:他们是听了,但没有听进去。人们的热情有时是很盲目的,我们通常只看见眼前的狭隘利益,忽视了更伟大的讯息。

    撒种的比喻暗示了这章的总体方向。请看谷4:1和路8:4的注释。

    13.10天国的奥秘已赐给了你们:给那些诚心接受基督的召唤,并决心追随基督的人:因为你们自愿成为追随基督的人,所以天父愿将他的奥秘启示给你们。如果我们对这段来自依撒意亚的希伯来文没有确切的了解,我们很可能会对文中的内容感到吃惊和不解。我们能否说耶稣用比喻的方式讲道,是因为人群不想懂?还是因为耶稣不想让人群听懂?可能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一些(请将13节,15节和35节对照):见谷注释4:11。

    因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有”在这里是“能生产”的意思,如树能结果实。就是说对于那些知道怎样依天主的话而去创造生活的人,生活有无穷的回报。

    天主的国:我们已经说过“天”是犹太人尊称天主的方式。天国便是天主的王国,如同天上的父便是天父的意思。许多人误解了这点,以为福音所宣讲的是我们此生之后在天上的王国,即天堂。事实上耶稣告诉我们:天父恩赐的是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福音,为唤醒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睁开新的双眼,看看天主的国就在我们中间。主的爱浸透着我们饥渴的心灵,他呼唤我们人性的彼此宽免和更新,使我们能活得象天主真正的孩子。

天国或天主的统治?见路8:10之注释。

    13.18谁能领会天主的圣言?不一定是那些智商很高的人,或者是那些能反思的人,或是对宗教感兴趣的人。能领悟圣言的人,必须是心灵宽广的人,在他的平常心中,充满了对圣言的渴望。

    种子撒得太靠近路边:是指那些听到了圣言却无心感受的人。他们可能只对自己的生活感兴趣,或者他们只看见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接下来比喻中谈到那些懦弱的人,他们从不敢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即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和期盼,就是要不顾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危险。天主的爱是我们生活的缘由和动力,我们只要坚信,就会回到他的怀抱中。希望便是勇气和持久。满怀希望的人群,是指那些能倾注一生的努力来追求伟大理想的人群。他们能够为了未来的人道事业而冒险牺牲,甘心奉献(希11:1)。

    撒在荆棘里的种子:他们是信徒,但艰苦生活道路上所收获的果实似乎不能让他们感到满意,他们只见眼前的狭隘利益,忽视了更伟大的讯息。

    撒种的比喻指示了这章的总体方向。请看谷4:1和路8:4的注释。

    13.24莠子的比喻:耶稣借着这个比喻,回答了那些因见到罪恶横行而感到愤怒的人。好和坏混杂的局面会持续到世界的尽头,是这个世界秘密的组成。在每个人和每个组织中也都有这种交织,天国和教会中也是如此。完好的世界或完美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在天主的爱和宽免中求得成全。

    天主理解人类:他知道诱惑常常是推动人们成长的起始点,人们需要时间来慢慢地找寻并选择善的力量,人们需要时间认识善,特别是本我内心中善的力量。天主是有耐性的。世界上种种文化潮流的混杂和冲突,种种宗教的排斥和仇视,都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化解,去彼此接纳和认同,去赞赏和吸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天主对我们尚且有耐心,我们更当不放弃。

    耶稣自己对这个比喻亦有所评论:见36节。

    13.31芥菜籽的比喻:耶稣利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天主的国一定会以征兆表现出来,它必以非常引人注意的方式出现。

    任何精神的启示,文化的创新或革命的运动,都必须透过一个或数个机构具体地表达出来,使人能清楚地了解这种精神体,从而使人们能在可见的实体中得到分享。耶稣将他的教会当作天国的承担者(而非唯一拥有者)。教会的意思便是:“集合感受召唤的人群”。

    此处指出教会的两项特征:

    -应对世界有非常显著和丰硕的贡献,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能给鸟及路人遮阴凉。

    -应扎根、融入人类真实的生活中。

    信徒不能把自己和不信的世人分离,信徒应是世上的“酵母”:失去了真实的生存空间,与不信的人群分离,那做教友还有什么意义呢?

    耶稣并不想要“看不见的教会”,他要的是一棵大树(在另外的地方,耶稣说:建在山上的城市),好让每个人都能认出,来自这棵大树的种子是好的,充满了生命。

    世上所有信耶稣的人在情感上的联谊和精神上的契合,也是一种实现基督团体之爱的方式。

    我们需要团结的基督徒团体,但信徒们的宗旨不是将自己封闭在小教堂里,只限制在小团体、小圈圈中,将所有的精力单单耗在“自己的”教会中。教友应学会如何去认同和团结天下所有的善心人,在他们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人类共同的善的愿望开出芬芳花朵。

    让教友们成为面团的酵母,而不是精致的小面团。“酵母”转换了人类的历史,这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走进教会。基督精神在人类的活动中起到了酵母的作用,因为这种精神使人类在善与恶的争斗和抉择中,保持清醒。

    13.34耶稣用比喻来告诉群众:在玛13:12,耶稣以比喻的方式讲道,可能为的是隐藏他的教诲。但我们逐渐认识出,耶稣用比喻的方式是先见性的,这使他的教诲永远具有时间及空间的超越性。

    我要开口讲比喻(35节):咏78篇中的第一句话。福音作者借来使用。意指耶稣所启示的天国之奥妙,回答了人类最重要的问题。

    从文明一开始,人们就受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挑战。耶稣为人类提供了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科学帮助我们发现了一些组成人类命运的因素,但我们仍在寻求对自我存在的意义。

    耶稣从不用枯燥的理论来讲解天国的道理,这使那些经院腔的“知识分子们”很恼火。耶稣喜用比喻和反证,去激励人对生活进行反思。他的话寓意在简单的故事中,却能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深意。他的话又具有时间和文化的“弹性”,使人们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探究人性的意义,并发现天主对人类的挚爱。就像禅师对弟子的指点,多是用反论或反语。像禅师通常用的“话头”或“公案”,为的是引渡学生超越理性观念及自我执着,得到悟性,回归本我。

    13.38田地,就是世界:这里谈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变化,或教会内的变化,像那个撒网的比喻。(13:47)。这个比喻是要教导我们,天主的国就在人间发展并成长,而且充盈在世界的每一个层面。圣经的历史不只是耶稣故乡那片土地的古老历史,而是以复活的基督为核心的整个人类的故事。

    世界末日:耶稣这里谈到审判。

    期待天主对我们的审判,一直是先知训导的主要课题。这并不是遭受了过多痛苦的善良人对他人的一种复仇渴望。彻头彻尾了解我们的天主将审判我们的生活,深信这点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础。这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抉择的悲剧因素,因为这种抉择如果不把我们引向真理,就有让我们失去光明的危险。正如“审判”在过去使大多数人恐慌一样,对“审判”的肯定使我们的现代人难以接受。为此很多人在“轮回”的人生观中寻求安慰。这样一来,今生的错误可在来生得到纠正,我们抉择的重要性受到质疑;天主的存在和人的罪恶感变得模糊不清,接下来很快我们就会怀疑起生活独一无二的价值,以至于否认整个人的价值。

    除了重申审判的意义之外,这个比喻还传达了一个非常激进的信息:“审判”是天主的秘密。不论是在个人内心还是社会机构团体中,善恶的不停变换交织会持续到世界的末日。我们在读圣经时,会很惊讶地发现,不只是在旧约中,即使在新约中,也提到将好的和坏的分开。

    他讲话的对象是他所在时代的人群,他们的精神境界还没有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自身的理解程度。他也是为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行为本身有时是很矛盾的。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习惯了这种训导方式,更习惯了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自身的道德状态。直到今日人们依旧习惯于依赖这种教育方式:这使我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的价值定格。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如果我们不能下决心从内在去改变,去超越人为的相对标准,那么不论我们是否领洗入教,我们都不能称自己是真正的信徒。

    13.27仆人们在此代表信众,更是指教会的“监督者”。他们对镇压受教会谴责的人充满热情,来保护他们认为是正确的道德,这已使教会内部遭到玷污。他们试图禁止一切错误的发生,他们更喜欢依赖强权或武力。

    13.44宝藏和珍珠的比喻提醒我们:天国临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错过接受天国的机会。

    许多人等了很多年,等待能赋予他们生命新的意义的话,或是一位朋友,或是一种希望。有一天,他们终于等到了。那通常是从很简单的事物中发现的:一句原谅宽恕的话,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对爱的承诺。他们清楚,这就是他们寻获自己梦想的路,他们喜悦地进入天国中。

    比喻中说:找到它的人,又把它埋好。让我们看过宝藏后,天主通常又会把它藏起来。只有等我们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并保护它,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它。

    卖掉了他所有的家当:我们应抛弃那些占据我们心灵却不能使我们满足的嗜好和享乐。当考验如同夜间冰雹袭击我们的身心时,不要忘了我们曾见过的宝藏,那信心和信任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唯有在暗夜,才知期待光明的美妙。”

    13.47教会中的邪恶

    教会吸引了许多人,但是并非所有成为天主教徒的人都是好人。有些人虽然受选成为教徒,却没有天国的精神。

    耶稣在比喻中提到鱼网,是为提醒我们,教会的首要任务便是“收集信众”。教会的致命弱点是自我的封闭,脱离生活的教会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是多么想要一个完美的教会,所有的教徒都行正义,在教会中每个人都能发现天主的恩赐!基督的旨意却不是那样,因为他了解我们人类的天性,在不完美中,人们的善才是鲜活的善,才能产生一种推动的力量,否则人们的德行只能是僵死的。我们要走的路有两条:遵从天道和人道。教会是人间天主国的部分体现,那是呼唤人心成全的国。我们必须在人心的种种挣扎中实践这伟大的工程。那么,教会的“杂”不正是人心王国的一种表现吗?否则它又怎能拥有呼唤的力量呢?

    地狱

    把恶人从义人中分开,扔入火炉里(49-50):这里再次重申圣经的预言,我们要接受审判。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此次生命之后?在相信天主的慈爱充满每个人的内心时,我们怎样来解释人类最后的审判?一个成全的世界,是成全了的万物自然地表述天主的美和爱。他的创造物最后都回归他的怀抱。有些人远离天主的怀抱,是不是因为他们自身还没有完成使命?尽管天主的爱是完全包容的,可对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失去成全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对天主的感知和体验,那将是一种最大的惩罚吧。

    教会就圣经而言,一直在讲地狱永久之火。为了适应二十世纪人们精神的需求,教会把“炼狱”解释成对灵魂的洁净。对“炼狱”的肯定使那些还未经历过“灵魂洗礼”的人深感震惊。这种“洗礼”是放弃一切属于自我的勇气。地狱的火只是一种形象,不是天主对我们的复仇之火。

    是那些“受诅咒”的,没办法放弃悲惨的孤独感,那又是他们的享受和苦刑。我们不愿再接受无尽头的痛苦,并以此为我们自己找到哲学支撑。耶稣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宣讲,远离我们今天的思维范畴。每一种古老的文化都有这种善与恶、极乐世界或万劫地狱的对比说法。耶稣是最了解我们人性的代表,他讲的地狱概念就体现了我们的某种真实:天主无边的慈爱并不会夺走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常常否认天主,远离他,那是一种自我的迷失吗?天主的“义”既然是一个谜,是他神圣性的一个侧面,我们便不能用我们的义或不义来衡量其中的深奥。耶稣讲的不是对罪过的惩罚,因为人类的得救是整体性的。

    但我们必须注意,他不是根据我们的标准来谈地狱或炼狱,很可能是超越我们时间感的一种经验。我们不能要求天主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如果耶稣说了有些人该遭受永远的痛苦,他怎么说我们才会相信呢?如果我们能理解天主给予我们的永恒生命,我们在世上的生活是独特的,那么我们就会回应他的呼唤并最后使我们永恒的生命得以诞生。

    13.53和路4:14比较。见谷3:31的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