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基督禁食,并受试探。11天使来伺候他。13他住在迦百农,17开始传道,18呼召彼得和安得烈,21雅各和约翰,23并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

耶稣受试探
太4:1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本会注释】
  当时。[受试探,太4:1-11=可1:12,13=路4:1-13。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早期的传道及受洗到第一个逾越节”“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希腊文tote是马太特别喜欢的一个词。在马太福音中出现了约有90次,相比而言,在马可福音中出现了6次,在路加福音中出现了14次(见太2:7;3:13;4:1,5等)。它表明思想的变迁,并且将新的叙述篇章定位在一定的时刻,可能紧随着前述事件。
  引到。“旷野”的字面意思是“向上”,即从约旦河上到丘陵地带,要么是犹大,要么是约旦河外的比哩亚。耶稣受试探的精确位置不知。
  被灵。耶稣从出生就处在圣灵的指导和教育之下(见对太3:16;路2:52的注释),但在他受洗时,圣灵才以丰富的量降在他身上,赋予他智慧和技能完成指定给他的使命(徒10:38;参太1:8)。耶稣“每一步,都受天父旨意的引导”,与“在他降世之前”就“摆在他面前,巨细毕究”的“那个计划”和谐一致(《历》第十五章;见对路2:49的注释)。马可使用了一个语势更强的词,说:“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可1:12)。
  到旷野。传统认为耶稣受试探的地点是在崎岖不毛的丘陵地带,向上延伸到耶利哥西部,被称作Quarantania,暗指耶稣留在旷野中的那40天。耶稣受洗发生在耶利哥东部的约旦河(见对太3:1的注释),并且耶稣在那40天结束后又回到那里的事实,暗示他受试探的旷野并不太远。既然这样,耶稣就完全有可能退隐到了亚巴琳群山中的尼波山附近的旷野地区,在死海东边(见对民21:20;27:12;申3:17的注释)。在尼波山的顶峰,“耶和华将全地都指给他[摩西]看”(申34:1-4;《祖知》第四十三章),可能就在同一地点,“一座最高的山”,魔鬼也将“世上的万国”都指给基督看(太4:8)。
  受试探。希腊文peirazō,“尝试”(徒9:26;16:7;徒24:6等),“试验”,目的要么在于一种值得表扬的动机(约6:6;林后13:5),要么在于一种邪恶的动机(太19:3;路11:16),特别是在引诱一个人去犯罪的意义上(林前7:5;帖前3:5;雅各1:13)。在这里,peirazō指的是后一种意思。
  耶稣并没有招惹试探,他也没有故意地置身于受魔鬼迷惑的境地。他退隐到旷野是要独自与他的父同在,并要默想那摆在他面前的任务。
  耶稣亲自取了人性,既有人性,就有屈服于罪恶的可能(《历》第十二章)。他蒙允许“与我们一样应付人生的艰险,经历人间每一个孩童所必须经历的战斗,冒失败和永远丧亡的风险”(《历》第四章)。只有这样,才能说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否则,如果像有些人所声称的,耶稣既是神圣的,就不能被拭探—那么他受试探就是一场闹剧了。基督是藉着他的人性经历了试探(参《历》第七十四章)。要是他所经历的试探在任何程度上不及我们所经历的试探,“那他就不能援救我们了”(《历》第十二章)。见对约第一章的附注;见对路2:40,52;约1:14;来4:15的注释;怀爱伦关于太4:1-11;罗5:12-19的补充材料。
  我们在父面前有一位代表,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所以我们受命要“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5,16)。耶稣凭经验知道人性能经受什么,并且他已应许要按照我们个人的力量所能经受的缓和那拭探者的权势,并“开一条出路”(林前10:13,标准修订本)。在人心的领域,一再重复着基督在旷野的试探中所经历的大斗争。如果没有试探—没有机会选择去行善或行恶—品格也就没有发展了。正是藉着拒绝拭探我们才发展出抵挡试探的能力。
  魔鬼。希腊文diabolos,来自dia,“藉着”和ballō,“猛推”形容词的意思是“毁谤的”作为名词,意思是“造谣中伤者”英文词“魔鬼”就源自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diabolos译自希伯来词satan,“撒但仇敌”(见对亚3:1的注释)。当指撒但时,diabolos通常有定冠词(彼前5:8是一个例外)。没有定冠词时用于人(约6:70;提前3:11;提后3:3;多2:3)。
  有些人主张魔鬼没有位格,但是diabolos,“造谣中伤者”这个词和satan,“撒但仇敌”这个词都基于魔鬼是一个有位格的生灵这种概念。基督“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路10:18)。只有一个有位格的生灵,才能担负经上所记魔鬼试探人的角色(太4:1,5,8,11),并且符合不同的新约圣经作者们关于魔鬼所作的其他陈述(约13:2;来2:14;雅4:7;约壹3:8;犹9;启2:10;20:2,7-10)。
太4:2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
【本会注释】
  禁食。译为禁食的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通常用来指戒除食物的一种仪式上的惯例。但这里的禁食显然不是仪式上的禁食。耶稣终其一生都因他的门徒不遵照法利赛人所规定的日子禁食而备受责难(太9:14;路5:33;参路18:12)。现今有一种危险,与圣经时代一样,就是认为禁食是在上帝面前挣得功劳的一种手段──做点什么事好让自己得到上帝的称赞。但那种禁食并不是上帝吩咐人要做的禁食(见赛58:5,6;参亚7:5)。现今人们如果要禁食,就该以获得清明的心思为目的,与此对立的乃是因吃的过多而产生睡意。藉着有节制的饮食,可能有时甚至藉着完全禁食,对真理和上帝旨意的属灵领悟力就会显著的增长。禁食并不总是意味着完全戒除所有食物。然而,路加说耶稣在旷野受试探的那些日子没有吃什么(路4:2)。
  四十昼夜。请比较摩西(出34:28)和以利亚(王上19:8)与此类似的禁食。试图找到40这个数字的奥秘意义是没有意义的。见对路4:2的注释。
太4:3 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本会注释】
  那试探人的。魔鬼总是在我们最软弱的时候攻击我们,因为那时我们最有可能跌倒。因此,保持我们的体力、智力和情绪方面的力量与效能在高水准就至关重要了。任何减弱这些力量的事物都会减弱我们对那试探者骗人诡计的防卫。过度操劳、缺乏锻炼、吃的过多、错误的饮食、缺乏睡眠、或者任何降低智力上的警觉性和情绪控制的事物,都倾向于给那恶者打开进入心灵的门路。接受气馁、失败、或者怨恨的想法效果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都固定在天上的事上(西3:2),并使我们的心中充满真实的、可敬的、清洁的和可爱的事物(腓4:8)。我们必须使身体顺从物理的生命法则,因为如果我们的生活违背那管制我们生命的自然律,我们就不可能充分赏识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
  进前来。“进前来”到耶稣面前的是一个有位格的魔鬼;耶稣战胜和击溃的是一个有位格的魔鬼。福音书的作者们一点儿也没有像有些人所主张的,暗示说这场试探是一次主观经验,只发生在耶稣的内心。
  你若是。撒但曾目睹耶稣受洗并听到过来自天上的宣告:“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7;见《历》第十二章)。就外表来说,似乎有理由怀疑那个宣告的真实性。极度苍白、疲倦、消瘦、饥饿(见《历》第十四章),耶稣的外表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撒但的话:“你若是”,使耶稣面对的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是上帝的儿子呢?”照样,在伊甸园中,那试探者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夏娃不相信,上帝清清楚楚说过的关于那分别善恶树的话。现今,撒但也以同样的方式接近男男女女们,努力使他们不相信上帝圣言中清清楚楚启示了的真理。只有那些具有耶稣那样的信心,坚定依赖于“经上记着说”,依赖于清楚明白的“耶和华如此说”的人,才能抵抗那恶者的诡计。试探总是对某个清楚明白的真理提出挑战。它主张:环境证明违背原则是正当的。
  上帝的儿子。此乃四十天前天父在约旦河所说话语的一个清楚的回响(见对太3:17的注释)。撒但带着傲慢的轻视对这一位说话,正是他被赶出天庭前怀恨发言反对的那一位。实际上,耶稣现在看起来更像一个要死的人,并不像上帝的儿子(《历》第十二、十四章)。撒但在这个场合讲的话,后来那些满含轻蔑的犹太领袖对十字架上的基督也讲过(太27:40)。见对太1:23;路1:35;约1:1-3,14的注释。
  吩咐。在耶稣传道期间,有时人们会要求他施行神迹证明自己弥赛亚的身份(太12:38;16:1;可8:11,12;约2:18;6:30)。但是当有人激动他行神迹时,他拒绝了。反之,他所行的每一个神迹都是要满足他所努力帮助之百姓的某种明确需要。确实,可以料到自然界的诸势力和大自然的力量都顺从其创造主的吩咐(太8:26;约2:6-11等)。但是耶稣并没有要求上天为他提供任何我们得不到的能力。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9页。
  这些石头。撒但很可能指着耶稣脚下的那些石头,它们的形状大致像圆盘形东方饼块。撒但甚至可能捡起了其中的一块石头(参路4:3)递给耶稣,就像他曾摘下禁树上的果子并将之放在夏娃手里一样(《祖知》第三章)。
  食物。食物在这里代表人肉体本性的物质需要。它代表唯物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以为人的生命由他所占有的大量物质构成,而且人只是靠食物生活。因而,要求满足食欲乃是撒但公开进攻上帝儿子的基础,也是他在伊甸园中接近亚当和夏娃的基础。临到人们的许多试探都落入这一类。首先,撒但知道试探人的肉体本性更可能立即获得成功。其次,他将自己的探试专注于削弱并降低人身体的各项能力,十分清楚通过肉体本性、通过感官,他就能成功的找到门路控制人。为了避免堕落毁灭,人的肉体本性必须不断地处于更高的心智能力──意志与理智的控制之下。身体是心智与灵魂藉以发展的媒介,从而形成品格(《服》第八章)。作为上帝的儿子,耶稣确实有能力通过创造食物解除自己的饥饿,这个事实使这个试探很真实。
  在撒但的建议中,存在的试探是,基督可以用一种错误的方式解除自己的饥饿,即,不考虑天父的旨意会是什么。撒但的提议暗中影射说,上帝丢下他儿子独自遭受饥饿之苦必定是不仁慈的,特别是在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时候。
  请将基督传道之初在旷野中所遭遇的试探,与结束时在客西马尼园中遭遇的试探相比较(见对太26:38的注释)。
太4:4 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本会注释】
  回答说。见对伯3:2的注释。
  经上记着说。基督对上帝的信心和他对上帝旨意的认识是基于圣经的。从童年时期起,基督就殷勤学习了各卷圣经,并且对它们非常熟悉(《历》第七章)。他对付试探的秘诀就在于此。使我们胜了世界的,乃是信心(约壹5:4),而信心是藉着研究圣经增长的(罗10:17)。在这里,基督断言,坚持经上记着说甚至比行一个神迹具有更大的价值和重要性。基督在这个场合引用的经文全部来自申命记。
  人活着,不是。引自申8:3,是1,500年前基督曾向摩西启示的真理。当试探结束时,耶稣几近死亡(《历》第十三章)。撒但可能含沙射影地说,基督如果不离开他所认为的职责之路,他就会死。假如这样的话,耶稣就通过自己的答复断言:死在上帝旨意的轨道之内比远离上帝的旨意活着更好。这种形式的试探是撒但压在许多努力顺从,上帝已启示之旨意的人身上的。凡宣布说单靠“食物”活着的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活着,最多也不过是注定要死,因为有“食物”没上帝只能带来死而不是生。
  耶稣第一个回答就彻底声明上帝在圣经中所表达的旨意,并且对之表示无异议的顺从。耶稣接受圣经的约束性(参约15:10),并且否认物质的东西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属灵的事才具有超凡的价值和重要性。见对太6:24-34;约6:27的注释。
  单靠食物。人远非一种动物,其最紧迫的需要并不是身体的和物质的。耶稣断言:“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然而,在另一方面,耶稣却主张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那些在危难中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太25:31-46等),他还说明了这并不应该取代对他本人作为弥赛亚的忠诚和献身(太26:11)。确实,人们应当“行公义,好怜悯”(弥6:8),并要爱人如己(太22:39);但他们也要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弥6:8)。基督对魔鬼的回答乃是对唯物主义人生观的谴责,无论这种人生观以什么形式出现。拥有个人所有物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甚至都不是一个值得要的目的(见路12:15)。见对约6:27-58的注释。
  一切话。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约4:34)。耶利米说到他得着并吃了上帝的话,它们就成了他心中的“欢喜快乐”(耶15:16)。约伯说:“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语,过于我需用的饮食”(伯23:12)。耶稣,那活泼长存的道(约1:1-3),乃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约6:48-51)。保罗说到“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来6:5)。彼得提到过基督徒藉以成长的“纯净的灵奶”(彼前2:2)。
  此外,听从上帝的一切话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人类并没有自由从上帝的圣言中选择那些吸引自己的部分,而拒绝其他部分。上帝为他尘世的儿女提供的是均衡的属灵饮食,那些只为满足自己的喜好而吃这食物的人,不能指望享有健康的基督徒经验或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对于愿意进入天国的人来说,就连上帝“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太5:19)也是必不可少的。
太4:5 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顶原文作翅)上,
【本会注释】
  当时。在路加福音中,第二个和第三个试探的次序与马太福音中的相反。我们虽不知道哪个才是实际发生的时间顺序,但是有理由相信,这三个试探是按马太福音给出的次序发生的。仔细研究每一试探的性质和意图,就会导致这个结论:当撒但带耶稣上了一座“最高的山”(第8节)并将世上的万国指给他看时,这三个拭探就达到了高潮。在马太列出的前两个试探中,撒但是扮作一位光明的天使出现的,但是在第三个试探中,他公然要求基督敬拜他(第9节)。根据马太福音,正是这个渎圣的建议招致了那断然的命令:“撒但退去吧”(第10节)。还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愿望》是按照马太给出的次序对这三个试探进行的注释的(见《历》第十三章)。见对第9节的注释。
  对观福音书中所给出的事件的次序往往彼此不同。应该注意的是,没有一位福音书作者声称自己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叙述的(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74页),确实,显然他们谁也没有那样做。见对第三章的附注,注2。
  圣城。一些马加比硬币带有“圣耶路撒冷”的题字。现今,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名称是el-Quds,“圣城”显而易见,撒但选择圣殿作为他第二个试探的地点并不是因为旷野中的群山不够高不够险峻,所以必有别的动机。可能撒但寻求用一种圣洁的气氛围绕第二个试探。
  顶(“原”文作“翅”)。希腊文pterugion,小辞形式,直译是,“小翅”,有些人认为此处表示殿的外缘。后来的一位希腊作家用非小辞形式pterux表示建筑物的尖端。因此,pterugion可以形容塔楼、城垛、高尖屋顶、或山顶。英文词“pinnacle”(尖顶)来自拉丁词pinnaculum,是pinna,“翅”的小辞形式。
  殿。希腊文hieron,一个用来指整个圣殿区域及其所包含的建筑物的专用名词。由圣所和至圣所组成的圣所建筑本身,在希腊文中,被称作naos。在新约圣经中hieron和naos都被译为“殿”。
太4:6 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本会注释】
  你若是。见对第3节的注释。表面上,对撒但的挑战不能提供答案,看起来就好像耶稣默认自己不是上帝的儿子一样。在迎战第一个试探时,耶稣曾证明了作为圣子对天父旨意的忠诚。现在,这试探者建议他通过一个举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信心,而这一举动也能够证明他就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跳下去。撒但极其肯定地力劝耶稣,说这种相信上帝的行为会成为他确实是上帝儿子的极大实证。拉比们教导说“当弥赛亚王显示自己时,他就会来临,并站在圣地的屋顶上”(Midrasg Pesiqtha Rabbathi36[162a],引用于Strack 和 Billerbeck的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第一册第151页)。要是耶稣跳下去,谁也不会目睹这个行为,只有撒但和上帝的天使们会看到(《灵恩》第一册第33页)。
  经上记着说。撒但曲解并误用他现在向耶稣提出的这节经文,作为让他离开本分之道的理由。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巧妙地运用上帝的圣言,使它看起来好像是赞成一种罪恶的行径似的;他歪曲了经文的意思,并且用它来骗人(参林后4:2)。
  吩咐他的使者。撒但引用的经文来自诗91:11,12,但是省略了“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这句话。他这样做可能有计划要让人看不清这个事实:只有当我们行在上帝亲自选择的道路上时,才能得到他的保护眷顾。撒但很清楚,当一个人离开笔直的窄路时,就离开了上帝所选定的范围,踏上了仇敌使人销魂的境地。但是耶稣拒绝离开严格顺从天父旨意的正路。
太4:7 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
【本会注释】
  经上又记着说。撒但曾从诗91:11,12中去掉了一些话(见对太4:6的注释)。为了阐明引自诗91中的经文的真实意义,并证明魔鬼误用了那些经文,耶稣引用了另一节经文(申6:16),其上下文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要求上帝赐福的环境(见第17-25节)。断章取义往往会误导人。此外,一段给定的经文必须与所有别的经文协调一致地理解。只有违背了这个原则时,圣经可以用来教导任何事和一切事这种主张才成立。当圣经被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时,它的真理才是清楚和谐的。
  不可试探。基督用来阻挡那试探者的话最初是摩西说的,那时,以色列人在旷野发怨言要水喝(见出17:1-7)。上帝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他在领导着自己的百姓,并且愿意供应他们的需要象从前一样,例如,在埃及展现的神能的奇迹,在红海戏剧般的拯救,以及最近,赐下吗哪。在得到食物供应后,百姓曾谦卑地许诺说他们将来必会信靠上帝(《祖知》第二十六章);然而不久之后,当再次得蒙机会运用信心时,他们却控告摩西有意除掉他们,以便他可以用他们的财产肥己(出17:1-4;《祖知》第二十六章)。不顾上帝关心他们一切所需的证据,他们试探耶和华,说:“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出17:7)。他们试验上帝,即他们挑战他,要他证明自己的神能。他们的罪在于这个事实:他们以一种错误的精神来到上帝面前—一种要求和任性生气的精神而不是一种谦卑、忍耐的信心。如果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肯相信上帝。
  现在,撒但正是以这种精神提议,基督应该试验一下他的天父。耶稣不该凭着信心接受天父在约旦河所作的宣布,确认他是上帝的儿子,为了证明他满意于确实如此,耶稣应当作一个实验。但这样一种实验体现的会是怀疑而不是信心。
  我们决不可多余或冒失地置身于一种处境,使得上帝不得不行一个神迹将我们从愚昧的行径中拯救出来,以免我们落入不幸中。当我们未受指引而冲入危险时,就不要指望上帝会搭救我们。成熟的信心会引导我们调整自己的生活,为要与上帝所启示给我们的一致,除此之外,就是要信靠他。
太4:8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本会注释】
  一座最高的山。圣灵并没有启示第三个试探的地点。有些人提出是尼波山,从其有利的高度(2,644英尺),摩西曾观看了应许之地的全境(申34:1-4),然后,在异象中,看到了救赎计划从古至今的过程(《祖知》第四十三章)。
  指给他看。马太说魔鬼“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耶稣看了(太4:8),而路加提到这事发生在“霎时间”(路4:5)。思想撒但怎么能使万国荣华的全景在耶稣眼前经过是无用的。
  撒但丢掉了来自荣耀国度的天使的伪装,现在以其所僭取的这世界王的角色站在基督面前(《历》第十三章)。他得到这世界的王的称号并不是凭着正义,而是从亚当和夏娃手中夺取了上帝赐给他们的领土。撒但自称已经取代亚当成了这世界合法的统治者(见创1:28;伯1:6,7),但他是作为一个篡夺者施行统治的。然而,基督没有直接与撒但的主张争论,只是否认撒但有任何权利接受崇拜。耶稣甚至也说到撒但是这世界的“王”,承认他de facto(实际的)统治地位(约12:31;14:30;16:11)。
  世上。希腊文kosmos,“世界”或“宇宙”从其在空间中有次序的排列这种观点来看。路加说的是oikoumenē,“有人居住的世界”(路4:5),这个词出现在太24:14;路2:1;徒11:28;17:6等。在新约圣经中,第三个被译为“世界”的词是aiōn,“时代”或“世界”,特别是从其在时间中依次发生之事件的观点来看(太12:32;13:39;24:3;28:20;路18:30等)。
  万国的荣华。撒但实际隐藏了他国度的阴暗面,只呈现了人类非凡的荣华。他向耶稣提供了一个政治化的弥赛亚角色,一个犹太民族会接受他的角色(见约6:15;见对路4:19的注释)。
太4:9 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
【本会注释】
  这一切。见对第8节的注释。撒但在宗教上和政治上有效地行使了他对世务的控制(见路4:6)。“这一切”当然都是偷来的财产,但是只要这一切还在他手里,撒但就打算用它们来换取他自己的利益。基督才是真正的业主,并且他的业主身份所基于的事实乃是他曾造了“万物”(约1:3)。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权利。撒但知道耶稣来了是要争夺所有权,所以现在就提出不用斗争—而用条件交出所有权。撒但对人类的控制并不彻底,仍有一些人没有屈服,不向他效忠。他了解在基督的无罪中所含有的挑战。
  我就赐给你。撒但使这事看起来就像耶稣实际上可以不劳而获似的──“这一切”只需他自己在那摆出了一副身为这一切的合法业主的姿态的一位面前付上俯伏敬拜这种微不足道的代价就能得到。撒但仿佛在说:“你来是要得到这世界的称号,不是吗?接受它吧,我将它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你。接受它,权柄和尊荣就都是你的了。”作为回报,撒但所要求的就是个人从效忠天父转移到对他自己的效忠。
  不肯遵照撒但的提议,基督也就否认了教会与政权之间任何一种不神圣的联盟。基督一贯地并且完全地不肯干涉他那个时代的国政。关于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他唯一的忠告乃是“这样,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22:21)。
  俯伏拜我。在东方国家,直到今天,俯伏敬拜都是一种完全顺服和效忠的标志。这个恶魔般的提议—道成肉身的上帝应该敬拜魔鬼—构成了亵渎的顶峰。这个大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这个不圣洁的大胆提议,似乎体现了恶魔般智巧的最大限度,并且暗示马太所记录的这三个试探的次序,而不是路加所记录的次序,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次序。在采取了这个最大胆的举动之后,撒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提出来的了。
太4:10 耶稣说:“撒但(撒但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他。”
【本会注释】
  退去吧。既已达到了高潮。撒但就撕下了自己的假面具,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这世界的王曾来到基督面前,提出了人类所渴望满足的愿望(1)关于肉体的衣食和必需品;(2)随心所欲做事的特权和不必为不顺从负责的特权;(3)骄傲和名望,以及(4)在别人之上的能力与权威。
  这世界的王来到基督面前,发现在他里面找不到一点儿对试探的响应(见约14:30)。上帝的儿子“成为肉身的形状……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罗8:3),只要我们带着确信来到他面前—只要我们选择“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罗8:4)—他就会用他的恩典使我们能这样行。只要我们使自己顺从上帝,我们就也能抵挡魔鬼,他必离开我们逃跑了(见雅4:7,8)。上帝必成为我们的坚固保障(箴18:10)。
  撒但。见对第1节的注释。
  拜主。引自七十士译本的申6:13。认为一个人能侍奉两个主的那种信仰乃是魔鬼的欺骗(见太6:24)。既能提供给我们“这一切”又能提供给我们天国的任何一种人生观都是魔鬼特有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要侍奉他。耶稣现在断言了他在身、心、和灵的领域都是忠于原则的。在他的一生中,天父的旨意,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愿,始终指导着他对所有事物的选择(见太26:39)。
太4:11 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本会注释】
  于是。见对第1节的注释。
  魔鬼离了耶稣。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路4:13)。甚至从婴儿时期起,他的生活就一直是“与黑暗势力持久斗争的生活”(《历》第七、十二章;见对路4:2的注释)。魔鬼试探了基督,但他没有能力强迫他去犯罪;对我们也是这样。在我们同意去犯罪以前,他最猛烈的试探也无济于事(见《证》第五册原文第177页)。当我们“抵挡魔鬼”时,他就离开我们逃跑了(雅4:7)。基督从战斗中胜利凯旋了,而败敌魔鬼离开了。
  伺候他。这些试探一结束,耶稣就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面上带着死亡的苍白。他躺在那里像一个垂死的人(《历》第十三章)。
  撒但曾应许让不顺从上帝旨意的使者们来伺候耶稣,但耶稣拒绝了。现在,上帝的天使们在顺从的正路上来伺候他了。他们带来的天父爱的保证和全天庭对他所取得的胜利的感激和喜乐,必定大大安慰了救主并加强了他的力量。

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太4:12 耶稣听见约翰下了监,就退到加利利去;
【本会注释】
  那时。[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太4:12=可1:14,15=路4:14,1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和“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三部对观福音书都没有记录,一般被认为是基督早期在犹太的传道。这段时期是从受探试到加利利传道的开始,即,从公元28年的逾越节到公元29年的逾越节,耶稣在公元28-29年的冬天曾退回到加利利(见对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对观福音书作者们没有提到早期在犹太的传道,对此灵感之言并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解释。路加说到耶稣的传道时好像它是在加利利开始的一样(见徒10:37,38)。
  从施洗约翰的门徒们抱怨说“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约3:26),以及约翰回答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可以看出几分耶稣早期在犹太传道的成功。尽管基督深孚众望而且非常成功(见《历》第十八章),但他在犹太的传道结的果子却很少(《历》第十九、二十五章)。虽然约翰简短的话语构成了我们关于这段时期所发生之事的全部信息,但是显而易见这段时期相当长(参《历》第二十二、二十四章)。显然,(约3:22-24)施洗约翰和耶稣这段时间都在犹太传道,而且众望的潮流逐渐从约翰涌向了耶稣(约3:26;《历》第十八章)。
  他的能力对大众的影响不久就超过了约翰对他们的影响,而约翰的影响一度曾超过统治者们自己的影响(《历》第十八章)。见对约3:22,26;4:3的注释。
  在毕士大治病之后,犹太议会对耶稣的拒绝(约5:16,18)给他在犹太的工作带来了结束并且导致他离开犹太去了加利利,并在那里正式开始了他的传道。另一个促成这事的因素是施洗约翰近来被囚(太4:12;可1:14;见对约4:1的注释)。
  耶稣听见。有趣的是,施洗约翰的被囚与耶稣被犹太领袖们拒绝,并导致他早期在犹太的传道结束大致是同时发生的(见“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而且约翰的死发生在一年以后,就在那场导致基督结束他在加利利的传道的危机之前不久(见太14:10-21;“主耶稣的传道生涯”)。约翰的被囚,再加上耶稣自己也被犹太领袖们拒绝,才导致了耶稣退回到加利利,在那里继续开展他的工作(见对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
  下了监。见对路3:19,20的注释。被译为“下”的词,直译是“交出”。可能是犹太领袖们因为嫉妒约翰在民众中的声望,就一致商定提前将约翰囚禁。他们从而就可以摆脱那先知,自己却不必为此对百姓负责。犹太议会约在同时公开指责了耶稣(见对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这个事实暗示这两件事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毕士大治病之后,犹太议会的威胁(《历》第二十一章)无疑是要恐吓耶稣,要他停止公开传道。
  退到。即将他的传道园地转到了那个地区。这是在公元29年春,过了逾越节之后,在耶稣受洗之后,这至少是第三次他离开犹太去加利利了。第一次离开犹太去加利利在是公元27-28年冬(见约1:43),第二次是在一年以后,公元28-29年冬(见对约4:1-4的注释)。在公元29年的逾越节之后,耶稣离开了犹太就没有再回去,直到公元30年秋的住棚节(《历》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九章)。在公元29年春离开耶路撒冷标志着通常被称为加利利传道的正式开始(《历》第二十三章;《福山》第一章)。既然在远离想要他死的犹太当局的地方,耶稣就能继续开展他的工作,较少受到干扰。
  通过先在犹太作工,耶稣有意给犹太领袖们一个接受他为弥赛亚的机会。要是他们这样做的话,犹太民族无疑就会集结到他身边,并会有特权在世界列国面前代表他,就如古时的圣先知们所预见的最初的计划一样(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5-28页)。
  加利利。见对太2:22的注释。既在距耶路撒冷较远的地方,受到宗教领袖们的影响就比较少,加利利的犹太人更为心地纯朴,思想开明。他们不像在犹太的同道们那样受宗教偏见的支配。他们更为热心真诚,更易于不带偏见地听从基督的信息。事实上,他们要听他讲道的热心,使他时有必要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免得百姓的热心高涨到,会使当局认为危及国家治安的程度。
太4:13 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
【本会注释】
  离开拿撒勒。[移到迦百农,太4:13-17=路4:31a。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没有提到耶稣被他自己的乡亲-拿撒勒的百姓拒绝的事(见对路4:28,29的注释)。别的福音书作者更为详细地提到了的许多事件马太都没有提到,据认为是因为事实上他更关心耶稣的教导而不是耶稣所行的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191页)。关于促成这次迁移的详情,见对路4:16-30的注释。
  迦百农。这个名字可能来自希伯来词kaphar,“村庄”,和nachum,“那鸿”,所以意思是“那鸿的村庄”。有些人提出迦百农可能是先知那鸿的家乡,但是对此毫无确证。据认为这个城镇位于现代的Tell Hûm(有些人提出是Khân Minyeh)的位置,在加利利海的西北岸。因为加利利海低于地中海平面685英尺(209米),所以迦百农享有一种温暖宜人的气候。
  迦百农是主要的犹太信仰中心(参太11:23)。既位于从大马士革及北边的推罗和西顿到南边的耶路撒冷和西边的地中海的一条主干道上,迦百农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收费站。那里还与低加波利直到腓力的南部领土作海上贸易。可能迦百农不象赛弗里那么大,至少在建造提比哩亚的建筑物之前,赛弗里是加利利的主要城市。据认为迦百农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之前并不存在;要是它存在的话,也必是一个不重要的村庄,因为在旧约圣经中没有提到过它。
  迦百农成了一个理想的中心,关于耶稣的教训与神迹的消息从那里迅速传到了加利利各地和加利利以外的地区。前一个冬天(公元28-29年,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治好那个大臣的儿子(见约4:46-54)已经在迦百农点燃了一盏明灯(见对路4:23的注释)。那个大臣和他全家的人都悔改归主了(《历》第二十章),并且无疑将耶稣的消息和他儿子被治好了的消息传遍了该城,从而为基督亲自传道预备了道路。
  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左右,耶稣使迦百农成了他的家和总部。彼得已经跟从耶稣一年多了(参约1:40-42),似乎只要耶稣在迦百农,他就把自己的家向耶稣敞开(见可1:29-31;2:1;《历》第二十六、二十七章)。迦百农渐渐被认为是“他自己的城”了(太9:1)。耶稣每次都是从这个中心启程去加利利各城镇作福音传道的。
  靠海。即,加利利海。
  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拿弗他利支派分定的边界是在加利利海以西,而西布伦还要往西(见书19:10-16,32-40)。这些支派的边界早就不再重要了。马太提到的事实是,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集中在从前是这两个支派所占领的土地。他这么做是预备引用赛9:1,2(见太4:15,16)。拿撒勒在西布伦支派的古边界之内,而迦百农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古边界之内。
太4:14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
【本会注释】
  要应验。见对太1:22的注释。引自赛9:1,2,与希伯来圣经和七十士译本略有不同。以赛亚写这两节经文时(约公元前734年)时,亚述众军正在毁坏以色列国的北部。这两个支派列在首当其冲被无情的亚述侵略了的那些支派之中(见王下15:29;参代上5:26)。
太4:15 说: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本会注释】
  沿海的路。见对太4:13;可2:14的注释。
  约旦河外。或者“约旦河对面那边”即在应许之地的界内。
  外邦人。在公元前722年,那十个支派被掳到亚述之后,名为加利利的这个地区(见赛9:1)几乎住的都是非犹太人。到基督的时代,许多犹太人已经在那里定居,结果那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世界主义者—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混和。
太4:16 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着他们。
【本会注释】
  坐在黑暗里。“黑暗”指被掳的阴暗;“光”指从被掳得释放。现在,基督作为伟大的救助者来了,驱散被罪束缚的消沉忧郁,并且宣布使人真自由的真理的荣耀亮光。见对约1:5的注释。
  大光。即:耶稣,“那真光”(见对约1:4,7,9的注释)。
  死荫。从罪进入世界到现在,人们就住在“死荫之地”。耶稣来了,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5)。
  有光发现。光一直是神圣临格的象征(见对创1:3的注释)。耶稣宣布他自己是世界的光(约8:12;9:5),其明亮的光线驱散了罪与死的黑暗。见对约1:14的注释。
太4:17 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本会注释】
  从那时候。见对太4:12;可1:15的注释。
  就传起道来。即,在加利利。这个短语不一定暗示这是耶稣第一次传道的场合。他的公开传道已经进行了约有一年半了(见对第12节的注释)。
  悔改。希腊文metanoeō。关于悔改的意义见对太3:2的注释。犹太人把悔改看作一条最重要的教义。他们强调悔改是被弥赛亚拯救的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拉比们有一条格言说“要是有一天以色列人会悔改,那么大卫的子孙弥赛亚马上就会来临”。依照他们的教训,悔改包括为罪忧伤,尽可能地赔偿损失,并且决心不再犯罪。见对太3:2;5:2,3的注释。
  天国。在新约圣经中,马太专用的一种表达方式(31次),优先于更为常见的词“上帝的国”、“上帝的国”这个词马太本人用了五次,而其他新约圣经作者全部都用这个词。用“天”代替“上帝”是符合基督时代犹太人的习惯的,为要避免说出上帝的圣名,同样地,他们用“天的名”代替“上帝的名”;用“敬畏天”代替“敬畏上帝”;“尊荣天”代替“尊荣上帝”等(见本注释第一册原文第172页)。在旧约圣经中并没有“天国”这种说法,虽然这种思想普遍内含在众先知的作品中(赛11:1-12;35;65:17-25;但2:44;7:18,22,27;弥4:8等)。
  “天国”或“上帝的国”构成了耶稣教导的主题(路4:43;8:1)。他用这句话引入了许多比喻:“天国好像”(见太13:24,31,33,44,45,47)。他教导他的门徒们要祈求该国的降临(太6:10)。他的福音乃是天国的好消息(太4:23等)。他的门徒们是“天国之子”(太13:38)。天父乐意把国赐给他们(路12:32),那国是他们要承受的(太25:34)。在今生,基督徒们必须使天国成为他们的至爱和伟大的人生目标(太6:33)。当耶稣派遣那十二个人时,他指示他们要“宣传上帝的国”(路9:2,60)。
  约翰宣布了天国马上就要确立(太3:2)。耶稣也宣布“天国近了”(太4:17),并教导他的门徒们,当他派遣他们出去传道时,传播的也是同样的信息(太10:7)。
  “天国”是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确立的。耶稣自己就是王,那些信他的人就成了该国的国民。该国的领土乃是国民的心与生活。显然,耶稣传扬的信息指的是神圣恩典之国。但是,就像耶稣亲自说明的,这个恩典之国乃是荣耀之国的准备(见《历》第二十三章;《善》第十九章)。关于后者,门徒们在耶稣升天那天问道:“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见徒1:6,7)。恩典之国在基督的日子就近了(太3:2;4:17;10:7),但是荣耀之国还在将来(太24:33)。只有当人子“在他的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才会“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太25:31)。
  近了。见对可1:15的注释。

呼召四个渔夫
太4:18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本会注释】
  耶稣。[海边呼召,太4:18-22=可1:16-20=路5:1-11。主要的注释在:路加福音。] 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他”。
  西门。希伯来词Shim`on的希腊词形式Simeon。在基督的时代,许多犹太人都起了希腊名字,或者取了他们的希伯来名的希腊形式。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尤其如此。但由于希腊语是当时世界通用的商业和文化教育语言,就算在巴勒斯坦内部,有一个希腊名字还是比较方便。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5,29页。
  彼得。希腊文Petros,“石头”或“岩石”(见对太16:18的注释),译自亚兰文Kepha',译成英文是矶法,意思也是“岩石”或“石头”(约1:42)。关于彼得传记的概略,见对可3:16的注释。
  安得烈。见对可3:18的注释。
  网。希腊文amphiblēstron,撒网,与之相对照的是diktuon,一个表示渔网或猎网的通称,或者sagēnē,“拖网”(见对太13:47的注释)。
太4:19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本会注释】
  来跟从我。意思是成为专职的门徒。自此以后,彼得和安得烈就要用他们全部的时间,做耶稣学校里的学习者了(见对路5:11的注释)。
  得人如得鱼。见对路5:10的注释。
太4:20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太4:21 从那里往前走,又看见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兄弟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
【本会注释】
  雅各。希腊文Iakōbos,相当于Jacob这个名字(见对创25:26;可3:17的注释)。当雅各和他的兄弟约翰被一起提到时,像这里一样,雅各总是先被提到,只有一次例外(路9:28)。在他们二人中,雅各年长(见《历》第三十章)。
  西庇太。希腊文Zebedaios,相当于希伯来词Zabday,意思很可能是:“耶和华已经赐予”。他的妻子可能是撒罗米(太27:56;参可15:40;16:1)。
  约翰。见对可3:17的注释。关于这个名字的意义,见对路1:13的注释。约翰在那十二个人中是最年轻的(《历》第三十章)。
  补。即,使它们准备好为下一次捕鱼时使用。
  耶稣就招呼他们。见对可1:17的注释。
太4:22 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
【本会注释】
  舍了船。见对路5:11的注释。
  他们的父亲。见对太4:21;可1:20的注释。
  跟从了耶稣。见对路5:11的注释。在此之前,现在蒙召的作专职门徒的这四个门徒中,至少有三个人曾间歇地跟从耶稣,又回去重操打渔旧业。

向大众传道
太4:23 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
【本会注释】
  走遍加利利。[第一次加利利巡游,太4:23-25=可1:35-39=路4:42-44。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在马太福音的记录中,马太并不总是遵循事件发生的严格的时间顺序(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74页)。他倾向于按类别群组事件,而不是按时间。关于在太8:14-17中彼得的岳母以及在安息日结束时聚集到彼得家门前的那许多患病的痛苦的人得医治的叙述,为了符合时间顺序,应该插在4章的22节和23节之间。根据马可的记述,这是显而易见的,马可遵循的是事件的时间顺序—海边呼召,医治迦百农会堂中被鬼附的人,在彼得家的事件,以及第一次在加利利各地旅行传道(见可1:16-39)。
  马太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关于耶稣于公元29年夏在加利利各城镇乡村第一次进行旅行传道的简要总结(见对可1:39的注释)。“走遍”这个动词,说明这次传道的旅程比比各种对观福音作者们的简要记录暗示的范围更大。依照约瑟夫所说,加利利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星罗棋布着200多个城镇和乡村。关于第一次旅行传道,所记录的唯一一个明确的事件就是治好了一个麻疯病人,马太在太8:2-4进行了记述。
  福音。在马太福音中,这是第一次出现“福音”这个词(见对可1:1的注释)。
  病。希腊文nosos,往往用于严重性疾病,所以可能更好译为“疾病”
  症。希腊文malakia,各种软弱的通称,例如由某种疾病造成的软弱。在这里,该词形容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可能不象nosos那么严重。nosos和malakia这两个词一起出现在七十士译本的申7:15里。
太4:24 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
【本会注释】
  名声。希腊文akoē,译为“声誉”更好(见对可1:28的注释)。
  叙利亚。马太在这里用“叙利亚”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他指的是加利利以外的地区,因为稍后在耶稣的传道中,推罗和西顿的附近地区中认识耶稣的人(太15:21,22)也来听他讲道并指望医治他们的病(路6:17)。然而,上下文暗示,马太此时是在一种更普通的意义上使用“叙利亚”这个词的,要把加利利包括到叙利亚中,作为它的一部分(在地理意义上,不然就在政治意义上),或者可能在严格意义上指与叙利亚接壤的加利利最北部地区(见第23,25节)。后面这些意见似乎更为可取,特别是鉴于事实上那些听到他的名声来就他的人,是来自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和比哩亚(约旦河外)地区(第25节)。当时,巴勒斯坦属于罗马的叙利亚省。
  各样疾病。即“各种各样的疾病”。
  疼痛。或“痛苦”。
  被鬼附的。见对可1:23的注释。
  癫痫的。来自希腊词sele-niazomai,直译是,“精神错乱的”,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和太17:15。从太17:15中给出的症状可以断定,selēniazomai的意思是“癫痫病患者”,但是可能还有更广泛的内涵。
  瘫痪的。来自希腊词paralutikos,英文词“paralytic”(瘫痪病人)即来源于此。
太4:25 当下,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但河外来跟着他。
【本会注释】
  低加波利。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6页。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